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8章

海上升明帝-第18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读书人乞丐,曾也是天之骄子,后来沦落为乞丐,但心气还在。
  他只是喃喃感叹,“可叹三百年大明天下,学生敢问殿下,如今局势,难以收拾,殿下又打算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朱以海很诚恳的回答。
  “孤以为大明还没亡,还能匡复中兴,有几点理由。一是孤愿意临危受命站出来领导大家抗清,其二则是这天下还有许多如文忠和伯兴你们这样的忠贞之民,也有如张将军王总兵这样的大明忠勇卫士。”
  “再一个,鞑子虽然凶悍,可自孤出生那年努尔哈赤起誓造反,几十年过去,如今虽一路打进关,但后金的真鞑子也不过几百牛录,几十万人口而已,反之我大明三百年天下,中原万里河山,子民何止亿万?”
  “鞑子这是蛇吞象,若是一点点蚕食,倒是没事,可想一口吞下大象,就算吞进去了,也消化不了,必然撑死他自己。”
  “当然,更重要一点,孤自南下后,也一直反思我大明朝这些年的政策制度,思考其弊端,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而孤如今为监国,也愿意改错补漏,只要朝廷能够心向百姓,关怀天下,我们便能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你们说对吗?”
  “文忠,伯兴,死容易,但我们不能轻易死,得守护祖宗留下的这文化,守护祖宗打下的这江山,你们说对吗?”
  沈文忠被监国这番话有些打动,虽然他觉得这位监国太年轻,也许只是嘴上说的好听,毕竟大明朝的弘光帝、潞监国,被现实证明一个比一个懦弱。
  “大丈夫死都不怕,又何尝一试?”朱以海激将!
  沈文忠抄了一把乱发,眼中焕起神彩,“哈哈哈,殿下这话足够了,好,便随殿下且试天下。”
  码头上这出小意外,却让朱以海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几分,又对未来反清复明的大业增添了几分信心。
  只要人心还在,那么一切都还有希望。
  其实大明两京沦陷,虽然也有钱谦益这样的投降名士高官,也有诸如保国公朱国弼、镇远侯顾鸣郊等这些世受国恩的勋臣,但死节殉国的大臣、士民还是更多的。
  王鸣谦一直在暗暗观察着年轻的鲁监国殿下,对于这位突然出现的鲁监国殿下,他还是带着几分怀疑心态的,不是怀疑其身份真伪,而是怀疑他究竟能不能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候,扛的起这监国重担。
  王家父子在北京城破后,从苏松南下浙江宁波,手中握着一支不多但却也还堪一战的兵马。
  父子俩虽在弘光朝廷没有什么出众的表现,甚至都没怎么参与到江淮战事中,但他们呆在定海也不是无所事事的,他们是负有镇守东南,操练水师,保证闽浙税赋的重任的。
  包括张名振的石浦游击营的那营新军,那也都是在王之仁的统领下,甚至是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才有所规模。
  面对着如今糜烂的局势,父子俩都是那个态度,走一步看一步,不急着举旗出兵,而是先假意接受招降,甚至这次王鸣谦护送朱之葵的粮船去杭州,本意也是去刺探一下杭州清军的虚实的。
  不过从船上杀朱之葵,到码头安抚跳水义民,这位鲁王表现出来的种种,让王鸣谦这位小王将军,也是暗自赞扬的。
  这已经是超过一般水平的表现,甚至可称上佳了。
  这种时候,大明朝还有这样有担当有能力的亲王来做监国,确实是难得了。
  “取孤的衣袍来,为沈先生更换。”
  朱以海对沈文忠很客气,不止赐举人出身,还授了个九品的通政使司的知事官职,知事品级很低,不过通政使司这个衙门是个重要的中央衙门,类似于中办厅,负责上传下达,是皇帝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知事便是负责文书收发这块的,如今眼下,这知事更相当于是天子近前的身边人了,品级卑微,却位置紧要。
  沈文忠有些感动。
  “臣唯有以死报君恩!”
  “孤还是那句话,死很难易,但如今天下形势,不允许我们轻易言死,要留下这有用之身,为天下人谋大事。沈先生,你只记住一句话,只要我们心中坚定信念,就算再艰难的局势,也压不垮我们,再凶恶的敌人,也击不倒我们!”
  总兵府。
  王之仁已经接到儿子派来的家丁通报,石浦张名振和海门吴凯护卫着台州的鲁王自海上来,而且在外洋遇到朱之葵,已经直接杀了。
  这位节制浙江一省兵马,号称拥兵两万五的镇倭总兵官,捻须沉吟片刻,站起身来,“某要沐浴更衣,恭迎监国殿下!”


第29章 恢复
  宁波府城,鄞县。
  二十二岁的林时对正在家中与好友沈廷嘉、葛世振、徐殿臣等密议。
  “我老师孙公与熊公在余姚起兵,义民响应,已募的义军五千,号为孙熊军。初阵便光复余姚县城,再战就在姚江拦截宁波降虏伪知府朱之葵运去杭州的粮船,还斩杀了狗贼孔闻语,真是大快人心。”
  “如今我老师来信,邀我等在宁波举义旗,可我这几日遍谒宁波诸乡老,尽无人响应。”说到这里,林时对叹气连连,十分愤慨。
  虽然才二十二岁,但林时对却不简单。
  崇祯十三年,他仅十八岁,参加科举,连科及第,举人进士一连中,就差大三元满贯了。他原拜在绍兴余姚孙嘉绩的门下,后来又拜东林大佬户部尚书倪元路门下,甚至当初连东林党领袖钱谦兼都曾亲自写信给他,欲招至门下,只是林时对不喜钱的为人而未回复。
  崇祯末官至行人司行人,只是个九品小官,有人以寒官冷职讥讽,他回复了一句名言,苛不爱钱,原余热地,在行人司与同僚刘中藻、陆陪等意气相投。
  北都沦陷前,丁忧南还。
  弘光称帝,特征召他为御史,起吏科给事中,后因抨击阮大诚、马士英,被罢归乡。
  从南京归乡后,林时对本不问政事,可弘光被俘,潞王投降,让这位年轻的才子又坐不住了,当老师孙嘉绩在余姚举兵后,他打本算赶去投奔,但老师希望他能够在宁波鄞县起兵。
  这些天他奔走在宁波各大乡绅家,结果不是避而不见,就是顾左右而言他,根本没有人愿意响应出兵,甚至连出钱资助都不愿意。
  沈延嘉道,“我听说谢三宾回来了,不如我们去请他出来主持大事?”
  谢三宾是天启年进士,算是鄞县士绅中资历较高的,何况他还是钱谦益的门生,在东林、复社中的影响力较大,他曾官任嘉定知县、监察御史、太仆少卿,监军剿过流寇,更添谢家本就是宁波豪族,十分巨富。
  “宪申兄言之有理。”林时对点头,沈延嘉沈宪申是崇祯四年进士,做过翰林院检讨,充过经筵日讲官,极擅书法。不对沈延嘉属于那种一心钻研经书、书法的学术官员,虽资历官职等都比林时对要高,但在他们密谋举事的这个小圈子里,却仍以林时对为首。
  谢家住在月湖旁的谢家巷,园林叫天赐园,不过他平时主要住在杭州的别院燕子庄,有时也住在宁波寄园。
  其实林时对知道谢三宾这个人,虽然书画成就极高,而且还是个书画收藏大家,他做过监军,立过功,但这人他也很清楚,所谓军功其实都是攀关系来的,比如谢三宾不仅拜了钱谦益做老师,还结交奉承太监高起潜,当初还曾经利用高起潜有关系,冒抢了朱大典的剿贼平乱之功。
  这人在士林中名头很盛,但为人很奸滑,虽是同城老乡,但林时对以前跟谢并无往来。
  尤其是因为当年钱谦益想收他被拒后,他跟钱的学生谢三宾也就更恶了。
  但现在为了举义大事,林时对还是愿意放下这点过往,甚至主动表示,“只要谢三宾愿意出来举旗,我愿推他为宁波义军盟主!”
  “那我们同往天赐园见谢三宾,请他出来领导起义。”
  曾与首辅魏藻德同榜中进士,且还是第二名的葛世振曾任翰林院编修,日讲官,向以文章名世,而且他跟沈延嘉不同,他对时事政务都还是有很不错见解的,比如他曾进奏崇祯,说增兵不如练兵,加饷不如清饷,崇祯看过后都特意抄写出来写在屏风上,后来也是在北京沦陷前回京丁忧。
  此时他对谢三宾这种人不抱什么希望。
  “钱谦益都降虏了,谢三宾又能指望什么,而且谢三宾可是刚从杭州的燕子庄回来,听说他在杭州时可是虏帅博洛的坐上宾,甚至还捐赠万银犒赏清军。”
  “谢三宾这人当官时,也是贪污受贿,甚至抢冒军功,更别提此人私德不行,他是钱谦益的学生,却一直痴迷钟爱钱谦益的妾侍柳如是,这事情有几个不知道的?”
  “这种人如何能当的了义军主帅?”
  但林时对和沈延嘉却认为,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得找出一个宁波较有名望的人出来主持大事,这样才能顺利起事。而如今局势不利,他们几个年轻人奔走呼喊,可应者了了。如果谢三宾肯出来,那局面也许会不一样。
  “为了大局,我等便暂且相忍。”
  “那就先见一下。”
  众人来到天赐园,拜见谢三宾,直接说明来意。
  谢三宾坐在那里,宽袍大袖,衣袍熏香,须发修剪的精致,十分风雅。
  对几人的请求,他直接便拒绝了。
  “大军南下,势如压卵,你们不知顺应时势,难道非要螳臂挡车?”
  “忠孝义节!”林时对直言。
  谢三宾讥讽的嘲笑,“命都没了,说那些做什么?”
  “难道谢公心中就无忠孝礼义廉耻?”
  “改朝换代也是历史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哪有一姓江山万万年的,朱明三百年天下,如今换成爱新觉罗,不也很正常吗?我等读书士人,是帮助天子管理天下子民的,这些又不会变。”
  葛世振听了直皱眉,恨不得上去掴谢三宾两掌。
  一番交谈,不欢而散。
  林时对走前,提了最后一个要求。
  “谢公不愿意出来首倡义旗,那还请慷慨解馕,捐助一些银钱。”
  结果谢三宾明明身为宁波首富,却立马哭穷,称自己没钱。
  “听闻谢公在杭州向虏帅主动献银万两?怎么到我们这就哭穷了?”
  谢三宾恼羞成怒,端茶送客。
  林时对几人走出天赐园,不由的感叹,“欺世盗名的伪君子,毫无信义廉耻之徒!”
  “现在怎么办?”
  宁波的乡绅豪族不愿响应,他们没人没钱,如何举义?
  无奈回到了林时对家中,枯坐无计之间,突然董志宁来访。
  “钱公,钱公不死了,他愿意出来带领大家举义旗。”
  董志宁是宁波秀才,杭州潞王投降后,董志宁跟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六人曾经在孔庙聚集生员,慷慨激昂的鼓动人心,希望大家能够抗清救国。
  只是人言轻微,应者了了。
  后来朱之葵降清后,还派人四下搜捕六人,称六人为宁波六狂生。
  林时对几位致仕官员准备起事后,便联络了董志宁几人,大家倒是志气相投,这些天董志宁依然在外奔走联络。
  “宇鼎兄早年跟钱公一起在乡里书院执教过,昨日钱公主动派人请了陆兄过去,说听说孙公熊公在余姚起兵举事,所以打算也积极效仿在宁波起事,他知道林兄是孙公门生,所以猜林兄已与余姚有联络了……”
  “先前听闻钱公欲绝粒死节殉国,不胜感叹,还曾往劝过。没料到,钱公如今愿意回转心意,留下有用之身出来领导起义,反清复明,真是太好了。”
  钱肃乐虽然名望不如钱三宾,但也是做过刑部员外郎的,这也是从五品官职,比起他们这些八九品的行人、编修等高很多。
  “走,一同拜见钱公去。”
  几人赶忙又去了江东钱家,刚进屋,正看到钱肃乐与陆宇鼎在说话,还有一个举人,大家却也不陌生,这人跟钱肃乐一样,都是董志宁伯父的女婿,故刑部员外郎张圭章之子名字张煌言字苍水,小名阿云,也是鄞县人。
  十五岁中秀才,崇祯十五年中举人,他不仅文章锦绣,难得的是还善骑射,常感愤国事,有慷慨凌云之志。
  “张兄从哪来?”
  “刚从台州回来。”张煌言对姐夫的这些好友也都比较熟,这都是鄞县的同道中人。他激动的对林时对等人道,“之前杭州城破前,我自杭州南下至绍,前段时间一直在分守宁绍台道于颖于公身边,于公一直谋划着抗清。”
  张苍水激动的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台州鲁王即位监国,浙东即将全面抗清,于颖已经被鲁监国任命为浙江按察使行巡抚事。
  “会稽郑遵谦率义社建义兴军,收复会稽。刘大刀举兵收复山阴,于公已经进入绍兴,绍兴光复也。”
  余姚的孙嘉绩、熊汝霖又收复了余姚县,拉起了孙熊军。
  “还有,海门参将吴凯、石浦游击张名振皆已经在监国殿下的亲自面见下,响应举兵也。”
  “各位,我从绍兴于公那里来,奉于公之令,过来联络宁波诸位,于公希望绍兴这边尽快举起义旗。”
  大家听了这个消息,无不振奋。
  “台州鲁王即位监国,这下就不会群龙无首了。”
  张煌言取出一纸,打开。
  上书二字,恢复。
  “这是鲁监国亲自手书赐给于公的,如今于公命我转呈诸公。”
  恢复,恢复中华,恢复大明,恢复汉家天下。
  一群读书人皆热血沸腾。
  钱肃乐直接将衣服扯下一块,提笔也手书恢复二字,然后系在了额头上!
  “恢复!”
  张煌言拿起笔,也扯下衣料,写上恢复二字,同样系在额头。
  林时对等一个接一个,都扯下衣衫写上恢复二字系于额头。
  “我等今日便尊监国之旨,行于巡抚之令,奉钱公为盟主,举旗起义,恢复大明!”


第30章 出卖
  “老爷,那林时对等人出了咱府上后,便径直去了江东钱家,六狂生也在,另外钱肃乐的连襟张苍水也在。”
  天赐园中,谢家管事向谢三宾禀报。
  “这些狂妄之徒,都如此局势了,还妄想翻盘?真是痴心妄想,冥顽不灵。”谢三宾拿着一副宋徽宗的画在鉴赏着,闻言恼怒。
  “那些就是个腐儒,就怕他们连累到咱们啊。”管家道,“小的还打听到一个消息,那张苍水原先在杭州,后来是随于宁绍台道于颖跑到绍兴,绍兴归顺新朝后,于颖便跑到山里去了,这张苍水现在突然跑回宁波来,小的怀疑他定是来鼓动造反的。”
  谢三宾收起画,“这是肯定的,之前林时对不就来鼓动我跟他们做乱吗?”
  “那老爷咱可得小心,千万不能被这些乱党给牵连到了。”
  谢三宾沉吟着。
  “是得想个法子。”
  他之前在杭州主动拜见了陈洪范,送了几副名画,通过他拜见了虏帅博洛,直接进献了一万两白银,可谓是下了血本,也因此在北帅那边露了个大脸。博洛已经答应要保举他做个侍郎,最起码也给安排个巡抚。
  现在他回来,就是等好消息的。
  谢三宾早就认定这大明朝没得折腾了,聪明人自然不能跟着大明这条破船一起沉了。如今大清如此强势,当然得早点上船。就如那陈洪范一样,本是弘光朝派出的议和使臣,结果去在北京直接就暗里降了鞑子,回来后各种散播必败言论,还到处策反。
  弘光灭了,他又跑杭州鼓动潞王投降,如今也因此成了满清那边的大功臣,据说清帝要授他个总督。
  上次在杭州他亲眼见识到了八旗的强悍,大明那腐败不堪的军队又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