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16章

海上升明帝-第216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鸿逵却只能无奈的叹息,“大哥,这种事情,不进则退,哪还有什么进可攻退可守的两全之策?”
  “你难道没看到南下的不仅是成功,还有御营八千兵吗?那八千人可不是成功的家丁,那是皇帝的御营亲军,那还有多少个副提督、总兵、都监军、副将、参将等,他们听成功的还是更听皇帝的?”
  “再者,大哥难道还不明白,皇帝新设台湾巡抚,还把漳泉和潮州划进去,这是何用意?”
  “何腾蛟、丁魁楚,甚至瞿式耜、张名扬他们都要过福建去打台湾,这么明显的假途伐虢之计,难道大哥看不出来?”
  “这一路路兵进来了,大哥又走了,那时,这福建可就不是咱们说了算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郑芝龙又岂会看不出这些,但皇帝的这些部署,他又无法拒绝。
  他若敢公然拒绝这些兵马入境,那就真的视同谋反,到时兵戈一起,可就没有转寰余地了,他相信朱以海是敢发兵讨伐的,现在湖南广西那边的忠勇忠武忠义等几路人马,可不就正被朱以海调兵围剿,甚至被打的节节败退到处逃窜,眼看已经朝不保夕了吗?
  “皇帝陛下待我郑氏还是非常优厚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吧,我带五千人马北上入朝,鸿逵和芝豹你们负责留守福建。
  朝廷既然要打台湾,就让他们去打好了,荷兰人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别看大员才两千来兵马,可就算咱们郑家全力去攻,也未必能讨的到几分好来。”
  郑鸿逵愣了一下。
  大哥难道另有打算,料到朝廷攻台会失败?
  如果是这样,那这也许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件好事?


第370章 阿玛王
  “封吴三桂贵州王,孔有德湖南王,耿仲明广西王,尚之信为广东王、郑芝龙福建王,金声桓江西王,张献忠云南王,李过巴东王,贺珍汉中王,武大定封甘肃王……”
  北京。
  议政王大臣会议在紫禁城中举行,八旗王公贝勒,各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内三院大学士、六部尚书、侍卫等在京有议政大臣头衔的都来了。
  会议气氛紧张。
  摄政叔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肃亲王豪格等一众反多尔衮的势力,已经组成联盟,来势汹汹,意图在今天的会议上发难。
  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阿玛王多尔衮一上来,居然就放了这么一个大招,一次性要分封十王建国立藩。
  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前,多尔衮又继续道,“恭顺侯吴惟华封宁夏王,续顺公沈志祥封青海王,王光恩封郧阳王……”
  接着,洪承畴、严我公、祖大寿、祖可法、吴三凤、祖大乐、祖泽远、祖可法、祖大弼、石廷柱、金砺、孙定辽、左梦庚、许定国、土国宝、李遇春、郑继武、朱大纲、张天禄等三十六员汉人文武降臣,皆赐封公侯爵位,授世袭总督、提督、总兵等职。
  比如平西王吴三桂封贵州王,世袭永镇,子孙世袭王位,然后朝廷封左梦庚为世袭贵州总督,张天禄世袭贵州提督等。
  做为三朝元老的济尔哈朗都被这一连串的惊人提议给震住了。
  这位大清幸运之王,都看不懂多尔衮的迷之操作。
  这一口气封十三王,三十六位公侯,还要把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巴东汉中郧阳青海等地统统分封出去,那这是打算彻底放弃这些地方了?
  那大清朝廷就保留北直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淮南江南浙江和关外?
  这是要承认失败?
  济尔哈朗努力压制着自己,没急着站出来反对,这位从小被叔父努尔哈赤养在宫里,长大后战功赫赫,跟着皇太极一起长大的亲王,很谨慎。
  觉得事情太过突然和意外,总觉得这里面有坑。
  他是一路经历过女真内乱过来的,他父亲舒尔哈齐当年野心勃勃不甘屈居兄长努尔哈赤之下,主动投靠李成梁想借辽东明军势力来自立门户,结果李成梁老了,明朝也无力在关外给予舒尔哈齐太多支持,最终舒尔哈齐兵败被努尔哈赤幽禁到死。
  父亲死时,济尔哈朗才十二岁,连眼泪都不敢多流一滴。
  后来他又亲眼看到一同长大的努尔哈赤长子禇英因为得罪五大臣,而被努尔哈赤忍痛无奈处死。
  靠着隐忍,敢战,济尔哈朗深得叔父喜欢,成为了八位和硕贝勒之一,而他的哥哥阿敏,更是成为四大贝勒之一,手握镶蓝劲旅,实力强大。
  可后来皇太极继位后,还是找机会以阿敏弃城而归,召诸贝勒共议罪名,最后除了弃四城之罪外,又加上了心怀异志,以及当年在朝鲜曾谋自立等等,议罪当死,最后也幽禁至死,其子六人,一子处死。
  在这件事情上,济尔哈朗没有去救自己的兄长,而是站在了皇太极的一边,他眼看着自己的兄长阿敏,跟当初他另几个兄弟阿尔阿通、札萨克图等一样,倒在了女真内斗之中。
  济尔哈朗始终充当着皇太极的铁杆兄弟,虽是堂兄弟,却表现的比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等亲兄弟,更像是皇太极的亲兄弟。
  他多次在皇太极出征的时候,负责镇守后方。
  也数次统兵出征朝鲜、蒙古、明朝。
  皇太极想打击几大贝勒,摆脱贝勒共治的局面,济尔哈朗就提议重用汉官,组建汉军八旗,制衡满州勋贵,强化君主权力。
  济尔哈朗帮着搞定了自己大哥阿敏,以及莽古尔泰,把代善也搞的老实臣服,又在多尔衮三兄弟里制造矛盾。
  皇太极突然驾崩,济尔哈朗与代善扶豪格继位,可惜最后因豪格的愚蠢而酿成大错,最终只得拥福临继位。
  可多尔衮上位后,却对济尔哈朗展开报复,借机还曾夺去他的亲王之位,虽然很快又恢复,但这对济尔哈朗来说,多尔衮已经是个巨大威胁,尤其是他还那么年轻。
  一旦多尔衮夺位成功,那以女真内斗的残酷惯例,他和他的子孙都能逃一劫。
  不过他毕竟是三朝元老,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事事都讲究个谋定后动。他在仔细的考虑多尔衮突然抛出这么个惊人计划来,到底是何用意。
  另一边的原四大贝勒之一的代善,也没动声色,明显觉得此事太过突然。
  反倒是年轻气壮的肃亲王豪格,仍然一如继往的冲动,他一见多尔衮提出此议,便腾的站出来大声斥责多尔衮是昏了头,骂这位比自己还小的叔父失心疯。
  说他要拱手将大清的江山割让一半给汉人等。
  廷议一时热闹起来。
  豪格带头攻击后,鳌拜、索尼等一些两黄旗等的支持者,也立马站出来反对,认为太过骇人听闻。
  连阿济格和多铎都觉得这事太突然。
  良久。
  代善终于开口,“摄政王这究竟是何意,可否详细告之?如今南方局势虽不太顺利,可也没坏到这种地步吧?我八旗勇猛能战,横扫无敌,就算明军一时占上风,但只要摄政王同意派出宗室大王率满蒙精锐主力南下,必能一战灭敌,何必这般灭自己威风丧志气的主动认输呢?”
  济尔哈朗这时也表示胜败本就是兵家常事,这殿中随便挑几位,都能统兵南征,击败明军,没理由直接把这南方诸省放弃掉的。
  更说,封藩永镇这事有些过于违背祖制。
  连祖制都搬出来了,可见他们确实非常反对。
  事实上,多尔滚的提议一出,就没有一个满人王公大臣支持的。
  凭什么那些汉人降臣降将,封王封藩,授公赐侯?
  他们这些八旗王公贝勒们,难道还不如这些汉人?
  就算以前朝廷封过四个汉人王爷,但那也是比较特殊情况下,而且他们也只是封王,给了小块地方,分了些户口人丁,基本上也是跟八旗王公们的待遇相当,甚至还远不如。
  可如今却要封藩建国,这可就完全不同了。
  八旗王公们都还没有这种待遇呢。


第371章 五千貂锦丧胡尘
  “非常之时,便用非常之法!”
  多尔衮早料到会有此反应,但依然很坚决,他告诉在众的王公大臣们,“自朱以海起兵以来,仅我满蒙八旗子弟,就在他手下折损了超五千人,其中我满州八旗就超三千。”
  “三千满州旗人披甲啊,一个牛录不过三百旗丁,披甲者多少?这不过半年时间,我们就已经折损了如此之多的满州八旗,确实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在坐的王公贝勒们对自家的那点家底非常清楚。
  清军入关时牛录总数是三百一十八个,一牛录标准旗丁是三百,但实际上有许多不满员的牛录,入关前的满州八旗的旗丁总数是五万五千余丁。
  而蒙古八旗,一个标准牛录只有二百,还有大量百人的,以及不满百的,称半牛录,入关前蒙古八旗有一百一十九个半牛录,计丁两万八千七百八十。
  汉军八旗数量多些,号称十万,实际情况最多也就如此,但战斗力肯定不如满蒙八旗。
  当初清军攻大凌河时,每牛录编甲六十,四十出征,二十留守。
  号称国运之战的宁远之战,在满清家门口打的,全面动员,也不过出动了十三万人,战兵更只六万左右。
  清军入关后,战斗力依然强悍,能够千里追歼李自成,这种从北京一路追击到湖北的彪悍战绩,确实是相当惊人的,特别是他们还顺便把南明弘光朝给灭了,分兵打到杭州去了。
  但是这依然掩盖不了满州总共也就五万多丁的情况,打仗每死一个可就少一个,就算现在鞑子条件好,拼命的生,但一个孩子十月怀胎出生,更还得十几年时间养育成人,其中能披甲上战场的男丁,更少。
  但现在半年不到,鞑子就损失了三千满州八旗甲兵,这已经损失了超过百分之五的旗丁了,对于总共才五万来丁的女真人来说,这是相当大的损失。
  而蒙古八旗又损失了两千。
  蒙古八旗加一起都不到三万人,一下子损失两千,这都损失了超过百分之七了。
  而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汉军旗损失的数量更多,仅尚可喜就损失了八千,孔有德损失了两千,这就一万了。
  然后张存仁、土国宝、辰泰、陈锦、祖可法、孙定辽等这些人损失的汉军旗也有两三万。
  至于入关后投降的明军改编的各省绿营就更多不可数了,被歼灭的,击溃的、哗变的、投降的、反正的,逃散的,算下来小十万估计都不止了。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梅勒章京李率泰、巴山,总督张存仁巡抚萧定远,提督陈锦、漕督辰泰、巡抚张大猷等皆战死。
  以前八旗虽少,但不说以一敌十,可却也从来都是他们打别人的份,但现在明明上半年才横扫中原,结果下半年开始却各个战场都失败。
  “现在江南还有六千八百八旗兵,兖州有一万八旗,湖广有一万,关中有一万。”
  三万六千八,虽是满蒙八旗,但满蒙八旗总数才不到九万,之前还折了五千,剩下八万左右,这几处就占了三万六了。
  虽然其中有一些不完全是牛录正丁,有一些是带的自愿从征的余丁等,但仍是超过三万,是现在满蒙八旗兵的小一半。
  可问题是出动了这么多八旗在外,局势却仍然止不住。
  恰相反,江南的那六千八旗兵,现在很危险,多尔衮已经敏锐的察觉到,再这样下去,那六千八极有可能走巴山的那两千五江宁驻防八旗的老路,在江南全军尽没。
  武昌那边勒克德浑、佟养和他们的一万八旗,现在也是非常困难,缺粮少械,面对的是一个彻底打乱甚至强拆后的湖广全境,明军现在退守巴东、郧阳、湘西等山区,但仍时不时的跑出来扫荡,今天这里又拆一城,那里又毁一镇。
  湖广的那一万八旗,却只能分驻武昌、荆州等几座大城要镇,并不敢出击,也没法出击,缺粮少械,在这个寒冬里他们走不远。
  甚至他们的战马都因缺少粮草精料,而在这个冬天饿的瑟瑟发抖马瘦毛长了。
  至于绿营,现在江南的绿营彻底没指望了。
  洪承畴都不止一次上奏,说湖广现在局势太艰难了,明军退据山区,路远山险,清军若主动进击,可后勤补给艰难,二来容易遇伏,甚至进山了都有可能找不到他们。而明军却能经常小股来袭扰,清军防不胜防。
  防不了,追不上,不能进剿,于是更加艰难。
  湖广的绿营现在基本上跑的差不多了,洪承畴拿不出粮饷来供给绿营,却又总让他们承担艰巨的任务,明军威胁又大,许多绿营便干脆反正投降了,也有一些直接逃路散掉了,剩下的跟八旗一样龟缩大城,却是城都不敢出。
  八旗指望绿营做前锋当炮灰,绿营还想抱着八旗做靠山呢,反正现在都是晚上觉都睡不安稳,平时三餐都不饱。
  江南就更不说用了。
  江宁现在都只剩下了半座城,苏州第四次被围城了了。
  镇江常州等先后失守。
  所以多尔衮想来想去,都觉得现在的南方太危险了,这样下去,那几万满蒙八旗有可能都要折在那边。
  五千貂锦丧胡尘,这个可再承受不住。
  别说都折了,就算江南的那六千八折了,北京都得满城发丧。
  “八旗是国之根本,尤其是满州八旗,不能再这样伤亡下去了。”
  当着殿上不少汉人大臣的面,多尔衮很不客气的说出了满州八旗至上的话,他提出要把南方的八旗调回来。
  扬州驻五千,安庆驻五千,襄阳驻五千,西安驻五千,济南再驻五千,武昌再驻五千。
  若将来局势好转,收复江宁,再于江宁驻防五千。
  尽量把八旗抱团,不分散开来,以免再被分而歼之,每处五千八旗,再配一万左右的八旗汉军。
  荆州、杭州、苏州、松江、镇江、九江、汉中这些重镇大城,都要暂时放弃。
  当然不是真的完全放弃,而是改变策略,以前清军是以八旗为主,冲锋陷阵八旗打头阵,汉军旗充当的是辅助的炮兵等任务。
  但现在,多尔衮提出满州八旗至上后,满蒙一体,满蒙八旗驻于后方几个要城中,充当战略机动力量。
  真正到一线去拼杀的,得改成汉人。
  但为了改变绿营不能打,汉军旗数量不多这些问题,就得重新换一套激励办法,这办法就是把南方的诸省拿出来封藩汉将。
  封王封公封侯,封世袭总督、提督、总兵等官职,南方诸省除了湖广、江南外,其余的地方,都可以舍弃。
  拿来做为给汉将们的封赏。
  换取他们为大清出力消灭明朝。
  除上爵位世职,多尔滚还提出长江以南,汉军可以随意的抢掠、屠杀,允许他们就地征集、抢夺钱粮等,反正以后那些地方就不再是大清的国土了,那是敌境,可以无所不用其及。
  要兵,自己征,征不来可以强拉壮丁。
  没有粮饷,直接征或者抢。
  随你们抢掠,管他是地主士绅还是普通百姓的,你有本事你就抢,抢到多少都是你的。
  这就跟当初他们还在关外的时候一样,每次集结人马出动入关抢掠,号称抢西边,从关外一直抢到山东,从贝勒到包衣,放肆去抢便是。
  如吴三桂,他封地贵州,那他就有义务自己去把贵州打下来,打下来后,他就镇守贵州,以后他的军队的钱粮开支等,甚至他自己的俸禄等,都从贵州本地征集。
  为了自己的封地而战,为了自己的财富而战,那么汉军必然能从软弱不堪的绿营,变成能战之兵。
  不过多尔衮的这个杀招虽然很厉害,但八旗王公们肯支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