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99章

汉道天下-第499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点,显然都有利于维护关西人,对关东士大夫不利。
  刘协决定先在身边的小圈子里进行讨论,考虑成熟了,再向司徒、司空府提出建议。
  但是他对贾诩的支持还是表示满意的。
  大体上,贾诩这个方案很对他的胃口。
  贾诩也不反对,但是他更建议刘协趁此机会,走得更远一些,就当是试行。
  “交州尚未平定,陛下何不渡江,就近看看丁冲的部署,激励将士,顺便给士燮一些压力,逼他早日自缚请罪?”
  刘协笑了。“你觉得士燮会自缚请罪吗?”
  “会。臣与士燮曾有数面之缘,当时他在洛阳,师从刘陶读书,本非争霸之人。不过是见中原大乱,无力节制岭南,这才心生野望,效仿赵佗、吕嘉,想割据一方。如今陛下平定天下,士孙瑞、孙策两路并进,连战连捷,他们只怕已经破胆,只是担心孙策好杀,不敢投降。只要陛下一封诏书到,他必然袒衣自缚、束手来朝。”
  “你和士燮还是旧相识?”
  贾诩笑笑,带着几分自嘲。“臣在洛阳为郎十余年,认识的人可不少。只不过臣出自边鄙,没人愿意与臣结交罢了。臣若是关东人,或者像士燮那样,拜刘陶那样的中原中士为师,或许会走得顺利一些。”
  “刘陶是哪里人?”
  “颍川郡颍阴县。”
  刘协心中一动。
  原来士燮的老师刘陶和荀彧是同县,怪不得士燮以一介边郡书生,升迁却这么快,不到四十岁就出任交阯太守,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比起士燮,贾诩当年真是望尘莫及,不得不回西凉,自谋出路。
  董卓之乱,本质上是山东士大夫对凉州武人系统性压制带来的反抗。
  他们太自以为是了,真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把凉州人放在眼里。不管是皇甫规、张奂以读书治学示好,还是董卓以强迫手段招揽,都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
  作为凉州人的一员,作为董卓曾经的亲信,贾诩对此刻骨铭心,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上了一次眼药。
  士燮既然是颍川人刘陶的弟子,就算是汝颍士大夫圈子中的一员。他割据交州这么久,进行甚至已经派大军征讨,汝颍人却始终无动于衷,没有一点表示。要说他们没又保留,实在解释不通。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走一趟,去看看九嶷山。”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忠言逆耳
  司徒、司空二府还在商量新法的事,南阳也必须有人坐镇,所以杨彪、周忠都留在了南阳,刘协只带着张济、贾诩来到江陵,就连四将军都只带了段煨一人。
  所以他起意去江南看一看,也不用和谁商量,只是给司徒、司空二府发了一道消息,然后就传诏留守长沙的黄祖,让他派船来接。
  数千人马要过江,只能乘坐荆州水师的战船。
  天子巡视江陵,黄祖就在江南等着,随时准备接驾。得知天子要过江巡视,第一时间带着战船来了,恭恭敬敬的迎天子登船,竭力示忠,恨不得将心腹剖开,让天子看看他那一片赤胆忠心的鲜红。
  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是天子强力压制孙策,他不可能活到现在,他儿子黄射也不可能成为南阳太守。
  孙策盯着他的脖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刘协却没和黄祖说太多。
  江夏黄家得到的利益足够多,忠心自然有保证,没必要刻意拉拢。黄祖不听话,有的是听话的,他不介意江夏黄家换个家主。
  看着眼前的长江,刘协和张济、贾诩聊起了黄河,聊起了青藏高原。
  长江、黄河这两条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这是后世才确认的道理,这个时代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很多人还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当然昆仑究竟是哪儿也有分歧,短时间内很难有定论。
  刘协的观点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张济、贾诩未必全懂,却表示认可。
  原因很简单,这个说法逻辑自洽,而且能解释很多看起来很神秘的事。
  比如频繁的地震。
  东汉史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地震,仅是献帝初年就是两次。初平二年六月一次,兴平元年六月一次。按儒家的灾异学说,第一次是因为董卓入京,第二次没得洗,只好存而不论。
  刘协反对这些牵强附会的联系,虽然没有明说要取消儒学,却多次提倡理性的看待这些自然现象,将灾民与政治分开,引起了不少儒生的担忧。
  除夕之夜,皇后伏寿质疑周忠就是对这种心理的体现。他当时给了含糊的说法,但意思其实是明白的。我不反对天人感应,但不赞同你们这种简单粗暴的感应法。
  我登基以来,没做过什么坏事,为什么会地震?
  既然不是因为我,那就是因为你们了?
  考虑到灾异学说经常性的误伤,在君强臣弱的时候尤其不利,所以最近坚持灾异学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讨论起这些自然现象也坦然得多。
  儒家如果还想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自我改革,去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成份,已经渐成共识。
  贾诩本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儒生,而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他对此当然乐见其成。
  他甚至建议刘协将这个观点发表,供其他人参考。
  现在外出游历的士子也多,说不定有人会去实地寻访,探个究竟。
  刘协哈哈大笑,颇有几分得意。
  考试制度初行,有不少读书人还不适应,转不过这个弯来。有些家底比较殷实的就选择了外出游历,既能散心,又能增广见闻,一举两得。
  殊不知,这也是他的目标之一。
  他就是要把死读圣贤书的读书人逼出书斋,让他们面对真实的大千世界。
  见得多了,思想自然而然的就会改变。
  至于那些死守着五经不放,不愿意睁眼看世界的人,就让他们埋在故纸堆里吧。
  ——
  南阳,司徒府。
  杨彪看着刚刚收到的诏书,无奈地一声叹息。
  天子去了江陵还不罢休,还要去江南。
  这也就罢了,天子还提出一个将巡狩制度化的想法,让司徒、司空二府讨论一下。
  杨彪一看那个计划,就想到了贾诩。
  这个计划的用意太明显了。
  既然巡狩的内容之一是各地的驻军,太尉必然随行,而幽并凉三州又必然是巡狩的重点。
  让贾诩伴驾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杨彪让人准备茶水。
  这封诏书不仅发给司徒府,还抄送司空府。用不了多久,周忠就会来。
  不出所料,茶水刚刚准备好,司空周忠就匆匆走了进来。一进门,还没登堂,周忠就气呼呼的说道:“文先,我就说你当初将太尉让给贾诩是一个错误,现在看到了吧?”
  杨彪笑笑,示意周忠稍发勿躁,且入座喝茶。
  周忠嘴里说着喝不下,手却一点也不慢,将一杯热茶直接倒进了嘴里,烫得脸色接连变了几变,险些将茶水吐出来。
  “嘉谋,你慢一点。”杨彪有些无奈的提醒道:“贾文和之后,谁最适合担任太尉?”
  周忠想了想。“君荣倒是合适,只是他最近态度不明,也不知道是受到了压力,还是想法有变。”
  “君荣之后呢?”
  “燕然都护曹操,幽燕都护荀攸。”
  “再往后呢?”
  周忠摇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得意。“太远的事情,预测没有意义。”
  杨彪哈哈大笑,指指周忠。“你啊,在我面前都不肯言无不尽,还希望别人能对你我推心置腹?”
  说着,杨彪摇摇手中的蒲扇。“三十以下的小辈中,能与公瑾比肩的人不多。”
  周忠端着茶杯,正准备喝茶,听了杨彪此言,目光一转。“还有谁?”
  杨彪用蒲扇指了指西面。“万里之外,正在黑海大草原上兴风作浪的那个小子。”
  周忠眼神微闪,反应过来,知道杨彪说的是沈友。
  根据最近收到的消息,沈友和轲比能的女儿唐苏合情投意合,颇得轲比能欢心,已经代替荀恽,成了轲比能的行军长史,正协助轲比能进军黑海北岸的大草原。
  沈友与周瑜年纪相当,武艺不俗,又有先手,在西域立功的机会要比周瑜大得多。二十年之后,他将是周瑜争夺太尉的有力人选。
  “江东人异军突起,势头之劲,不亚于凉州人。若是天子迁都江陵,只怕荆南四郡也会来分一杯羹。文先,天子这是要对山东士大夫赶尽杀绝啊。”
  杨彪眉头微皱。“嘉谋,有句话,可能不怎么顺耳。可是作为老朋友,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如今之天下,已经不是山东士大夫就能撑得起来的。江东也好,荆南也罢,都不是昔日的蛮夷之地。用不了多久,孙策率领的水师就能将游弋南海,你怎么能还将山东与文明之地等同呢?天下很大,不必发山东山西、江南河北。”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春秋大梦
  周忠有些尴尬,讪讪地点点头。
  “年纪大了,习气难改。”他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嘴,自嘲道:“天生嘴快,难免出错。”
  “言为心声。”杨彪不客气地说道:“你心里不这么想,岂能这么说?”
  周忠放下茶杯,严肃的拱手致谢。“是,是。文先教训得是,我记住了,回去就闭门谢客,深自反省。”
  杨彪哼了一声,没有再说。
  周忠与他年龄相当,官职相近,他也不能说得太过,只能找机会提醒一下。
  话题回到贾诩的巡狩之计。
  两人商量了半天,觉得这个方案看似荒唐,却有可取之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天子或者太子安居都城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在开销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经常性的出去巡视,求尝不是督促地方的一个方法,也和天子将民事委任司徒、司空吻合。
  天子在外面巡视,对司徒、司空的干涉更少。
  至于军事,反正天子暂时也不可能放弃,不如暂且维持这种局面。等天下太平,贾诩以及西凉人的影响力渐弱,荀攸、周瑜等人接替,形势自然会有变化。
  退一步说,天子也不是好战之人,兵权在他手中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原则上,杨彪表示赞成,可以进行公开、深入的探讨。
  周忠听了杨彪的分析后,也改了主意,表示可以接受。他随即又提起了天子要去江南的事。
  “文先,你还记得刘陶么?”
  “当然记得。”杨彪淡淡地说道。“你是担心天子将士燮和汝颍人联系起来?”
  “你不担心?”
  杨彪没有立刻回答,只是不紧不慢地品着茶。
  得知天子要去江南的时候,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刘陶的官职虽不高,名声却很响,他当时就很敬重这个比他年长十来岁的学者。在张角为祸之际,他们都曾多次提醒孝灵皇帝,也算是同志。
  刘陶后来被污与边章同谋造反,不屈而死,杨彪至今难忘。
  如果二十年后,刘陶又因为士燮的原因累及身后后,他会很失望。
  他想不明白,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为什么汝颍人不利用这个关系劝士燮投降。
  难道他们觉得士燮还能苟安于岭南?
  说到底,还是汝颍人没认清形势,不甘心失去特有的影响力,和天子怄气,希望天子能有所让步,承认汝颍人的独特地步。
  这种情绪很强烈,甚至连荀彧本人都无法左右。
  “我和刘陶算是同道,我写封信去,让刘陶之子走一趟交阯,劝士燮投降。”
  周忠点了点头。“也只有如此了。”
  ——
  送走周忠,杨彪独自坐在堂上,慢慢地喝着茶,神情有些落寞。
  袁夫人从后堂走了出来,打量了杨彪一眼,啐了一口。
  “就知道你又忧国忧民了。”
  杨彪回过神来,哑然失笑。“我身为司徒,不忧国忧民,难道尸位素餐?”
  “话虽如此,却也没有像你这样急切的。天子等得,你等不得?”
  杨彪咂咂嘴。“天子还年轻,我却已过花甲,岂能如他一般从容。”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起来,我真有些嫉妒荀文若啊。”
  袁夫人垂下眼皮,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端在手中,却没有饮,只是看着袅袅的茶雾出神,眼神有些无奈。
  三个月前,杨修上书天子,为凉州鸣不平,要求司徒府调整从西凉调拨的物资价格,尤其是马匹的价格,并对官员考绩的指标做出调整,以求公平。
  奏疏一经刊发,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杨修的意见公允,这没什么问题,哪怕是中原籍的官员也不会反对,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哪天就会被调到边郡任职,当然希望考绩更公平一些。
  但子劾父,虽然是为公事,依然有不孝之名,这让杨彪脸上无关。
  被弹劾是一方面,教子无方才是重点。
  忠臣出于孝子。在忠与孝之间,绝大多数人还是先认可孝。
  君臣关系可有可无——哪怕是面对明君,臣依然可以选择不仕。父子关系却不能解除——哪怕父亲愚钝,子却不可以不孝,反而有子为父隐的义务。
  杨修虽然没有点名批评杨彪,却无异于指责杨彪。
  “夫君,德祖弹劾的是司徒府,不是司徒本人,你不必往心里去。”
  杨彪一愣,这才反应过来,不禁哑然一笑。他本想解释两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夫人,你觉得荀长倩如何?”
  袁夫人想了一会,才想起来荀长倩是荀彧的长子,已经去了西域好几年。
  “好啊,少年有为,有勇有谋。”
  “可是他远赴西域,此生怕是无法膝前尽孝了。”
  袁夫人笑笑,正要说话,忽然警觉,眼神顿时变得凌厉起来,身体也下意识地挺直。“夫君,德祖……不会是想去西域吧?”
  杨彪避开袁夫人的目光,低头斟茶。“你不是说荀长倩少年有为么?”
  “可是……”袁夫人变了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可是荀长倩有兄弟,德祖却是独子,是吗?”杨彪一声轻叹。“可是你别忘了,天子西征在即,德祖若去西域,不是流放,是伴驾。西域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可是……”袁夫人坐了回去,却握紧了拳头。“可是西域万里,他真要去了西域,以后我们母子也许也就再也没见面的机会了。”
  “不至于。”杨彪笑笑。“他不回来,我们可以去嘛。”
  袁夫人惊讶地抬起头,如梦初醒。“你们早就商量好了,只是瞒着我,对吗?”她恨得咬牙。“你还整天在我面前扮出这副样子,让我着急?”
  杨彪苦笑着摇摇手。“我不是扮出这副样子,是真的着急,只不过不是为德祖,而是为周嘉谋,以及和周嘉谋一样顽固不化的老臣们。”
  他一声长叹。“天下已经一统,他们却还沉浸在春秋的梦里。若是普通书生发发牢骚,也就罢了。身为公卿,却还是这般顽固,如何是好?”
  袁夫人冷笑一声。“所以你想以身作则,主动让贤?”
  杨彪嘴角轻挑。“卸任之后,我们趁着身体还好,做天下之游,不好吗?”不等袁夫人说话,他又说道:“你不是最爱葡萄酒么?我们就去盛产葡萄酒的地方,向天子讨一块封地,从此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岂不快哉?”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旧地重游
  袁夫人撇撇嘴。“我不过想喝几杯葡萄酒,至于弃祖宗之地不顾,去万里以外的西域?”
  杨彪轻笑一声,幽幽地说道:“夫人,去了西域才能喝得安心。”
  袁夫人眉头微蹙,瞥了杨彪一眼。“这是天子的意思?”
  杨彪坐了起来,将手中的茶杯放在案上,掸掸袖子。“天子什么也没说,但身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