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64章

海上升明帝-第26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以海之前就已经把北伐军的粮草往长岛囤积,并不运到登州城来,就是预防万一,一旦陆上不好守,那就退岛上先,只要粮草不失,那占有水上优势的明军,仍然是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的。
  一城一池暂不急着争夺,主要还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每干掉一个鞑子兵,清军就损失一份力量。
  积小胜为大胜,零敲碎打的跟之前一样,一仗仗下来,灭他个万八千的,他就元气大伤。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还要费力安定登莱半岛,还要拔军粮去救济百姓吗?”
  “还是得救济灾民,重新恢复农耕生产的,就算我们现在守不住,但这些事也还是要做的,现在我们可以从海上转运粮食过来,粮食并不需要就地征集,虽然这转运耗费不少,但起码也还是能保证粮草供应和安全的。”
  放弃登莱,只是最坏的准备,也未必就会到那一步。
  现在种,也不是为了现在就收,这要为长远考虑,收拾人心,恢复生产,这长远来说都是对大明有利的。
  “咱们现在三路北伐军,是进攻的一方,占据主动权。鞑子在黄淮虽有四五万人,但真正精锐的也就两万左右,这些人聚起来挺强,但他若来山东,我们就攻淮西,若守淮,我们就攻齐,若是分守,我们就蚕食,”
  而往更大的战局来看,黄淮地区也不过是整个战场的一隅,这里五万清军被明军牵制住,则西线川陕战场上,压力会小很多。
  甚至湖广那边,也能减轻压力。
  “拖住他们,寻找机会,鞑子总会露出破绽来的。就如这次,咱们不就首战告捷,直接夺了登州,杀了鞑子一个王吗?”
  本来还对战局有些焦虑的陈潜夫听皇帝这么一番分析,顿时觉得优势完全在我啊。


第445章 不服
  四川,蓬州凤凰山。
  马乾一袭白衣正在下山,山下,送行的人很多。
  曾公子曾英夫妇,带着麾下的于大海李茂春等将领,还特意搞了个很隆重的欢送仪式。马乾是被经略文安之夺去职位,送去南京的; 可曾英等却非要大张旗鼓,明显不合时宜。
  “你啊,莽撞了。”
  马乾拉着曾英的手,虽然心中感动,却也为这位老部下而感到担忧,“你这样搞,完全不给文安之脸面啊。”
  曾英很不客气的道; “马抚院你守川有功; 谁人不知; 如今却借机把你赶去南京,这又岂把我们放在眼中?”
  “哎,这两天我也有所反省,如今川中乱局,再这么下去,也是不行的,文安之行事虽跋扈了些,但若真能整合好川中文武,也是好事。”
  曾英却黑脸道,“他文安之来之前,我们就在这川中跟张献忠跟摇黄贼等打了多年,那个时候文安之还在国子监教书呢,如今这川中大好局面可不是他文安之打下来的; 是我们这些人拼命打出来的,他现在坐享其成不说,还捧着鸡毛当令箭,耀武扬威。
  弟兄们不服!
  凭什么川中物资紧着御营先?
  凭什么他文安之数千经标,凭什么连秦良玉的侄儿、孙儿都是一镇总兵; 甚至是提督衔,咱们这些真正立下大功流血的人,却是这般受排挤?
  你看他这次的整编方案,这是要彻底夺我们的兵权啊。”
  马乾心里其实也憋着很大一股火气,可文安之是经略,有十八副王命旗牌,两把尚方宝剑,同时来自皇帝身边的太监赵靖也完全支持文安之,还有七十多岁的秦良玉也支持他。
  再加上张岱的支持。
  这让马乾虽不服,却没办法反抗,除非他造反。
  “这次我去南京,会向陛下讨要一个说法的。”
  曾英却道,“等抚院到了南京,也未必告的赢这御状的。”
  马乾也叹息一声。
  “小不忍则乱大谋,先忍一忍,相忍为国,你不是还有三千人马兵额吗,先把这三千兵练好,他们越是瞧不起咱们川人,咱们就越要雄起,不是我瞧不起御营,那些个勋戚高官子弟一个比一个年轻,剿几个匪很了不得吗,只有真正打硬仗,才能证明他们,现在还早呢!”马乾拍了拍曾英手臂,“先忍一忍,到了南京我定会向陛下请求公正的。”
  “切莫乱来,否则就上了当了。”马乾压低声音对曾英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能忍,可我麾下的弟兄们忍不了。”曾英恨声道。
  马乾看他样子,担忧的道,“要不你干脆随我去南京,以你我的本事,就算离开了四川,到了江浙,也可以请求参与北伐,到时中原之大,还怕我们没立功之地,不能展现本事?我相信,万岁肯定比文安之更公平的。”
  “我不走,”曾英摇头,“我哪也不去!”
  马乾劝了好几句,最后劝不动,也只好摇头离开了。
  王应熊、樊一蘅、甘良臣、王祥、杨展、皮熊等一众文臣武将都来送行了,虽然他们以前,关系并不好,时有摩擦,如王应熊还弹劾过马乾,樊一蘅也跟马乾的人马动过手。
  但毕竟都统归是本地派,跟文安之这个中央派不同。
  马乾这般被踢走,他们也都有股子兔死狐悲之感。
  “诸君莫送了,走了!”马乾一甩衣袖,把饮空的杯子摔在了地上,扭头而去,不再回头。
  王应熊等站在那里目送许久。
  “倒有些羡慕马公,这般潇洒离去了,咱们这些人倒是留下来煎熬了。”
  王祥阴阳怪气的道,“老子为朝廷招抚了摇黄十三家,都已经谈好了,他们率领麾下归附接受招安,我荐举他们为总兵,各统其部,予以整编,加上我招募的义勇壮士,好不容易立起三十六营来,现在一句话,老子白忙了,所有的兵遣散,说出的话也不算话了,
  老子现在成了那个言而无信的人了,如何面对这三十六营人马?
  费尽心思才招起来,现在说散就要散,这善后怎么搞?”
  王祥向来比较跋扈,之前夺占遵义之地,接王应熊前来开府,又借着王应熊这督师之名,也是到处抢地盘吞并人马,还以王应熊名号去招抚摇黄十三家等人马,膨胀的没边。
  自己不过是个提督衔的总兵官,结果却敢任命三十六位挂印总兵官,他自己的那个挂印将军都不过是弘光朝所授,在绍天朝都不管用。
  之前王祥直接向文安之要求把叙州府、泸州府、镇雄府、乌撒府、乌蒙府、东川府,连同贵州的毕节、赤水、思南、石阡等地都划归他管辖,还要求可自许招兵,征取税赋供军等。
  不经文安之的经略衙门同意,就直接搞出了三十六营,把摇黄十三家都纳入他名下了。
  如今文安之一记反击,直接搞到底,不留给他半点余地。
  王应熊这个总督都被记过,督标减到三千,王祥更是没有了自己的部队,全并到督标了,总共就三千,也只给他们划了个遵义府。
  这事让王祥非常不满,可以说,马乾被夺职踢走,曾英等降级,可曾英好歹还有自己的地盘和兵,他却是一撸到底了。
  甘良臣马应试等也都是阴沉着脸,本来先前想借机搞一下御营,谁知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甚至已经不是蚀把米了,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惨重啊。
  杨展、朱化龙等几人倒还好,他们之前不是三大山头里的,势力弱些,如今被文安之重用,算是拉入中央系里,如杨展成了文安之经标提督,朱化龙也升为松潘镇总兵。
  听着王祥等不好听的话,也呆不下去,找个借口都先走了。
  王祥望着曾英,“曾公子,马巡抚都被赶走了,我估计下一个可就是你了,我听说文安之有意让杨展驻顺庆府。”
  “咱们这些人为四川剿贼平乱,立过功流过血,如今落这么个下场,不值啊。”
  曾英以前跟王祥也算是老对头,王祥曾经想借着王应熊的督师名头,把马乾赶走,然后把曾英的地盘人马都吞并,但曾英很能打,在四川名气也大。
  虽然王祥也是员猛将,曾经打死过老虎,可曾英完全不输他,甚至曾英在许多土司那里也有很不错的名声,他妻子当初就是崇拜他,不仅救下曾英,最后还把自己以身相许,最后还带部落女兵出山帮曾英打仗。
  两人都是一时猛将,可一山不容二虎,以往也是谁都不服谁,但两人本事差不多,所以自然也是互相奈何不了对方。
  但现在,因为文安之,他们也算有了共同的敌人。
  “照文安之这个整法,咱们这些老川将老川兵,最后都得被并入御营、标营了。”
  曾英听的出王祥话中之意,却也同样咽不下这口气,而且老上司马乾被赶走,也让他有很强的危机感。
  明末以来,武将虽说很跋扈,但川中以往争斗,武将们都得认个文臣当大哥的,没有个督抚在上面顶着,是很难跟其它势力争斗的。
  现在马乾被夺巡抚一职,离开四川,曾英降为顺庆总兵,顿时就显得孤伶了。
  “走,喝两杯酒去,如何?”王祥发出邀请。
  曾英瞧了瞧他,“也好。”
  ……
  山上。
  观军容使赵靖的大帐里,一名士兵在他向禀报,这人是东厂密探,表面是御营士兵。
  “哦,看来这些人很不安份啊。”
  山下送行发生的一幕幕,全被密探报告给赵靖。
  赵靖摸了摸嘴唇上贴的两撇假胡子,表现的很平静。
  这位老猫平时总是瘟瘟的样子,以致让人容易觉得这位监军太监好像没什么存在感,以致于忽略了明朝以前那些镇守监军太监们的厉害。
  “王祥和曾英身为大将,却私下聚会喝酒,定是谋划不轨之事,王应熊和樊一蘅等虽没参与,但他们肯定是幕后指使,卑职觉得,当立即将他们拿下,以免生乱,措手不及。”
  赵靖呵呵一笑,“拿下?凭什么?就凭他们私下饮酒?这种事情虽犯忌,但无凭无据的,又能说什么?”
  “继续盯着就行,不要打草惊蛇了。”
  “公公?”
  “咱家的话还不够清楚吗?看来你小子还是太嫩了一些啊,也是,川中无人,照咱家的话去做吧,好好看好好学。”
  赵靖继续眯上了眼睛。
  山下送行这事那么明显,曾英和王祥喝酒也没瞒着谁,有心人都知道。
  不过都没有什么反应。
  文安之和秦良玉在下棋,听到禀报也只是点了点头。
  都监军御史张岱倒是约见了王应熊、樊一蘅、范文光、李乾德等几位督抚,张岱虽也兼着四川巡抚,但却还有个五省总监军御史的头衔,所以面对着这几位督抚,那仍是代表朝廷钦差。
  张岱很严肃的提醒了几人,让他们都约束好各自麾下的将领,尤其是眼下这个节骨眼下,并重申文安之是天子拜封的五省经略,挂的是大学士衔,他之前的决定,五省督抚总兵官等文武都必须遵守。
  “川中乱的太久了,必须重新恢复秩序,我也不管什么小霸王还是曾公子,都约束好了,否则出了事,大家都得担干系!”
  王应熊几人都答应的很干脆,不过有没有放到心上,或者说认不认同,却很难说了。


第446章 哗变
  凤凰山山顶平坦,有如一座耸立半空的操场。
  各路人马聚集于此,山上山下都驻满人马。文安之下令整军,御营川贵行营,四川四镇总兵营,经略标营、总统标营、总督标营、巡抚标营,全面开整。
  山下曾英营地; 五省总监军御史加四川巡抚张岱亲自来到他营中,负责整编。
  曾部无数兵将汇聚操场,足有两万余众,现在要从中择其精锐强壮,曾英这总镇只留三千,其余部份选入其它营; 剩下的部份充为辅兵,其余遣散。
  所谓考核也简单; 先按身高、年龄等筛选一遍; 士兵在四十岁以上者不要,身高不满五尺者裁,军官年龄放宽些。
  接着又要考核力气,要负重,背一石米。
  考完这几项基本的,就是考专业的了,比如弓手铳手自然是要考拉弓放铳,刀盾枪矛手则要考刀枪,骑兵要考骑射等。
  曾英虽然很能打,麾下也多猛将,但他的兵其实也是良莠不齐,毕竟他之前还被张献忠打的狼狈而逃,脸上还被砍了道疤,只是他比较坚韧,很快又东山再起; 许多兵却是新招的。
  一通考核下来,许多兵不是年纪过了就是身高不够,要么是力气不行等; 大量的兵被打叉。
  “考核未过者,来此画押领遣散费,兵士一两银子加一斗米。”
  一名巡抚标兵大声喊道。
  两万多兵,经过一天考核下来,裁撤了大多数,最后留下三千顺庆总镇营兵,加两千调拔他营战兵,然后又留了一千零八十为顺庆镇营的辅兵,加起来只留了六千出头,其余近两万人,要就地遣散。
  因为裁汰遣散的兵太多,所以遣散费也是个大问题。
  大营也拿不出多少银子来,于是文安之给出的遣散费是士兵半年的饷钱,外加一两银子和一斗米。那半年饷通按六年银子标准算,但暂时给不了,先欠着,等他们回乡后,再按月到当地衙门去领取。
  那一两银和一斗米现发。
  士兵大量裁撤,两万多裁了近两万,结果自然是除了裁撤了大量士兵外,还有大量军官也有多余了。
  对这些军官,也另有一套考核标准,哨总以下的低级军官,主要考核武艺等,若是合格,保留现有级衔,超编的调到其它部队去听用,或者保留阶衔但降级使用。
  不合格的要么降为兵,要么退伍。
  而中高级官员,超编的统一调到经略行辕,文安之要搞一个军官团,进行再培训,或者说就是让他们暂时充当随军参谋,等候空缺。
  当然,如果愿意退伍的,也是听其自愿,给予遣散费。
  甚至还欢迎他们退伍转文职,转入地方官府任职。
  总之,这次裁撤力度非常大。
  五个里面有四个要载汰掉。
  大量的士兵和军官在听到自己在载汰名单之列,都显得有些茫然甚至是愤怒。
  有人更是直接对遣散费表达不满。
  “御营的辅兵一天都至少有一钱银子,一个月就是三两,还没算行粮、口粮等,凭什么我们遣散,六个月饷才六两银子?”
  “我们为朝廷出生入死,现在凭什么就要裁撤我们?”
  “凭什么御营的战兵四五两银子一个月,我们才一两?”
  裁撤的人太多,不满的声音也很大。
  而降为顺庆总兵官的曾英,也是全程冷脸一言不发,他手下的军官们大声抱怨着,场上气氛越来越不好。
  当巡抚标兵开始让被裁汰的士兵排队领取遣散银粮,然后交出甲械,下山去遣散营准备回家时,声音更大了。
  有人直接把发下来的一两碎银扔在了地上。
  “我们为国家出生入死,身上伤疤都还没好,现在就这么点碎银打发了?”
  “我们不服!”
  “打仗的是我们,现在占好处的却是御营了!”
  之前御营是如何待遇大家看在眼里,而马乾等怀疑御营剿匪军功后,马乾被夺职赶走,文安之也如数的给御营发了赏赐,那赏赐更是让人看的眼红啊。
  有几个好运气的家伙,本也只是个小兵,结果得了二百多两银子赏,甚至连升了几级,他娘的,他们这些人呢,以前在曾英手下,也没有什么饷银一说,有钱的时候就分赏一些,没钱的时候饭都吃不饱,但大家也仍然是跟西贼打,跟摇黄贼打,死了也没什么抚恤之类的。
  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条件好了,结果御营那边赏赐丰厚,他们却要被裁撤了?
  还就给这么点银子?
  群情激愤。
  而曾英的一言不发,更加纵容了士兵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