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50章

海上升明帝-第150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武夫兵痞们还得念他的人情,说不得回头还要把抢掠来的孝敬他一笔呢。
  “好,去吧去吧,便改由你为主将,王光恩为你副将。”
  杨文富三千,王光泰三千,加上王斌、陈蛟各三千,又有其它各路人马,加起来得小三万人。
  ……
  经略的旗牌官催促的急,襄阳、竹溪等几部人马还没抵达,旗牌官便催着出发。
  王光恩到抚院禀报,“城外八千兵马即将南下增援荆州,请抚院大人前去检阅训话。”
  潘士良呵呵的站起身来,“什么检阅,这是提醒本院还没给他们发行粮赏赐,放心,朝廷不差饿兵,本抚院也早有准备。”
  去城百里之外,五日以上,明军另给行粮,标准是最低每日一升,月三斗,也有一升五合或月五斗不等。
  郧阳距荆州八百里,路有两条,一是沿汉水经谷城到襄阳,再经荆门抵达荆州,其二则是从郧阳直接下房县,经保康抵当阳入荆州,距离都差不多。
  明朝规定行军速度,如果紧急,骑兵一天一夜要行一百五十里路,车步兵一百里。不急,则骑兵日行一百二十里,车步兵八十里。
  当然,也有如牛人马芳,从宣大驰援大同,昼夜行军四百里。
  明代一里将近六百米,这个官方要求的行军速度还算合理,当然实际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携带的物资,军情的紧急等等。
  八百里,正常步兵行军速度,需要十天。
  如果能有河道运输物资甚至运输士兵,那就更快。
  潘士良直接只按十天给行粮,且是最低标准每人一升,也就是总共一人给一斗。
  一天一升,这是大明以前边镇边军的早期标准,放到现在,肯定就太少了。可潘士良只能给这么多。
  就算这前锋八千人,每人一斗,那也得八百石粮,这些粮食还都是他从襄阳带来的,郧阳早穷见底了,而襄阳运粮到郧阳虽经汉水,但有许多段都要用纤夫拉船,非常不容易。
  “抚治,每人一斗,行粮有些少啊,荆州城下二十余万明军,弟兄们也是提着脑袋为朝廷拼命,可否多给点?”
  潘士良呵呵笑着,“你在郧阳守了几年城,也清楚郧阳的家底,本抚不是不想给,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你跟弟兄们好好讲讲,等到了荆州,击溃了贼众,到时朝廷还会少你们的恩赏么?”
  “这行粮也就是带在路上吃的,带多了也是负担嘛。”
  王光恩呵呵一笑,不再请求。
  一路来到郧阳城外,此时八千人马聚集在汉水河畔,有杨文富领的三千郧阳镇标,还有陈蛟、王斌二将各两千已到人马,另有一千新招附之兵。
  潘士良穿着二品袍服,得意的看着这支人马。
  两千抚标充当着搬运队,把八百石粮食搬出城来。
  一万人马,满布汉水河畔。
  潘士良站在临时搭好的点将台上,装模做样的发表了一番出师演讲,最后宣布每人一斗行粮。
  可场下众将士却没什么回应,明显是对这行粮非常不满。
  潘士良心头动怒,面上去还堆着笑容,起身要回城。
  王光恩拦住他。
  “潘抚院,借一样东西!”
  “借粮么?不是说了城中也无粮,还得等襄阳南阳运粮过来吗,怎么又提?”潘士良脸色不善的瞪向王光恩。
  “不借粮。”王光恩咧嘴一笑,然而抽刀,“借抚院人头一用!”说罢,刀光闪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刀将潘士良的脑袋,当着一万人马的面砍下。
  王光恩捡起首级,站在校阅台上,冲着还在发愣的台下兵将,仰天长啸,“日月长存,大明永在!”
  随着这声吼,台下王斌所部、陈蛟所部还有另两支人马,五千人马突然在各自军官的带领下,向着杨文富部、抚标部五千人砍去。


第250章 残兵暴起定郧襄
  “杨夭儿,”
  校阅台上,花关索王光恩一手提着还在滴血的抚治潘士良的脑袋,一手提刀大吼一声便冲着台下的郧阳总兵杨文富飞扑过去。
  杨文富等各军将领刚才都站在校阅台下前排,突起的变故,他都还没反应过来,王光恩就已经提刀扑来。
  慌忙拔刀抵抗。
  “反了,反了!”
  杨文富大喊大叫,可此时已经乱战一团,本应当是当初跟王光恩内讧不和反出郧阳的左骑营将王斌,此时居然听从王光恩的号令,而原是流贼出身的陈蛟,也一样是配合默契。
  他们明显是早就已经预谋好了,今天选这机会突起发难。
  王斌、陈蛟再加上几外几营,五千人早就准备好了,选择此时,突起发难,让人措不及防。
  他们分工明确,甚至目的明确,一动手就先派精锐家丁杀向校阅台,这时各军将校都还在此。
  杨文富的刀被打飞,狼狈的摔倒在地,看着吹来的刀,慌忙求饶,“王兄饶命,愿降!”
  郧阳镇标和抚标的将校,不是被砍翻在地,就是吓的跪地求饶,想跑,却被围住。
  杨文富磕头如捣蒜,此时再没有了这些天来对王光恩那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劲头,“王兄,我以前也是关中义军出身啊,饶我一命。”
  郧襄分守道刘开文,郧阳知府董有声、推官孙阳声、郧县知县赵丕承等文官反应较慢,已经全被砍杀。
  “让你的镇标放下刀枪跪地投降!”
  王光恩把刀架到杨文富的脖子了,杨文富赶紧对着远处大喊,“放下刀枪,跪地投降!”
  ……
  几乎是在城外动手的同时,郧阳城中也发生暴动。
  高斗枢、徐启元这两位原巡抚,现潘抚院的客人,都披上铠甲提起刀剑上街,郧阳城中许多士绅大族也都带着家丁族人提着刀枪棍棒出门。
  甚至还有许多甲兵突然出现,这些本就是郧阳守兵,先前分散藏在了城中各处,此时闻令而出。
  城中官员和抚标士兵都随着潘士良出城去了,城中仅有衙中壮班民勇,但这些人面对不断涌出来的兵民,却没有抵抗,反而迅速加入其中。
  部份从襄阳过来的官吏兵丁随从,很快就被他们砍翻。
  占领府县衙门,占领仓库,占领各处城门。
  很快,郧阳城门紧闭,吊桥拉起,随后城头升起大明旗帜。
  这面旗帜的升起,让城外的那些清军最后一点抵抗意志也粉碎了。
  巡抚知府等被杀,主将也大多被俘虏或斩杀,各部人马群龙无首,被冲杀的四分五裂,杨文富等还在那里劝降。
  现在看到郧阳城上也换了大明旗帜,再没人愿意抵抗了。
  一个个扔下刀兵,跪地请降。
  叮叮铛铛的声音响个不停,一个接一个的跪下。
  对于这些士兵来说,投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些兵,有的以前是农民是商贩,曾经揭竿造反,最后降明的降清的,也有些本就是边军或内地卫所军户,崇祯以来的乱战,许多人都曾经在几方势力间摇摆过。
  反正打不过就加入,只求生存。
  这里并没有八旗兵,甚至许多本就是郧襄一带的本地人。
  王斌提刀过来。
  “大哥!”
  “弟兄们辛苦了。”
  外间传闻王光恩跟王斌不和,两人几次因争粮而矛盾,最后还因争女人大打出手,最后王斌带人反出郧阳。
  可实际上,王斌本就是王光恩心腹,这不过是一个计而已。
  “这些家伙,比咱们预料中还不如。”
  王光恩抹了抹额头,“他娘的,这老二老三怎么这么久还没到,不是半路出什么意外了吧?”
  “不可能,二哥向来足智多谋,三哥勇猛无双,还有其它几位将军也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咋可能出啥事。”
  “大哥,这些家伙怎么处置?”王斌指着杨文富等道。
  一通混乱后,现在五千镇标和抚标大多投降,有二三百人死于混乱之中。
  “先全都绑了,押回城先关起来,等文都监回来后再说。把军官跟士兵分开关押,最好是所有兵也打乱了看守。”
  城上见城外也已经平定,分巡兼兵备道朱翊辫骑驴赶来。
  这位先前已经被王光恩献首潘士良的朱大人,此时却全须全尾好好的,倒是那位潘抚治,此时却是尸首分离,脑袋被明军拿长矛插着。
  “王将军真是神勇!”
  王光恩哈哈大笑,“倒是委屈朱大人这些日子一直藏在地下密室啊。”
  “无妨,倒是难得好好休养了些天,每天吃了就睡睡了就吃,还真舍不得出来呢。”
  诸将还城。
  高斗枢、徐启元等一起迎接。
  “郧阳伯神勇。”
  “卑职所做不值一提,倒是两位抚院,先前委屈你们降贼,十分冒险,这些天还天天要奉承那个姓潘的。”
  “为了中兴恢复,何足道哉,相比起来,文都监孤身入襄阳,才更是冒险。”
  “是啊,文都监了得啊,一位大宗师,却愿以身犯险,尤其难得的是,他们在襄阳,还能比计划里还提前拿下襄阳,甚至没什么损伤,真是难得。”
  几人一时得意,忍不住互相夸赞了几句。
  这大好局面,确实值得自豪。
  郧阳本已是疲惫残兵守一座残破之城,可他们却硬是想出一招如此神奇的妙计,一个诈降献城,引潘士良杨文富把襄阳主力带来郧阳,然后王光泰等移驻襄阳。
  这鱼钓的好,诱敌主力出巢,然后那边夺了襄阳,这边又再复郧阳,最主要的是还把杨文富和漆尚友这两部郧襄地区原清军留守主力都给拿下了。
  现在不仅郧阳没有了威胁,而且还反夺了襄阳,尤其是还从襄阳夺取了大批清军囤积的钱粮器械。
  “都是王副将妙策。”
  “也是文都监果决啊。”连高斗枢这个守郧阳数年的能臣,也不得不佩服,之前王光泰献计,他们都觉得太过冒险,但最后文安之却认为值得一试。
  并细细分析了可以一试的诸多细节,最后说服了高斗枢和徐启元冒险。
  “是啊,我们守郧阳数年,也是越打胆子越小了,只想着守,却没想过跳出郧阳城,还是文都监有魄力。”
  “赶紧向长沙朱阁部报捷吧!”
  “也向荆州李赤心将军报捷!”
  襄阳拿下,潘士良被诛,五千清军绿营被歼灭俘虏,荆州和武昌北面,便不用再担心清虏了南下了。


第251章 苏松绿营内讧起
  松江。
  松江镇守总兵官李遇春接到招抚南方洪承畴的军令,命他立即率松江镇标,并上海、金山两协绿营南下增援杭州,松江防务移交嘉定副总兵李成栋。
  接到这命令后,李遇春拿着左瞧右看好一阵,最后扔到了一边并没理会。
  第二天,江宁又传来新的军令,江宁巡抚土国宝也将率苏州抚标等共八千人南下,要李遇春率所部归土国宝统一调遣指挥。
  李遇春看完后再次扔到一边。
  他的堂兄副将李元善拾起来看过后皱眉,“江宁催的很急啊,看来杭州确实挺危险了。咱们真的不去?”
  李遇春冷哼一声,“洪承畴算个鸟,土国宝算个球?
  这土国宝当初若不是我们拉他一把,他现在哪还能风光坐在这江宁巡抚的位置上?”
  “可军令难违啊。”
  “老子只听严公的,最新消息,严公已经被摄政王加封为江南五省经略,江西河南和浙江福建皆归其经略总督,这正式命令应当马上就下来了。”
  “洪大学士呢?”
  “改经略川湖云贵两广六省。”
  两兄弟坐在那里抽着纸烟,“这杭州是怎么回事?”
  “还能是怎么回事,肯定又是那个九王呗。”李遇春现在对朱武也早就习惯了,这段时间朱武没来烦他,反而有些不太适应了,总觉得空落落的,虽说九王朱武的部下,也仍然还跟他维持着地下联络,双方不时的交易。
  甚至因为李遇春如今坐镇松江府,所以买卖还干的更大了。
  但好久不见朱武,真的有几分想念。
  他对朱武那是又爱又恨,自从遇到这朱武,也算命里碰上了克星,处处都逃不脱他的掌控,但另一方面,自从遇到这朱武后,他李遇春的前途也是非常好,不仅升任了一镇总兵,而且还是地盘这么好的松江。
  就更别说自从与朱武暗里合作后,这钱源更是广进啊,日进斗金都不为过,不仅自己大捞特捞,手下弟兄也是人人跟着发财。
  如今他麾下五千镇标,加上协镇、游击的几营老兄弟,麾下一万多人马,居然做到了没有虚额空籍,因为外快太多,所以他现在喝兵血都没啥兴趣了,手下的弟兄们如今拿到手的钱粮挺多,经常能干点外活赚点外快,军中士气大增。
  弟兄们对他这个总兵老大,也是拥护万分。
  “咱们的家眷还在杭城呢。”李元善不得不提醒堂弟,他们这些军官之前都留了家眷在杭州,虽然这几个月,他们捞了很多钱,于是各个在外又娶妻纳妾的,但军中主要将领们都有家小在杭州。
  李遇春摸摸脑袋,有些无奈。
  “先拖一拖,找找理由,应付。”
  于是李遇春在松江华亭不断的给江宁报告,今天说松江府的绿营欠饷许久,弟兄们都很不满意,如今又要出征,总不能饿着去打仗嘛。
  过两天,又上报说军中器械铠甲缺损严重,一直得不到补充,他们在苏江一直在围剿乱党叛军,将士们作战辛苦,伤亡很高,不仅军械铠甲缺损严重,而且弟兄们战死残疾数量多,朝廷却一直没有抚恤津贴下来。
  说有不少士兵的妻子抱着孩子带着老人,跪在营门前求钱粮,因为军中缺乏,也没法善后抚恤,如今许多阵亡的弟兄家眷,和一些残疾后离营的士兵,都只能在军营外搭个窝棚,每日行乞渡日,非常可怜。
  今天索饷,明天要抚恤,后天又要军械补充。
  再后天又请拔行粮。
  嘉定副将李成栋倒很积极,想要进松江接防,他原是松江总兵,上次被撸成副将,改驻嘉定,一直十分不爽,这次有机会回松江,虽然没恢复总兵职,但这地盘富裕谁不清楚。
  只是李成栋很倒霉,他明明是奉了朝廷命令来松江接防的。
  可他刚跨过吴淞江,进入松江府内,就遭遇了明军袭击,前锋五百人直接就没了,打的李成栋一脸懵。
  然后他正要挥兵追击,可很快老家嘉定府内又出现了大股明军,偷袭他老家,连夺了他宝山、吴淞江和刘河所三城,迫使李成栋只得半路折回。
  好容易回到家,发现明军早已撤走,把三城洗劫一空。
  李成栋欲哭无泪,然后他仔细侦察,发现事情不太对劲,刘河堡确实是崇明的明军水师偷袭攻取的,但靠近松江的宝山,还有他的那支前锋,却有许多疑点。
  他大胆推测,可能是有人假借明军之名伏击了他的前锋,然后又绕后抄了他宝山、吴淞两城。
  而能在松江府有这实力的,无疑只有李遇春一人。
  但是李成栋只是推测,并没有实际证据。
  当他稳定后方,第二次再出兵松江,留了个心眼,故意派了一支新招降的水贼打起他的旗号为前锋,暗里却派了一支精锐夜不收在后盯着。
  果然,一过吴淞江,又遇明军了。
  确实是打着明军旗号。
  但细心的夜不收还是发现,这支明军很精锐,但装备却明显有几分绿营风格,尤其是他们行动的路线范围,若没有附近驻扎的上海绿营掩护,这不可能的。
  而他们还发现,这些明军戴帽缠头,可仍不能完全掩饰他们剃发留辫的事实,哪怕把辫子包起来藏在帽下,仍然逃不过有心的观察。
  李成栋得报大怒,很明显李遇春派兵假扮明军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