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91章

海上升明帝-第191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以此为基础,再在湖广本地招募一些土蛮等,足兵然后足饷,再足训,并配齐装备,再展开对江西、四川广西等地反攻。
  在此之前,没法再打了,他甚至都提议主动把已经成废墟空城的长沙给放弃,因为实在没法守,要么朝廷干脆把三顺王或吴三桂这样的大将,封藩长沙携家眷镇守。
  这样一来,他们肯定会十分卖力的镇守。
  洪承畴的这道奏折,据说让多尔衮气的踹了桌子,本还指望着湖广那边能够再有所进展,起码也要进攻牵制下明军。
  谁知道洪承畴居然还想放弃长沙这样的重镇,想凭江而守,只守洞庭湖北。
  江西反,湖广烂,多尔衮也只好再次派了几拔使者到兖州,再次警告谭泰他们坚守,不得浪战。
  朱以海知晓了这么重要的情报,自然也就有恃无恐,趁着运河还没结冰,他的兵乘船沿运河而上,济宁、东平、安平、东昌、临清,一直到了北直隶的南面边境上。
  基本上如入无人之境。
  山东根本没人敢守,更不敢来战,明军刚到东平,山东巡抚就吓的把兵直接调到济南去增防了,运河上的东昌、临清这些重镇,都顾不上。
  实在是兵力太少也太弱,分守各城,那就必然是各城皆破的下场,只能集中去守济南。
  不过朱以海也没让他们更加深入。
  济南易守难攻,不能轻易去惹,万一被兖州的这两万清军再堵了后路,可就进退无路了。
  至于北面的德州等地,更是不能去,再去那就要深入北直,北直绿营虽不能打,但北直有不少驻防八旗,孤军深入,同样会被包围。
  朱以海也只是仗着现在掌握了清军上层的部署,知晓清军部防甚至他们的命令,才敢这样捋捋胡须。
  他在这里威吓兖州清军,那边趁机扫荡一波。
  清军想议和,朱以海当然也通过钱谦益等内线知道了。
  知晓多尔衮想议和行缓兵之计,朱以海也乐得将计就计,他比鞑子更需要时间缓和。
  有心议和,却更得表现强硬,这才有了这出看似极为冒险的八千甲骑耀武兖州城下的举动。
  八千金吾在城前不断呐喊挑战。
  两万清军龟守城寨不出。
  夜晚,朱以海就在城外扎营,摆出一副欢迎来袭的态势。
  孔有德和耿仲明十分能忍,坚决不开营门,一派一兵出寨。
  倒是谭泰有些忍不住了,后半夜的时候,派了几千八旗,分做几路,佯做进攻,虚张声势。
  可明营却沉稳的很。
  就静静的不动如山。
  一名鞑将不顾谭泰佯攻的命令,带兵直冲大营,结果迎接他的是无数的铳箭,甚至还有不少小炮。
  轰隆隆的半天后,那位鞑将丢了几十具骑兵尸体,慌忙退回,然后第二天早上,这个鞑子佐领的脑袋就被挂在兖州城门上,那支骑兵的军官们,全都被撤职,每人罚一百鞭,罚充马夫。
  接下来,就两军相安无事,再无动作了。
  朱以海在兖州城下天天练兵,甚至搞起骑射比赛,如此呆了整整半个月后,一个大雾迷漫的夜晚,明营人叫马嘶动静不小,惹的清军都十分紧张,全员披甲,顶着寒风吹了一晚上,结果等到上午雾散后,他们才发现,十里外的明营已经没了。
  明军拔营撤离了。
  谭泰小心的派出轻骑侦察,最后得到报告,明军已经沿运河南撤,济宁城空无一人,城墙也拆的差不多了。
  骑兵不断有消息传回。
  明军撤离鲁桥镇,撤离夏镇,撤离徐州,撤离清河,撤离淮安……
  淮河以北再无明军。
  此时,已经是十月中旬,淮河已经上冻了。
  谭泰等终于可以长松一口气,赶紧向北京报喜,明贼终于全都撤离淮北了。


第327章 南渡长江逼南京
  明军开始渡江的时候,镇江和江宁城中的清军都慌作一团。
  镇江副将马得功,原是黄得功的副将,当初跟田雄一起掳了弘光降清,但并不得重用,到此时仍不过是个镇江副将。
  当然,相比起被迫在杭州城中抹脖子自杀的田雄,他又还算幸运的,毕竟还活着呢。
  可当接报明军开始从扬州渡江的时候,马得功还是慌的一批。
  扬州过江,可就直奔镇江来啊。
  想想都有几分荒诞的感觉,他堂堂清军副将驻防镇江,结果明军居然是从扬州南渡。
  “快向江宁严经略报告求援,鲁监国和九王要南渡了,镇江兵少,只怕守不住,请严经略和陈提督速速派兵来援。”
  陈锦自到任操江提督后,又被加安徽巡抚之职,原安徽巡抚刘应宾贬为左布政使,陈锦还是很用心的在整顿长江水师的。
  这段时间针对明军的水师优势,也想出了一些计策,比如用铁链、船只连结而成的锁江防线滚江龙,就在镇江和江宁这边设了好几道,又在几处关键地方,设立了江上浮营,称为木城。
  还在江心沙洲和渡口建了不少岸防炮台,架设了数十门大炮。
  这些工事也是耗费了陈锦无数心血,条件再苦再难,也得想办法把这江防短板补上,否则明军来去自如,江宁也不安全。
  只不过陈锦能做的也就这些了,这还是得到经略严我公大力支持,把本就不多的那点钱粮物资,都优先打造江防了。
  使的连经标、督标等都没能完成整编,缺粮少饷嘛。
  为了挤出钱粮搞江防,严经略与马总督还有钮祜禄陈漕督他们也是加快对绿营裁整力度,导致大量绿营被裁并,许多绿营并被遣散,也因此惹的许多绿营武官叛乱。
  这些人本就是新降不久的明军等,投降后朝廷授官,驻防各地,结果缺粮少饷的,但大家手里有兵有刀,还能抢还能征派,日子也还能过的去,甚至武将们日子普遍还过的不错。
  可是现在朝廷要跟他们过真格的,要裁撤他们,然后让他们去江宁接受经略总督提督他们的考核,量才任用,甚至要让他们去北京兵部铨选侯官,这不是扯淡吗?
  更别说严经略还铁面无私,先拿了江宁的几支绿营动刀,什么冒籍虚名,什么克扣兵饷、抢掠百姓等等罪名拿出来,喀喀一顿砍,砍了好一通人头滚滚。
  这下更逼的那些绿营军官们坐不住了,谁也不甘愿啊,都是乱世里的兵贼,手里有刀还能任你拿捏?
  反了他娘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大清不待见,我投大明去。
  这段时间鲁监国跟九王在山东徐淮一带北伐,压的谭泰大将军和三顺王他们都不敢动弹,甚至还逼死了一位王爷,而江南这边也不太平。
  自吴胜兆、李成栋这两大军头反正后,各种什么参将、游击、守备,甚至都司、千总的叛乱反正此起彼伏,今天这里反了一营,明天那里反了一将。
  而严经略态度鲜明,坚决不会妥协。
  谁敢叛乱,就干谁。
  这边招兵买马,重建经标、督标、提标,那边就奔赴各地平叛镇压,天天就是打啊。
  反正严我公给北京的奏报那天天是好几封,今天这里反了,明天那个反了,好在严公果决,马国柱陈锦辰泰这几个督抚也比较用心,大家合力下,各地叛乱也都是旋起旋灭。
  江南绿营整顿的事情也是逐步推进着。
  虽然这个过程里,新组建的标兵们也损失不小,伤亡挺大,尤其是军械等损毁严重,急需补充,但原来不堪用的绿营,也在也算是彻底挑破脓包,除绝隐患。
  镇江副将马得功这段时间没少被打压,但他比较能忍,毕竟他当年跟田雄一起擒了弘光降清,如今朝廷都把弘光送到南京,正在跟明国谈判,要送他回去复位。
  他马得功已经没有退路了啊,别的绿营能转身去投明军,他可回不去。
  只能忍着。
  上面要实兵实饷,他也只能老实的交出名册,让严经略来清点他的兵,清点他的器械,要他吐出一些吃的兵血,也没办法。
  反正这几个月左整右整,马得功这个镇江副将,整来整去,整成了提督操江陈锦手下十二营之一的镇江营副将了,手下就一千人。
  实打实一千人,原来他手下可是号称五千人的。
  甚至军官都给塞进来不少,现在完全就是陈锦说了算。
  可马得功也得忍着。
  本来是江南镇江总兵,降成协镇副将,再到现在成提督操江水师镇江营副将,直接隶属陈锦了,变成了水师将领,这地位可比以前低多了。
  但他也得忍着。
  江宁城中。
  得知明军开始从扬州渡江,严我公立即召集了三省总督马国柱,操江提督兼安徽巡抚陈锦,漕运总督兼淮扬巡抚辰泰,新任江宁巡抚张大猷,左布政使刘应宾,八旗驻防左翼巴山等紧急商议。
  “我建议集中兵力,半渡而击!”陈锦的长江水师十二营也勉强整编出来了,在严经略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拥有整整一万二千人马,比严经略的经标加上马国柱的督标加起来还多几千。
  严经略和马总督各五千督标,都只实编了三营三千人,两人加一起才是陈提督的一半。
  何况还掏空积蓄为了建了三座木城浮营,几十座炮台等,镇江也全面整顿加强了。
  “明军的鸟船虽然火炮多,但毕竟是江中之舟,而我在江中沙洲上筑有炮台,有数十门火炮,这可是击不沉的炮舰,何况还有拦江的滚江龙数条,只要我们联合所有兵马,放手一战,就以这长江为战场,有很大把握击败明军。”
  为了说明巴山等的驻防八旗参战,他还拿出了明军不肯议和这事来谈,“那鲁监国不是不愿意议和吗,那咱们就打到他肯议和。不说彻底歼灭明军,只要我们能占一点上风,那他以后就不敢再这么气焰嚣张。”
  “若是我们还能重创,那以后主动权可就全在我们,甚至鲁监国的主力若是受重创,则必然只能退回崇明、舟山等地,不敢再入长江或是江南袭扰抢掠了。”
  “与其被动防御,哪如主动出击?”
  严我公看着陈锦这番慷慨激昂,一如继往的表态支持。
  “我大清就需要陈提督这样的敢于担当的臣子,咱们身为朝廷地方大员,食君之禄就得为君担忧,现在明军如此肆无忌惮,嚣张无比,岂能容忍?本经略也知道江南绿营整编还没完成,但形势紧迫,我们不能慢慢的整编了,他们刚从山东返回,我们必须得给他们一个教训。”
  “打,我支持陈提督打,不打不行,朝廷养这么多兵马,难道就是吃干饭的?”
  经略和操江提督如此高调,三省总督马国柱也无法说不打,连驻防江宁的八旗梅勒章京巴山也不好退缩。
  虽然他觉得陈锦的这江防工事,还是有些太过简陋,尤其是缺少一支真正的水师,但也确实不能让由明军自由出入长江。
  特别是刚劫掠席卷了山东徐淮的这鲁监国,若就这么放他们过江南下,那接下来必然又要洗劫江南了。
  现在还有条大江可守,一旦放他们过来,到时又该怎么防?
  马国柱不想打,倒不是他怯战。
  而是跟巴山一样觉得,没这个实力。
  现在江南的情况明摆在那,清军除了据守江宁、镇江、安庆、合肥、常州、苏州、太平这几座重镇外,对其它的地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控制力了。
  尤其是近段时间整编绿营导致的各地绿营的叛乱,更是使的局势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江南清军十分苦闷。
  虽然他们也积极的招募新军,可旧的绿营不堪用,新军还没成形,缺粮少饷,军械也缺,朝廷又无法调拔支援。
  到现在,经略总督提督巡抚等的标营都还没完成,更别说原计划的八镇总兵了,至于协镇副将、参将等就更别提。
  马国柱想稳,但钱谦益送弘光,从北直经河南走合肥这条路线抵达南京,试图跟明谈判,但那边却反而不愿意谈。
  人家更是摆明态度,根本不承认弘光的帝位,因为之前鲁监国朝廷就已经正式废除了弘光帝位和弘光年号,去年是崇祯十七年,今年是鲁监国绍天元年,没弘光什么事。
  你现在送弘光来,不是恶心人吗?更没的谈了。
  马国柱这个总督最近日子比较难过,因为他总督的三个省,江西现在全境失守,河南是唯一相对还好点的,但河南穷河南乱,河南自顾不暇。江南更惨,上江的安徽等地现在苦苦支撑,下江的环太湖地区更是惨,而江北的徐淮更是已经彻底失守。
  他这个总督责任是很大的,他想缓解局势,也支持严我公的整顿绿营,重建新军开始,但现在没钱没粮没军械,眼看着明军越来越强势。
  “打,把兵马集中到镇江,打!”


第328章 珠连璧合严鲁计
  马国柱听到辰泰喊的很积极,也只能无奈的点头应下,他知道辰泰为什么这么积极,辰泰这个漕运总督虽管着八省漕运,但重心在淮扬,尤其驻地在淮安,他还管着盐,甚至兼着河道总督,又兼淮扬巡抚,偏偏现在淮扬皆在明军之手,他只能被迫呆在江宁。
  到现在连漕标三千五,都还没能恢复,因为严我公他们肯定得先就着操江提督、经标、总督标营等来,他天天呆在江宁,运河全线堵塞,半粒秋粮都没法起运,如何不急。
  巴不得立马击败明军,然后他回到淮安自己地盘去。
  严我公高兴的道,“诸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此战便交由陈提督统一指挥,各督抚标营,驻防八旗,皆汇于镇江,与明决战!”
  “决战!”众人为自己鼓劲。
  堂堂战无不胜的大清军,现在得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战前鼓劲了。
  会议结束。
  严我公回到书房,立即开始写密信,把清军的计划部署,甚至是陈锦的江防工事等,全都详细用约定密文写好,最后用制作成特殊的蜡丸。
  叫来心腹族人。
  族侄很熟练的把这颗特制蜡丸直接吞入腹中,等见到了鲁监国后,只要再喝点油拉出来就行了。
  “一路小心。”
  “放心,绝不会泄密的。”
  “见了监国,代为请安,监国此次北伐,真是大快人心,”严我公小声道,“江南清军已经尽集结于镇江,此时江宁空虚,若是殿下有意收取江宁,眼下正是良机。”
  “还有,一定要当心陈锦的江防,那几龙滚江龙、浮营木城和江心、江岸炮台,都得提防,这些都很厉害,不过只要监国按我所说的办法都能破解,只要破了陈锦江防,则长江仍可来去自如。”
  “镇江重兵云集,切防轻敌,江宁空虚,可以来取。”严我公再三交待。
  扬州。
  明军已经开始准备渡江。
  此时淮北的运河黄河都开始封冻,连淮南的运河都也已经快封冻了,朱以海无法在江北呆,为了安全起见,他没留守徐州淮安,甚至也没打算守扬州。
  扬州可以充当南京的江北防御点,但无法单独立足。
  他也没打算就这样回崇明或舟山。
  跟鞑子打了这么久,朱以海现在也算是实力渐强,也对鞑子的底细看的更透,鞑子的入关,确实是充满了很多偶然性。
  他们虽然在崇祯时已经能吊打关外明军,但是他们也只是在一隅占据优势,就其体量来说,与大明仍然有不小差距。
  崇祯时的明朝内忧外患,确实已经腐朽不堪,但如今朱以海举旗的大明,虽然仍然还很虚弱,但是虚弱之下,却已经有了一支可战之兵。
  清军真正能打的也就二十万八旗,而朱以海的十镇御营,现在虽还不能跟二十万八旗硬刚,可在边角的战局中,却已经很强。
  二次北伐后,御营仍是十镇,但已经再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