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07章

海上升明帝-第20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54章 御营三军团
  大学士们不再兼任六部的尚书职,且提升为一品,若是正常情况下,他们的权力大大提升,只是首辅地位下降,可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内阁权力却又受到很大限制。
  对此,首辅宋之普从没有反对过。
  朱以海也很满意这套新体制,他始终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不用担心被朝廷、内阁给掣肘甚至架空。
  “殿下,臣以为该赏就得赏,而且如此难得,得重赏。尤其是随驾的御营诸军,更该重赏,毕竟这也有他们一大份功劳。”
  徐石麒和沈宸荃都是内阁大学士,也是御前会议的成员,他们一般也就代表着内阁,一般事务直接以内阁名义办理,有时重要事情则沟通留守内阁处理。
  “我们建议以三个月全饷为赏赐标准,如上等战兵,一月全饷是四两五,那这次直接发十三两五钱银。”
  沈宸荃建议这三个月的全饷做新皇即位赏赐,其中一个月直接发龙银,另外两个月的则发户部银行的兑换券。
  “臣等认为,还应当再发些酒肉赏赐,最近军中的物资比较充裕,可以考虑给士兵们再发些布匹。”
  朱以海点了点头。
  “现在南京周边,不仅有御营还有一些水师和地方营兵、乡勇等,加起来战、辅、乡兵不下十万之众,这个赏赐一定要快速和公平,不要闹出事来。”
  发三个月的饷,这意味着几十万两银子,不过朱以海现在手头倒还是有些银子的。
  “我看,不如以半年饷钱做赏赐,大家北伐征战,非常辛苦,平时又只领半饷,这次就多发一些吧。不仅御营的战辅兵要发,就是省镇营兵和地方乡勇也要发。
  至于标准,省营和乡勇里的披甲、马骡兵皆按上等兵发,一人发半年的,就是二十七两银,未披甲战兵按二等兵,半年就是二十五两二银,其余按三等兵算,二十三两四银。”
  “殿下,省镇兵和地方乡勇也按京营的饷,是不是太多了些?不如省营按三等兵发,一月三两九,乡勇按辅兵发,一月三两?”
  沈宸荃解释,“臣倒不是舍不得银子,只是军中向来讲究等级森严,御营那是天子亲军,更是大明精锐,而省镇营兵和地方乡勇,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乡勇,平时基本上是没饷的,只有训练和打仗的时候,才会有些钱粮,现在就算按一月三两给,那半年的都有十八两,已经非常优厚了。”
  “如果乡勇都跟御营一样拿赏,那御营肯定会有士兵们不满的。”
  朱以海问御营的几位大将,他们则表示沈阁老的话很有道理。
  虽然相差可能就几两银子,但该有的规矩还是得有的。
  “也好。”朱以海点头。
  这个时候御营都监沈文忠又提议,说省镇营兵和地方乡勇也有精锐普通之分,所以最好是也分成战辅四个等级,比如说省镇营兵,可按披甲战兵、未披甲战兵,马骡兵舟船水兵、辅兵等细分一下,这样也能更激励将士。
  总体上御营比省营高一档次,省营比乡团高一档次。
  朱以海道,“具体怎么个赏赐标准,你们回去讨论,朕的要求只有一个,赏赐要及时,得快,不能拖拉。再者就是要尽量公平,不要到时搞出士兵们不满来,把个赏赐的好事,弄的生乱子。
  说实话,不管是御营还是地方兵马,大家都是提着脑袋在报效国家,所以半年饷的赏银,也不算多,如今我们也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们有必要让将士们跟我们共同分享这胜利的喜悦。”
  鞑子都知道重金厚饷养出一支能战八旗,他朱以海会不知道现在这种时候得靠将士们打天下?
  银子没了可以再想办法弄,但兵无战心斗志,那可就要彻底玩完。
  光谈忠义是不够的,该给的福利还得给。
  “还有一个,我们现在南京城下,接下来还要分出两支军团去苏松、安徽两地,要趁这机会继续发展地方义军乡团,同时也要抓紧在两地给御营将士们多娉些新娘子回来,我们要争取让咱们的犒营将士,人人都能成家娶老婆,将来个个都有自己的田地房屋,有老婆孩子。”
  “这一条很重要,大家舍生忘死的为了啥?不能让将士们的血白流,尤其是那些年轻单身的壮小伙子,最起码咱们也得让他们有个后先。”
  古代征兵都知道说先挑多丁,独子的不要。
  “江宁城已经送来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了,加上之前的陈洪范和钱谦益送来的二百万两银子和十万两银子,我们已经从江宁榨出差不多近五百万两价值的钱货,他们还欠我们九百万两,但估计也榨不出来了吧?”
  朱以海哈哈一笑,“放心吧,如今我们大兵压境兵临城下,江宁城里的严我公是个能捞钱会理财的好手,隔七天送一百万两,这个他做的到,江宁百万大城啊,里面多少富贵人家大商大贾?”
  水师提督阮进笑道,“陛下围而不破的计划是真好,若是咱们现在进了南京城,倒是不好这么硬生生的从那些世家大户富商手中榨取银钱了啊。”
  在场的人都不由的笑起来。
  是啊,想当初崇祯皇帝在北京城,让百官捐钱助饷,可一个个都哭穷,甚至故意把家具拿上街当街叫卖,辱尽斯文,丢尽朝廷脸面。
  但李自成入北京后,拷掠出了多少银子?
  各种说法都有,但确实也不会少。
  李自成开出的助饷是明码标价的,即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有不少大臣勋贵都被迫捐饷或是拷掠出数十万两银子,而北京多少勋戚,多少高官,多少士族名门。
  南京做为大明的陪都,其富庶是很惊人的,虽然半年前清军入城,搜刮走不少,但毕竟当时南京是投降的,而清军入南京后也没有怎么屠杀或公然抢掠,民间的财富基本上都还在。
  “先不要管那些了,先把这批赏发下去,然后让东西两支军团去苏松、安徽两地吧。”
  朱以海的御营这半年多以来,已经实力挺强,规模也不小,他现在打算继续裂变,不再把御营都放在吴越这边,而是要扩大地盘,比如分出一部份进入上游的安徽一带,而且以后是要以那边为根据地大本营发展,这也是为了真正把安徽江西这些地方,纳入他真正的统治。
  眼下朱以海真正完全控制的地方其实也就浙东,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地方军队,这个并不稳固。
  他打算跟唐朝的神策军一样,让他们走出关中,不断建立御营的行营,挤压那些地方兵的空间,一步步把他们整编,这样就能避免明末之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地方军阀的不受控制。
  这个计划如果成功,那么朱以海就能从现在实际完全掌握浙东,再到对安徽、苏松的裂变控制,整合地方军队,真正纳入朝廷中来。
  等以后,还可以再继续向外扩张,江西、福建甚至是湖广、两广、云贵等地。
  御营控制范围之外的地方,其实朱以海都并不抱太大希望,就如现在新反正的江西赣北的金声桓王得仁,汉中的贺珍,关中的武大定,以及重庆四川的那些前明和土司军队,牵制清军是可以的,但要说可靠就真说不上。
  就跟之前湖广的五忠一样,号称五十万,结果一战溃逃千里,甚至纵兵劫掠地方,现在朱大典、张名扬他们还在围剿马进忠等人呢,衡州一带打的不可开交,战火都烧到广西的桂林和贵州的偏桥等地去了。
  连刚会师合攻拿下重庆的四川明军,也在左良玉这位提督的带领下,开始出兵增援进剿那些叛军。
  至于说汉中的贺珍关中的武大定以及郧阳的王光泰、高斗枢等去打西安,这件事情本来朱以海就是反对的,但是那几位新反正的贺珍等却不顾他的旨意,坚持要打。
  对此朱以海也只能说鞭长莫及,高斗枢这个总督都约束不住,说到底还是那些老问题,地方军队的军阀化。
  而福建的郑氏就更不用说,朱以海不断的给他们封赏,甚至让他们去打台湾,许诺世封永镇,郑氏倒是挺高兴的开始着手准备。
  但朱以海下旨让他们派一些水师战舰和兵员北上,开到长江甚至在苏松沿海配合御营作战,这郑芝龙就开始各种借口推脱,郑鸿逵说是领了一支舰队万人北上,结果到现在这支舰队都还没有驶出福建的海域。
  甚至对于朱以海在福建设立的市舶司海关,也基本上还是由郑氏把持着。
  福建巡抚张堂肯回去推税赋改革等,也是处处受到阻挠,总督郑芝龙跟巡抚张肯堂搞的很不愉快,甚至郑芝龙还把张肯堂挤到台湾去了。
  可面对这些,朱以海暂时也只能忍着,暂时没有能力调头去对郑氏用强,只能一遍遍的下旨安抚甚至是优赏,然后在他的小本子上记下郑氏的一条条罪状。


第355章 定江南
  “以言感人,其本已浅。”
  朱以海信奉以实力说话,要对付明末军阀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先成为最大的军阀。
  “两江提督、镇东伯张名振晋镇东侯,提督江西、安徽御营,刘穆领勇士镇、吴胜领世忠镇、张全领旗手镇,御营左厢三镇并归节制。浙直水师提督黄斌卿改长江水师提督,率部水师协同配合。
  浙江提督、靖南伯王相晋靖南侯,加浙直提督,提督浙江、江苏御营,王猛领勇卫镇、张鹏翼领羽林镇、卢象观领忠肃镇,御营右厢三镇并归节制。长江水师提督周鹤芝改浙直水师提督,率部协同御营右厢。
  浙直水师和长江水师主帅和部份大将对调,并正式隶属御营。
  地方上的忠肃镇也纳入御营,并从御营各镇中抽调兵马重新整编增强实力,仍由卢象观为总兵官。
  “朕亲率千牛镇、神机镇、金吾镇,以及水师伏波镇、定海镇,并由湖州镇整编而来的神策镇,两步一骑一炮两水师,共六镇御营留南京。”
  这次重新调整御营,从原来的六步一炮一骑二水师,扩编为八步一骑一炮四水师,共十四镇御营亲军。
  其它如金吾骑兵还扩编为八千骑兵,列十六营战兵,又两千八百八辅兵,全军一万零八百八。
  神机镇不仅扩充到八千战兵,且已经装备了大量火炮,其中从澳门买来了两批炮,共五十四门二十四磅炮,七十二门三磅炮。
  缴获的十八磅炮共三十四门,十二磅炮五十多门,则都分配给了四镇水师,一些更小的火炮,则分配给了御营各步镇,一些杂炮则送去舟山等做城海防炮。
  总体来说,这次御营也是实力大增,从刘良佐、马得功、吴胜兆、李成栋、高进忠、张国柱、杨承祖杨大鹏等诸部反正绿营也在这次扩编中,将其中精锐大多打散吸纳进御营,部份改编成省镇营兵。
  御营中军六镇,皆扩编成八千战兵的大镇,加上辅兵每镇一万零八百八,六镇就是六万余人马。
  而左右两厢的各水陆四镇,则仍是五千战兵一千八辅兵的编制,也各有两万余人马。
  御营十四镇加起来,突破了十万人,战兵就有八万多。
  神机镇不仅有二十四磅红衣大炮五十四门,还有上万鸟铳,这是一支真正的火器部队。
  四镇水师的鸟船炮舰也有了三十多条,火炮以十八磅为主,论火力还远超神机镇。
  张名振和王相都是朱以海的心腹元从,这次分领东西两厢御营,兼领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的省镇营兵,虽然省镇营兵训练、装备、军官等各方面都远不及御营,但现在架子也基本上搭起来了。
  这次两厢四省,每省各保留两镇营兵,四省就是八镇省营,加上附属的地方团练,也是规模不小。
  此外,京营总督王之仁加封为武宁侯,其京营这次也恢复为三大营编制,每营也是八千人的大镇编。
  十四镇御营,三镇京营,八镇省营,
  十二万人的御营,七万多的京营省营,加起来就是差不多二十万人马。
  这次扩张朱以海也是下血本,虽没说扫地成兵,可战兵的架子就十几万。
  可以说,起码眼下,哪怕这是新扩编后,但长江以南的清军,已经远不及朱以海的实力了。
  这还是没有算上江西金声桓、郧阳王光恩、湖南朱大典、巴东李赤心、汉中贺珍、关中武大定、重庆秦良玉、播州王应熊、福建郑芝龙等地方军。
  钟山。
  朱以海在孝陵登基后,就一直留在孝陵山下扎营。
  御前会议上,朱以海拿出的这个全新的整军扩编,以及兵分三路的计划,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御营发展迅速,一直没停止过扩编,但战斗力也一直不错。
  一直都是打运动战,转战吴越,甚至杀入齐鲁,如今要一分为三,皇帝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虽然也有几位老臣觉得皇帝过于倚靠御营,有毫不掩饰的要在当今效仿唐朝天子们打造北策神策军的意思,但毕竟这御营功绩在此。
  而之前湖广五忠溃败,也是曾经给了朝廷很大的打击,大家都对于旧官军,以及反正归附的军队,都没什么信心。
  “陛下,御营十四镇,兵额十二万,战兵就八万八,现在的粮饷标准,供军压力不小,而且现在又提高了抚恤标准,阵亡给五十两抚恤,还另给十两安葬银,这就是六十两银子。
  现在战事频繁,一场仗打下来死成百上千很寻常。”虞大复担忧道,如今御营最低的辅兵都是一天一钱银,一月就三两。上等兵一天一钱五,一月四两五。
  出省作战,还每天加两钱的行粮。
  每兵每月再给六斗的月粮。
  而士兵在营的吃、穿,衣甲刀枪这些全都是军中供应。
  打仗杀敌立功还另有赏赐,如缴获一匹马赏银十两,抢到一桶火药,赏银五两。
  伤残也都有银子补贴,按等级从三十两到五两不等。
  虽说平时发半饷,但并不是克扣一半,而只是剩下一半都改在逢年节等时候发。
  对于负责粮台的虞大复来说,这个压力不小,眼下粮台手里有不少银子,但天天流水一样的花银子,他还是觉得压力山大。
  “朕觉得士兵战死,朝廷给六十两银子不多,那是一条人命,而且是为国捐躯。”
  “江南一个长工一年也就三两银子,另包吃住。”
  “那能一样吗?御营战士是当兵打仗,拿命保卫国家,牺牲流血,这是崇高的值得尊重的,我们的尊重也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得落到实处,不能让将士们既流血又流泪,士兵们拿命拼,我们就得厚饷养,不仅要能养活将士们,还得让他们可以安养父母妻儿,甚至将来退伍后能返乡置业,不用担忧生计。”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些,也就很能指望将士们有好的军纪,有高昂的斗志,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忠诚不二。”
  “现在是特殊时期,银子要优先用来供军、打仗,优待将士们,而不是用来盖宫殿选美人奢侈享受。”
  朱以海很直接的告诉大家,“鞑子对绿营是当走狗养,结果绿营的战斗力你们也看到了,有能打的吗,有可靠的吗?或者说以前我朝对边军将士们对卫所士兵,又是怎么样的,士兵们可怜的跟叫花子一样,结果就是让建州女真这么几个小部落,硬是几乎夺了我们大明江山社稷,还不够警醒吗?”
  “你们再看看鞑子为何能战?他们的旗丁只要到十多岁,就要开始考核,考核合格后,就能领取相应的钱粮,上战场后不仅有粮饷,立功还有赏赐,甚至还能瓜分战利品,还能抢掠。
  所以八旗能战肯战喜欢战。
  巴牙喇战死一兵给二百两银子,马甲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