海上升明帝-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起来,他在湖广又是平叛,又是反攻,也没停过,但确实结果不如人。
虽然皇帝的使者给他旨意后,还特意带了口谕,说湖广现在局势稳定,不再需要特设督师了,他功成还朝。
但朱大典总觉得不是滋味。
另一方面,对皇帝要进行的这番大动作,又暗怀担忧。
湖广总督兼湖南巡抚的堵胤锡头发花白了不少,他也刚被皇帝授封为侯爵,不过这是个终身爵。
堵胤锡倒不是很在意这个,他全身精力都扑在湖广地方上。
本来上次夷陵之战后,他跟朱大典已经谋划准备再来一次荆州会战,把荆州拿下,一点点的推进。
相比起原先打了就走的策略,如今是要逐步推进,夺取了就不放弃。
以前没实力守,现在则是要步步逼近,最终把湖广完全收复。
计划还没开始,结果却要迎来大整编。
“咱们湖广仅留一镇行营八千人,够吗?”
以如今的形势,八千人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朝廷那边给出的整编方桉,其实是驻行营一镇八千战兵,然后李赤心外镇一镇。
此两镇外,其余的军队,或整编进两镇中,或另整编为地方团练,并要重新恢复土司区的卫所。
不过不叫卫所,叫屯镇。
其实就是相当于军屯。
大明自洪武朝起,在毗邻湖广土司地区,设置了施州常德等诸多卫所,这些卫所额定官兵总数为五万八千多,分布在卫所城内及其下设关、隘、堡各处。
湖广土司基本上分布在西边,除了四十五家朝廷敕封的建制土司,还有许多未经朝廷册封的无印土司,这些土司有土司名号,但没有朝廷敕封,甚至永宣之后也没有朝贡记录。
明朝在湖广土司周边设立了许多卫所,实行军事包围和震慑,限制他们的发展扩张,甚至通过卫所以及移民等方式,蚕食土司地盘。
总的来说,这种政策还是很有效力的。
只不过到明末时,这些土司边上的卫所也跟内地的一样,早烂透了。
皇帝朱以海早废除了全国各地的卫所,现在也没打算复活卫所,不过根据现实的需要,朱以海打算重新设置一批屯镇。
就在原来的那些毗邻土司的卫所旧地,设立屯镇,但不是用卫所制度,而是用新的制度。
第一批屯镇,就是顺营等人马,以及湖广的一些省营兵等。
朱以海打算沿着湖广西面的土司边界,设立忠武、忠正、忠贞、忠义、忠开五个屯镇,这些屯镇相当于生产建设兵团。
属于准现役民兵组织,每镇下辖协标营哨队,分驻各处,就驻于原先的那些卫所关隘堡屯等。
朝廷划出土地,交给他们屯田耕种。
五忠的人马,连同他们的家卷,就直接成为屯镇的屯垦人员,但与一般百姓不同的是,他们需要跟卫所一样,每户选一丁为正丁,所有正丁,三分守城训练,七分屯种,轮流屯守。
每户其余男丁,则为余丁,也要定期接受训练。
屯镇的地,则是七分归屯民佃租,三分为军屯田。佃租其实就是田赋,但缴纳的粮留做屯镇军粮。
三分军屯田,则是屯丁们一起耕种,收获粮食也归屯镇军仓。
这看起来与卫所很像,但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其一,卫所武官、军户身份都是世袭的,另外卫所的军丁并不全是本地的,而是各地勾检调派服役。
而现在这屯镇,是带移民性质的,同时也不是世袭身份。
比如忠武镇党守素麾下一营人马,派驻到永顺宣慰司旁边的原永定卫大庸所,建立大庸屯营,这一营人马,连同他们的家卷全都迁移到原来的大庸所城,以及周边的屯子等。
按营哨队这么划分,然后点选出五百正丁,平时一百五十人负责镇守营城、哨所等处,剩下的三百五十人负责耕种集体的屯田。
除这五百人外,这营其余男女老少,分给他们田地耕种,一样的纳粮。
那些屯丁,轮流上番,去当值训练等,都是有粮饷的,打仗也另有行粮等。
他们屯田耕战,是兵也不是兵。
他们的后人,可以选择继续报名点屯丁,还是不报名。
甚至可以说,这种屯镇,其实更接近于隋唐的府兵,首先除了一开始五忠转换为屯镇外,以后屯丁都是用点选的方式,也就是招募。
其次呢就是点选后可以家人承佃屯田,这田不能买卖,但是享有佃耕权。
他们更主要的任务是侧重于屯田,然后是承担部份守卫的任务,但不需要自备武器装备这些,上番当值还有口粮,打仗还有行粮,立功也有赏赐,还能授官等等。
但他们不是正式军队。
跟团练也不一样。
团练,其实就是纯粹的地方民兵,点选民兵后,闲暇时会接受训练,一般不承担什么任务,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征集起来。
而屯镇相对团练而言,他们是有一定的任务的,就是守卫毗邻土司之地,并有移民开垦之意,平时要负有守卫屯镇关隘,震慑土司的任务。
屯镇设有正式的武官,但没有正式的士兵。
五忠转为屯镇,其实就是变相的遣散,就地安置的意思,还要再发挥下余热,开垦边荒,震摄土司。
却又保留了这些军官们的职位级衔等,但兵实际上没了。
变相的释兵权。
堵胤锡觉得皇帝这招有些太急进了,搞不好还要出事。
但以这两年湖广的情况来看,长期维持太多的兵马,确实也负担不起。尤其是李赤心等顺营将领和一些地方将领,他们对朝廷的命令有时并不太遵从,部下兵马数量随意超编。
这些杂牌军,确实始终是个隐患,既拖累地方财政,加重负担,又增加不安的因素,现在着手解决,也是除去隐患,同时也算是正式对顺营等的一个安置。
落户分地,安心屯耕。
“我看,咱们还是得亲自去趟夷陵,跟兴国公、安国公他们当面好好聊一聊,要把陛下的旨意解释给他们听,别弄出误会来。”朱大典道。
李赤心要过四十五大寿,各路将领都往夷陵赶,这背后的信号,其实朱大典很清楚,那些将领有些不安心,正抱团商量呢。
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堵胤锡也是这态度,“兴国公大寿,咱们也得亲自去庆贺庆贺嘛。”
“五忠如果改为屯镇,总比团练要强,团练就是民兵,闲时训练一下,本地有警,集结征召协防,也没有其它什么好处。
但屯镇是移民屯垦,分田授地,安家落户的,朝廷会给他们安家银子,给他们政策上的优待,既能分到自己的土地,能够耕地养家,还能轮流上番去赚口粮,还是不错的。”
“当然,五忠的军官们,军职官阶都会保留,以后也可以照样迁转的。大家这些年东奔西走,也是累了,如今有机会正式安家落户,是好事的。”朱大典对朱胜利说道。
朱胜利笑笑。
他心里清楚,这事情肯定会引起顺营诸将的一些猜忌的,甚至可能会有人很不满,不过他很信任皇帝,这不会是什么借机削夺兵权。
不过真要说服他们,只怕也不易。
这趟去贺寿,只怕未必平静。
但这趟必须得去,甚至他也无法拒绝朱大典、堵胤锡这两位大员的同行。
他只是希望叔父他们能够理解皇帝的用心,并从容接受这些安排吧。
“鞑子没几天可蹦跶的了,这形势一片大好,大明中兴在即,忠贞营等也都是我大明中兴功臣啊。”朱大典缓缓道。
朱胜利知道这是在提醒他,如今朝廷的实力可是今非昔比,再不是一年多前湖广五忠会战武昌时的情况了。
若是有谁跟李自敬、田见秀等顺营将领一样搞不清局势,敢叛明乱来,那结果绝对会很惨,如今的这些皆是大明天子所赐,也来之不易,可别临天下太平到来之际,却还把这些都给葬送了。
“我到时会好好跟我叔父他们讲清楚其中详情的。”朱胜利道。
第540章 大封公侯
东都,奉天。
蓬来宫中,小海的龙舟上,朱以海跟几位总理大臣们谈事,还能顺便垂两竿以放松下。
“陛下以为湖广五忠这次能够奉旨整编吗?”总理处大臣、首辅宋之普问。
持同样疑问的大臣不少。
毕竟之前忠义、忠武、忠开等几镇先后反叛,现在这新设五忠,谁能保证就对朝廷绝对忠心。
甚至如徐石麒还认为,眼下对湖广大整编为时过早,因考虑到湖广的特殊性,毕竟湖广分省后,湖北的明军也就控制着西面的郧阳、夷陵、施州三府,郧阳的府城都还没拿下。
荆襄武昌这些重镇还都在清军手里面。
“先前李赤心会攻夷陵,战果还是很不错的,忠贞忠义也比较能打,就算是从关中撤下来的贺珍、孙守法、王光泰、姚科、陈蛟等新组的忠开,在新安会战中表现也还不错。
这几路人马,基本上都已经稳定下来,这个时候载汰是不是过早?”
朱以海手里握着竿,心静如水。
任何重大决策,他也都是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才定的。
湖广巴蜀甚至陕甘形势确实好转,可以说已经是站稳了脚跟,一年多前,湖广大溃,三忠叛乱,那时形势多危急,甚至还严重威胁到下游地区。
但现在不仅稳住了,还展开了反攻,陆续收复失地。
湖广的兵马也是一再整编,可朱以海还是要再来一次狠的,也是要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以适应新形势。
湖广处于长江中上游,上接巴蜀,下连赣皖,北接中原,甚至还能南接西南,战略地位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现在重心在东南的大明朝来说。
可正因重要,这里越发得稳。
湖广地区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不是清军。
而是本身。
何腾蛟在时,为了对抗左良玉和清军,那是到处招兵买马,拜将授印,也不顾这些人是否忠义可信,反正先招过来再说,反以管他原是顺军还是左军又或山贼水寇。
后来朱大典过去接任,在何腾蛟留下的这基础上,整编出五忠,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后来败的很惨,之后就是镇压内乱,叛乱溃散下湖南的乱兵,把整个湖南都洗劫了一遍,甚至引发许多土司也跟着作乱。
到现在虽然平定了,但并没有就真正安稳了。
特别是湖广的这些兵马中,真正可信的其实没多少,整编来整编去,诸如顺营基本上没怎么动过,加之从关中和汉中等地撤下来的贺珍孙守法,兴安本地兴起的豪强姚科等人马,越发让情况复杂。
兵马数量多,战斗力又不强,而且还有点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味道,加之,这些军队的军纪普遍不怎么好。
这就导致湖广地区一直供应这些兵马都还不足,还得给他们补贴,然后这些兵却还不怎么听朝廷的调动,朱以海如何能够一直坐视?
这次动手,也算是打算一次解决。
湖广分省,御营扩编,督抚标兵和省营兵,以及这几忠人马,将分别整编为屯镇和团练,既要减少军费开支,同时也是增加对湖广的控制等。
“湖广仗还是要打的,但也不能急,主要两个方向用兵,一个是讨伐江北的鞑子,这些鞑子屯驻大城,打起来得小心谨慎,也尽量不要硬碰硬,应当先外围扫荡,最后再封锁围困。
另一个用兵方向是西边的土司。”
大明承平之时,湖广西面的土司就有许多没有印的土司,反正就是事实土司,没得到朝廷的敕封,却也有地盘有兵马等。再加上几十个有印土司,土司数量很多。
之前湖广乱,这些土司可就没几个安份的。
在土司周边原来设卫所的那些地方恢复屯镇,甚至把先前扫平的一些有印无印土司,在他们的地盘上要建立新的屯镇,移民落户,驻守屯耕。
加强对土司威慑,进一步挤压他们的空间。
顺便也安置下顺营等,让五忠就盯着这些土司。
由原来朝廷经制的镇营兵马,变成这种屯镇,光是节省的军饷就是很大一笔。
要不然现在这几路人马加起来十来万人马,真按正规军给饷置装备,朱以海得破产。
区别对待的话,又容易生乱。
倒不如就地安置,改为建设兵团。
安置起来也成本较低,设屯镇,屯兵和其家卷直接就授田,虽然这是只有承包耕种权,不是所有权,以后死了或退出屯丁后,土地交回。
但毕竟这地授给他们,也只是按田赋交租,并没额外的负担,实际就是跟分给他们几十年免费使用一样,跟真正的佃租是不同的。
毕竟田赋丁银上田一亩,也顶多是二三斗而已,但如果是佃地交租,就算四六分成,那也可能达到八九斗甚至一石多。
而对于朝廷来说,现在这些边地,土地很多,大量荒芜,人口流失,或被土司侵占,朝廷可以直接就收回这些田地,然后划给屯镇,分田授地给屯丁。
甚至因为这地屯丁只是耕种权,所以以后屯丁减一人,自然也就收回一份地,新补一人,重新授一份地,保持这些地在,屯镇自然也能维持下去。
当然,以后也许会变样,但起码几十年内不会出大问题。
甚至因为那边地多,所以屯丁授地外,他们的家卷也还可以再开垦一些地,这些垦荒地就将属于他们的私产,以后可以代代相传甚至售卖的。
屯镇其实就是武装移民,用这些土地代替军饷,用民兵来协防守边。
既减少军费开支,还能限制这些非嫡系军头们的武力。
对朱以海来说,他最相信的始终还是只有御营。
顺营这样的,既要用,但更得提防着用,得把主动权控制权拿在手上,不能光指望对方忠心,而是得让对方没有叛乱的机会和能力。
湖广地区减少这些杂牌军,增加御营数量,也能保证他们的军饷、装备等,这才是真正保证战斗力。
否则光人多有什么用,时间一长,鞑子没灭掉,自己反倒供应不上先溃了。
不能保证粮饷的军队,也别指望能有什么战斗力,更别指望他们军纪好,以及对皇帝和朝廷的忠心了。
明末这些年的教训,还不够么?
湖广的这些杂牌部队,一整再整,可依然随意超编,现在加起来仍有十来万,朝廷真要按省营标准发饷,哪怕比御营的低些,也供应不起啊。
更关键是,就算供应的起,但拿那么多钱粮去供他们,性价比严重不足。
现在编为屯镇,以其三分守城,七分屯耕,轮流上番这种模式,也就上番守城的时候,要给口粮和补贴,这个负担已经小多了。
甚至这么多人马去屯垦,上缴的屯粮在屯镇守丁自给有余外,还能再上缴些给国库呢。
而另一些地方部队,将直接改编为团练,这纯粹就是民兵,不再是现役。平时点选部份,农闲时集训,一般只在本府县内负责协防城池,缉捕盗贼等。训练、出任务等给点补贴而已。
甚至都不需要额外的分田授地这些,民兵嘛。
现在湖广的压力已经不算大了,上游巴蜀下游江西,形势都不错,甚至淮西也都在明军控制内,湖北的清军被三面包围,上游地区也落入明军手里,现在勒克德浑等兵马既少,钱粮又不足,仅能龟缩在几座大城中。
就如之前打夷陵和兴安,湖广的清军都没有什么作为,已经打不动了,尤其是长江完全被明军水师控制的情况下,他们现在只能分守几大城池,根本不敢出城。
这种情况下,保持一个精锐的八千战兵行营,再配上周边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