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87章

海上升明帝-第28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为大明秀才出身的李好生,对朝廷感情更深,何况绍天帝先前授他五品文职。
  “你这样做是对的,不过我建议由我代你去见高督说明情况。”
  “用不着,我若不亲去,高总督又如何相信我呢?”
  简单安排一番,王光泰便带着王昌,以及一队亲兵前往兴安。
  兴安原属汉中府,初设金州,后从汉中府划出,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朝廷于金州置兴安所,为汉中最东面一州。
  金州平利县与郧阳竹溪县之间有白土关,东北与郧阳间有闾关。
  而其南面隔大巴山与四川分界,紫阳县南有枸坪关、盐场关等。
  西面汉阴之西有方山关。
  过汉阴便是子午镇,子午谷联通西乡与关中。
  整个金州虽较偏僻,但处于汉水中游,又紧接子午道,军事地理很重要。
  去年高斗枢、贺珍、孙守法、刘体纯、王兴泰、武大定等会攻西安兵败后,便退往终南山中,最后大部份一步步的撤到了金州一带。
  王光泰驻于平利和白土关,而刘体纯则驻于竹溪,孙守法驻于洵阳、闾关,贺珍驻于汉阴,高斗枢驻于兴安所。
  马科献汉中降清,让贺珍他们也是雪上加霜,好在紧邻郧阳的金州,之前就有部份在明军手上,他们无力攻取汉中城,又接到朝廷旨意,让他们往这边撤,于是分批撤了过来。
  重新划分驻地,休养生息,一边屯田一边舔伤口。
  王光泰和贺珍等都有不小的损失。
  “报,王光泰在城外求见。”
  金州城中,督标亲兵来报。
  高斗枢闻言,“王光泰带了多少人来?”
  “带了几十骑。”
  “就几十骑?”高斗枢意外。
  巡抚孙守法道,“莫不是来使诈内应的,部堂可得小心。”
  贺珍直接拍桌子,“让我去把这姓王的直接砍了。”
  刘体纯则道,“不妨见一见,听听他是何来意。”
  当初一起入关中的几员大将今日却都齐聚兴安,其实也正是因为王光恩突然叛乱降清的缘故,本来他们兵败撤到这里休整,背靠郧阳还算安全。
  可谁知道王光恩突然反了,这弄的他们措手不及。
  王光泰又就在金州,不得不防,于是他们悄悄会面,商量如何先解决王光泰,然后再去夺回郧襄一事。
  没想到,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有什么好见的,直接砍了。”贺珍直言。
  去年的兵败,损失最大的就是贺珍,本来他是顺将,先降清,可鞑子不安好心,他识破孟乔芳的诡计,断然接受绍天帝的招安,归附大明。借着攻打关中之机,他想整合关中各路义军。
  可结果事与愿违,他那关中总统没做几天,结果就大溃,一路退回汉中,结果马科这狗贼居然降清了。
  想当初,马科奉李自成之旨送四川节度使入川,跟张献忠在川北大战,兵败后来汉中投他,他也是好心接纳,他入关作战,还让马科留守汉中城。
  这狗崽子却在他兵败后,投降清军断他归路。
  这一通折腾下来,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兵马大损,地盘尽失。
  这心里一直窝着股火。
  高斗枢安抚他,“刘将军说的有些道理,不妨先听听再说,王光恩叛乱以来,王光泰在平利一直没有叛乱,值得一见。”
  贺珍瞧了眼刘体纯,闭嘴了。
  两人都曾是闯军将领,不过贺珍归附李自成较晚,他本是明朝官军,跟刘体纯这种闯军元老大将不同,并非嫡系。
  而当初李自成兵败后,贺珍奉命留守汉中,保持陕甘顺军南下的通道,结果后来从陕北南下的李过高一功等经过时,贺珍却已经降清,出兵阻拦,双方还打了一仗,李过他们才强行闯关通过,最后还借道四川绕了一圈到荆湘。
  所以刘体纯和贺珍,虽然曾经同是顺军,但关系极差。
  之前贺珍在关中时,借总统之名压制刘体纯,但随着他的兵败,刘体纯也是丝毫不给他面子。
  “请王将军!”
  王光泰入城,亲兵被带走,最后就两兄弟被带过来,甚至身上的甲、剑等全被扣留。
  对这些,王光泰很淡然。
  进屋,见到高斗枢以外,孙守法、刘体纯、贺珍这些先前在关中做战的搭档们都在,稍有些意外。
  “光泰拜见高部堂,拜见孙抚院,拜见贺提督,拜见刘将军。”
  高斗枢笑着道,“客气啥,请坐。”
  王光泰道,“实不相瞒,今日我是来负荆请罪的,家兄叛明降清,我深感愧疚,特来请罪。”
  几人都打量着王光泰,目光里有些意外。
  王光泰把王光恩的计划脱口说出,然后又说现在郧阳缺粮严重。
  贺珍有些怀疑的打量着王光泰,“王光恩是你亲大哥,你为何把这些告诉我们?”
  “因为我是大明臣子,当今天子恩赐于我,我岂能分不清公私?我大哥不顾忠义,那我便只能大义灭亲。”
  贺珍不信这些话,乱世之时,哪有什么忠义可言呢,就如他,本是明将,可后来降顺,再降清,再归明,所做的一切选择,不过是因为利益而已。
  他不信出身流贼的王光泰还真会深怀什么忠义。
  可一时又想不明白这是玩的哪一出。
  “我请高部堂立即派人去平利接管我的人马,现在他们暂由我的副将也是我大舅哥李好生统领,我已经交待过他,等高部堂派人过去接掌时全力配合。”
  刘体纯、孙守法、高斗枢几人也是半信半疑的打量着王光泰。
  “还请高部堂多做提防,若是高部堂不信我,可以直接把我们兄弟俩关入狱中便是。若是信我,请赶紧加强部署。”
  “我们兄弟也愿意来个将计就计,助高部堂击败郧阳来犯之敌!”


第479章 定国借路
  四川。
  广元城中张献忠面对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阳平关也不免英雄气短,甚至被迫叫来了义子女婿们做最坏交待。
  他再次确立张可望继承人身份,甚至交待若他兵败身死就让他们率军归明。
  四大义子跪地泣哭,认为不可灰心气馁,但张献忠确实已经心生绝望。
  张定国请求分兵寻找出路,杀出一条血路来。
  张献忠虽然应允,却也让丞相女婿汪兆麟派使者去顺庆凤凰山拜见文安之; 向明军上表请罪,同时请援借路。虽然他认为明军此时定会坐山观虎斗,甚至随时可能落井下石,但如今时势下,却也没有其它法子,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领了军令; 张定国便率一军往西北; 沿白龙江而进,意图绕道阶州; 打通前往秦州天水,或是迂回绕道嘉陵江的上游成县一带,经走马岭道至阳平关后,或绕更大的圈,从略阳经武兴道至阳平关后。
  不过这条道路极难行,因为不管怎么走,他都先得通过七百里阴平小道。
  阳平关所在的金牛道已经是十分艰险,大部份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打孔插木修栈道为路,但阴平栈道更险更难。
  栈道更陡峭更蜿蜒也更窄。
  从广元往西北二百余里,还要面临着不让阳平关的玉垒关阻拦,玉垒关前的白龙江面上修建伸臂木梁桥一座,称为阴平桥头,能供兵马通行,历来是兵家据关守险之处,亦是兵家必争之所。
  张定国领兵穿行山谷栈道之间,一路艰辛的走了二百多里; 抵达阴平桥头。
  白龙江和白水江双江交汇之处,右面白龙江一侧,阴平桥立于两崖之间。
  李定国看着这处地形,也不由的惊叹。
  “殿下,这就是阴平古桥了,桥对面就是玉垒关。”
  一名羌人向导向李定国禀报。
  李定国看着这雄关古桥,陷入两难。
  这处险要丝毫不比阳平关弱,想强攻夺取太难了。
  一名幕僚也感慨道,“三国时期,魏将郭淮就曾亲率大军筑城于大桥下,以攻击蜀将廖化,这座城就叫郭淮城,历经千余年,郭淮城早已不在,但城址所在地方,当地人却一直叫城墙坝,现在还有许多残垣断壁能看到。”
  “后来邓艾伐蜀,就败姜维于阴平玉垒关桥头,也就是此处了; 姜维弃关,退保剑阁; 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蜀国灭亡。”
  “开天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析常收!”
  张定国越发头痛了。
  姜维主动弃玉垒关退守剑阁,当时邓艾是从武都方向过来,现在恰相反,他是要从广元往武都方向去。
  “刘进忠已经能确定是投明了,如今他据守此关,定不会让我等通过的。”
  刘进忠是张定国少数比较佩服的西军将领,他的骁骑营大都是川北人,个个骁勇敢战,十分能打,在西军百二营里也是有名的。
  相比之下,西皇义子的张定国,此时还比较年轻,是在近年头才崭露出来的年轻一代将领,虽然也敢打敢拼,还是张献忠的义子、近侍出身,但经验还不够丰厚,所以张能奇、张定国等先前进攻川北马科、汉中贺珍,都曾经连吃败仗。
  面对着骁骑营都督刘进忠,尤其是已经投明的刘进忠,张定国没什么底气。
  可这玉垒关、阴平桥挡在必经之路上。
  “准备战斗吧!”张定国无奈下令。
  ……
  玉垒关城中。
  此时大明御营陕甘行营的主要将领们也都早到了此地,勉强完成行营整编的各部,也都紧急调来了五千。
  “张定国是张献忠义子,今年虽仅二十六岁,但却深得其信任,而且勇猛敢冲,封安西王,挂安西将军印,统管十六营人马。他贫农出身,年仅十岁就已投入张献忠军,因其勇悍而特收为义子,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独领两万人马随张献忠征战河南湖广了,二十岁那年,乔装官军,带着二十骑连夜诈入襄阳,一举为张献忠拿下襄阳城,人送外号小尉迟!”
  副提督刘进忠对着义弟张大鹏说起这位小尉迟。
  张定国刚一出广元,这边行营便已经得到密报,赶紧调兵增防玉垒关了。
  “贼子尔!”
  行营总监文协吉冷哼一声,十分不屑的道,十岁便从贼,那更是不可宽恕。所有西贼没有一个值得相信的,反复横跳,叛降不定。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这张定国再嚣张,也不过一小贼,咱们只要守住阴平桥,守住玉垒关,他张国定还能插翅飞过去不成?”
  “就算他再猛,我们万一守不住,那就直接把桥砍了,或者把阴平栈道烧掉一段,亦能将他拦住。”
  刘进忠也投过西营,所以对文协吉这态度有些不太舒服,“阴平七百里栈道,险恶无比,如果烧毁,也是断绝了我们回川之路,想再修复可是十分艰难的。”
  身为提督的张大鹏一直在看着地图。
  在这段时间行营的整编中,他的身份其实一直也是有些微妙,不说刘进忠以前是西军大将,也不说文协吉三兄弟那是经略文安之的公子,就是随来的唐镇邦,那也是湖广有名的土司。
  至于说之前在本地和陕甘一带起义最后退回来的那些义军将领,不少原也是朝廷官军,或也是一方豪强,哪怕攻西安兵败,退回来也还是很快聚拢不少人马,甚至占州控县。
  相比之下,张大鹏这位提督,一年多前还只是个打散工的贫民,就算是在他入川后,也不过是个新授营官而已。
  但最后却是他坐了这提督之位。
  这对于一支几乎完全是新建起来的行营来说,他的地位一直被置疑。
  好在张大鹏也顶住了压力,这个时候没有多想其它,只想着如何能够完成文经略的任务,不负皇帝陛下。
  顶着压力,整编各路人马,立军规,行军法,甚至还带着新建中的行营,打了好几仗,既要对付那些见风使舵转向清廷的地方投降派地主武装,还得应付那些趁机做乱劫掠的乱兵和贼匪。
  几仗下来,张世鹏每次都会在战前做好细致部署,战斗时又带敢死营冲锋在前,战后又能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十分公正严明。
  加之刘进忠、唐镇邦、文协吉他们的支持,贺弘器、李明义、蒋登雷、王元、马德、郭君镇、刘文炳等诸将也都心中稍服。
  而张大鹏对贺弘器等原闯营诸将也好,对原朝廷将领也好,对地主豪强也罢,都一视同仁,哪怕他们不服自己,也对他们十分礼貌,正是他的这种有礼,加上身先士卒,又十分公正,再加上有刘进忠、唐镇邦等的支持,让他渐渐站稳脚根。
  不过之前打的几仗,也都是小场面。
  这次面对着带着两万人马前来的张定国,这才是关键之战。
  诸将你一言我一语,各有意见。
  总督马协吉是坚决要兵来将挡针锋相对的,甚至提出打不赢烧桥烧栈道也不能让西贼过来。
  刘进忠则认为得保住桥和栈道,甚至认为可以谈。
  至于贺弘器几将,他们则不太愿意跟张定国硬拼,觉得不如退守文县铁炉寨和后面的临江关。
  不跟他们打,跟他们耗!
  “诸位!”
  张大鹏轻轻敲了几下桌子。
  “张定国率军两万前来,据目前情报,他是要借道去打鞑子的。”
  “这可不好说。”文协吉道。
  张大鹏起身,“我之前在陛下身边侍从护卫的时候,常听陛下讲,我们要分清谁是敌,谁是友,谁是主要矛盾谁是次要矛盾,不可主次颠倒。”
  “陛下更不止一次的说过,当今大明首要之敌,唯有建虏鞑子一家而已。”
  “不管是原来的顺营,还是西营,又或是其它绿林草莽,只要肯捐弃前嫌,一起打鞑子的,那都是自家兄弟,都应当团结一心。”
  “我张大鹏以前不过是个打短工的,没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这辈子对万岁爷的话绝不会有半分置疑。
  万岁是老天赐给我们大明,赐给咱们汉家的圣人。
  凡是陛下说的话,绝对没错!”
  文协吉提醒张大鹏,“我也完全拥护圣人,但是献贼和西营不可信,他们出尔反尔,叛服无常。”
  “文监,想当初顺营还攻入北京,甚至还逼死了烈皇,但是陛下是如何对顺营余部的?亲自下旨主动招抚,赐爵授官,设立忠贞镇,这是何等的魄力?
  不也正因有陛下的宽仁,才有了如今顺营为大明奋战拼杀吗?
  张献忠确实没信用,降而复叛,但现在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
  他站到厅中,望着诸将,一字一顿大声道,“我张大鹏就认个死理,只要是打鞑子的,我张大鹏和陕甘行营就一定要帮帮场子!”
  “派人去对面见张定国,他要打鞑子,我张大鹏给他让出阴平桥,划出一条道,让他绕到阳平关鞑虏汉奸后面去,不仅如此,我还要帮衬他们些箭矢粮食。”
  “跟张定国说,咱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汉人,异族入侵,鞑子要逼我们剃发易服,要亡国灭种,我们就不要再窝里斗了,暂且搁下其它,先一致对付鞑子再说!”


第480章 歃血为盟
  “殿下,当心有诈!”
  明使前来传话离开后,张定国营中惊起一片波澜。面对着明将的突然示好,他们都不免怀疑起来。
  不少将领都认为,这定是明军诡计使诈,绝不能轻信。
  张定国也不免有些犹豫,这位十岁时就因为家人都饿死在饥荒中; 被迫拿着打狗棍加入农民军求生的年轻人,此时也不过二十六。
  比大明那位圣人都还要年轻些。
  号称小尉迟的张定国不缺勇猛凶悍,甚至也不缺斗争经验,毕竟十岁从军,到如今已经征战十六年了,除了勇悍外,能活到现在还有机敏以及几分运气。
  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