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93章

汉道天下-第93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的来说,基本工序大致具备了,只是做得不够精细,有待改进。
  这期间,董宛无意间说了一句,提醒了刘协。
  董宛说,西凉人将这些关东俘虏留在营中,一是出于莫名的报复心理,一是享乐,所以大多是出身世家的女子。真正的工匠大多是男子,即使有女子,也因常年劳作而面黄枯瘦。西凉人提不起兴趣,要么杀了,要么吃了。
  刘协随即想到了一个问题:白波军中应该有大量的工匠。
  河东有纸坊,但河东的造纸技术不高,利润也不高,所以纸坊的规模都不大,有实力的大族不愿意干,只有一些普通百姓经营。
  河东大乱,这些人要么逃了,要么加入了白波军。
  况且河东将定,是该招安白波军了。
  那么多抛荒的耕地没人耕种,白波军简直就是现成的劳动力,不利用起来太浪费了。
  第二天一早,刘协刚吃完早饭,正准备派人去召杨奉,士孙瑞的奏疏先到了。
  看完奏疏,刘协的心情也很矛盾。
  对士孙瑞再次先斩后奏,违背之前的诏书,接受范先的请降,他很生气。
  对士孙瑞宁愿惹怒他,放弃转为太尉的机会,只为避免河东形势动荡,他又很欣慰。
  他未必同意士孙瑞对形势的判断,但他相信士孙瑞是出于一片至诚,绝非为个人谋私利。
  如果是为了个人谋利,他大可以不管不顾,下令强攻,将范氏坞堡夷为平地。
  对这样的老臣,简单粗暴的处理绝不是最好的办法。
  反复考虑后,刘协派人拟诏,同意士孙瑞的处理方案。
  与此同时,罢免士孙瑞的卫尉职务,转为北军中侯,指挥北军五校,完成范氏坞堡的接收、清算,并挑选部曲中的精锐补入北军。
  以右将军董承领卫尉事,武猛·都尉徐晃领卫尉丞,协管卫尉营。


第二百二十一章 宠辱不惊
  诏书一出,董承还没出安邑城,赵温、杨彪就收到了消息。
  他们相对叹息,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他们都觉得士孙瑞此举未免鲁莽。明明可以先上奏疏请诏,再接受范先投降,却明知故犯,让他们想说话都没理由。
  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天子这么做看似严厉,直接将士孙瑞贬为北军中侯,实际上给士孙瑞留了翻身的机会。
  北军中侯秩六百石,原本只是监领北军五校。如今形势有变,天子有意扩充北军,又将北军交给士孙瑞指挥,表明他对士孙瑞的信任不衰。
  只要士孙瑞能抓住机会,用心整训北军,将来征战立功的机会唾手可得。
  天子罢免士孙瑞,与其说是惩处士孙瑞抗诏,不如说是对太尉掌兵的反击。
  天子没有直接否决他们的要求,却将最适合以太尉身份掌兵的士孙瑞罢免了,等他们找到下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知道要哪一天。
  赵温沉默了半晌,忽然说道:“文先,陛下之前引而不发,莫不是就等着这一刻?”
  杨彪苦笑。
  他也有这样的怀疑,但现在说这些都晚了。
  “子柔,君心如渊,莫要妄测,你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愧于心也就是了。”
  ——
  士孙瑞接了诏书,随即交出了卫尉的印绶,将卫尉营的指挥权交给了董承。
  董承既兴奋,又不安。
  士孙瑞这个卫尉可不是普通的卫尉,是有战功支撑的。华阴之战,士孙瑞正面迎战李傕父子,勇气无可辩驳,统兵能力更不是他敢相比的。
  临阵换将,如果卫尉营的属吏将士不服,故意生事,会让他很难堪。
  面对坦然的士孙瑞,董承小心翼翼,就像犯了错的不是士孙瑞,而是他本人似的。
  相比之下,徐晃很坦然,看不出太多的情绪。
  “公明少年有为,有作战经验,又熟悉情况。将军有不清楚处,大可问他。”士孙瑞又对徐晃说道:“得遇明主,人生之幸。公明,努力!”
  徐晃躬身施礼,随即提议派人催范先出坞投降,结束这场战事。
  士孙瑞表示赞同,随即安排人员联络范先。
  得知士孙瑞因接受他的请降被天子罢免,范先吓得半死,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出坞投降。
  这个机会是士孙瑞以自己的富贵为他争取来的。如今士孙瑞已经被罢免了,如果因为拖延,天子改了主意,可没人替他出头。
  范先跪在士孙瑞面前,再三叩谢。
  士孙瑞让董承押着范先一家先回安邑,自己指挥北军接管了坞堡,对财产进行清点、入帐。
  有了这些财产,尤其是坞中所藏的六千多石粮食,朝廷缺粮的危机算是暂时过去了。
  ——
  范先投降,士孙瑞被罢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安邑。
  一时间,安邑大户心情复杂,不一而足。
  一方面,范先、卫固仅以身免,家产尽数充公,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他们警醒,不敢再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范先、卫固还能活着,又让他们感觉到了朝廷犹存一丝善意,并没有赶尽杀绝。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明智的选择了称臣。
  哪怕是心有不甘,此刻也只能暂时蛰伏,以免步卫固、范先后尘。
  他们未必有那么好的运气,能找到愿意为他们说情的公卿大臣。
  原本心存观望的大族争先恐后的表态,支持朝廷,愿意出钱出粮。那些涉嫌贪墨的郡县属吏也纷纷退还赃物,并主动补偿。
  官道上出现了络绎不绝的车队,将一车车粮食、物资运往安邑。
  河东太守荀彧有条不紊,安排人接收贡献。
  士孙瑞本人回到安邑城的时候,安邑已经换了一副模样,处处洋溢着新年将至的热闹气氛,看不出半点肃杀。
  刘协第一时间接见了士孙瑞。
  ——
  几日不见,刘协、士孙瑞彼此都有了新的认识。
  “宠辱不惊,君无愧大臣之谓。”刘协开门见山,就给了士孙瑞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董承、徐晃回来之后,向他转述了士孙瑞的表现,他就大致猜到了士孙瑞的想法,也肯定了自己最初的分析。
  士孙瑞抗诏不是为了他自己,他只是觉得这个结果最合理,最有利。
  既给了河东人足够的警告,又不至于激起民变,导致战事无限期的僵持。
  付出代价的人当然有,一是他本人,二是一心想恢复太尉掌兵的公卿大臣,比如杨彪。
  你可以说他自以为是,却不能怀疑他的人品、道德。
  虽然这让刘协很头疼。
  “陛下言重了,臣愧不敢当。”士孙瑞拱手躬身,行了一个大礼。
  刘协伸手将士孙瑞扶了起来。
  “卫、范部曲中,有多少可用之人?”
  “五百余人。”士孙瑞随即又说道:“臣以为,与其收编这些人,不如从应募的百姓中挑选。既能收取民心,又能得其死力。唯一缺憾之处,就是耗时久一些,春耕之前无法完成。”
  刘协打量着士孙瑞,莞尔一笑。
  “看来你也听说朕要征讨匈奴的事了。”
  “是的,臣反对。”士孙瑞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眼神严肃,甚至有些凝重。“卫霍皆臣,陛下为君,岂可同日而语。万一有所不测,奈天下何?”
  刘协早有准备,含笑不语。
  士孙瑞如果是那么肯妥协的人,他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了。
  他尊重士孙瑞的人品,但不代表他就一定会接受士孙瑞的意见。
  事事求稳,他哪里有逆袭的机会。
  这一代人老了,就让他们带着尊严老去吧。
  “匈奴人不过疥癣之疾,不足挂齿。能战则战,不能战,朕也不会勉强。”刘协抬起手,轻轻按了按,示意士孙瑞稍安勿躁。“朕担心的是袁绍,君可有应对之策?”
  士孙瑞思索片刻。“上党、河内皆有安排,陛下所虑,唯有太原。依臣愚见,陛下不妨巡狩太原,再选任大臣出镇幽州,牵制袁绍,使其不能西顾,至少能争取一两年时间。”
  “谁能出镇幽州?”
  “故大司马虞之子,侍中刘和。”
  刘协愣了片刻。“刘和还活着吗?”
  他对刘和有一些印象,但那是初平元年前的事了。这几年一直没收到刘和的消息,他还以为刘和已经死了。
  “刘和在袁绍麾下为将。”
  刘协看向士孙瑞的眼神有些异样。
  刘和在袁绍麾下,你推荐他出镇幽州,岂不是将幽州送给袁绍?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天子门生
  士孙瑞不慌不忙,解释道:“陛下,袁绍的心腹大患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公孙瓒。他能将公孙瓒压制在易县,就是有刘和、麹义为将。刘和承其父遗泽,得幽州士民欢心。麹义通晓步骑战法,最能克制公孙瓒。二人联手,公孙瓒战则无功,守则无粮,这才不得不困守易县一隅之地。”
  刘协点点头,示意士孙瑞接着说。
  “公孙瓒之所以能支持到现在,原因之一就是袁绍无法相信刘和,担心刘和继其父之志,心向朝廷,与他为敌。若陛下能以幽州付刘和,袁绍必疑,不敢再用刘和。刘和欲报父仇,必然与袁绍反目。”
  “那刘和与公孙瓒能共居一地吗?”
  “不能,所以陛下可责公孙瓒以擅杀大臣之罪,贬其官爵,征为使匈奴中郎将,讨匈奴叛乱。公孙瓒倒行逆施,众叛亲离,若能离开幽州,必然从命。”
  刘协觉得有理,至少值得考虑。
  虽然他清楚士孙瑞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他亲自讨伐匈奴。
  “此事容朕三思。”刘协说道:“先说说扩充北军的事吧。”
  士孙瑞施礼道:“唯陛下所命。”
  “关东混战,朝廷所有不过并凉,户口有限,唯独不缺骑兵。朕思量着,是不是恢复孝武旧制,增五校为八校?”
  士孙瑞心中欢喜。
  虽说天子对孝武八校似乎有些误解,但他想恢复孝武旧制的想法却是好的。至少说明他对太尉掌兵、司徒治民并没有本质上的排斥,只是不想走得太草率而已。
  “乱世当用武,陛下扩充北军,自然是好事。至于用不用八校之名,臣以为可以商榷。不过眼下之事,还是先扩充步兵、射声两营为要。守山关河津,还是步卒、射士最为得力。”
  刘协点头赞同。
  这是老成之言。
  河东是他的根基。守住河东,对他的意义毋庸诲言。
  既然是防守,自然是步兵和弓弩手最重要。
  他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将士孙瑞转为北军中侯,让他负责整个北军的扩编、整训。
  以赵青父子为榜样,他已经从安邑境内招募了近千人。这些人军事素质不足,像赵青一样当过兵的不多,大部分人都没有作战经验,就是冲着官爵赏赐来的。
  捐几石粮,朝廷不仅赏官,还能保证日常的基本口粮,这样的好事千载难逢。
  除此之外,刘协还相中了白波军这个潜力更大的兵源。
  白波军有几万人,挑出三五千青壮不成问题,同样可以扩充到北军中去。
  想发挥这些人的战斗力,训练必不可少。
  与刘协谈了大半个时辰,士孙瑞心中欢喜不禁。
  他原本担心刘协小胜即骄,一心要征讨匈奴,急于求成,这才刚刚解决了范氏的收尾事务就匆匆赶回来请见。现在看到刘协对未来的安排,他觉得自己大可以放心。
  就算去了美稷,刘协也不会浪战。
  他还是那个面对李傕的天子,既有勇气,也有足够的耐心。
  要么不出手,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
  辞别了天子,士孙瑞随即去见杨彪。
  杨彪正与杨修说话。
  杨彪站在廊下,脸色严肃,嘴角堆着一些泡沫,看样子刚才说了不少话。
  杨修站在阶下,拱着手,缩着头,神情却有些不以为然。
  见士孙瑞进来,杨修拱手行礼,说了一句“我去厨房看看”,便匆匆溜走。
  杨彪愤愤不平的骂了两句“竖子”,伸手示意士孙瑞上堂落座。
  “君荣,你儿子怎么还没来?”
  士孙瑞也说不上来。他早就写信给去荆州避难的儿子士孙萌,让他赶来侍驾,结果士孙萌音讯全无,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德祖又犯了什么罪?不会是代我受过吧?”士孙瑞半开玩笑的说道。
  “与你何干?”杨彪没好气的说道:“他不是带了二十名儒生,在后将军营中做教师么。我刚刚得知,他们在猗氏上缴的田赋里截留了一些钱粮,给这二十名教师发俸了。这不是乱来么,公卿大臣还没领俸禄,他们几个教师倒先拿了。”
  “陛下知道么?”
  “还不知道。”杨彪哼了一声:“这竖子胆子越来越大,我不骂他,还能留着给别人骂?”
  士孙瑞笑道:“那我倒是要劝你两句。”
  “劝我?”
  “文先,对营中将士来说,你我这些公卿,未必如这些这二十名教师受欢迎。”
  杨彪大感意外。
  他可以不相信杨修的话,却不会轻易怀疑士孙瑞。
  士孙瑞将他所见说了一遍。
  经过华阴之战,卫尉营、北军五校中都有大量的将士是新补的,其中一部分人来自董承的部下,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西凉军。
  相比于其他人,董承的部下无疑是自视最高的。
  他们以天子门生自居。
  他们这么说的依据,就是当初天子曾与他们一起商讨战事。
  说是共同商讨,甚至是他们说得多,天子说得少。但他们更愿意看成是天子教他们作战,把自己当成天子门生。
  杨彪听了,如梦初醒。“怪不得天子命董承代行卫尉事,原来还有这样的事。”
  “是的,但我觉得,董承自己未必清楚这一点。他去接收卫尉营里,心里很没底。”
  杨彪撇了撇嘴,没再说什么。
  董承就是个废物,只不过天子手段高明,居然将这个废物用起来了。
  绕了一圈,董承成了卫尉,这是他们之前都没想到的结果。
  杨彪眼珠一转,随即说道:“卫尉营如此,想必北军五校也不例外。”
  “至少步兵、射声两营如此。”士孙瑞点点头。
  杨彪脸色微变。“这么说,你并非失算,而是有意为之?”
  士孙瑞摇摇头。“我只是担心河东易乱难安,影响大局。这几年来,朝廷难得有喘息之机,岂能一时冲动,又生事端。我自己也就罢了,连累文先,实在过意不去。”
  “且!”杨彪不屑一顾。“你舍得,我就舍不得?士孙君荣,在你眼中,我就是恋栈之辈么?”
  士孙瑞哈哈一笑,拱手请罪。
  杨彪摆摆手,抚着胡须沉吟了良久,又道:“天子用意深远,在布一个你们都未曾想象到的大局。小小年纪,就有这般心机,也不知是福是祸。”
  “大局?从何说起?”
  “君荣,你这些天忙于征战,有些事还不清楚。”杨彪幽幽说道:“天子多次提起教化之事,我等都以为是纵横之言。现在看来,只怕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想将这天下百姓,都变成天子门生。”


第二百二十三章 知易行难
  听完杨彪的分析,士孙瑞也觉得事关重大,不能掉以轻心。
  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接受儒门教化,这自然是好事。
  可是实践起来却非常容易出问题。
  一是耗费大,二是出路少。
  行教化,不仅需要笔墨等物资,更需要有大量的儒生。
  一个人能教的学生有限,刘协安排了二十名儒生跟着杨修见习,教授杨定军中将士。为了表示鼓励,俸禄定为六百石,二十人就是一万两千石。
  如果将这个办法推广到其他营,仅俸禄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更绝非眼下的朝廷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