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芝龙北上入阁,郑鸿逵接任福建总督,而张煌言任台湾巡抚,张肯堂仍为福建巡抚。
李长祥为福建巡按,徐孚远为台湾巡按。
“下官南下前,陛下亲自召见,再三交待,说郑公乃东南一柱,在东南百战威名,如今中原大战,特请郑公再出山,负责总督御营,入阁参政。
大公子也已经领御营虎贲八千南下,将联合闽粤几省的将士,一起讨伐大员的荷兰红毛,今后郑家世封永镇台湾,如云南的黔国公沐家例也。”
一番话说的郑芝龙很高兴。
这位海上枭雄虽然声名远扬,但其实年纪并不老,他生于万历三十二年,今年其实才四十二。
只是长年海上风吹日晒,看起来皮肤黝黑比较显老。
他出生在福建南安的一个小吏家庭,小名一官,十七岁时赴香山澳(澳门)依附舅父,后来到过吕宋马尼拉,学会了葡萄牙文,后来还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取名尼古拉。
后来奔走海上,精通多种语言,葡萄牙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
年轻时他舅父见他能干,便让他跟着日本华侨李旦船上押送货物兴贩东洋,他从福建收购白糖、麝香、鹿皮、奇楠等物,从香山澳出海,远赴日本,侨居长崎,跟着大海商李旦做生意,十分有能力。
后来还被李旦收为义子,并交给他一部份船只到安南去做生意,获利丰厚,尼古拉·郑·一官也因此成为巨富,海上新贵。
在日本还成为华侨领袖,他甚至还拜谒日本德川幕府将军,受到优赏,成为日本人心中的显赫人物,备受尊崇。
后来在平户还受到当地大名松浦氏优遇,为其在平户附近赐宅地建新居,并介绍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结婚,后来为他生下长子郑森和次子七左门卫。
郑芝龙从随船商员,到李旦的翻译,再到后来他的得力助手,再然后没有妻儿的李旦死后,更是把他在台湾的事业和财产都给了郑芝龙。
天启年间,郑芝龙从福建招募饥民上万到台垦荒,当时他已有船七百多条,因大明禁海,最终郑芝龙被诬为海贼,李旦曾经的好友,另一位大海商许心素为了与郑芝龙争夺台海贸易的利益,联合荷兰人一起打击郑芝龙,后又联络明朝围剿郑芝龙,但最后明军兵败,许心素被杀。
天启七年,驻台荷兰人与郑芝龙发生战争,最终也是郑芝龙赢了,
崇祯元年,郑芝龙的强大,令明朝也改剿为抚,郑芝龙受招为五虎游击将军,离开经营多年的海上据点台湾,坐镇闽海,此时已经他已经拥众三万余,船只千艘。
为朝廷守备沿海,围剿海贼,抵御荷兰人,官至总兵。
在崇祯六年,郑芝龙更于福建金门海战击溃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从此通贩洋货,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郑芝龙也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
郑氏的通商范围也广极东洋、南洋各地,他的财力、兵力也逐年递增,拥有包括汉人、日本人、朝廷人、甚至南洋人、非洲黑人等在内的各种人马,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一跃成为东海南海最大的海上霸主。
从天启到崇祯朝,郑芝龙一直没有停止从福建招募饥民前往台湾屯垦,到如今,台湾屯垦的大陆移民多达数万人。
他还借助日本的锁国政策,凭借着他与日本的特殊关系,展开对日贸易,获利更丰。
在北京沦陷后,弘光、绍天两朝,郑芝龙更是凭借他强大的实力,得到两朝倚重,地位更是节节攀升。
从福建总镇、南安伯,到福建总督、南安侯,再到如今的平国公,东阁大学士兼御营总督。
对于才四十二岁的郑芝龙来说,这无疑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这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十七岁的少年远走香山澳去依附舅舅讨生活,从此跟随海船放洋,东奔西走,异国他乡打拼,认大商人李旦做义父,拜谒日本幕府将军,跟日本大名结交,娶东洋女子为妻,招募饥民到台湾去垦荒,用金钱结交朝廷权贵,接受大明招安成为游击将军。
一步一个脚印,他就跟那些敢打敢拼的福建同乡们一样,骨子里有股子拼劲,不会浪费半点机会。
但就算是早个两三年,郑芝龙都绝想象不到,几年后天下局势大变如此,更料不到他会有如此位极人臣的一天。
长子成了国姓爷还被皇帝收为义子,如今更是御营福建行营的提督,赐延平县子爵。
兄弟封侯封伯,或总督或提督。
热闹的酒宴过后,安排好了李长祥休息后,郑芝龙召集郑家子弟议事。
“我觉得朝廷这是不怀好意,来者不善,包藏祸心!”郑鸿逵阴沉着脸很不客气的直言道。
芝豹笑道,“四哥说话还拽起文来,有什么你直说就是,我倒觉得这新皇帝对咱们郑家挺不错的。”
郑鸿逵考取过武进士,他原名芝凤,鸿逵这名字是考武举人时改的,他是郑氏集团谋求政治地位的一个路子,郑芝龙为了他的武举人武士可没少掏银子,弘光朝时,受封镇江总兵、挂镇海将军印。
郑芝豹则是捐了国子监生,弘光朝官至水师副总兵。
如今这兄弟俩个,一个受封为福建总督,一个受封为福建提督。郑芝豹对此挺满足,毕竟除了加封提督,还给他升了澄济伯爵位。
“五弟你莫被皇帝的手段哄住了,咱们郑家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老四郑鸿逵问,“说到底,咱们能有今天,那是因为一官党!”
一官党就是郑氏集团。
一官党的名字就知晓,这是以一官郑芝龙为首的集团,他们从事海上武装贸易、经营令旗事业等。
海上武装贸易也是半海商半海贼的,至于令旗事业,其实就是海上收保护费,交了保护费的船给一面令旗,挂郑家的令旗,在海上就可受他们保护,如果有人敢动挂郑字旗的船,郑家负责打击。
到了如今,郑氏也从早期的武装海商,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地方军阀,不过从崇祯时起,郑氏的军官其实不算朝廷正式体系内的,相当于是一种外包安保。
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央朝廷的崩解,郑氏倒也是加快了正规化的进程,水师更加正规强大,甚至开始组建自己的陆上部队,甚至近年还开始建立自己的秘密情报机构等,他们还试图在福建掌握各级官府。
只是如今随着朱以海的强势崛起,这个新兴的一官党,也就面临着来自北方中央的巨大威胁。
一直以来,郑氏强大,靠的还是独占海上贸易之利,以海贸赚钱,然后养兵,以兵再维持海贸,甚至收令旗钱,再增强势力向朝廷讨要更高的政治地位。
郑鸿逵是在中原呆过的,虽然他的武进士里有水份,但毕竟也是做过镇江总兵,他很清楚朝廷里的那些弯弯绕,那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一官党这些年虽然军事实力大涨,大小船几千船,但是这本质上仍是一支私人军队,郑氏的主要成员各握一支船队,甚至还有一些一官党的老部众,也都握有一些人马。
比如当年十八芝里的甘辉、施大宣、洪旭等。
一官党是围绕在郑一党周边的一支联合武装商船集团,根子仍是在海,在船上,如果郑芝龙现在北上去当大学士,郑鸿逵接任福建总督,但却很难立马号令的了整个集团,更别说皇帝还派了大公子郑森领八千御营南下。
第369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哥,朝廷加封的旨意可以谢恩领旨,但大哥可以找借口不北上,以我郑氏如今之势,朝廷又能奈何?”
郑鸿逵更年轻,也更有野心。
如今天下大乱,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明清正在中原混战,这四川还有个大西皇帝张献忠,云南又反了个土司沙定洲,杀的黔国公都到处逃窜。
荷兰人两千兵就能占据台湾最肥沃的大员一带,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数量也不多,但华人却也有数万人。
郑氏海上实力在南海绝对比这些荷兰人、西班牙人只强不弱,人家几百人几千人就敢占澳门占香港占台湾占吕宋,那他们郑氏如今要钱有钱,要船有船要兵有兵,何不胆大放大一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朱以海一个落魄丧家的藩王,还是疏藩,都敢举旗起兵,先称监国再称皇帝,郑氏的本钱难道不比朱以海厚?
趁着现在中原大乱,郑氏要做的就是加紧控制福建,夺取台湾,这样一来,海峡两岸,进可攻退可守。
先割据八闽,再图两广。
中原乱由他乱,趁这空当先把三省拿下,到时五岭雄关一堵,北军无法南下,他们安心发展,通商贸易,训练兵马,完全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论是到时趁中原两败俱伤出兵北伐,夺取中原,还是说封关据守岭南,转头去争夺吕宋,甚至将来收复安南,建立一个沿海的郑氏王国,这都是可以努力的。
“我们有此实力,为何却要将这基业拱手让给别人?”
“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郑芝龙没出声,他沉默了一会,习惯的从身上掏出一个银盒,打开,里面是烟丝和纸片,他熟练的撮起一撮烟丝,放在纸片上开始卷起来,很快一支卷烟完成。
夹在手中,又细思量了一会。
最后放入嘴中,取火点燃。
吸一口烟,郑芝龙摇头。
“我闲暇之时也会读读书,尤喜读史,平时呢也没少听评书看戏,这秦皇一统以来,经历多少王朝,多少开国帝皇,有王侯将相称帝者,也有乞丐和尚的,但却没听说过这强盗、商人有谁当了皇帝的。”
郑鸿逵急道,“大哥错矣。”
“就说晚唐五代十国的那些皇帝,后梁皇帝朱温先给地主家帮佣放猪,后来投黄巢军中为贼,不也代唐立梁?
再说黄巢,本是一落第书生,后来贩私盐,也攻破两京,建立了齐国,我花开罢百花杀啊。”
“前蜀皇帝王建,年轻时是个无赖,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业,被乡人称为贼王八,后来也当了皇帝。
“杨吴的杨行密,农夫出身,加入叛军造反失败,后应募为兵,最终割据江淮,建立吴国,当了皇帝。”
“在咱们闽地建国的王审知,他们三兄弟也都是加入唐末农民军,最后入闽建立了闽国,当了皇帝。”
“南楚国的皇帝马殷,本来只是个木匠。”
“南平国皇帝高季兴,早年更只是朱温义子朱友让的一个家奴而已,后来屡立战功,镇守荆南,开国称帝。”
郑鸿逵一连举了多个例子,都是身份卑贱之人。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这大顺皇帝李自成,那是驿卒出身,大西皇帝张献忠,打小贩红枣的,后来做捕快,再投边军,最后为贼。”
“大哥,时势造英雄也,帝王何论出身?汉高祖刘邦不过一亭长,宋武帝刘裕家贫靠打柴捕渔卖草鞋为生。”
郑鸿逵当初在两京时,就看透了大明的腐朽与不堪。
相比之下,郑氏如今的条件非常好,财力雄厚,这海上贸易和令旗一年的收入,远超大明国库,甚至超的太多。
朱以海北伐,打出赫赫威名,可他才多少兵?
且基本上都是新兵。
朱以海能做到的,他们为什么做不到?
郑家的军力绝对还在朱以海之上。
所以何必委身去听从朱以海?
但是郑芝龙却仍然还是摇头。
郑鸿逵极为失望,他不由的想到了当初天启四年时,他们在日本时,还奉颜思齐为盟主,当时大家还密谋起兵推翻日本幕府,要在那里建立国家,尊明为宗主。
当时二十八位海商海盗盟誓,可惜起义前事泄,他们被迫仓促出逃,他们后来去了台湾,准备以台湾为基业,派人前往漳泉招募移民,用仅剩下的十三条船一边开展贸易和劫掠,一边在岛上建立移民营寨,招募了三千多移民。
可在天启五年,才三十七岁的颜思齐染病不治而亡,郑芝龙娶了颜思齐的女儿,继承了这份基业,被推为新盟主。
成为盟主后,郑芝龙召集了十八位有名望的海商海盗,歃血为盟,结拜兄弟,称为十八芝,人人名字带芝。
在成立十八芝後以两年时间,就消灭明朝水师提督俞咨皐统领之福建、浙江水师及买办武商漳州帮许心素。
但不久后,在面对朝廷的招安后,十八芝最终还是分裂了,郑芝龙率领一部份兄弟归附明朝,成为一官党,另一部份另立门户,如刘香李魁奇何斌郭怀一等。
后来其它人陆续被一官党所消灭。
当初他们在台湾的时候,十八芝声势极大,雄霸海上。
尤其是他们很轻松的就击败了明朝的福建浙江水师,以及漳州帮大海商许心素,可以说在那一战过后,他们已经成为海上霸主。
在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上,十八芝不少人都认为应当以台湾为根基,趁明朝水师已败,出兵夺取福建沿海金厦等地,自立旗号,就如同他们当年在日本与颜思齐他们所谋划的一样,要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
但是郑芝龙这位盟主却不同意,他坚决要以打促和,以打促招,他要让大明来招安他,理由是他们只是一群海商,是不可能斗的过大明的。
最终十八芝谈不拢分裂。
如果说当年十八芝实力还不算强,但时隔多年,现在的一官党的实力已经远超当年。他们当年在台湾移民不过数千,船也不多。
但现在大小船数千艘,几乎控制整个福建,甚至一年收入有几千万两银子,兵强马壮。
这等实力,偏偏中原混战,大明已经崩塌,那还犹豫什么?
可郑芝龙仍然还是退缩犹豫了。
“大哥!”
郑芝龙弹了弹烟灰,缓缓道,“成大业者,得有天命。”
“之前,我本以为闯王李自成有天命,能坐北京,可随建州女真入关横扫中原,我又以为异族要统治中原。
但是现在看来,大明气数未尽,朱家仍有王气,鲁王才是真命天子,你看那气吞如虎的气势,就算明太祖当年也没有这么猛!”
“鲁王在台州振臂一呼,众者云集。率提六师北伐,战无不胜,所到之处,无不拥立,凭什么?就因为大明朱家二百八十多年的天下,人心仍在。”
郑芝龙虽然才四十出头,但从十七岁出去闯荡江湖,走南闯北,继承了李旦、颜思齐两位大佬的家业,又凭着自己的努力打拼才有今天,但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步都走的很艰辛。
天启年在日本谋划失败,被迫仓皇出逃台湾。
十八芝的分裂,朝廷的围剿,都曾经让他差点万劫不复。
多少东南海上的枭雄,可如今又还有谁呢。
郑芝龙在关键的时候能狠的下心来,敢豁的出命去,但是他不会草率。
他不是那种红眼的赌徒。
当年十八芝的刘香等兄弟们都力劝自立旗号,甚至建国称王,但他拒绝了。
如今亲兄弟鸿逵又劝说他割据自立,思来想去,郑芝龙还是摇头拒绝了。
如果天不生朱以海,或许如今这局势下他真有可能割据自立,当然,这也只是也许。没有朱以海,或许大清已经稳定江南了,那郑芝龙更大的可能还是通过洪承畴与清军请求招安。
往前一步,自立为王,诱惑很大,但风险更大。
郑芝龙很谨慎。
“现在这样也很好,我北上入朝,成功南下。鸿逵和芝豹你们留守,控制福建,到时成功去台湾。”
“咱们进可攻,退可守,保有余地。”
郑鸿逵却只能无奈的叹息,“大哥,这种事情,不进则退,哪还有什么进可攻退可守的两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