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扬州又失,好在湖广恢复,所以现在应当暂停军事进攻,而专心整顿绿营,恢复地方安稳,等积聚钱粮之后,才能大规模用兵。
他还趁机把原来江南的那些巡抚、提督、总兵等都弹劾了一遍,反正就没几个能用的奴才。
严我公的这份整军名单里没有算上八旗,他建议在南方重镇要地,都设驻防八旗,派王公贝勒坐镇统领,不归地方督抚管辖,不仅江宁苏州松江杭州要驻防八旗,扬州、镇江、淮安、凤阳、安庆、九江、太平等这些重镇,也得驻防八旗。
如此八旗、绿营互相支援,可保南方无忧。
当然,不说八旗驻防,仅是江南五省这二十万绿营整编,就得要朝廷的命,毕竟按严我公所说,原来的那些兵缺甲少械的,水师更是连正经战船都没,城防和江防还有战船上更缺火炮,这些装备要补充好,可不简单。
更别说二十万兵马,哪怕一兵一两银子一月,一个月也得二十万两军饷,一年就是二百多万,可实际上一个月一两哪够,严我公也说了,人家明军现在军饷大大提高了,一个辅兵民夫一个月都三两银子了,一个披甲战兵一个月甚至四两五钱银子。
人家还有安家银等。
所以为了鼓舞士气,咱们江南绿营也得提高军饷。
至少一个月起码得三两银子吧。
严我公的这些建议里,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他认为原来朝廷招降安置地方的那些将领、兵员,大多不是流贼出身就是明军出身,这些人满身坏习气,军官们喜欢克扣兵饷,士兵又胆小怕事,这些人皆不堪用,最好是遣散回家,重新招募一些本份老实的良民,比如农民、矿工等,不要那些市井之徒,奸滑胆小不老实。
最后还不忘记又弹劾了江北提督刘良佐一把,说这个广昌伯爵未战先逃,接连弃城,实在该杀。
……
北京。
多尔衮面前摆着两份奏章,一份是曾让他失望的洪承畴发回来的,一份是被他寄予厚望的严我公发来的。
两位经略发回的奏章,一个报喜,湖广大捷,一个报忧,江南糜烂。
不过报喜的洪承畴却还在安庆,并没能参与湖广大战中,报忧的严我公虽说江南糜烂,却也收复了杭州湖州,保住了松江嘉兴,又刚解了常州之围,第三次收复苏州。
“想不到南方局势到如此地步了,这两位经略的奏章,你们怎么看?”多尔衮问。
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陈名夏直言,“臣以为严经略虽是报忧,但还是看的出来,是在办实事的,倒是洪经略虽是报喜,但这湖广局面可以说跟他没半点关系。”
“而且湖广虽报大捷,但臣以为,湖广才是真正糜烂了,先前明军破襄阳夺荆州,扫荡江北,每下一城就拆一城,就迁一城之民,搞的千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如今武昌围城虽然意外结束,还接连收复荆襄岳州长沙等地,但湖广已经打烂了,没有个几年时间,都难以恢复。荆州襄阳长沙等城也只是得了几座空城而已。”
“且此次湖广大捷,明军也仅是惊溃,并未真正败亡,他们仍据郧阳、巴东、偏沅、衡阳等地据守,这些地方偏僻路险,易守难攻。”
“湖广本是粮仓,现在湖广和苏松这两个粮仓和漕粮产地都被打烂了,这是最麻烦的。”
多尔衮对陈名夏所说的话很赞同。
“钱侍郎?”
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的钱谦益起身,“臣以为最坏的还是漕运,如今长江和运河甚至海运都尽在明军控制之下,不解决此事,朝廷再无漕粮、赋银入京,失去湖广和江南的粮银,朝廷连百官俸禄都要发不出去。”
“江南的汉兵,真的就如此不堪用吗?”多尔衮叹气,他自率军攻入北京后,便一直坐镇朝中,再没南下一步,对南方的汉兵了解不多。
可下面报上来的这些,实在太过震骇。
苏松提督吴胜兆叛明,嘉定总兵李成栋叛明,浙江总督张存仁弃城逃跑,浙江提督田雄畏罪自尽,还有诸如刘良佐连弃多城。
更别说勒克德浑这段日子天天上报,弹劾安宁池太等长江上游的这些绿营汉兵,是如何无能,让他这八旗援兵路上得不到补给,还得替他们擦屁股收复失地等。
明明拥有精锐八旗,却打不到敌人,勒克德浑气的发疯。
而刚丢了扬州的新漕运总督陈泰也弹劾刘良佐,说他之前轻弃扬州等地,而他南下后向他调兵南下,他却只拔三千老弱绿营给他,致使他在扬州城面对明军主力时,再次失了扬州。
钱谦益见多尔衮沉默,出声提议,“臣斗胆提议,不如先与明议和,承认鲁监国明主之位,与明南北朝并立。”
陈名夏冷笑,“钱公这是何意?莫不还怀念故主?”
钱谦益对这个小人得志的家伙向来瞧不起,陈名夏是崇祯十六年的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后授户兵二科的都给事中,仕途可以说非常不错,只是他运道不好,李自成很快攻进北京。
这个家伙不甘心十年寒窗苦读就此浪费,马上就去迎接闯王入京,又做了大顺朝的翰林,可谁想没多久清军又入北京,这家伙仍然是马上就去迎清军,再做翰林。
本来听闻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时,他是打算南下奔南京弘光朝的,可是听说阮大铖已经把他定为顺逆后,他中途掉头又回了北京,转头去迎了清军。
靠着原朝中的同党保定巡抚王文奎向多尔衮推荐,他又做了翰林,在多尔衮这里,陈名夏虽年轻资历浅,但他确实够聪明也很有见识,又舍的下脸面肯奉承多尔衮,因此极得赏识,地位平步青云,甚至成为降清明官中南人首领。
钱谦益这个原东林领袖在这个后进领袖面前,自然成了障碍。
“摄政王殿下,臣并非心念故明,只是为朝廷考虑,眼下湖广和江南都已经彻底糜烂,而那位鲁监国也确实有几分本事,能够迅速收拾人心,还总能给我们造成破坏,若是再这么打下去,这是两败俱伤,对朝廷来说,这是最坏的局面。”
“倒不如假意和议,稳住南边,然后等我们先稳定中原北方各地,恢复湖广江南两大粮仓,重新打造一支水师舰队,到时再大举南下,一举灭掉他们。明军现在所倚仗的,不过是水师而已,只要我们补上这个短板,则灭明军易如反掌,就算他们逃去福建广东,都能一路追歼!”
“暂时收缩,也只是为了下一次打出更有力的拳头啊。”
多尔衮对这番解释很满意,确实有几分道理。
第304章 送回弘光
“殿下,千万不能跟残明议和,就当一鼓气作灭掉他们,若给他们喘息之机,只怕就尾大难掉了。”陈名夏大声反对,“殿下莫忘记先前英豫二大王南征,就是因为没能趁胜追击,才让这鲁王出来稳住了颓势,甚至如今还给朝廷造成如此大破坏。”
钱谦益对这个年轻南党领袖也是针锋相对的反击,“严公在江南,难道不比陈侍郎更了解南方局势?是朝廷不愿意趁胜追击吗?是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我大清虽八旗精锐无双,可问题是八旗就不用吃不用喝吗?江南水乡,天气炎热本就不利我八旗将士,故此先前没能继续南下。再者,没有粮草等供应,又如何继续深入?”
“现在江南和湖广都打烂了,绿营欠饷,官吏欠俸,百姓也饿着肚子,再打下去,江南和湖广都要跟当年的关中河南一样的闹大饥荒了,到时按起葫芦起来瓢,残明没灭掉,反倒中原、江南、湖广、关中等新占之地又要起民变了,现在朝廷占据了大半个中原,就当先休养生息,把这些地方稳固之后,到时再南征,不就是一击之事吗?”
“陈侍郎这般急切劝朝廷这个时候大举用兵,这是安的何心?是想看前线将士钱粮不济进退不得,是想看后方民变四起?”
多尔衮见两人在那里争执,心里反而很高兴,表面假装不悦,“好了,就事议事,不要牵扯其它。”
“冯学士,你的意见?”
冯铨老狐狸一个,看到这个情况,也没直接表明自己态度,反而道,“老臣以为,钱陈二位学士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既然摄政王此前已经选了洪承畴和严我公二位大才经略南方,那么就应当用人不疑。”
“他们才干也是得殿下看重的,如今又居前线,深知具体情形,应当多听从他们的意见。”
多尔衮无奈道,“可若按严我公所说,仅东南五省,就要整编二十万绿营,这还不算起码两三万的驻防八旗,这裁撤遣散旧兵,招募新兵,遣散费、安家银,以及这添置军器等可都需要大笔银子,更别说粮饷,但现在朝廷府库空空,还指望着南边输送漕粮解送赋税进京呢。”
“殿下,事可一件件办。严经略说重整绿营,虽然架子编的很大,但可以一点点来。
二十万绿营也可以一营营的重整,不用一蹴而就。
倒是水师,得抓紧招募组建,否则明军有水师之利,于我大清太不利了。”
多尔衮陷入沉思。
本以为打进北京城,这中原天下也就坐稳了,可谁想到经过上次南征后,残明抵抗居然还如此之烈。
“那个鲁监国,倒确实是个能人,听说当年我大清军打兖州府时,曾经砍了他三刀,没成想居然都没死,当初若是能杀死他,也少了一个祸害了。”
陈名夏眼珠子转动,“摄政王殿下,臣倒是想到一计,或可扰乱这残明人心。”
“讲。”
“那鲁王一直自称监国而不称帝,那我大清是不是可以把押到北京的弘光送回去?”
“甚至可以把在杭州俘虏押回京的潞王也送去湖广或江西,仍尊他为监国?”
这番话让多尔衮都震惊住了,这是什么神奇的思路。
但细细想去,却又觉得这计策好像还真挺毒。
那弘光帝被俘入北京后,清廷本以为可以用他的名号,让残明官绅将士投降归附,但现在出了个厉害的鲁监国,那这弘光根本没什么作用了,除了在北京浪费粮食外,还有个毛用。
本来都有人建议多尔衮干脆把当初抓来的弘光、潞王等其它明宗藩,找个借口全杀了,也免的浪费粮食。
谁知道现在陈名夏还有这等提议。
一个留在北京浪费粮食什么用也没有的弘光,他也招不来半个明臣,不能为大清招降半个府县,那如果送回去呢?
朱以海是监国,可现在正统皇帝回去了,那朱以海这监国怎么自处?
退位归藩还是拒不退位交权?
那他本只是个疏藩,又仅是监国,皇帝归位,他这监国自然就得交权,不交那就是不忠。
残明的那些官员将领那些地方士绅,又要如何站队?
这势必要引起南朝的分裂啊。
如果朱以海敢杀弘光,那就得背负不忠和弑君之名,那他的威望也将大降。
朱以海的监国朝廷里,不少大臣甚至阁臣都还曾是弘光的大臣呢。
“这倒是神来一笔啊。”多尔衮赞叹道。
“既然要送,那要不干脆把明朝的那些宗藩全都送回去?留着也浪费粮食,反正这些人除了吃也没别的本事了,送回去也能扰乱南边内政,最起码也得给朱以海增添供养的一大笔负担。”
钱谦益听着这些人的话,心中感叹这些人是真的损啊,损到家了。
只怕连弘光帝和潞王他们都想不到,本来他们要被找个理由杀了,现在却因为鲁监国太厉害,而要被送回去了。
他打算回去后就马上给鲁监国写密信,把这消息赶紧通知他,让他早做准备,最好是不要让弘光帝回到浙东去,否则后患无穷。
虽然他也曾参与拥立弘光,是弘光臣子,但此时,钱谦益仍不愿意他回去。
“严我公要整顿经营,建立水师,这是好事,河南江西和浙江福建这四省,暂时先不要管,让严我公先全力整编江南之汉军。
不过六万多绿营还是太多了些。”
多尔衮考虑了会,“这样,陈泰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并巡抚凤阳等处,置漕标中左右前后并水营等七营,共三千五百人,驻淮安。
陈锦提督操江并巡抚安庆微宁池太广德诸地,驻安庆府,操江所部十二营,水陆共六千人。”
“经略严我公经标五千人,总督马国柱督标三千,裁安徽提督,所部并入操江提督和苏松提督麾下,苏松提督提标三千。”
“苏松巡抚驻苏州,抚标三千。”
“严我公所奏八镇总兵各兵三千可第二批招募整顿,
先把经略总督巡抚提督各标营整编充实再说,其它总镇、协镇、参将游击守备各营,慢慢添置。”
“殿下,钱粮军饷如何供应?现在朝廷无钱粮可拔,地方也无钱粮可调。”
年轻的摄政王想了想,“实在不行,就加征,练饷每亩加银一分。”
钱谦益忍不住提醒摄政王,“此前朝廷已下令各地开征三饷,每亩加征三分银,其中已经包括了练饷一分。”
“那就再加一分!”多尔衮毫不犹豫道。
“实在还不够,那就让地方自己想办法,找大户士绅借款也好,劝捐也罢,甚至可以向百姓提前征收明年之税赋等,总之要想南方安稳,这绿营必须整编。”
“江南先把这第一批两万三千九百标营编练起来。”
三饷三分,现在再练饷又增加一分,一亩加征四分银。
环太湖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加太仓,崇祯初人口达三千多万,田亩四千八百多万亩,亩加一分银,就是四十八万两银子。
每亩四分,就是近二百万两银子。
二百万两银子够整几万绿营以及驻防两三万八旗吗?那绝对是够的,甚至还有富余。
“湖广那边……催促一下洪承畴和勒克德浑,不要再拖延了,尽快入楚。到湖广后,先恢复平定武昌长沙荆州襄阳,此四地各设一镇总兵。”
“让他们视情况考虑是否南下追击明军,若粮饷不济,则暂缓南下。如果吴三桂李国翰到达汉中,湖广可配合出兵支援,视情况攻打郧阳,若复郧阳,仍设巡抚和总兵一员。”
“陈泰奏说明军主力沿运河北上,有可能要围淮安,而刘良佐不可用。”
“罢刘良佐江北提督之职,罢撤此职,其所部编入陈泰漕标等,让陈泰驻防淮安,再让谭泰、何洛会赶紧南下增援淮海,务必守住淮安,夺回这盐漕重镇。”
“谁愿为使者送弘光南下?与明军议和?”
“臣举荐陈洪范!”陈名夏提议。
陈洪范是当初南明朝廷派去北京议和的大臣,结果暗里投降清廷,然后回来就各种投降言论,后来跑到杭州,又劝降了潞王投降。
不过这个大汉奸在杭州城破后回到北京,但在清廷里并不怎么受待见,给了个虚衔就就打发了。
“嗯,陈洪范可充副使,但还缺一正使。”多尔衮明显不怎么待见陈洪范,他目光在冯铨、陈名夏、钱谦益几人脸上来回打量。
但冯铨和陈名夏明显都不愿意充当使者南下,毕竟都是汉奸,万一去了被一刀砍了岂不冤?
“臣举荐钱侍郎为正使南下,钱侍郎曾是东林领袖,在南人中名望很高,如今鲁监国朝廷中有不少东林党人,正好联络谈判。”陈名夏赶紧举荐钱谦益,以免自己被摄政王点名。
冯铨也赶紧打蛇随棍上,也推荐钱谦益,理由也差不多,说他在南人中威望高,与鲁监国的阁臣们也都私交不错,比较方便促成和谈。
钱谦益假装推辞了几下,最后一脸无奈的样子应下,似乎很不愿意南下的样子。
多尔衮好言安抚几句,还特意给他加官礼部汉尚书。
“钱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