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22章

海上升明帝-第32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忠义叩谢皇恩。
  “赐天子义儿朱忠义四爪蟒袍,尚方剑,赏龙银八百两。”
  “谢陛下!”
  朱以海走下盘龙御座,拉起朱忠义,挽着他的手走在殿中,“先委屈你做个团练总兵,朕先给你拔两千人马,并绵甲三千套,火铳千杆,大小火炮百门,以及火药铅弹等,你一并带回归德,好好练兵打仗!”


第531章 战中原
  “河南土寨林立,外廷诸臣对此也是意见纷纷,莫衷一是。卿自河南来,以卿看来,当如何决策?”
  朱以海拉着这个其实也没比他年轻几岁的新收第三义子走出殿,漫步往小海来。
  小海本是登州水城的核心,有一道海门与海相通; 在城里围起一片海,登州水师船可以停泊其间,不过现在这里倒犹如皇家宫中花园御湖。
  听到皇帝如此询问,朱忠义壮着胆气直言,“陛下,臣以为当战。”
  河南等地的土寨有其历史原因,说到底还是明末政治动荡,尤其是在农民军的反复纵横中原的过程中; 大明朝廷在中原地去统治秩序的崩溃; 朝廷在地方的统治崩溃后,地方土着,在以宗族大姓,甚至是名望乡绅等带领下,建立堡寨、山寨等以自保,形成地方自治的这种一种状态。
  这不是明末特有,比如说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盛行的坞壁坞堡,其实跟土寨是一个东西,大族、豪强自保自治嘛。
  当然,也还免不了有些流贼土寇等也在乱世里割地自立,占山为王等。
  “具体说说看。”
  “臣仅以归德府及周边情况来说,土寨林立,各式各样; 有乡绅名流; 大族豪强建立的名寨、大寨; 规模大也有名,他们招聚的宗族、流民等也多; 势力强大。
  还有更多的土寨,则是许多豪强所立,或者是一些原底层之民聚集流民所立,他们立寨屯耕,却也互相攻击,夺取钱粮,甚至对官府是敌对态度的。”
  “甚至有一些,本就是贼匪的据点,捻贼、老汤、响马、刀客、水贼各式各样,这些人以抢掠为主,也行绑票等事。”
  朱忠义从河南来,对当地的各式土寨情况非常了解。
  他跟皇帝详细的讲解着,不管这些土寨首领身份,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武装自治,而且堡寨化后,兼对乡野有坚壁清野的目的; 把所有的人口、物资等都屯聚在堡寨里面,不管是闯军还是明军或是清军、流贼土匪,往往都很难获得补给物资。
  甚至他们占地一方; 也取代了原来县衙乡里的官府权力。
  明末时,河南兴起三大股土寨首领,洛阳李际遇、南阳刘洪起、汝宁沉万登,这三股势力甚至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寨子,而是成百上千土寨的联盟。
  各拥众数万,而小寨悉数归之。
  刘洪起,就一度拥有河南五个府的实际控制权。
  天灾、饥荒、战乱,让中原大地,变的残破,仅存的人们,只能结寨自保。
  寨子间又互相攻击,慢慢也有人相互联合结盟,形成同盟,于是慢慢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度出现了几大土寨联盟。
  不过崇祯亡后,弘光立,清军入关,顺军崩溃,中原再次成为几方战场,诸如刘洪起、沉万登也先后败亡,土寨势力也是大受打击。
  但大的联盟瓦解后,却也让原来一些大寨主趁势取代。
  于是在中原出现了许多新的大寨,好些人还公然自立王号,并建营立寨,攻城掠地,这是大联盟崩溃后的重新兼并重组。
  因为乱的太久,所以朱忠义认为,光是招抚是不够的,这些土寨经历了这些年的动乱,在明朝、顺军、清廷甚至是刘洪起等之间摇摆不定,就算表面招降了也没用。
  所以得有针对性的先剿,用兵剿一些,杀鸡儆猴,立威之后,再示以恩招抚。
  否则根本起不到作用。
  “臣建议对付土寨可分几步走,第一步,针对在乡的原朝廷文官武将以宗族为基础建立的大寨名寨,以招抚为主,授予那些寨主们知府知县等当地地方官,重新恢复府县衙门,甚至可以将他们的土兵直接编为乡勇团练,”
  这些人本就是朝廷官员,有些是致仕了的,有的是战乱回家的,还有不少原有朝廷功名的进士、举人、秀才等,他们往往在当地也很有名望,甚至有不小的宗族势力,且在战乱中,他们建立的土寨,一般来说也是相对有秩序的,所以优先招抚他们。
  对于其它几种土寨,比如豪强、流民们建立的,土匪贼寇们建立的,则要示之以威。
  限期命令他们解散土寨,交出武器,甚至交出营寨,拒不奉令的,就发兵一一剿灭。
  “攻灭贼寨后,可派兵驻防或直接拆毁,对其武器马匹钱粮等没收充公,对其寨民,则令返回本乡就业,或直接就地建立新的屯庄,屯田耕地地。”
  “陛下,只要还有土寨在,那么朝廷官府的权威就难以有效推行,政令也难出衙门,更别说征收税赋等,所以必须得次第扫平。”
  朱以海看着朱忠义,看的出他有些紧张,但说话还是很有条理。
  他没看错这年轻人,确实是在下面锻炼出来的。
  这让他想到了那些历朝开国名将名相们,许多人出身普通,但最终却能成就功名,名流青史,最重要还是经历了足够的锻炼,最终大浪淘沙的选出来的。
  有句话不是说,名相必经郡县,勐将必发于卒伍吗?
  “如果朕让你放手去处理归德府的土寨,你有什么计划?”
  “陛下刚答应给臣拔两千御营将士加强归德团练,又拔三千甲,一千铳,火炮大小百门,有了这些,臣的归德团练能够立即上一个台阶,对付那些土寨绰绰有余。只要剿抚并用,要不了多久就能次第扫平了。”朱忠义说的很有自信。
  “很好,朕就给你全权,另外朕知道你跟赵老夫子关系不错?那朕授赵老夫子为河南省归陈许道分巡,你们一文一武继续搭档,你这个归德团练总兵,也不仅辖归德府。”
  朱以海直接把开封府一分为三,南面分出一个陈州府加一个许州府,于是朱忠义爷俩就管辖三个府。
  赵老夫子是分巡,这是小巡抚,军政钱粮皆管,比之前的归德知府自然是更上层楼。
  朱忠义的归德团练总兵,还加河南副提督衔,防区就是这三府。
  整个河南省划分为四个分巡道,归陈许道,河陕开汝道,河北道和南汝光道。
  这个划分虽有按传统的分道来划,但现在许定国在围开封,李际遇在围洛阳,榆园军攻入了河南的黄河以北四府,南阳、汝宁等还在清军控制下。
  这个时候,河陕开汝四府划做一个道,还把开封分出两个州给归德这边,李际遇和许定国凑一块,这是故意在制造矛盾了。
  更别说,许李在围洛阳开封,结果朱以海却要朱忠义这个时候扫荡境内土寨,还给他调拔御营兵编入他的团练,而不是去增援开封洛阳,这用意,朱忠义也是非常明白了。
  “你也不用担心徐州和颍州、汝宁的清军,淮南的御营会盯着他们的,你尽管放手去干,朕也提醒你一点,围剿土寨,最终目的还是要恢复朝廷秩序,四民各归本业。”
  “所以一定要有良好军纪。”
  “等将来河南平定,归德团练也可以升格为御营河南行营的,好好干,到时你就是行营提督。”
  皇帝对这位在江阴投军的年轻人很赏识,他毕竟也是御营出身,但也不是完全没条件的信任,这次御营重整,皇帝就直接从御营这边调了两千人去归德府,调去的自然也不仅是两千兵,还有许多军官,包括镇一级的各级将领。
  甚至也还要按行营军制,给归德团练配齐这军令、参谋、监察、后勤、装备五处的。
  朱忠义仍然是归德团练的主将,甚至赵老夫子也将成为小巡抚,但一下子增加了两千御营兵,以及大量御营军官后,这支军队,必然会不再是原来那支由红枪会为核心的人马了。
  既能增加归德团练的战斗力,更能完全控制这支人马,御营北上,还能对许定国、李际遇、李化鲸、梁敏等加强制衡能力。
  “成功和胜利都是朕收的义子,如今一个在湖广,一个在福建,带的行营都很不错,朕向来眼光准,你不比他们两人差,好好努力!”
  皇帝拍了拍朱忠义的肩膀,拿朱成功朱胜利激励他,这让他心里也暗暗为自己鼓劲,那两位是多少御营将士羡慕的人,年纪轻轻,得皇帝青睐收为义子,功立的多,官更升的快,早早就独镇一方,甚至都已经晋封伯爵了。
  他没想到,自己原来一个佃户,经常在港口码头扛包打短工的,曾经被赵老爷说不配跟他同个姓,现在却赐国姓,成皇帝义儿。
  “儿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朱忠义走的时候,向皇帝磕头起誓,他会拿命来兑现这誓言。
  用生命来守护大明。
  “朕给你写幅字,你收好!”
  皇帝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忠孝节义。
  朱忠义双手接过,高高捧过头顶,“臣谢陛下!”
  “朕已经命内库给你准备了二十万两银子,你走的时候带上。好好干,就按你说的去做,一地地来,先平归德,再陈许二州,朕等候你的捷报!”


第532章 西军困虎
  汉中。
  西军与清军在汉中对峙,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虽然明军没有对张献忠落井下石,与清军夹击西军,反而是给他们不少方便。比如御营陕甘行营提督张大鹏,力排众议,让开阴平桥,放张定国一支偏师绕路北上; 迂回到阳平关后方。
  而御营川贵行营提督张世鹏在占据米仓道后,也还是给张献忠义子张可望让出了米仓道,让他们通过了琉璃关,翻越米仓山进入汉中西乡。
  张可望张定国都成功侧面迂回绕道翻越入汉中,而恰逢大同姜瓖、陕北王永强、甘肃米喇丁等纷纷起兵,再加上多尔衮突然暴毙,以及河南山东局势的崩坏; 都让清廷北京无法再听信吴三桂的劝谏。
  不肯再给他们时间继续以静制动。
  而是调豪格、吴三桂等回师西安、大同,让他们先扫清后背之忧。
  豪格不顾命令; 抛下大军独自奔回北京争夺皇位,吴三桂退守长安,着手应对南下的王永强兄弟。
  他们的离开,确实给了张献忠很大机会。
  明军给他们放开的路,更是让张定国、张可望成功的进入了汉中,阳平关被突破。
  双方在汉中爆发大战,张定国和张可望义兄弟俩,合兵五万,屯定军山,意图复制当年刘备攻汉中之战的定军山大捷。
  定军山对于阳平关来说,确实意义非凡; 就在阳平关后方不远,西军屯于此地; 那阳平关虽还在清军之手,已经是腹背受敌。
  留守阳平关的李国翰; 急令驻汉中的汉中王马科、甘南王白广恩攻定军山,又急调勋阳王王光恩出兵来增援。
  双方围绕定军山展开大战。
  马科、白广恩调了几万人马,再加上清军大将鳌拜统领的部份满蒙八旗,反包围了定军山张定国兄弟俩。
  那边李国翰率领八旗满蒙汉军,仍死守阳平关。
  双方开始大规模战斗。
  本来张献忠以为成功突破到汉中去了,豪格、吴三桂又带着不少兵撤回长安,那么这战肯定能赢。
  但结果却让人意外,双方围绕定军山连番恶战,结果居然是西军反而不敌清军。
  张献忠主力仍被挡在阳平关外,不管他怎么勐攻,死伤惨重也拿不下关,那边屯于定军山的兄弟俩虽然也立栅修营,但打不过来攻的清军,屡战屡败,好在有寨可依,有险可守,但伤亡很大。
  而更麻烦的是,张定国兄弟俩一个走阴平道,一个走米仓道,都是绕远路翻山险而来; 没有携带多少粮草; 后续的通道也被清军堵住,他们困在定军山,粮草坚持不了多久。
  西军拼命,却仍挣不脱清军围困。
  战斗越打越无力,定军山上的西军甚至有许多已经开始偷偷的下山投降,拦都拦不住。
  阳平关外金牛道上的西军情况更坏,太多的人堵在这里了,漫山遍野,结果缺粮少医,时间一长,既饥饿,又多病,随着战势不利,每天都有人在逃跑。
  被张献忠裹胁着北上的军民,一开始多达七十多万。
  可经过不到半年时间,此时阳平关外的西军大营,已经不到三十万了。
  面对困局,张献忠也苍老了许多。
  一边是难以打穿清军封锁,杀出川去,一边却是明军在他们身后虎视眈眈,哪怕明军一直没落井下石,甚至主动给他们让路,甚至明经略文安之不断给他写信,让张献忠接受整编,听从朝廷调派,甚至是换明军来做主力,让他们退下来打辅助,一起夺回汉中,杀回关中。
  但张献忠却始终犹豫着,他并不相信明朝。
  他以已度人,这些年纵横天下,发过很多誓许过很多诺,但从没有兑现过,尤其是对明朝,所以明朝经略的话,他不相信。
  “陛下,文安之又派使者来了。”
  张献忠最近头痛,经常头好像要裂开了一样。
  “父皇,阳平关这样打是打不下的,儿臣愿意率军再翻米仓山入汉中。”张能奇请求。
  张献忠揉着头。
  米仓道的南端现在在明军手里,北端在清军手里,就算明军肯借路,但米仓道险要难走,难以携带多少粮草。
  到时还要面对清军拦截。
  更大的问题在于,就算突破重重阻碍能入汉中,可如果不能迅速取胜,那他们将得不到粮草接应。
  定军山现面两支兵马还困在那里,马上就要断粮了。
  再派一支军过,没粮的话,到时还是得一起饿死在那里。
  “陛下,没有别的办法了,唯有拼死一战。吴三桂现在去了西安,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儿臣所部还有七万人马,愿意拼死一试,不成功便成仁,杀入汉中,解定军山之围,然后再从阳平关背后夹击,接父皇出关。”
  张能奇原姓艾,张定国四大义子之一,他的七万人马,其实是连老营妇孺家卷都在里面的。
  带七万人出征,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军中粮草还能撑多久?”张献忠问义子张文秀。
  张文秀满脸苦涩。
  “顶多还能撑一个月!”
  这还是逃散了大量人马后的结果,否则最撑不住了。
  西军上下现在天天喝粥,老营的妇孺的粥更稀,但就算粥一天比一天稀,也撑不了多久的。
  “父皇,要不跟文安之的使者谈谈?”
  张献忠沉默。
  文安之不仅一次派人找西军了,一次又一次。
  最近一次,文安之提出,让阳平关的西军退到龙安府平武县去休整,把保宁府交给明军来守清军,甚至已经在汉中的张定国、张可望兄弟俩,由明军负责接应回大巴山休整,将他们安置到南江的大坝。
  当然,文安之也不是没有条件的。
  条件还很多。
  主要的几条,一是张献忠要去帝号,奉绍天为正朔,对内也不可以再自称西皇了。
  其次,西军要进行整编,张献忠裹胁的那些百姓,都要交给明军安置。
  张献忠仍做他的云南王,文安之将给西军整编为四镇,也就各五千,总共两万人,外加辅兵八千。
  就这么多。
  其余的要裁撤遣散,交由明军负责安置。
  文安之还承诺,等西军整编完后,还可以把整个龙安府一直交给他们镇守,税赋也给他们养兵。等他们休整好了,愿意南下云南时,再移镇云南。
  在龙安期间,明军还给他们借粮呢。
  条件不能说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