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62章

海上升明帝-第16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港口,渔船回港,满载渔货。
  港口有股浓浓的鱼腥味,随处可见的鱼虾,到处都在晒鱼干、腌咸鱼,还有一张张晾晒的大网。
  充满生机。
  “如今大量人口涌入舟山诸岛,粮食够吗,粮价几何?”
  “精白米现在要三两六钱银一石,不过糙米要便宜不少,而麦谷高粱更便宜些,目前舟山粮食供应充足,粮价还在逐步回落,等到秋粮收了,预计能回落到二两一石,甚至更低。”
  三两六一石的粮,堪称天价,朱以海也知道实属无奈。毕竟现在是战时,今年又遇旱灾,这天灾兵祸一起,粮价必然大涨。
  不过这里面也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粮商故意囤积抬价。
  “之前开始整理地方欠缴,不是从那些地主手里罚出不少粮食了吗?怎么粮价还这么高?”朱以海皱眉。
  从严州开始的税赋整顿,已经遍及浙东八府,甚至先前还在浙西杭州等地也追缴了一波,获得的粮食并不少。
  “确实清出不少粮食,但这些粮食目前我们全都存入各地军仓,划做军队专用,以保证军粮,供应作战所需,不敢轻动。”
  朱以海又皱了皱眉头。
  “这些粮食多吗?”
  “能保证军需和官吏们的禄米,另有一些储备。”
  “孤也知道大家想优先保证军需,但现在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坐视百姓饥饿不顾,三两六钱银子一石的米,有几个百姓吃的起?
  就算搭野菜、杂粮,没米也撑不住的。
  这些粮食取之于民,也必须得用之于民,之前让地主乡绅们补缴,已经闹的很不满了,若是我们现在不能把这些粮食供给百姓,那么两头都生怨,则将内乱起,到时可就麻烦了。”朱以海很果决的道,“立即从各地军仓中抽调一批粮食出来,供应给百姓。”
  “殿下,如今情况,军仓之粮也没法解决百姓所需。”
  “先去做,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我提几点建议。第一,军仓之粮就近供应百姓,但不能直接上市或分发,而是限量供给,比如每户按口限量出售供给,一次只卖三五天的粮,甚至这个粮可以先不收钱,记在账上,等到秋收后还粮,一斗到时多还两升便好,也可等到明年好转后再还。”
  直接卖粮,有可能被粮商买去然后又囤积不售,所以这宝贵的粮食得谨慎发放。
  “在保证军需的情况下,仓里的粮,要尽量帮扶百姓渡过眼前难关。”
  虽然马上就能秋收了,但腹中无粮,谁也撑不过三五天,何况,以如今的情况,也不是人人都种地有粮收。
  江南有大量的脱产百姓,从事着制造等产业,他们都是靠买粮吃。
  “对于那些粮商,不能一味的打压,要允许他们涨价。”
  宋之普有些疑惑,奸商趁机哄抬粮价,为何还允许涨价?
  “因为如果我们强制他们以低价出售粮食,那就不会再有商人运粮过来,因为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本。”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强行抑制粮价,而是从其它方面入手,比如禁止各地的粮食出我们控制的地区,浙东是前线,那就鼓励后方的福建、两广运粮过来,鼓励商人从北方运粮南下,只要他们肯运粮来,卖高价了不怕。”
  “但有一点,粮运来了可以卖高价,但必须得卖,而不是囤积不售。”
  “在缺粮的地区,要严禁粮食外流,禁止地主囤粮不售。”
  得把那些粮食流通起来,而不是堆积在仓库里。
  你卖再贵,那也不过是市场供需关系导致的,不可能是无限的贵,越贵利润越大,那就会有越多的粮商运粮进来,粮价也会回落下来。
  另一方面来讲,再贵的粮,可也毕竟是粮,关键时候,黄金白银都是死物,粮食却能活命。
  围城的时候,一升粮食有时能卖十几两黄金,不就是因此。
  官府如果强行禁止粮食涨价,这反而是帮倒忙,因为这是历朝地方大灾后官府犯过的错,在灾区强行抑制粮价上涨,结果便没粮商运粮进来,而仅靠朝廷,有时往往无法达到所需的粮食量,因此最后硬生生的加剧粮荒。
  许多聪明的官员早发现了这个规律。
  就好比其实有人做过研究,很多时候粮价高涨并不真正的是缺粮,或者说没缺到那个地步,只是有人囤积不售或限售。
  所以对付高粮价,不外乎两个手段,一是加大粮食输入供应,一是把本地存粮拿出来供应。
  浙东现在的情况还不错,起码没遭受太大的战乱,比起关陕、河南这些地方,好太多,那些地方饥荒时,那是真的一根草都找不到,只能吃土,而在浙东这边,还仅仅是价格问题。
  鲁监国朝廷现在手里有不少银子和粮食,供应军需是得优先,但也得兼顾百姓,否则若是因饥荒而后方闹出农民起义,那就太打脸,且威胁根基了。


第274章 策反提督哗变起
  常熟,福山港。
  福山北滨长江,向与狼山对渡,称吴北重镇,江海要塞,明朝初置巡司,后筑城堡设把总,再升格游击,直到如今堂堂苏松提督吴胜兆被从苏州赶到这里。
  曾经的渔港,到如今的军镇要塞,虽然是鱼、盐集散之地,商业繁华,但哪及的人间天堂的苏州呢。
  “十日平崇明,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吴胜兆一张苦瓜脸,叹气连连。先前因苏松之乱,他被博洛赶到常熟驻扎,然后洪承畴还又罚了他半年俸禄。
  其实罚半年俸禄这事他无所谓,明面上一个提督一年才多少?俸银八十一两,薪银一百四十四两,蔬菜烛炭银一百八十两,灯红纸张银二百两,合计不过六百零五两,一月折合五十两银子。
  这点钱,还不够他喝酒的。
  堂堂一省提督,不说其它绿营,仅自己的提标就五千人马,又逢这战乱时代,想弄钱还不容易?五千镇标他自己要吃两成空饷,这里就好大一笔了。然后每次出去打仗,找机会抢掠敲诈,随随便便就是几千上万两进项。
  罚俸他不怕,也不靠那点银子,但被恩主洪承畴嫌弃,再被博洛这样的贝勒讨厌,那可就问题大了。
  他虽生蓟北,实原籍南京,早年也是大明的武官,在辽东、江南一带带兵,打过鞑子也镇压过农民军,后来也算是降的较早,跟着立了些功,一路南征到江宁,于是得了这提督之衔,也算功成名就,可如今这是不给活路了。
  之前跟巡抚土国宝多有不和,也只是官场内斗,但现在涉及的可是身家性命了,十日内无论如何都是拿不下崇明的。
  “严经略一来就斩了张存仁和萧起远等,可谓是心狠手辣啊。那张存仁是何等人?曾是祖大寿、吴三桂副将,跟洪经略也是关系极近的,之前严经略在浙西时,张总督还很是赏识他照顾,能迅速窜起,也与他的提拔赏识有关,可现在却翻脸不认人,为何?因为张总督是洪经略的人啊。”
  “而提督您不也是洪经略的人吗?”
  参军戴之俊在一边劝说他,“谁都知道提督和你土巡抚都是洪经略的人,如今洪经略走了,张总督已被杀,提督你只怕也大祸临头啊。故意寻个由头,限期提督十日内破崇明。可这怎么可能?”
  “不说从江宁回到常熟,召集人马,得要时间,而且谁不知道崇明如今驻有许多明军水师,那大鸟船炮舰,一条船的大炮比咱们一座城的都多,有这些战舰拦江,我们如何上的了崇明?”
  “莫说提督不可能在限期内集结人马攻打,就真去攻打,也得被轰的沉江喂鱼。”
  “伸头这得是借刀杀人,缩头是军法处置,左右是不给活路了。我劝提督,还是早做打算啊。”
  吴胜兆一脸无奈,“我又有什么办法,现在就算向北京申诉,这也来不及了。只怕北京接我奏报时,我人头都被严我公砍下了。”
  “况且我现在已经被贬为总兵了。”
  “属下说的另寻他路不是这个,提督你也曾是大明将领,如今又是一省提督,何不趁眼下还有机会,干脆反了清再投大明?”
  吴胜兆望着戴之俊,此人也是江南举人,挺有文采,被他征为幕僚,平时为他起草信件,出谋划策,还挺顺手。当然,吴胜兆其实也知道这戴之俊暗里跟鲁监国那边有联络,比如与鲁监国所授漕运总督吴易、苏松总督沈犹龙、巡抚王永祚、巡按顾炎武等都有私下往来。
  但他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如今乱世嘛,谁知道最后到底鹿死谁手呢,多交个朋友不也多留条路,说不定关键时候有用呢。
  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这些江南士绅的支持。
  本来今天找戴之俊前来,其实就是没了出路,才故意找他来说这些的,就是想要通过他联络那边的。
  “我今仓促,欲投无路啊。”
  戴之俊果然如吴所料一般,直接站出来道,“提督且莫急,属下倒是有路子,可联络上他们。”
  “你真有路子?”
  “陈子龙、吴易、沈廷扬等我皆有关系,眼下时间紧迫,提督可立写信一封,我送去对面崇明岛上给明淮扬巡抚沈廷扬,联络崇明、靖江的周鹤芝、阮进、黄斌卿几位水师提督来接应。”
  吴胜兆看事情如他所料般进展,很是满意。
  假装犹豫了一会,“我愿弃暗投明,反正举义,不过麾下这么多老兄弟们一直跟着我,如今让他们提着脑袋犯险相从起事,我总得给他们做好安排,为他们先谋划好前程。”
  “我希望大明能够答应我们过去后,仍以原官原衔委任留用。”
  戴之俊一口应下,“提督举义反正,朝廷起码也会授封伯爵的。若能立功,更有封赏。”
  当下吴胜兆便提笔写了一封投诚信,交给戴之俊偷渡崇明前去联络。
  这边,他马上又召集了军中一众心腹。
  弟弟吴胜秦、族侄吴奇,舅子林可进,以及副将李魁、吴著、杨文启,参将陆同、左帅、刘承高,中军副将詹世勋、左营中军都司高永义等密议。
  “我如今手下还有兵马四千人,咱们愿降鲁监国肯定愿意接纳,但咱们也不能就这么跑崇明岛上去,我意是干他一票大的,既可做投名状,也好争一争爵位官职。
  咱们现在常熟,距离苏州不远,咱们趁其不备,沿河直奔苏州,拿下苏州,干死土国宝。”
  李魁、吴著等都是吴胜兆的老部下,此时也都愿意反正。
  “举义反正得快,还得机密,这事就咱们几个商量便好,不要再传下去,最好是今天就把海防兵备、常熟知县等那些不相干的官员,全以出兵崇明剿贼为由召来,然后都给杀了。”
  吴著也道,“咱们杀了他们,把府库里的钱粮拿出来,每个兄弟赏二两银子,再赐酒肉,就说太湖吴日生与松江沈犹龙正合兵围苏州府,上头让咱们立即前往增援。咱们以此带兵往苏州,等兵到城下了再举旗反正。”
  这算是造反的传统办法,假传军令,裹胁士卒。


第275章 诈入苏州惊巡抚
  吴胜兆也是老军伍了,当机立断,立即派家丁去把几十里外常熟县里官员都叫来,又把海防兵备给请了来。
  等那七八名官员赶来参加剿贼军议,刚坐定茶都没喝上一口。
  吴胜兆摔杯为号,家丁一涌而入,提刀就把他们全砍翻了,请他们吃了断头饭。
  砍完这些人后,吴胜兆不动声色,没有对外声张。然后让发赏银赐酒肉,白花花的银子花下去,弟兄们一个个非常高兴,对吴胜兆感谢不已。
  杀猪宰鸭,吴胜兆也知道这个时候得下血本。
  酒足饭饱,吴胜兆才宣布说刚接到江宁洪经略紧急军令,说是苏州被明军围攻,让他们赶去增援。
  于是全军开拔。
  急行军至常熟,城中的官员脑袋还留在福山港军堡里呢,吴胜兆带兵要进城,城里的官吏不敢放他们进去。
  副总兵李魁于是故意鼓躁士兵,然后就放箭攻城,常熟城中原就是吴胜兆驻防,只是他先前把兵带去福山集结准备打崇明,现在城里就一些壮丁守城,如何是他们对手。
  一放箭,城里就一哄而散了。
  于是吴胜兆和李魁等故意纵兵入城大肆抢掠,这些兵猛抢一通,个个兴奋,抢完以后,吴胜兆还不忘记在城里放了几把火,然后领兵继续往苏州奔去。
  在吴胜兆的有意放纵之下,这四千人马一路抢掠而去,等快到达苏州时,已经彻底的抢疯了。
  那些兵现在红着眼睛,只想冲进苏州城,再大抢特抢,至于其它的,提督总兵副将们都带头反了,那反他娘的吧。
  福山港到苏州,不过百余里,又是沿河乘船,吴胜兆一行只用了两天便到了苏州城下,以致于土国宝都反应不及。
  吴胜兆杀到的时候,土国宝已经集结了自己的抚标和苏州的绿营到了七十里外的昆山,正沿刘河赶往七丫港集结,准备在限期内拿下崇明呢。
  清廷新派的驻苏州梅勒章京和清军都还在路上没到。
  此时城中留守的兵力极少。
  吴胜兆是从北面过来的,土国宝则是从南面走的,两人路上也没碰到。
  站在苏州城下,吴胜兆心情是激动的,开弓没有回头箭。
  苏州府同知吴之易看到吴提督带兵回来了,还十分惊讶,赶紧出来城拜见。
  “巡抚大人刚走,提督大人怎么来了?”
  “我在福山接到江宁急令,说是苏州被太湖明军昊易带兵围攻,让我赶紧回援,我这不立即召集部下加急赶来吗,明军呢,怎么没见明军?”吴胜兆一本正经说的说假话。
  同知吴之易也不知是伪,也很惊讶的解释说并没有见到那杀千刀的吴日生来攻啊,前不久吴日生偷袭攻下吴江县城,土巡抚立即带兵往攻,一番大战杀退了吴日生收复吴江城。
  这些天都不见吴日生来袭扰了,估计是折损不少,不敢轻易来犯。
  “他娘的,这不是耍我们玩吗?”
  “本提督正准备过江打崇明,被喊的加急赶回苏州,他娘的虚惊一场。”
  副将李魁假装提醒吴胜兆,“江宁严经略的军令,不可能有假,会不会是严经略在江宁接到情报,提前知晓了吴易要来打苏州,想趁土巡抚不在的空当偷袭?然后让我们回援,结果咱们速度太快,那吴易还没到?”
  “不太可能吧,算了,他娘的,白来一趟,派个人回报严经略就说虚惊一场,咱们撤,继续回去打崇明,别误了正事。”
  说着假装要走。
  那同知吴之易一见这阵势,赶紧拦住吴胜兆。
  “提督大人,也许真如李副将所说的一样,说不定那吴贼随时就要到了,还请提督先别走,起码得等卑职把土巡抚请回来再说啊。现在你们这一走,苏州城可就危矣。”
  “还请在此稍驻防几日。”
  “老子还有正经军务呢。”
  “提督息怒,严经略不是给你们军令调你们来此吗,这也是军令啊,驻防苏州,总比去打崇明好吧?”
  “说的也是,好,那就进城驻防,等土巡抚回来后再说。”
  吴之易有些为难,“提督大人,你看是不是先驻防城外?”
  “放你娘的狗屁,老子不辞辛苦赶来,一天一夜赶了小二百里路,鞋都跑烂了,你现在却让弟兄们驻城外?信不信老子一刀砍了你狗日的!”
  李魁等几个将领更是一起鼓躁,还有人直接就拔了刀,吓的那同知屁滚尿流再不敢废话,只得同意让他们入城。
  毕竟吴胜兆怎么说也是苏松提督,之前也是驻于苏州城中的,现在去了常熟,可仍是提督不是,堂堂从一品的大员呢,论品级比巡抚还高。
  他一个同知,犯不着跟这些丘八们硬碰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