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雄 >

第88章

唐雄-第88章

小说: 唐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现在所做的一切,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就是在与吃人不吐骨头的李林甫争抢升级的经验值。李林甫在政坛上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得到了李隆基的绝对信任,而这正是周承业想要取而代之的方面。

    皇帝的绝对信任和依赖,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持剑的这个人一心为公,能力和德行非常出众,那么他就会辅佐皇帝开创一代盛世,比如张九龄;如果持剑的这个人包藏私心,只想着排除异己、恃强固宠,那么他就会将一个强盛的国家推进祸乱的深渊,譬如李林甫。

    周二如今的身份和地位,自然无法与李林甫相提并论,但他却在通过自己的办法来延缓和阻止李林甫过早地摸到剑柄。

    龙颜大悦的李隆基,当着高力士和负责帝王起居注的文官之面,终于宣布了对周承业的赏赐。

    “兹有周家二郎承业,忠君体国,聪慧爱仁,身负报国之志和文韬武略,连番向朕献上国之重器,为嘉勉其志其行,特封赏其为千牛卫府司录参军、四门助教、武库署监事。另,素闻周承业之兄承志入四门就读以来聪慧刻苦,品学兼优,从即日起简拔入国子学就读。”

    李隆基一口气说完,不仅赐了周承业三个官职,而且还捎带着赏赐了他哥哥周承志!

    其中,千牛卫府司录参军亦可称呼为录事参军,乃是从八品上的武官实职,而且还与唐代的监察制度密切相关。因为唐代中央监察制度,包括御史台、谏官和封驳官三个部分,而地方监察制度,则包括巡察使的监督和录事参军的监督两部分。

    周承业的父亲周子谅如今便是御史台的监察御史,而且还是十五个监察御史之中人气最旺的一个。他负责中央的监察事务,虽然只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职,但因为手握天宪,所以气魄很大,用一句话来形容的,那就是“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如今,皇帝赏赐给周子谅的儿子周承业一个从八品上千牛卫府司录参军的武官职,让其负责监察京中千牛府的日常事务,可谓是相当给力的一个封赏。

    什么叫做老子挑葱儿卖蒜?这周家父子两个便是了!

    当老子的从事监察中央的职务,可谓是“中纪委”的实际办事官员;当儿子的如今从事监察千牛卫府这个“中央警卫团”的职务,可谓是军纪委的实际办事官员。

    仅仅是一个有实职的千牛卫府司录参军的职务,已经是许多门荫子弟的梦想了,但周二的幸福还只是个开始,皇帝赏赐给他的四门助教和武库署监事,依然是实职,而且其中四门助教还是文官之职!

    四门助教,顾名思义便是四门学馆的助教了。其级别与录事参军相同,亦为从八品上。李隆基赏赐周二这个官职,也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四门学中有专门从事诗词歌赋教授的助教,以周二这个文贼如今在帝都诗坛的名声,去当个专门教授诗词的助教,谁敢说他能力不行?

    可怜大唐每年有多少士子想要混个入仕的出身都难,而李隆基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不仅赏赐了周承业从八品上的武官职务,而且还买一送二地搭给了周承业两个职务。

    至于最后一个职务武库署监事,则是因为周承业献上马蹄铁有大功劳,上次皇帝便准备赏给周承业的官职,这次一并也送了出来,凑足了一份大礼。

    武库署监事乃是正九品上的官职,虽然比前面两个职务低了一些,但也不是可有可无。今后周二如果继续有类似于马蹄铁这样的发明献给李隆基,那么仅仅因为他这个武库署监事的职务,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赏赐于他,而不用顾忌三省长官和谏官们的非议阻拦。

    目前,周承业得到的赏赐都是一些尚无法引起朝中大佬们反对的小官职,所以皇帝也就不用顾忌大臣的看法和议论。特别是那两个军职,更是没人敢出声反对,因为大唐军队的人事任命,向来是一块禁地,只能有李隆基说了算,要是哪个不知死活的家伙跳出来反对,除了惹来皇帝的猜忌之外,不会有任何好果子吃。

    谁敢说十七岁的周承业就干不好司录参军这个军职?你这是在怀疑圣明的大唐皇帝陛下李三郎的选人用人的眼光么?那请你告诉我十八岁便出任边将,首战便以三百骑杀了数千吐蕃兵的王忠嗣牛不厉害?

    王宗嗣便是圣上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至于谁若是不服气周承业四门助教的这个官职,李隆基也好说的很,只需要一句话,一定会把天下所有言官的嘴给堵上:“谁不服气,麻烦你也做几首文采水准与东市承恩楼上所悬挂的周承业所做诗文水平相当的作品来!”

    尼玛,周承业这些所谓的名篇佳句全都是偷窃的大“李杜”、小“李杜”和唐宋八大家的好不好。莫说是几首,就他么的一首好诗文,除了贺知章、张九龄、王维这些有真材实料的官员能做出来,其他那些官员谁有这个本事?

    更让人无语的是,大唐如今诗作上乘的那些牛人,无论是在官场的,还是准备入官场的,哪一个不是喝着承恩楼上的特供,个个都跟周家二郎称兄道弟。这些有能力拆台的家伙不跳出来说话,剩下的谁会主动把脸伸出来让皇帝煽**掌?

    至于不太重要的武库署监事一职,等到周二发明制作出马蹄铁的这件事情显露出来之后,谁还敢废话?就凭这一个小小的物件,周承业可是为大唐军方每年节省下来了至少三分之一的经费!

    好吧,李隆基赏赐给周承业的这三个官职都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那么言官们会不会转而揪着周承志也跟着受封一事来挑刺呢?

    圣明的皇帝陛下依然想到了这个可能,所以同样早早地就做好了驳斥这些人的伏笔。

    “你说周承志没有理由从四门学进入国子学就读是吧?那我就要好好让人查一查前段时间四门学打架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要告诉我今后你们家的子孙后代不想进入四门学读书哦……”

    这话怎么说的?我在弹劾周承志入国子学一事,你怎么扯到我家子孙入四门学读书上去了?

    你他么的有点政治头脑好不好!别人暗中一撺掇,你丫的就跳出来指责周家大郎不该入国子学就读,你可知道现如今整个国子监系统的那些大佬们都巴不得皇帝陛下赶紧下这道命令呢!

    那周家大郎自从在四门学馆中被一帮恶徒“打伤”之后,如今不哭不闹地呆在家中再也不到四门学报道,而他老子正手持陛下亲赐的大刀片子在削减官吏,这个时候不把周家大郎的问题抓紧时间解决了,国子监系统内部多少人浮于事的家伙会倒霉?

    如果你逼着皇帝下令彻查四门学打架一事,结果把周大郎入国子学的事情给搅黄了,你就是整个国子监系统的头号挂名敌人,今后莫说你儿子、孙子进不了四门学,只要国子监存在一天,就让你丫的子子孙孙都进不了门!

    在如此强悍的连带威胁之下,试问谁敢跳出来反对皇帝陛下?那几个挨打学生的家长么?

    只要老谋深算的李林甫没有猪油蒙心,其他几个学生家长谁敢出声!

    好吧,大唐皇帝陛下看似心血来潮的这次豪赏,每一条实际上都是饱含深意,而且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让人挑刺和反对。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小觑了李隆基的政治智慧。

    如果简要概括一下,皇帝今日封赏给周承业的三个官职,其中千牛卫府司录参军一职,显示了李隆基对周二的信任和栽培,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四门助教则昭示了皇帝对于周承业才华的认可;武库署监事一职则是皇帝特意为周承业今后快速升官预留的一扇后门。

    如果方才李隆基在询问周承业想要什么赏赐的时候,周二再摆出土鳖的架势,问皇帝要一副墨宝,那么李隆基真的会再赐给周承业一副字,然后捎带着封他一个武库署监事的职务,但是另外两个十分重要的实职就不会给。

    讨皇帝欢心这种事情,千万不能一个花样玩到底,而是要常玩常新,变着法儿地投其所好才行。周二第一次问李隆基讨字,显示的是自己的赤子之心;第二次问皇帝讨字,显示的是自己知足节制的品行;但如果他第三次再问皇帝讨字,那就明显有些矫揉造作、自命清高的味道了。

    俗话说,有再一再二,却没有再三再四,便是这个道理。(未完待续。

………………………………

第一八七章 各种心思一顿饭

    

    第186章各种心思一顿饭

    得了皇帝一顿豪赏的周承业,此时虽然还弄不清头上忽然多出来的这几顶帽子的分量,但他只要看看高力士脸上难以掩饰的喜悦,就知道这次李蛮的出手必定很大方了。
     奇_书_网 _w_w_w_。_q i_s_u_w_a_n_g_。_c_o_m 

    以周二现在的身份,李蛮不可能一上来就给他封侯拜相,那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里面。他现在的升官速度,相当于后世一个有特长的普通百姓,忽然被军队特招入伍了,并且一上来就被定为正营职的武官和副教授级别的职称,这也特么的相当逆天了。

    需知,后世正常晋升的干部,基本上要到三十岁以上才能混到正营级别。而在大学中任教的老师,更是要混到三十五岁以后才有可能舀到副教授的职称。

    周承业刚刚才过了十七岁的生ri,如果放在后世,还是一个刚上高三的毛孩子,你说他现在头上顶着的这三顶帽子算不算给力?

    当然了,以周承业实际的心里年龄和为人处事的经验,如今出任这几样官职,还是基本可以胜任了。

    皇帝赏赐完毕,周承业按照此前小林子交待过的礼节,赶紧向李蛮表示了谢意,虽然毫不掩饰脸上的惊喜之情,但却没有显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既然李蛮现在开始把他跟王忠嗣那位牛人做比较,周二就要开始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气度和沉稳,让李蛮觉得自己没有看走眼。

    换了别人,皇帝忽然重赏之下,一定是各种激动、各种无措、各种溢于言表,可周二这位牛人对李蛮只说了一句话:“圣人所赐,令承业铭感五内,今后唯有奋力作为而已”

    李蛮对于周承业的这个表态很满意,他刚才已经听够了拍马屁的话,现在最想听到的也就是周承业这个意志坚定的表态。

    少顷,薛琹而复还,已经让宫里的厨师备下了晚餐。

    换了一套晚装的武惠妃款款而来,虽然她此时已经是三十六岁的妇人,但因为保养的极好,不仅丝毫不显老相,而且还有一股子雍容华贵、母仪天下的气度。

    说起这个武惠妃来,也是个身世曲折的女人。

    她原本是武则天在位时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因为武攸止早死的关系,自小被收养在宫中。等到武则天挂掉之后,李唐后人复掌大唐江山,武氏后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幸好这个武攸止为人宽厚谨慎,不像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那样骄横跋扈、野心勃勃,私下里与李氏皇族的交情甚好,此后李唐复辟乃至李蛮当了皇帝,武家后人个个难得善终,惟独武攸止的恒安王之爵名为被剥夺。

    饶是如此,原本从小被当成大秀一样教养的武惠儿,及至长成之时,也是难逃成为宫中苦役的命运。她整ri呆在花房之中侍弄那些红花鸀叶,有一次偶尔被前来赏花的李蛮一眼看中,从此常伴君王之侧,告别了无名宫女的身份。

    武惠儿的礀色秀丽又能如何,后宫光是佳丽就有三千,哪个女孩子不是长的秀色可餐,她们一生能够得到皇帝宠幸那怕是一次的,估计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等到武惠儿得了李蛮的宠幸之后,身份自然是ri益显赫,在后来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得到李蛮的独宠。开元十二年,李蛮废了正室王皇后,封武氏为惠妃,宫中人对她的礼节等同于皇后。武惠儿的母亲杨氏被封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与武信也分别官至国子祭酒与秘书监。

    若是论起辈分来,武惠儿的父亲武攸止乃是李蛮的表叔,李蛮与她实际上是表兄妹的关系。这还真应了那句俚语:表兄表妹好做亲

    武惠儿成为李蛮心爱的女人之后,时常“沐浴”皇帝的雨露恩泽,自然比其她妃嫔容易怀孕,所以先后生下了夏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与上仙公主。只可惜这三个孩子虽然长得容貌瑞丽,却都早早夭折,令李蛮感到非常痛心。后来,武惠儿生下了李瑁,因为担心孩子又会夭折,所以李蛮让他的亲哥哥宁王李宪抱养了李瑁,并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ru。

    说来也是奇了怪哉,李瑁竟然顺利长大grén,而且武惠儿后面相继生下的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如今也是茁壮成长,平安健康。

    如今,武惠儿地位稳固,儿女grén,按理说她心中应该没有什么糟心事才对,但实际上这个女人经常会在叹息和担忧之中渡过。

    武惠儿在开元十二年被封为贵妃之后,如今已经过了十一年,但李蛮从未提过要封她为皇后的话题。作为已经只差皇后之位一步之遥的女人,如果不能登上皇后那张宝座,武惠儿心中的遗憾可想而知。

    然而,她却无法埋怨和责怪李蛮,因为并非李蛮不肯封她为皇后,实在是因为她这个武氏后人的身份成了最大的障碍。

    李蛮曾经动过册立武惠儿为皇后的念头,结果当时便被一位十分彪悍的御史潘好礼给顶了回。

    潘好礼向皇帝上疏表示:武惠妃的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承嗣都是曾经干纪乱常的大jiān臣,大唐百姓没有一个不厌弃憎恶他们的,如果立武家人为皇后,天下百姓会怎么说?潘好礼还在奏疏中提出太子李瑛并非惠妃所生,但惠妃自己也有儿子,一但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地位不安。

    此时的李蛮还没有萌生废掉李瑛的念头,所以听从了潘好礼的意见,从此闭口不提立武惠儿为皇后之事。

    实际上,李蛮真正在乎的还是天下百姓的看法和议论。

    大唐因为出了一个则天皇后,就差点把李氏一族活活玩死,如果武家后人再冒出来一个皇后,且不说大臣们不肯,你让天下百姓怎么想?人们会说李蛮真是色迷心窍,脑袋被门板挤过,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痛啊

    实际上,潘好礼这位御史的眼光还真是够毒的,就算武惠儿不能真正成为皇后,这个女人现在一样动了除掉太子的心思,而且已经开始暗中行动起来。

    既然生前当皇后的门路被堵上了,如果自己的儿子李瑁能够将太子李瑛取而代之,那么将来李瑛做了皇帝,武惠儿便可以成为皇太后,这个身份比起皇后来岂不是更加显赫?

    当然了,这位处心积虑想要将自己儿子扶上太子之位的武惠妃,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不仅李瑁没有被封为太子,而且连他媳妇杨玉环都被他老子抢了。武惠儿则在三十八岁那年因为惊惧怖之后,李蛮才追谥她为“贞顺皇后”,并且葬於敬陵,立庙祭祀。

    而且,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就算死后也不得安宁,因为她在生前谋害过三位皇子,所以到了乾元年间,又被唐肃宗李亨废了一切皇后的祠享。

    如今,许多事情还没有发生。

    周二正端端正正地坐在这位眼光照人的大唐贵妇人不远处,扮成一副人畜无害的子侄辈,耐心听着武惠儿与李蛮的家长里短,不时还要陪着他们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