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504章

汉道天下-第504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徊讲缴ǎ钡焦洹!
  刘协恍然,随即表示赞同。
  这也是他一直强调公卿大臣要有地方任职经验的原因。
  哪怕是走个过场,也比完全没有这个经历好。
  不知地方治理之难,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公卿,掌天下大政的。现任司徒杨彪、司空周忠等人都缺少地方历练的积累,所以很多政策都不接地气,推行新政的时候往往理解不到位,需要他不断的鞭打、逼迫。
  他之所以对荀彧寄予厚望,又强迫他在河东、河南施政,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至于杨修、诸葛亮等人,把他们安排到地方去任职,就是要给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
  只有如此,他们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臣。
  像窦武那样,由经术、门阀入仕,平步青云,怎么可能治理国家。
  手握南北军,却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学问再好又能如何,还是一个废物。
  “窦辅这件事背后,会有什么样的谋划?”
  “纵有谋划,也不过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小伎俩罢了,不值一提。”贾诩不以为然。“陛下且稍候,不出三日,窦辅必来觐见,届时自然水落石出。”
  他看着眼前浑浊的河水,轻笑一声:“再大的洪水,也有消退的时候。”
  刘协会意,不禁哈哈一笑。
  果然在真正的实力面前,所有的计谋都是笑话。
  天下归心,几个心有不甘的流亡者又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呢。
  丁冲随身携带的衣服、印绶都被马匹带到水里冲走了,无奈之下,只得向人借了一套常服。换上常服的他多了几分儒雅,只是脸太黑,举手投足之间又有几分杀伐之气,军中烙印是洗不掉了。
  刘协根据和贾诩商量的安排,让丁冲派人回去,从灵渠附近的零陵县城调一些兵力回来,接管泉陵。泉陵是零陵郡治,更是大军补给线上的重要一环,是不能交给其他人的,必须掌握在丁冲自己手中。
  见刘协无意罢自己的职,丁冲既惭愧又感激,立刻照办。
  他随即向刘协汇报了当前的战事进展。
  孙策已经占据郁林郡治,但是离控制整个郁林却还有些距离。当地人被人蛊惑,对朝廷的误会很深,而士燮兄弟在当地的影响力又很大,叛乱此起彼伏,孙策也很头疼。
  他也曾想以柔克刚,想和当地大族交好,结果在酒宴上遇刺。
  大怒之下,他又想以武力镇压,亲自率部追击叛军,深入山区,结果遇伏,险些全军覆没。
  在战场上,孙策战无不胜,可是在治理地方上,孙策还很稚嫩。
  离开了张昭,孙策就像瘸了一条腿,再不复当年横扫江东的气势,有点焦头烂额。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断尾求生
  听到丁冲提及张昭,刘协忍不住笑了一声。
  丁冲在军中多年,还是难脱书生习气,以为只能依赖张昭那样的文臣才能治理地方,殊不知张昭在渤海已经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看来新政在江南的推行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教化,人才奇缺,思想上更是落伍。
  除此之外,丁冲的分析还是有些道理的。
  孙策面对的已经不是真正的战斗,而是治安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没有张昭,区别还是很大的,说是瘸了一条腿也不为过。
  “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吧。”
  “请陛下吩咐。”
  “甘陵太守曹昂。”
  甘陵王刘忠不久前刚刚去世,甘陵国除,改为甘陵郡。对刘忠的去世,曹昂本人是有些自责的,觉得是他管制太严,致使刘忠心情郁结,这才刚刚五十出头就去世了。
  刘协一直记得这件事,在觉得曹昂过于敏感的同时,又觉得他难得的仁慈,简直不像曹操的儿子。也正因为这一点,他想对曹昂加以栽培,给他更多的机会。
  做内地做太守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以他的天赋和出身,位至九卿就顶天了,三公根本不可能。既然如此,不如转到武职上来,说不定还有机会封侯。
  丁冲听了,心中大喜,连连称谢。
  他也觉得曹昂很适合,但他和曹昂有亲戚关系,无论如何也不能主动开口。
  现在天子推荐,他正中下怀。
  刘协随即和贾诩商量,由太尉府出面,向司徒府要人,调曹昂来做郁林尉,负责当地治安,将孙策从治安战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他擅长的战场。
  说完了郁林的事,话题重新回到整个交州。
  丁冲详细汇报了他这段时间了解到的情况。
  士家祖籍鲁国,王莽篡汉时来到苍梧,以儒学传家,六世而至士燮之父士赐。
  士赐以经术入仕,孝桓帝时官至日南太守。士家不仅在苍梧站稳了脚跟,成了当地豪族,更为士燮兄弟打开了仕途的快捷通道,兄弟几个先后出仕。
  这也是士燮兄弟能够控制交州的原因之一。
  二千石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对家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士家兄弟在交州形同割据,也就有了实力来招待从中原逃难来的士人。加以士家本以儒学传家,士燮本人又是刘陶的弟子,与这些中原士人惺惺相惜,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打成一片。
  “仔细说起来,士燮之弟士壹与臣还有些渊源。”
  “你们又有什么渊源?”
  “士燮是臣之族父,故司徒丁宫的故吏。”丁冲解释道:“丁宫曾为交州刺史,离任返朝时,士壹礼送殷勤,由此结交。丁宫后来任司徒,辟士壹为吏。”
  “原来如此,那你和他联系了么?”
  丁冲苦笑。“联系了,然后被他骂了一通。”
  “骂你?”
  丁冲闭口不言。
  一旁的贾诩突然“哦”了一声。“我知道了。”
  刘协看向贾诩,一头雾水。
  贾诩说道:“当年士燮到洛阳时,丁宫虽然已经被免,但继任者黄琬却礼待士壹依旧。黄琬与董卓相争,士壹亦为董卓所恶,不得升迁,只得弃官归乡。骠骑将军为董卓旧部,丁将军既是骠骑将军的军师,岂能得士壹欢心,被骂一顿都是轻的。”
  丁冲尴尬地笑着,面红耳赤。
  刘协也反应过来。
  说到底,还是董卓的负资产所致。
  董卓已经被点了天灯,但他留下的坑无所不在。
  不仅是丁冲,他这个皇帝身上同样背着董卓的烙印,无法抹去。普通人不敢对他怎么样,却不会轻易饶了丁冲。骂他一顿的确是轻的,如果有机会,有实力,杀了丁冲才解恨。
  为虎作伥之徒,人人可得而诛之。
  可惜他们只有正义在口,没有实力在手,所以只能打打嘴炮,骂骂丁冲。
  ——
  没到第三天,窦辅就派人来请求觐见了。
  来人是泉陵县功曹,姓蒋名琬,字公琰。长得一表人材,气度不凡,谈吐也很儒雅。
  他来到行在,没有先求见天子,先求见了周不疑。
  周不疑不是泉陵人,而是重安人,但他的母亲刘夫人出自泉陵,而且和蒋琬的母亲是同宗,算是很近的亲戚。
  见到周不疑后,蒋琬先是说明了情况。前一段时间城中大乱,窦辅费了好大力气才稳住城中形势,不久前刚收到丁冲的命令,暂时接任泉陵令,并不清楚天子行程。加上这几天大雨,山洪爆发,对城外的情况也不太了解,收到消息迟了,并无怠慢之意。
  周不疑听完,也没多问什么,直接向刘协做了汇报。
  刘协接见了蒋琬。
  蒋琬将对周不疑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再次重申,窦辅对朝廷没有任何不敬之意,之所以接驾来迟,只是因为形势不明。
  对接驾的事,刘协并不是很关心,他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之前围攻泉陵县的山贼是哪儿来的,又是为了什么。他们究竟有多少人,竟能攻破作为郡治的泉陵城,而窦辅又是如何才击退这些山贼,守住了泉陵。
  面对刘协的追问,蒋琬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躬身施礼。
  “陛下何不召见窦辅,亲自问询?”
  刘协听完,无声地笑了。
  蒋琬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却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泉陵人不想再跟着窦辅作死了。
  想必他们已经收到了消息,丁冲派人去零陵县调兵,快则一两天,慢不过三五天,大军必至,小小的泉陵城根本挡不住天子。
  在个人的生死、家族的存亡面前,窦辅的号召力不值一提。
  “他会来吗?”刘协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手指轻捻。
  “天子有诏,他焉敢不至。”蒋琬淡淡地说道。
  刘协微微颌首。“那好,朕在这里等他,洗耳恭听。不仅是泉陵的事,朕还想听听当年朱雀阙下的故事。当年的人不多了,他如果想给青史留下真相,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蒋琬打量了刘协两眼,躬身再拜,退了出去。
  刘协向周不疑使了个眼色。
  周不疑会意,跟了出来,送蒋琬出营。
  “公琰兄,这不仅是窦辅的机会,窦氏的机会,更是泉陵人的机会,你们千万不要错过。”
  蒋琬一声叹息。“元直,天子想要的只是真相吗?”
  周不疑微微一笑。“窦辅的首级没有你想象的值钱。在天子眼里,他远不及江南的安定重要。”
  蒋琬长出一口气。


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顺水推舟
  站在大营门口,蒋琬停住脚步,思索了片刻,又问了一句。
  “元直,你阿舅……现在何处?”
  “在南阳。”
  蒋琬皱起了眉头。“在南阳?他没去北疆?”
  周不疑大惑不解。“你听谁说的?他是司徒府北长史,协助司徒处理幽并州三州的文书、事务而已,根本毋须去北疆。”
  “是这样啊,看来是我听错了。”蒋琬哑然失笑,举手轻摇。“行了,你留步吧,稍后再叙。”
  周不疑哭笑不得,忍不住说道:“公琰兄,你要出去走走,亲眼看看天下。”
  蒋琬哈哈一笑,大步流星的走了。
  周不疑目送蒋琬离开,心中生起一丝莫名的庆幸。
  比起蒋琬,他是幸运的。
  因为有刘先这个舅舅,他十岁就得以出仕,而且成了天子身边的童子郎,亲受天子传授。蒋琬的才智不弱于人,却还没有走出泉陵城,没有走出零陵郡,眼界也始终如井底之蛙一般狭隘,根本不知道天下之大。
  周不疑转身回到帐中,天子正在看地图。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了一眼,招招手。
  周不疑走到案前,俯身一看,见是一副泉陵地图。
  刘协问道:“泉陵周边有矿吗?”
  周不疑有点挠头。“有矿,只是臣不清楚位置。”
  “那你总该知道城中有哪几家经营矿产吧?”
  “这倒是听长辈说过一些,只是不太确切。缙绅之家以读书为尚,对经营工商的有些鄙视,风闻而已,未必清楚细节。”
  “你说说看。”
  周不疑掰着指头,说了几户人家的姓名。他的确只是听说,只知道这几家比较富,据说在山里有矿产,具体经营什么,又有多大规模,就说不清了。
  尽管如此,刘协还是让周不疑写了一个名单。
  在这种山区,读书人的影响力远远不及中原那么显赫,真正有实力的还是那些有人有钱的土豪。从蒋琬等人准备放弃窦辅的情况来看,他们不太像是窦辅真正的倚仗,至少不是唯一的。
  如果窦辅背后应该还有其他的支持者,最有可能的就是当地开矿的工商户。
  这些人有钱,手下还有矿工,扮成山贼太容易了。
  窦辅就是个书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可是那些工商户就不同了,不给他们足够的教训,随时可能再来一出,朝廷官员要么和他们同流合污,要么被他们赶走甚至弄死。
  穷山恶水出刁民。山区治理之所以难,就在于地形复杂,朝廷的控制能力有限,当地宗族势力强大,民匪不分。
  如果他记得不错的话,泉陵后称永州,成为诸多文人墨客被流放的地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曾被贬于此,并写下《永州八记》,以及那篇更有名的《捕蛇者说》。
  之所以说《捕蛇者说》更有名,是因为这篇文章直接呼应了孔夫子的名言,并进行叙事化,以一个捕蛇者的口吻来讲述这个道理,比《论语》那种简朴的文风更有感染力。
  但文人能做的,也只是写文章而已。
  作为河东世家的柳氏子弟,柳宗元除了留下几篇文章,并没有给永州带来什么切实的改变。
  可是刘协不同,他对写文章没什么兴趣,却想借此机会整顿一下泉陵的民生。
  既然是穷山恶水出刁民,那就将穷山变成金山银山,将恶水变成金水银水,使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再以强力手段遏制当地的黑恶势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矿这种东西,能掌握在本地宗族手里吗?
  文人理政最大的缺点就是实操能力太弱。遇到麻烦,要么是头脑一热,撸起袖子硬上,要么是息事宁人,与当地势力妥协,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
  像诸葛亮那样软硬兼施,能将当地大户管制得服服帖帖的读书人,是极少数。
  可惜周不疑太小了,不熟悉情况。
  刘协叫来丁冲,让他从军中挑选一些熟悉泉陵本地情况的,尤其是找一些有开矿经验的,准备以清剿山贼为由,对当地的矿业安排一次扫荡。
  如果连零陵郡治周边的形势都控制不住,就算交州平定,士燮称臣,又有什么意义。
  换一批人做土皇帝么?
  至于这些矿收回来之后,交给哪个部门来负责,他暂时还没想好。
  ——
  一天之后,窦辅来了。
  他看起来很憔悴,眼中充满血丝,眼圈也有点黑。
  相比之下,陪他来的蒋琬、刘敏除了略显紧张之外,简直是神采奕奕。
  刘协没和窦辅多说什么,简单的寒暄之后,开门见山的便问支持他守城的人都有哪些。
  窦辅有些为难,可是在刘协的目光逼视之下,他还是一五一十的交待了。
  刘协和周不疑提供的名单一对照,心里便大致有数了。
  重合率很高。
  这说明他当初的猜想是靠谱的,这就是一次各取所需的配合。窦辅因功入仕,成了泉陵令。当地富户得到了庇护,从此可以更开心的开矿赚钱。
  刘协命人记下名单,对蒋琬说,麻烦你再走一趟,将这些人都请到行在来。
  蒋琬听出了刘协言语中的杀气,却不敢拒绝,只得转身去了。
  与此同时,刘协安排丁冲接管城防,恢复泉陵城的秩序,并进一步收集证据。
  丁冲心领神会,领命而去。
  安排好了这一切,刘协重新召窦辅回话。
  “现在,你可以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一遍了。”刘协曲起手指,轻叩案上的记录。“在其他人交待之前,还算你自首,朕当初答应你的条件依旧兑现。你可以选择回到关中老家,也可以选择留在这里,当然也可以选择去任何地方。若是你还是不肯说……”
  刘协嘴角露出一丝浅笑。“那就怨不得朕了。”
  窦辅汗如雨下,脸色灰败。
  犹豫半晌后,他双膝跪倒,以头抵地。“谢陛下开恩,罪臣愿说。”
  “那就说吧。”刘协十指交叉,置于腹前,俯视着窦辅。
  一旁的太史铺开纸笔,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窦辅身份特殊,他讲述的内容将来可能入史,作为窦武传记的一部分。
  窦辅平复了一下情绪,将情况一一说来。
  总体上,和刘协猜想的大致差不多。当地富户想攫取更多的利益,命人假扮山贼攻城,又支持窦辅守城,双方敲锣打鼓的演了一场戏后,窦辅顺利控制了泉陵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