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令人觉得叹息和不解的是,二十年后的一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唐百万大军竟然搞不定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沙陀胡儿,硬生生地让安禄山率军打到了帝都长安,年迈的李隆基也亲自品尝了由他自酿的苦酒,栖栖遑遑地逃往蜀中,失了贵妃和皇帝的宝座。
周承业在军棋上如此用心,除了跟他出身军旅有关,也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如何提高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可以有效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这种沙陀反贼,还能对抗吐蕃、突厥军队,能够掌控陇右的大片疆域,能够平定大西南的六诏叛乱。
李隆基和武惠儿争得不亦乐乎,进了暖殿的周二不敢弄出动静,只好蹑手蹑脚地来到高力士的身边,轻轻拽了拽老高的袖子。
老高超周承业轻轻颔首,眼中传出来的意思是:你小子,这次我又替你在陛下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你可得给我好好长脸!
周承业一脸笃定地冲高力士点头,眼神中透出的意思是:咱俩谁跟谁,有我周二出马,保证不让你失望!
见两位主子争执不下,高力士开口说道:“启禀圣上,周家二郎已经带来,不如听一听他设定的游戏规则,也省得两位主子一个时辰过去还不能分出个胜负。”
李隆基闻言,转头对正在装老实孩子的周承业说道:“周二来的正好!你且说说这陆战棋究竟怎么玩才符合游戏规则!”
对面的武惠儿没有说话,却是抬头仔细端详了周承业几眼,然后复又低头看着棋盘。
早已经对军棋游戏规则烂熟于胸的周二,于是大大方方地来到棋盘一侧,亲自示范了一下如何摆放棋子,在摆放棋子的过程中,还将一些关键的游戏规则仔细说明。
比如:陆战棋可以有明棋、暗棋、混棋三种玩法;下棋的时候,既可以不需要裁判玩翻翻棋,也可以请裁判居中负责比较;一切棋子踩到陷坑都死,火弹炸一切棋子都同归于尽,火弹落进陷坑,则陷坑消失,火弹废弃。
经过周承业一番解释之后,技痒难忍的李隆基于是让周承业亲自陪自己下棋,而武惠妃则自动坐到皇帝一边充当军师,高力士则成了裁判。
虽说周二上一世是所在司令部里面的军棋大王,不论是三国鼎立还是四国大战,总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他就是只用半边脑子也能下赢了李隆基,可这份有些冒险的荣耀他还是规规矩矩地双手交了出去。
连续三盘,每一次,周承业都是在最后时分让李隆基获得了险胜。
过于明显的放水就不能叫做放水,那是在打李隆基和高力士的脸。就周二这种看似绞尽脑汁最后棋差一招的放水法,才能让李隆基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对应的也能让李三郎对周承业的好感度再度上升。
皇帝在连赢三场之后,已到了夜里掌灯时分。李隆基此时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戏规则,于是意犹未尽地放下棋子,让薛琇出去置办晚膳。
看着意思,皇帝是要留周二在宫中陪自己一起共进晚餐呢!
大唐时代,宫中繁文缛节一般的规矩远没有后世明清那么多。臣子在见到皇帝时,根本不用行跪礼,也不用自称是奴才,而是以“臣下”作为自称。皇帝偶尔请人到宫里陪自己吃饭也不是什么惊人的事情,而皇帝也会应大臣的邀请,去大臣的府上赴宴。
不过,以周承业现在尚为白身的身份,能够得到皇帝如此的青睐,那就需要另当别论。
趁着吃饭之前的空档时间,武惠妃离开去换夜间的所穿的衣服,暖殿里面便只剩下李隆基、高力士和周承业三人。
“周家二郎,汝父周子谅乃士子出身,周家祖上也未曾出过带兵打仗的将领,朕十分好奇你是如何想到制作这种包含了行军打仗之理的棋戏的?”
对于皇帝的这个提问,周承业丝毫不觉得奇怪,他规规矩矩地回答说:“小子虽然出身书香门第,身无缚鸡之力,却自幼爱好读一些兵法战策之类的书籍,时常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策马奔腾纵横沙场,为我大唐开疆拓土,杀敌驱贼!因为痴迷于行军打仗之事,却又不能真的去军中体会,所以在日夜琢磨之中便想出了这个陆战棋的游戏。”
周承业这段话说的发自肺腑,加之以他现在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所以让李隆基听了之后神情为之一震。
大唐朝的皇帝可不像宋朝那些软蛋皇帝,成天防备着武将掌权,在大唐朝,军方大佬的地位始终与文官集团是并驾齐驱的,皇帝们对于有能力的武将都是非常器重和信任的。
周承业在大唐明皇的面前毫不掩饰了自己对于军队的向往,非但没有让李隆基觉得忌惮,反而是让皇帝看出了周家二郎的本领可不仅仅是在市井之中挣几个小钱耍耍,周家二郎的心中可是藏着丘壑和锦绣的。
皇帝赞许地看着周承业说道:“嗯,小小年纪便有从军报国的志气,很不错!虽然你是书生出身,身子骨弱了一些,可行军打仗靠的是谋略,不是一味的猛冲猛打。就凭你制出了和马蹄铁和陆战棋这两样,足以看出你是适合做智将和高参的,今后如果有机会,朕一定安排你去军中历练,说不定能成为我大唐之栋梁!”
周承业知道此时不是充大尾巴狼的时候,于是急忙向皇帝表态说道:“圣人如此勉励,小子铭记于内,今后一定努力进取,不让圣人失望!”
李隆基忽然想起了高力士说的一句话,于是似笑非笑地看着周承业说道:“这次虽然向朕献棋的人是高将军,可主要功劳还是少不了你的那份,不知道你想让朕赏你些什么才好?”
………………………………
第一八五章 拍马的巨大意义
第一八五章拍马的巨大意义
说来也是巧了,李隆基见到周承业一次,就会赏赐一次。如今两人第三次见面时,似乎已经做好了被周二勒索一副“墨宝”的准备。
见皇帝一副龙颜大悦的表情询问自己,早有心理准备的周承业一脸诚恳地回答说道:“启禀圣人,小子想来想去,觉得实在没有什么让圣上赏赐的!”
“如今四海承平,国泰民安,小子一家人深受盛世福泽,不仅父子皆是事业有成,而且家境殷实,生活安乐。前些时日,延祚承恩楼在朱雀大街上热闹开业,因受圣人庇佑,现在生意十分兴隆,又成了一处赚钱的营生,小子尚未向圣人表达谢意,哪里还能再开口问圣人索要新的恩赐!”
周承业这番话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拍马屁,但却是拍到了李隆基的心窝上,让他听起来非常受用。
就好像一个后背上感觉有些痒痒的人,用手却够不着,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有另外一个人非常准确地帮他挠到了最痒处一样。
周承业降临大唐以来,一直就在琢磨李三郎这个时期的心态。
李隆基被后人称呼为明皇而不是僖宗、哀宗这样明显带着贬义的帝号,充分说明了他即使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但终其一生依然是大唐朝排在仅次于唐高宗李世民之后的第二位有作为的皇帝。
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这样一位缔造了开元盛世并且统治了大唐帝国将近半个世纪的牛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前期励精图治而后期却昏聩荒废的呢?
周二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终于得出了他认为比较正确的答案。
首先,必须要承认李隆基是一个同时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坚毅冷酷双重气质的帝王,这也是分析前期李隆基与后期李隆基截然不同的基础。
其次,正因为开元盛世持续的时间较长,当时大唐国力趋于巅峰,所以从五十多岁开始,李隆基那种自骄自满的情绪渐渐膨胀,他总觉得大唐现在的盛世是因为他的圣明,所以便开始重用那些只会顺着他意思乱来的奸臣,而不再喜欢那些具有君子之风,说话有些逆耳难听的能臣。
李林甫就是典型的皇帝说什么都绝对正确的家伙,而张九龄便是因为没有摸清楚李隆基这个心态变化而最终黯然离场的。
如果单论君臣之间的深厚交情,李林甫与讲究风度的张九龄相比,在李隆基心里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为何李林甫后来可以大权在握十几年,而张九龄才干了一轮的宰相?
关键问题就是张九龄始终以为李隆基还是当初年轻时那个听得进去逆耳之言,准备大干一场的创业皇帝!
最后,也是一个比较隐晦但却不得不说的问题。凡是身上具备了浪漫色彩的皇帝,都喜欢女人,而且是无女不欢的那种。以李隆基养了三十多个儿子和二十多个女儿的成绩来看,毫无疑问他的精力是很旺盛的,在床上的战斗力可谓是皇帝中的战斗机。
然而,再厉害的战斗机,到了五十多岁以后,他也会从喜欢“一月三十一日”的猛男变成喜欢“十二月一日”的老家伙。在这个时候,不服老的李隆基没了与自己朝夕相伴二十多年的武惠妃,然后得到了儿媳妇杨玉环。
终于,巨大的隐患形成了。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宵。
*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自从李隆基将主要精力都投注在新承恩泽的杨玉环身上之后,他在享受到巨大的鱼水之欢的同时,每天早晨却是变成了被掏空身子的软脚虾,哪里还有精力理朝问政?
既然没有精力,于是他对已经成为首辅宰相的李林甫说:“以后就不要每天早朝了。除非特别重大的事情向我汇报,其他的事情你看着处理就行。你办事,我放心!”
好么,李隆基这一放手不要紧,却让妒贤嫉能的李林甫把持了大唐朝政差不多十几年。李林甫因为不是科举进士出身,所以他便刻意打压士人文官和汉人高级武将,并且重用那些非汉族血统的边关武将,从而导致了沙陀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坐大,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
像当时的大唐一代战神王宗嗣,便是因为李林甫的陷害,而在四十五岁处于人生正干事业巅峰的年纪时,便郁郁而终。若是论打仗的本事,小字辈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根本无法同王宗嗣相提并论。如果王宗嗣当时没有郁闷辞世,以此人的绝世韬略,后来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绝对不够他收拾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隆基的主动放权,如果不是李林甫的独断专行,安史之乱的爆发将为降低至最低。而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正是葬送了开元盛世的重大根源,虽然盛极而衰是历史无法摆脱的宿命,但如果没有这场兵祸,那么大唐的根基就不会被迅速摧垮,就像一座大厦的倾覆,可能要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不是轰然坍塌。
周承业正是看准了此时的李隆基喜欢听人奉承,喜欢所有人天天惦记着他的丰功伟绩,所以便投其所好地说了那一大段的拍马屁的话语。
既然要对付的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那么周承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与李林甫比谁更加肉麻,比谁更能讨到李隆基的欢心。只有得到了李隆基的绝对信任和支持,周承业才有机会将一些自己的“私货”夹带到大唐的朝政之中去,最终在潜移默化之中扭转历史原有的轨迹。
平时天天都要拍李隆基马屁的高力士,在听了周二这番诚恳之极的奉承之语后,浑身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不过他是真的对周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拍马功夫十分欣赏。
心情甚好的李隆基,听了周二这番发自肺腑的称颂,更加开心了。他摆摆手说道:“你小子,一张嘴似乎抹了蜜糖一般,专挑朕喜欢的话语来说!不过今天可不能遂了你的心愿,朕必须重重地赏赐一次于你,让天下人看看朕对于身负报国之志的少年才俊从来都很重视和栽培!”
李隆基这话说的可就一下子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之上。他说自己准备重赏周承业,是因为周承业是大唐新一代少年才俊的杰出代表,赏赐了他,就是要树立一种用人的导向,鼓励大唐的年轻人懂得报效国家。
到了这种时候,皇帝赏赐周承业什么,他都要结结实实地接着,再不能推辞了。
高力士似乎觉得此时适合再给兴致很高的皇帝加一把火,于是说道:“陛下今日与周家二郎在宫中谈论的情形,像极了昔年与宗嗣将军在宫中谈论兵法。说不得,今日陛下重赏了周家二郎,来日承业也会有一番宗嗣将军那样的造化!”
原来,盛唐一代战神王忠嗣在九岁时,他的父亲、时任太子右卫率和丰安军使的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他本人也被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并赐名为忠嗣。有一次,玄宗和他谈论兵法,据史载,小小年纪的王宗嗣便可以“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高力士提及此事,却是在暗中帮着周二提高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好感度和信任度。
如今的王宗嗣,虽然尚未登上四镇节度使那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但依然已经成为大唐军方少壮派的领军人物,正与兵力强盛的吐蕃人打的不可开交,而且屡屡获得大捷。而李隆基此时对于王宗嗣的信任和喜欢,也正处于继续上升的阶段。
在开元十八年时,十八岁的王忠嗣便出任了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等地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同年,萧嵩入朝以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即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于是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却坚持己见,仅仅率领三百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以前,大唐的骑兵在人数与吐蕃人相当时,从来就难以获胜。这一次,十八岁的王宗嗣却能仅凭三百人便杀敌数千,这是多么华丽厉害的强势出场啊!
听到高力士将周承业与王宗嗣相比较,李隆基也是点了点头,欣慰地说道:“高将军这么一说,我还真的想起了当年宗嗣儿在宫中时的情形。如今时隔十数载,宗嗣已经年近三十,却有一个像他当初一样喜欢谈论兵事的少年出现,当真是我大唐之幸也!”
高参出身的周二,自然对于王宗嗣这位打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抬不起头来的牛人那是再熟悉不过,也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与向往。当他听到李隆基和高力士将自己与王宗嗣做比较时,内心之中一阵狂喜,此时就算皇帝啥也不再赏赐于他,这次进宫也绝对是赚到了!
但是,一向对自己喜欢和认可的人都十分大方豪爽的李三郎,今日既然决定了要重赏于周承业,又岂会只是说说而已。
经过刚才高力士在旁边轻轻敲了一下边鼓,皇帝已经确定了对于周承业的赏赐,于是正襟而坐,朗声宣布了一个让周承业意想不到的任命和赏赐。
………………………………
第一八六章 豪赏
第一八六章豪赏
毫不讳言,周承业在与李隆基相处的每一回,都是处心积虑地想着如何讨好和迎合皇帝,这种做法无疑会受到一些自诩为君子之辈的鄙视和非议。
但是,周二不在乎君子们的意见和态度,他只在乎伟大的皇帝陛下是不是在乎他这个俗称毛都没长齐的小家伙。
对于秉持实用主义的周二而言,君子们的肯定和颂扬,不能改变大唐的命运,可李隆基的支持却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
他现在所做的一切,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就是在与吃人不吐骨头的李林甫争抢升级的经验值。李林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