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65章

海上升明帝-第165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否则到时出头的椽子先烂。”
  “先顺着,想办法赶紧交一笔银子,然后尽快弄点粮食交上。数目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得先把这态度摆出来。”
  “哪弄粮去?”
  “你家现在吃的粮哪来的?”许范学没好气道。
  “黑市上来的。”
  “黑市上的粮哪来的?”他又问。
  “余杭和钱塘江上来的,大多数还是之前从这边运走的粮。”
  “那不就是,粮还是有的,只是价格较高,但现在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咱们身家性命的问题,我算看出来了,那李遇春也好郑继武也罢,根本就是无赖,故意跟咱们耍浑呢,咱们胳膊拗不过大腿,不能跟他硬怼。”
  “等过了这关,咱们回头告经略也好,北京上书也罢,再想办法找回这场子。”
  有人跳了起来,“去黑市买粮,你知道现在黑市粮价吗?一石米十两银子!”
  “去余杭或钱塘江上买,要不了这么多,顶多四五两银子一石米。”
  “那也是正常年间粮价四五倍之多了。”
  “要是命没了,留着银钱有什么用?上次明军入城,咱们算运气好的,那毕竟也是前朝官军,这要是如中原早年间闯贼等破城,你知道城中那些王爷士绅们的下场吗?那是直接满门抄家的。”
  拿一万两银子出来,也能买上两千石粮了,暂时应付差事总行。
  “就怕咱们真肯出银子,也买不到这么多粮,钱塘和余杭的黑市走私粮食,可没这么大量,毕竟如今两军交战,南边会肯这么多粮食流出?现在浙东一样粮荒呢,这秋粮还得段时间才能下来。”
  “想办法,多掏银子。”
  除此外,又还有什么办法呢。
  “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跟着明军守城呢。”有人抱怨。
  ……
  余杭,苕溪。
  提督郑继武亲领提标,又浙江总兵朱大纲来攻,乘夜发起突袭,喊杀阵阵,厮杀一夜。
  天明,余杭城上已经再次树起清军绿旗,明军已经败走。
  郑继武一边让人向杭州督抚报捷,一边开始编起详细战报。
  “斩首多少合适?”
  “一千?”
  “多了,哪弄这么多首级去?”
  “八百?”
  “还有些多,就定阵斩七百,俘虏千余,然后击溃贼两万余众,收复余杭。”
  “咱们战损多少?”
  “咱们可以多写点,就写阵亡一千三,伤残八百,然后武器铠甲这些损耗多报点。”
  郑继武和朱大纲还有几个心腹将领坐一起在那里研究如何编战报,昨夜大战,其实就是乱叫了一夜,明军早撤出城,隔着苕溪虚张声势,互吼了一晚。
  甚至现在郑继武身边几位参军,其实就是原留守余杭的旗手营军官,他们正坐一起商量怎么编的更像样真实一些。
  “其它的倒好弄,这首级怎么弄来?”
  旗手营一位军官道,“我们之前收余杭破杭州,手里攒了点首级,冻在冰窖里了,给你们好了。”
  “会不会看出破绽来?”
  “反正都是一堆血肉模糊冻成冰碴子的玩意,谁还真细心研究啊,差不多就会就行了。”
  “够数么?”
  “差不多吧,这里还有我们之前镇压贼匪时的一些,应当够斩首之数。”
  ……
  杭州。
  李遇春接到捷报,十分震惊,想不到这个郑继武这么猛,之前在嘉兴屡败来犯明军,后来更一马当先攻入杭州,现在不顾他反对执意出兵余杭,又奏凯歌。
  这他娘的是战神降世?
  可要真有这本事,当初自己到海盐时,他为何却立马投降?
  说来当初郑继武还是投降于他呢,两人也算挺有渊源了。
  只是郑继武和朱大纲投降时,身上还顶着个明朝授封的侯伯爵位,北京按例保留爵衔,于是这两人现在仍是侯爵伯爵,倒是他反而连个世职都还没捞到,更别说爵位了。
  “郑提督攻取余杭,夺取了多少粮食军资?”
  “破城之后,一无所得,明军早就把粮草转运走了,余杭没有物资存储,他们败退时,甚至还一把火,把那几座空仓都给烧了。”
  李遇春听到这结果,目瞪口呆。
  那这打了半天,打了个寂寞吗?
  现在他们最缺粮草,抢不到粮,那还得搭进去粮草,得不偿失啊。
  “郑提督请潘巡抚转运粮草过去,他准备乘胜追击,把临安、富阳诸县一起收复。”


第281章 经略挥刀砍绿营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治,我大清怎能尽用故明之制度呢?”
  江宁,经略严我公与总督马国柱等议事。安徽巡抚刘应宾、淮扬巡抚陈之龙,操江提督陈锦、安徽提督张天禄等汉人文武皆在,巴山等满州梅勒章京也在。
  此时征南大将军谭泰和副将何洛会还在路上。
  今天严我公召集这些人,要谈的事情也简单,就是为什么当初多铎、博洛他们南下,一日千里,所向无敌,当时那些归附明军也很勇猛,攻城拔县,而多铎博洛等走后,这些打绿旗的营兵,却迅速变的无能起来了?
  “陈抚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淮扬巡抚也叫凤阳巡抚,巡抚凤阳淮安徐州扬州等地,陈之龙的加衔是右佥都御史,二品大员,职权挺重,不过陈之龙坐在这里却有些尴尬和不安。
  他是江西人,天启朝中举,从常德司理一路做到西安同知,崇祯十六年投降李自成,授宁夏节度使,李自成攻北京时,任陕西节度使、西京留守。只是这位投降李自成时机不太对,刚降不到一年,李自成就兵败山海关,一溃千里。
  他见势不妙,干脆又在年初降了清。清廷把他从久任官职的关中调来淮扬,接替赵福星任淮阳巡抚。
  新来乍到,没有半点根基,很明显被清廷不信任。
  “下官以为,绿营多为故明兵将归附,大多只是改了一下旗帜,其它的并没变,因此故明时的许多问题,现在也还存在,如各种虚额空名,克扣兵饷等,使的绿营战斗力不高。”他也不好多说,只说了点很寻常的问题。
  “刘抚台,你认为呢?”
  刘应宾满头花白,六十多岁,崇祯末官至吏部郎中时致仕,李自成攻进北京时有传言崇祯微服南下,刘应宾说天子的江山保不住了,做为臣子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家?
  于是家也不要了,连夜向南追赶渡过长江。
  而他儿子刘珙却聚众投了刘泽清,他自己参与拥立福王称帝,授为太常寺少卿,接着又升为通政使,清军下南京,他跟钱谦益等开城迎降,被以原衔巡抚池太徽宁等地。
  他到任后却整天只顾喝酒吟诗做赋,导致徽州等诸府县接连被金声等攻破,洪承畴曾参劾他,请免他职。结果严我公一来,却说如今安徽形势有所好转,此时不宜换帅,仍让他继续留任。
  “兵在精不在多,应当实兵实饷,与其一省编设几万绿营,倒不如保留万余精锐,以原几万人之饷厚养这一万余兵,兵将厚饷,自然能立军纪,地方也不会叛乱四起,更得厚待将领,则不会有克扣兵血之事,说到底就是钱粮二字。”
  “诸如安徽诸地,若隔江在安庆和徽州各驻一总镇兵马,然后太平、池州再各设一协镇,总镇五千人,协镇三千,则总计不过一万六千人,以原几万人之饷额供这一万六,士兵能多现在月饷一两多银子,就成四五两。”
  “更别说还能节省几万人的器械装备和粮草、马骡等开支。”
  严我公频频点头,十分赞赏他的意见。
  “陈提督,你是提督操江,负责江防,如今崇明、靖江皆为明军水师占据,屡屡侵袭沿岸,你有何意见?”
  陈锦原是明军辽东大凌河都司,在皇太极时降清,很早入旗,到如今也挣得了世职牛录章京加半个前程,去年任登莱巡抚,也算是知晓一点水师之事。
  他新来江宁任操江提督,负责江防,但是来了以后,现在手下船虽不少,但全是些一般的货船漕船,甚至是渔船,要么就是一些极老式的战船,跟崇明那边的明军水师战舰一比,根本上不得台面。
  先前他派船去侦察,结果遇到明军鸟船炮舰,抵近侧舷一排炮打过来,直接就把那船给打碎了,船上兵尽没。
  搞的现在操江水师根本不敢过镇江。
  “经略,操江水师有名无实,如今兵既不满,将又不专,尤其是缺船少炮,说是水师,可绝大多数都原是步营,许多人上船都晕,更别说风浪中博斗了。若想水师有战斗力,必须得重新整顿,现在的兵不能用,得重新招募习水性的士兵,最后是以渔民、船工为主。”
  “然后要打造新的战船,起码不能输于明军水师的战船,还得装备上火炮,必须得是红衣大将军炮、威远大将军炮这等级别的,数量还得多。”
  清朝占领南京后,原是没设这个操江提督的,现在新设,也是仿明军原来的操江,设有十二营,领上下江防,西起九江、安庆,至池州、太平、江宁,再至镇江等,于这些江防要地,各设水营,驻防水师、舰队。
  只是现在陈锦到任,发现这所谓操江十二营,就是空有其名,十二营是有,但也只是在账面上,实际上各营有没有账上这么多兵,能不能打还两说,更别说这些兵根本大多就是陆营,根本不是水师。
  明朝的水师溃败时,大多顺江跑了,投降的不多。
  水师部队既没船,又没水兵,那叫什么水师。
  跟人家明军长江口的那三支水师,那是天上地下的区别,甚至连太湖里明漕运总督吴易的漕标都比不过。
  要想水师能立的起来,他要求严我公授他更多权柄,能够重新招募善水性者组建新十二营,打造新的战舰,列装火炮、弓箭等等,甚至还需要充足的粮饷。
  反正说到最后,就是别指望我去打崇明明军,太湖里的我们也打不了,而且水师无能你不能怪我,因为我来时他们就这熊样,根本不能用,我必须得重新整顿才行,经略你得支持我。
  临了他还不忘记加上一句,“操江十二营将领打了许多报告,说自五六月归附朝廷以来,已经有三四个月没领过粮饷了,要是再不发饷,大家都活不下去,随时有哗变可能。”
  “上江的将士们对安徽巡抚意见很大,下江的将士们对江宁巡抚的意见更大,认为现在只能龟缩在镇江,根本不敢出营寨。”
  在之前没设操江提督时,实际上是由徽宁池太安庆等地巡抚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的,陈锦这话就是在告刘应宾的状,他管水师十二营时,没能供饷,也没能整编训练这些水营。
  刘应宾一把年纪了,早躺平心态了,尤其是在他儿子在刘泽清麾下战死后,他更没什么心思管那些屁事。
  “经略,上江段不太平啊,南岸的宁太池徽有明总督黄道周提督郑遵谦等,又有本地的金声等众士绅做乱,而北岸的安庆等地,却又有明山西河南河北总督张缙彦引蕲黄四十八寨等作乱,自英、豫二大王带大兵北返后,我与张天禄提督就靠着手下的那点绿营,缺粮少饷,器械不足,洪安抚在时光催促我等进剿,却不给半点支援,我们又有什么办法,也只能勉力维持而已。”
  “如今严公经略江南,还请先拔钱粮发饷,否则真有哗变之危。”
  严我公抚着胡须,当着巴山等满州大将的面叹道,“唉,刘抚台和张提督你们也真是不易啊。”
  “几个月不曾发粮饷,他们还能为朝廷当差卖命,也真是忠心,洪安抚在此数月,竟没筹得半点粮饷吗?”
  “江南富庶,钱粮都哪去了?”
  钱粮自然都是让多铎、阿济格、博洛这些大清王公贝勒们抢走了,几万满州大兵南下,谁不是发了一笔横财?
  明知故问嘛。
  “过去的事就先不提了,但现在问题摆在这还是得解决的,虽然摄政王派了精锐南下,但我们地方绿营也得发挥作用,朝廷养兵千日,不就是要用兵一时吗?”
  “刘抚台、赵抚台,你们负责筹措钱粮供军发饷,既要把绿营拖欠的饷发下去,也要马上筹集一批以供应即将到来的谭泰大将军诸部。”
  刘应宾也很光棍,“经略,如今各地府库空空,没有半点留余,官吏们也都几月不曾发过俸禄了。”
  “你说的固然是事实,但有问题得解决,府库没钱粮,那就征收。我听说明鲁监国以浙东一隅之地,都还能养御营十军,他们哪来的钱粮?听说他们正在清理积欠,他们可以,我们就不可以吗?”
  “实在不行,那就提前开征明年的税赋,明年的还不够就开征后年的。”
  “现在军需不济,欠缴更得追缴上来,谁征缴不力,就地免职,还要严处。”
  刘应宾说地方上征缴不力,也是从前朝时就开始的老问题了。
  “我不管,现在是大清朝了,不要用以前明朝的那老一套来应付朝廷,那些地方士绅豪强,谁敢找借口找理由拖欠,那就调兵去抄家,他们以为现在还是朱明吗?”
  “经略,这样弄肯定会激起民变。”
  “民变?民变很吓人吗?现在各地那些聚众啸反的,不多是各地士绅豪强吗?所以不要对他们太纵容了,谁敢反就抄家宅收田地。”
  “各地限期把钱粮征上来,征不上后果自负。”
  “陈提督、张提督,你们的任务就是巡视诸营,校阅兵马,操练部队,一定要做到名册相符,不能有空额虚籍,那些老弱该裁就裁,缺额的该补就补。”
  “等谭泰大将军一到,各地绿营必须跟随南下,直捣绍兴敌巢,一战功成!”
  巴山等几个满将,在一边坐着,觉得这位严经略还挺有魄力,说话压迫感十足,不愧是摄政王看重的能吏干臣,那些奴才们太会敷衍事了。
  回头给摄政王上疏,一定得把这些好好告之,这种奴才就应当抬旗,赏个世职都不为过。
  有这种忠心奴才,何愁残明不灭!


第282章 亡国之奴的悲哀
  舟山。
  新设昌国县的县衙里,朱以海正在看着严我公经秘密情报线传回的信件。
  信是加密的,密码本就朱以海和严我公两人有,以保证就算信件遗失也万无一失。一点点翻译出内容后,朱以海很认真的看着。
  这些内容十分宝贵,从严我公进京后与多尔衮的面谈,再到清廷全新的部署,以及他南下后如何想办法拖延时间等。
  这些情报价值万金,超过几万人马的作用。
  多尔衮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之前清廷过度自信以来南方传檄而定,造成的战略失误,出现空当,现在正在迅速填补。
  第一波增援是原江宁等地的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叶臣等的一万八旗精锐,正迅速调往上游武昌,增援湖广战场,前去解荆州武昌之围。
  第二波增援是自北方南下,随严我公一同南下,有巴山、康喀喇、珠玛喇,和托四将统一万蒙汉八旗南下,将分驻江宁、苏州、松江、杭州,而且会先集中使用,先下绍兴。
  第三波增援是自北京以及关外抽调一万蒙汉八旗,又两万汉军旗,由镶黄旗固山额真谭泰拜征南大将军,并抽调三顺王从征南下。
  在西边,多尔衮还把吴三桂和他麾下的关宁军从锦州抽调,配合李国翰部汉军旗,约两万人,赶往汉中。要配合陕西总督孟乔芳把不安定份子贺珍等汉中四总兵拿下,以此战略堵截四川的张献忠和郧襄的明军,不让他们冲入汉中和关中地区。
  总共是四路人马,总共六万人马南下增援,一万人马增援湖广。
  若是再算是湖广、江南、江西、河南等地的绿旗兵,这兵力上已经非常惊人,可以说其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