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等刘协反应过来,赵温说道:“臣附议。”
张喜顿时急了,刚要说话,杨彪又道:“陛下不修宫室,而兴学舍,重教兴学,诚为圣王事业。我等虽老,亦当尽绵薄之力。”
张喜立刻闭上了嘴巴,垂下了眼皮。
刘协眉梢轻颤,欲言又止。
杨彪这老狐狸,一顶高帽子,压住了他和张喜两个人。
于他而言,不大兴土木,可以避免窘迫的财政进一步恶化。
于张喜而言,不兴土木,负责水土之事的司空就没有实权可言。
所以明知教化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张喜也只能应下。
见张喜接受了任务,刘协随即与他们商量。
教化所有匈奴人的事可以慢慢计划,教化呼厨泉的事却不能拖延。呼厨泉有家难归,这正是进一步收服南匈奴的机会,也是稳定并州北疆的难得机遇。
如果能将呼厨泉驯服,再扶持他为单于,至少三十年内之内,南匈奴不会出现重大变故。
将来进一步教化、融合也有了基础。
对刘协的这个方案,公卿大臣都表示赞同。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张喜的头上。
赵温教李式,他教呼厨泉,公平合理。
坐在山坡上,刘协与公卿大臣商量着朝廷大事。条件虽然简陋,气氛却还算活跃。冲突、分歧不少,有时候甚至很尖锐,但有基本的共识垫底,整个会议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虽然士孙瑞还没有最后拿下范先,但是有卫固的先例在前,范先请降已成定局。
赵温等人建议,对范先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
人尽量少杀,但财产尽数剥夺。
原因很简单,叛乱是大罪,不多杀人是天子开恩,抄没家产,不让他有再次生事的能力,却是必行之事,而且天经地义。
这对其他人也是一个警告。
当然,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朝廷现在穷得丁当响,等着河东豪强的家产续命。
识相的赶紧捐献,不用全出,朝廷还有官职赏赐。
不识相的,别怪朝廷翻脸,抄家灭门。
反正理由是现成的。
皇帝大驾光临河东,你不来迎驾、贡献,眼里还有朝廷吗?
对这些久经官场的老臣来说,要找点理由整人,真是容易得很。
以前不做,不是不会,是不肯。
如今天子落难,节衣缩食,他们跟着吃糠咽菜,苦不堪言,再不出手就说不过去了。
有君臣大义在,他们干得心安理得,名正言顺。
刘协心情不错,请他们吃了一顿野味烧烤。
趁此机会,太常王绛出面,众臣附议,请天子回城。
新年将至,要举行各种典礼,缺了天子不行,在野外也不合适,还是回城里方便。
这一次,刘协没有再拒绝。
但他提出,回城之前,朕带你们去个地方。
——
安邑城西北有一个独立的小城,据说是大禹称王之处,故称禹王城。
夏禹已成传说,这座小城如今是铁官的官署。
裴潜已经在这里忙碌了大半个月。
奉命协助杨奉进驻河东后,裴潜建议杨奉率兵进驻盐池,他自己却接管了铁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临机制宜是他的权力。
但得知天子对杨奉不满后,裴潜清楚,自己那点小心思瞒不过天子,必须加以补救。
所以这些天,他不敢有丝毫大意,软硬兼施,恩威并用,迫使铁官满负荷运转,炉火日夜通明。
得知天子将带着公卿大臣来铁官视察,裴潜命令所有人工匠、刑徒轮班,进行个人卫生的整理,又对铁官内外进行了清扫,尽可能做到干净整洁。
对那些有可能对天子造成威胁的刑徒,他也一一调离,不让他们有任何生事的机会。
对天子最为重视的马甲,他亲自查验,每一具都亲手摸过,还套上战马,检验是否合身。
从西凉军缴获的马甲很粗糙——至少在他看来如此——经过改进之后,结构更加合理,防护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可是在他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比不过天子随手勾勒的马镫。
他自己试过,有了这两个马镫,即使是最普通的骑士也能稳稳的坐在马背上,挟矛冲锋。
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有了这两个马镫,人马俱甲的三百甲骑将拥有何等恐怖的冲击力。
裴潜打好了腹稿,无论如何,这次一定要争取随天子出征的机会。
第二百一十九章 明争暗斗
裴潜的心血没有白费。
走进铁官,刘协及赵温等人对整洁的环境、有条不紊的人员安排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官署能打理得这么干净还可以理解,作坊的现场管理也这么好却不多见。
在刘协看来,裴潜这水平,到了二十一世纪,至少是大型项目经理级别,独当一面绰绰有余。
赵温等人则大为感慨,想不到河东还有这样的年轻才俊。
世家子弟中,有如此实务操作能力的不多。
绝大多数人都是动嘴一个不服一个,动手一个不如一个。
裴茂生了个好儿子,闻喜裴家机会来了,挡都挡不住。
看完了现场,裴潜将刘协等人引到官署中,展示了准备好的马甲。
一看到这改良后的马甲,赵温等人就大为震惊。
他们曾亲眼目睹李傕麾下的甲骑是如何击破士孙瑞的阵地,若不是天子率骑兵出击,斩杀李傕,魏杰也难逃一劫,整个南北军的阵地都将被百余甲骑摧毁。
“你这儿有多少具这样的马甲?”赵温急急地问道。
裴潜看向刘协,得到刘协的同意后,他举起手。“计划打造三百具,现已完成五十余具,大概在明年正月十五之前全部交付。”
赵温“哦”了一声,没有再说话。
他心里明白,不管他们怎么劝,天子心意已决。
他绝不是一时起意,而是早就着手准备了。
天子虽然年少,却有自己的主见,绝不是他们这些老臣劝几句就能劝得住的。
荀彧、裴潜,天子真正信任的是这些年轻人。
刹那间,赵温有点心灰意冷。
“这马鞍能用吗?”光禄勋邓泉指着一些新马鞍,提出了疑问。
这些马鞍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后桥都比较低,尤其是后桥。
后桥低,不利于骑乘者保持稳定。骑射还好一些,当骑士挟矛冲击时,很容易被反作用力推下马背。对以挟矛突击为优势的汉军骑士来说,这种马鞍很不适用。
裴潜再次看了刘协一眼。
刘协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
他提出增设马镫时,就提醒裴潜注意保密,不能轻易泄露出去。
其保密程度甚至马甲还要高。
防范对象不是关东州郡,而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对匈奴人、鲜卑人来说,马甲没什么好保密的,他们甚至比中原人更早知道,只是暂时没有大规模装备的能力。
鲜卑人后来大量使用具装甲骑是因为控制了河北,获得了中原的资源和手工业能力加持。
但马镫所需的资源和加工能力都有限,甚至用木板都可以代替。
他可不愿意还没开战,先帮敌人开外挂。
裴潜心领神会,敷衍地说,这马鞍还没有完工,并非最后的形状。
邓泉虽然年纪有点大,却不傻。见裴潜和刘协眉来眼去,估计是天子提前有安排,不能告诉他们,识趣的没有再问。
刘协随即命郭武、张绣等人试用。
张绣早就等不及了。刘协话音未落,他就一步上前,提起了马甲,查看马甲的甲片。
“好厚实的甲片。”张绣拈了拈,随即给出了初步的估计。“即使是最强壮的西凉马,也只能支撑三次突击。时间久了,马力不足,追不上对手,便无用武之地。”
刘协一点也不意外。
他当然可以让裴潜打造得轻一些,甚至不需要他提供技术支援,裴潜就可以做到。
无非是多花一些人力、物力罢了。
汉代的百炼钢技术已经成熟,只是成本太高,真正达到百炼的少之又少。
“据尔所知,草原上可有能当得甲骑三次突击的精锐?”
张绣不假思索的摇头。“若是早上二十年,或许鲜卑大帅檀石槐的王庭精锐有这能力。檀石槐死后,鲜卑人内讧不休,一个不服一个,再也集结不起那么多精锐了。”
他咽了口唾沫,又道:“陛下,这些马甲难得,须得真正的勇士才能发挥作用,羽林骑中也未必能挑出这么多勇士。”
刘协笑笑,没有说话。
这三百具马甲可不是为羽林骑准备的,张绣试探也没用。
真正的利器,自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张绣想指挥这三百甲骑,就要表现出足够的忠诚。
裴潜随即又展示了其他兵器,有五折玄甲、十折矛,以及三十折的环首长刀。
甲五折,矛十折,刀三十折,便是难得的精品,非真正的精锐难以批量装备。
看到这些寒光闪闪的军械,张绣百爪挠心。
以他的经验,他一眼就能看出装备了这些军械的甲骑将拥有什么样的战斗力。理论上说,只要指挥得当,面对任何敌人,这三百甲骑都拥有决定胜负的能力。
当之无愧的攻坚主力。
裴潜随即又介绍了进度。以目前的人力、物力,最迟到明年正月底,装备三千骑的全部军械就可以交付使用。如果能增补一些人手,再筹集一些铁料,还可以提前几天,或者增加一些产量。
刘协随即和赵温、张喜商量,将刚从卫氏缴获的铁料以及破损军械送来,尽可能的多准备一些。
“陛下,军械固然重要,农器也不可或缺。”赵温提醒道:“春耕将至,河东户口有限,劳力不足,多准备一些制作精良的农器,能多耕种一些土地,秋收后才有足够的粮食。”
“司徒如言,诚为老成之言。”刘协笑道:“可若是在春耕之前平定美稷的叛乱,多运一些牛马来,以畜力代替人力,同样能多耕种一些土地。若是俘虏多,还可以送到山里采矿。”
赵温还没说话,宣播插话道:“陛下,何必等到俘获匈奴人,河东就有啊。”
一瞬间,无数双眼睛看了过来。
宣播面不改色,接着说道:“河东豪强大户盗采铁矿、私自铸器的不在少数,只要派人清查一遍,不管是工匠还是铁料都绰绰有余,足够铁官再扩大一倍规模。据臣所知,有不少工匠原本就是铁官的刑徒,以各种名义脱籍,成了私产。”
宣播这么一说,连裴潜都有些承受不住,上前拱手施礼。
“陛下,臣也发现工匠流失严重,不像是正常情况,有必要查一查。”
刘协微微颌首。“司徒,司空,这事应该由谁负责?”
张喜抢先说道:“此为河东郡事,当由河东太守负责。若河东太守不能治,可上报司隶。司隶校尉亦不能理,方请示陛下,或由司空府,或由少府御史台。”
刘协看看赵温等人。
赵温、杨彪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百二十章 求仁得仁
刘协心中了然,也不说破这些老臣的小心思。
“既然如此,就交由河东太守去办。”
殊途同归,最终都要由荀彧处理,这是他与这些老臣不多的共识之一。
看完工坊,裴潜安排了一顿晚餐。
算不上丰盛,但很实惠,尤其是粥炖得很烂,非常适合牙口不太好的老臣。
赵温、杨彪对裴潜刮目相看。
张喜的压力更大。
天子若是常驻河东或者并州,对关东人极其不利。路途遥远,会让很多人选择更近的袁绍,关东人在朝廷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声音也会越来越弱。
眼下的希望就寄托在荀氏叔侄身上。
趁着饭后散步消食的空档,张喜找来了荀攸,试探天子讨伐匈奴的计划。
荀攸拱着手,一言不发。也不说知道,也不说不知道。
张喜接连问了几句,都没得到回复,明白荀攸是对自己保密,老脸有点挂不住。
但他毕竟是老臣,不仅没有责怪荀攸,反而夸了荀攸几句,说他有城府,能做大事。
荀攸依然无动于衷,默默告退。
张喜转头就找到了杨彪。
“文先,天子以三千骑出征,是不是太冒险了?”
杨彪看到了张喜与荀攸见面,却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见张喜如此说,还以为是荀攸透露的,信以为真。
事实上,他听了裴潜的汇报后,也有这种猜想,只是不想相信。
他忧心忡忡。
天子以三千骑征讨匈奴,除了风险大之外,最让杨彪不安的是天子有意将士孙瑞排除在外。
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但他又不便直接进谏。
士孙瑞先斩后奏,接受卫固的请降,触及了天子底线,强谏只会适得其反。
他再三考虑后,写了一封信,命人送往士孙瑞大营。
——
士孙瑞撑着头,揉捏着酸胀的眉心,眼中充满血丝。
收到杨彪的书信时,他刚刚接受范先的请降。
得知卫固被免除了死罪,范先就接受了命运,主动派人请降。
范先很识趣,只想保住性命。
在谋反的罪名下,能够保住性命是他最大的期望,家产之类的暂时就顾不上了。
魏杰、沮俊等人都表示反对。
饶了卫固一命,已经惹得天子大怒。再放过范先,而且又是先斩后奏,士孙瑞就算有再多的理由,有再大的功劳,也无法平息天子的怒火。
但士孙瑞反复考虑后,还是力排众议,接受了范先的请降。
杀死范先很容易,麾下将士都摩拳擦掌,等着立功。只要他一声令下,必然人人争先,攻破范氏坞堡只是时间问题。
但他不想这么做。
攻破范氏坞堡,族灭范氏很容易,但这样会让河东人人自危,短时间内很难稳定。
虽说举起反旗的只是卫固、范先,但河东心怀观望的人可不仅仅是卫固、范先,互相之间有姻亲的更不在少数。
如果不彻底清算,就是留下隐患。
如果彻底清算,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再次举起反旗。
朝廷立足未稳,实在不宜杀戮过重。
只是这样一来,杨彪自免就失去了意义。他接连两次抗诏,天子肯定不会转他为太尉。
士孙瑞反复权衡,苦思半夜后,决定还是坚持既定方案。
他亲笔写了一封奏疏,派人送往安邑,说明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
——
刘协到达安邑时,已经是半夜。
荀彧提前派人收拾好了府城,刘协顺利入住。
唐姬、宋都、董宛都没睡,等着接驾。
唐姬只是寒喧了几句,就接走了蔡琰。两人合住一个小院,要说说私房话。
宋都、董宛看到伏寿,心里多少有些不安。不过等刘协问起她们这几天的行踪,她们就忘了伏寿,兴高采烈的表起功来,还拿出了两张纸样,展示给刘协看。
在刘协看来,她们造的纸粗糙不堪,根本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但技术发展就是这样,指望着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是不太现实的。一边做一边改进,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才是技术发展的常规操作。
更何况唐姬招募来的人中没几个是真正的工匠。只是耳闻目见,了解一些枝末细节,拼凑起来,摸索出可能的工序。
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没有打击她们,兴致勃勃的问了研发经过,又根据自己的记忆,提供了一些建议。
总的来说,基本工序大致具备了,只是做得不够精细,有待改进。
这期间,董宛无意间说了一句,提醒了刘协。
董宛说,西凉人将这些关东俘虏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