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52章

海上升明帝-第25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芝龙二人进来,看到皇帝虽气色不好,但还能伸手示意赐坐,甚至能口齿清楚的说话,也是松了口气。
  就在刚才那半个时辰里,这两人脑子里甚至已经想过无数种可能了。
  最坏的可能当然是年轻的神武圣明天子突然驾崩,那大明朝可就真的没救了。
  郑芝龙甚至在想,假如皇帝真的暴毙,而他唯一的皇子又夭折,那他就得想办法赶回福建去,不说是不是马上去联络清廷归附,接受福建王之封,起码也得回去坐镇福建,然后观望局势再说。
  来到南京后,郑芝龙也接触了这里的朝廷,但是他现在更加是只服只畏朱以海而已,他相信朱以海暴毙,那么这个新崛起的朝廷,必然会崩。
  如今看到皇帝恢复过来,郑芝龙也有些出神,甚至心里隐隐既高兴,又觉得失落遗憾,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心头。
  他心里其实也希望大明中兴,但又害怕大明真的中兴之日到来。
  “让二位爱卿受惊吓了。”
  “圣人无恙,我等臣子也就松口气了,陛下一定要保重龙体啊,大明江山社稷,尽系圣人一身。”
  沈犹龙更是奏请皇帝立即传召总理处大臣入宫面圣。
  刚才刘朝在第一时间封锁了镇江皇帝行在,封锁了消息,隔绝了中外,表现出来的果决和迅速,让郑芝龙都暗暗心惊。
  这死太监要是有点私心,万一皇帝真崩了,又无遗诏,他到时矫诏立个宗室这事谁拦的住?
  一旦生米煮成熟饭,想改也难了啊。
  朱以海也知道这是老成持重之言,皇帝突然发生这么大的事,见宰辅大臣自然是安定人心,避免猜疑混乱。
  “嗯,召总理处大臣前来奏对。”
  “还有,镇江副将以上军官,以及五品以上文臣,也分批来见。”
  “陛下,你现在不宜过多操劳,先见总理处大臣,然后明日再召见内阁大学士们,后日再见提督总兵等大将,如何?”刘朝提醒皇帝。
  “无妨,朕现在感觉好多了,去办吧。”
  ……
  刘朝派了心腹内侍,又调东厂、锦衣卫随同去请行在的总理处大臣们前来面圣,为保机密,还特意小心行事,严禁泄露宫中圣人情况,违者立斩。
  张国维、徐石麒、沈宸荃、刘宗周、王之仁、严我公等一众在行在的总理处大臣,见到突然到来的厂卫和皇帝近侍,看到刘朝给他們的手书,惊觉事情严重性,纷纷赶紧往皇帝御营去。
  千牛镇总兵官杨伯兴也接到圣旨,第一时间调派千牛侍卫们,加强了御帐的侍卫。
  几位大臣也发现越靠近皇帝御帐,守卫越发森严,重重关卡,每一关都要检查鱼符官印。
  甚至身为紫袍玉带赐蟒赐斗牛的这些重臣,都免不了要搜身。
  所有人都感觉到事情严重,心中升起浓浓不安。
  在皇帝帐外,杨伯兴亲自坐镇。
  傅山等十八位五品带千牛刀御前侍卫们,也都披上了甲胄环卫站岗。
  “圣安?”张国维胡须颤动着,眼睛甚至都湿润了,他直接问杨伯兴。
  杨伯兴却只是手按着千牛刀柄,站在那铁着一张脸,一声不吭。
  刘朝闻声从帐中出来。
  “几位中堂都到了,请勿喧哗,圣人刚喝了点参汤,这会睡过去了,请到一边帐中休息等候召见。”
  张国维见状,直接一把扯住刘朝,“我们现在就要见圣上!”
  刘宗周也急了,“圣上到底出什么事了,”
  “请几位中堂先到一边等候……”
  话没完,老学士徐石麒怒道,“你个没卵子的还敢隔绝中外不成?你想干什么?”
  王之仁也很不客气的道,“谁也不能阻拦我们现在见圣人!”
  杨伯兴冷着脸上前一步,“退后,否则休怪我不客气,敢在御帐外闹事,岂有此理!”
  越是如此,一众大臣越觉得事情不对劲,越发急切想马上见到皇帝,大明的江山,如今全维系于绍天帝一人,绍天帝若出现意外,这大明还如何撑下去?
  他们之前接到刘朝的信,知晓了刚出生的四皇子夭折,皇帝听闻后昏厥,虽然刘朝也说皇帝已经醒来,已无大碍,但谁信?
  刘朝身为后宫内侍之首,平时也很少主动去结交外朝大臣,但毕竟是司礼监太监,可不仅是服侍皇帝的,他还是代天子对内阁票拟朱批的内朝之首啊。
  平时谨慎低调,但谁敢不尊敬呼一声刘公?
  现在被花白须发的老学士徐石麒急的骂没卵子的,刘朝也是气的脸色胀紫。
  平时大家笑呵呵,一团和气,真有事了,文臣、宦官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王之仁则怒瞪杨伯兴,“好你个杨伯兴,你还敢在我等面前充大,反了天了!”
  杨伯兴也不客气的直接抽出了一截子刀身,“没有圣旨,谁也别想进,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
  双方剑拔弩张。
  王之仁是京营总督,朝廷武将大佬,他没跟文官大学士们一起去骂司礼监太监,他直接冲着同是武将的杨伯兴去,这不涉及文武和内外朝之争,大家都是武人。
  “朕还没死呢,吵什么?”
  帐中突然传出皇帝的声音,声音不高,但却一下子压下了所有喧哗嘈杂。
  刘朝赶紧退入帐中。
  王之仁和杨伯兴也不斗鸡了瞪眼了,都立马面向御帐跪下高声请安,“臣王之仁恭请圣安!”
  “臣杨伯兴惊扰圣驾,护卫失职,死罪!”
  “圣躬安,朕本来想打个盹,你们倒是一点不让人省心啊,都进来吧。”
  ……
  总理处大臣们进去后,暗暗观察御容,又请出御医来问,聊了会后,也稍松了口气。
  “陛下,臣请求暂停北伐!”老学士徐石麒直接进言。
  刘宗周、沈宸荃等几人也都请求暂停北伐之事,皇帝先在镇江休养,等龙体好转一些后,立马返回南京。
  “一切以龙体为重。”
  王之仁、郑芝龙也都跟着请求皇帝以龙体为重。
  朱以海示意刘朝扶他稍坐起一点,“朕不过是这几日没有休息好,又遭逢四皇子之殇,一时发昏,现在已经没大事了,朕心中虽然悲切,可现在也只能暂时把这悲伤埋藏心底,北伐大业耽误不得,
  如今箭在弦上,更是不得不发,北伐之事,一切照旧,保证按期出兵。
  朕休养几日便好。”
  停顿了下,朱以海叹声气,“此子无福命薄,或许是我和黄妃前世欠了他的债,这是来向我们讨债的,如今收了债便走了。
  朕先前给他取名弘枥,还想着将来要如何教导,哎。
  “谥庄怀太子吧,让宗人府简单收敛安葬,早点入土为安,让他也早点转世投胎去。”
  “可怜黄妃十月怀胎,难关去掉半条命,最后还没保住孩子,让宫里好好伺候黄妃月子,勿要过于忧伤,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债主,如今收债走了。”
  朱以海前后四个儿子,一个无存。
  三个追赠为太子,一个追赠亲王。
  北伐尚未出师,结果却先夭折了一个皇子,所有人心头都有种不好的感觉,这似乎是一个坏兆头。
  犹如誓师出征仪式上,狂风折断军旗一样不吉。
  “陛下,请暂缓出兵北伐!”
  “请陛下停止亲征!”
  大臣们纷纷反对,态度坚决。


第427章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现在不知道多少人喊着要议和,想要偏安江南一隅。如果朕现在停止北伐,放弃亲征,只怕这股声音就会越发的大,到时再想北伐,只怕更难了。”
  “朕也知道人心思安,人心思定,人人厌恶战争; 恐惧战争,但如今的形势,把头埋起来,就真能自安?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形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着王之仁、王相、刘朝、宋之普、陈函辉、柯夏卿、张国维这几位心腹元从,朱以海没再藏着掖着,他现在的身体状态确实不好,本来需要静心调养,可眼下北伐关键时候,皇帝突然不亲征了,那些议和派就会大作文章,甚至百姓们也会跟着乱喊。
  绝大多数的百姓,其实也只是盲从。
  需要有人带领。
  朱以海始终很清醒,这份清醒在他起兵之初时如此,在他节节胜利的时候仍是如此,从没有迷失过。
  今日看起来形势大好; 甚至他这个天子尽掌权威; 实则不过是假象,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朱以海的胜利,建立在御营能打上,所以从浙东到浙西,百姓能够跟着起兵; 士绅们能够奋勇,甚至那些军头们还能再反正。
  福建岭南甚至是西南西北各地义军纷涌,也全是因为东南这面旗帜举的高,举的稳,所以大家看到希望,自然都又重新汇聚过来,都能拥护这三百年朱家。
  正是在这军事胜利的光芒下,朱以海能够暂时压制住地方的这些大小军阀们,能够推行新政,其改革力度甚至比崇祯在时还强的多。
  可这些都是有前提的,就是朱以海能够一直胜,起码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猛。
  一旦战争的机器停下来,甚至让他们以为能够偏安一隅,南北并立之后,这原本暂时压制甚至搁置起来的内部矛盾,就会全都迸发出来。
  战争其实是非常好转移内部矛盾的一种方式,当强大的外部威胁挤压时; 内部矛盾可以暂且放下,为了生存共同对外。
  为什么乱世里随便一个军头,都能另立一套规矩,反而是在王朝越盛世的时候,朝廷想要改革却更难呢?
  说白了就是权力平衡的打破。
  只要当旧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之后,才有机会立起新的格局。
  面对这几位心腹元从,朱以海也很直接的告诉他们一些不曾说过的话,“朝廷如今真正能倚重的也就江浙地区,这是我们的根本,福建两广的稳定,得依靠江浙的稳定。至于说江西湖广、川陕云贵,说实话,现在根本指望不上。”
  湖广现在只有湖南在明军手中,还刚经历了三忠叛乱,本就穷困,现在更烂,而土司势力本就不小,现在更加难以控制。
  张献忠在云南大肆屠杀,欲毁川入关,摇黄贼更加肆虐荼毒,穷凶极恶。
  川陕的明军现在看来,想要纳入朝廷体系,一时半会很难,搞不好还要出现很大的反复,尤其现在清军大举西线南下,张献忠也欲全体北上,加上马科降清等,就会导致川陕形势更加复杂。
  “孤现在对川陕形势完全不抱什么希望了,如今只想保住一二个根据之地,四川能守住重庆、夔州便好,湖北能守住郧阳就行,其它的地方不能抱太多期望,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算上那些地方军头,会严重影响朝廷的全局决策的,必须先把他们排除在整体决策之外,可如果不算上这些军头,那么现在仅以江浙之兵,就显得很薄弱。
  朱以海得争取团结那些大小军头们,但现在却无法真正信任和依靠他们。
  “北伐不能停下来,”朱以海长叹一声,“诸卿,一起努力。”
  皇帝态度坚决,还说出这般肺腑之言,几位元从也只能点头同意,无法再反驳什么,现在确实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思潮,尤其是议和之声越来越大,而能接触到最顶级机密的他们也清楚,南京这边还压着汉中马科投降,张献忠复反的消息,这些对于东南来说是多大的压力。
  “三路北伐,原计划不变,原定出征日期也不变,黄道周督左路军,张名振为都统,郑遵谦为副都统,负责进攻淮西,联合蕲黄、霍英山区各寨,重点打合肥,剑指河南。”
  “张国维督中路军,王之仁为都统,王相为副都统,负责进攻淮安、徐州,目标凤阳、徐州,攻山东。”
  “朕亲提右路,严我公、郑芝龙、刘穆、卢象观、金攻玉等随驾,沿海直取登莱。”
  南京由宋之普、陈函辉、吴凯等留守。
  三路北伐军,皆以御营为主力,由京营留守。
  大概就是御营三本部,左厢为左路军,右厢改中路,而御营中军则随驾走右路。
  黄道周和张国维俱加督师衔,严我公同样加督师。
  左路水陆六镇三万战兵,中路也是水陆六镇三万战兵,皇帝的右路则是水陆九镇,五万战兵,大小镇皆有。
  朱以海是把家底都掏出来了,除去福建、湖广这两个行营,御营全部出征,江浙老家留给京营,江西等地则由各地省营和团练留防。
  “那议和之事?”首辅宋之普请问。
  “鞑子也不是真心想谈,都不过是想拖延时间,那就继续谈着吧,但归根到底,还是得战场上争取,谈判桌上直接谈不出东西的,我们北伐打的好,谈判桌上才能有筹码好开条件。”
  朱以海对议和是没有半点幻想的,但知道此时许多人对议和抱有幻想。
  虽然这也只能是幻想。
  “跟鞑子谈判时硬气点,鞑子想真心谈,那首先就要把沦落北地的大明宗室都送回来,还有我大明宗庙陵寝也要维护好,
  此外先同意以黄河划界,将黄河以南的清军全都撤到北岸,这才是休兵和议的前提,否则一切休提。”
  朱以海的这个条件,其实就是说要把陕甘,河南湖北、淮南甚至小半个山东,都要鞑子先送回来。
  这根本就是耍流氓,毫无议和诚意。
  宋之普向来是完全支持皇帝的,可听了这话也忍不住皱眉,他很认真的提醒皇帝,虽然之前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就如皇帝一直所说的那样,如今汉鞑之势仍然相差很大,大明需要时间收拾人心,重整军队。
  现在如果能够跟鞑子谈,哪怕是争取个一二年时间,这总是好的。
  现在急着跟鞑子拼命,非上策。
  “朕就是要让天下人知晓,朕并无真正议和之心,朕也是想让天下人皆知,鞑子绝不会有真正休兵之意,朕还没说要让鞑子退回关外,还只是提以黄河划界,鞑子都不会肯。
  朕要天下人都认清事实,现在谈和为时以早,只有当我们有足够的筹码的时候,才可以去谈那些。
  朱以海直言,“现在北伐在即,朕让你们继续谈,不是真要争取什么时间,而是要让这和谈根本谈不下去,要让所有人能够收拾好心思,不要再抱以幻想,让大家都能够专心打鞑子,别三心二意,这都出兵上战场了,那里还幻想着鞑子会议和!”
  宋之普低头,“臣愧疚。”
  “首辅也不用如此,朕亲提六师北伐,这南京就交给你留守了。”
  “臣领悟圣意迟缓,失职。”
  “好了,咱们几个也用不着说这些,大家明白朕的心思便好,放弃幻想,认清现实,准备战斗,战斗到底,直至收复中原,攻入建州虏巢,犁庭扫穴为止!”
  幻想议和的人很多,皇帝没法将所有人责罚处置,但必须让他們明白,议和是不可能的。
  必须得让鞑子主动放弃议和,让天下人都明白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今日朕也再跟几位最心腹的爱卿交个底,大明和建虏之间,绝无同存共处的可能,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鞑子被彻底覆灭,犁庭扫穴。不是收复中原,不是将鞑子驱逐关外,更不是让他们退回辽东老家,而是一直打到他们彻底灭亡为止!”
  “或者,大明被他们灭亡!”
  “朕就算亡天下亡国,也绝不会跟鞑子南北朝分治的。”
  京营总督王之仁率先拜倒,“臣领命!”
  浙直提督兼御营右厢提督王相也直接跪倒在地,高喊,“臣谨奉旨!”
  首辅宋之普与几位大臣纷纷跪下,神色郑重接下圣意。
  “臣等领命!”
  这一刻,大明朝最高统领者和最中枢的大员们,统一思想,达成一致,此生以灭亡建虏为已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