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82章

汉道天下-第482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酥怠!
  原本喧哗的楼下安静下来,只听到“啪啪”的响声,应该是王粲拍打书页的声音。
  刘协看了一眼案上准备好的文稿,不禁笑了一声。
  唐夫人做事很细心,备选的文章、书籍已经准备了一份,就摆在他们的面前,随时可以翻阅。想来楼下宾客的面前也是如此,王粲拍打的就是这些。
  “圣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等书生,不敢妄言立德立功,只能在立言上有所贡献。在座诸位,大多束发启蒙,春秋不辍,由《论语》、《孝经》而及五经,旁涉诸子百家,用功十余载,读过的书就算没有五车之富,一两车也是有的。”
  有人大声说道:“论读书之多,谁能和你王仲宣相比。前有蔡伯喈赠书,后有兰台之藏,经眼者,怕有万卷之巨,百车也装不下了吧?”
  众人纷纷大笑,言语间不乏对王粲的羡慕,但仔细品,又不乏戏谑的味道。
  书读得再多,如果不能把握其意,也就是个移动书库而已。对有过目不忘之能的王粲来说,这与其说是奉承,不如说是调侃。
  “刚才那人是谁?”刘协轻声问道。
  荀文倩皱着眉,一时猜不出来。
  何宴凑了过来,轻声说道:“若臣猜得不错,应该是潘濬。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师从宋忠,原本与王粲也有交情。后来因南阳郡学画像一事,对王粲有些不满,多次与王粲争辩。今天这样的盛会,他没有不来的道理。只是甫开场便如此激烈,倒是有些不寻常。”
  “为何不寻常?”
  “潘濬虽是书生,却好兵法,常说论战如用兵,当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像这般一开口就咄咄逼人,不像他的作风。”
  何晏想了想,眼中露出一丝小小的兴奋。“除非……有援兵。”
  荀彧在一旁听了,用眼角余光瞅了一眼何宴,眉头不经意的一蹙。
  何晏还没成年,就露出了好斗的习气,怕是受天子影响不浅。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先声夺人
  刘协倚着窗棱,目光透过窗格,看向楼下的会场。
  不知不觉间,宽敞的大厅已经坐满了人,不少人挤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向王粲发难的潘濬不在堂上,在廊下。他算不上高大,但形容坚毅,的确有几分兵家的气度。或者说,有几分霸蛮之气。
  江南四郡属荆州,却常常被江北三郡,尤其是南阳、南阳人看作蛮夷。长沙、桂阳略微好一些,零陵、武陵山地多,民风剽悍,尤其如此。
  眼前潘濬的咄咄逼人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人的霸蛮,可是在刘协看来,这却是一种勃勃生气。
  难怪潘濬后来会成为孙吴的名将。
  当然,这也让他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开发江南绝非易事。
  如果不能先摆平江南士人,很难实现对江南的深入控制,更别说开发了。
  也许这次应该趁着刘巴来参与二府议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刘协用眼角余光打量了一下荀彧。
  他知道刘巴入仕之初就是和荀彧合作的,只是后来刘巴去关中担任大司农,和荀彧就分开了。从两人的表现来看,很难说他们现在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志同道合。
  而刘巴本人的名士习气也够重的。
  堂上,王粲朗声一笑。“承明,你说得有些夸张了。兰台书虽多,却也没有万卷之巨。兰台为天子藏书,可不是什么书都有资格入藏的。我们今天在此荐书,就是要选出值得更多人阅读、赏鉴,有资于治的著作。承明若有高见,不妨直言,若只是意气之争,玩笑之言,就没必要多说了,等会后饮宴时再谈不迟。”
  刘协嘴角轻撇。
  王粲棉里藏针,以攻为守,看来最近研究西学颇有进益。
  西方推崇的古希腊哲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辩论为生,比如逻辑学。
  在喜欢打嘴炮这一点上,东西方其实没什么区别。要说有区别,可能就是东方人受儒家影响比较深,很难跳出儒家五经这个圈子,有画地为牢的局限。西方人更朴素些,论点、论据更接近于自然。
  当然东方也有类似的学问,比如《墨子》,以及最近比较火的《论衡》,与儒家内部单纯的辩经不同,更多的关注自然现象。
  蔡邕是研究《论衡》较早的学者之一,王粲既是他的弟子,又有他的藏书,想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不出所料,潘濬虽然来势汹汹,却被王粲这一招以柔克刚化解,气氛为之一滞。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罢休,随即又说道:“以令史之见,什么样的文章、著作才算有价值?有资于治又是什么样的标准?五经算不算?”
  “五经自然算。”王粲的声音中露出些许不快。
  刘协也有些不爽,他已经猜到潘濬要说什么了。他转头看向荀彧,嘴角轻挑。“荀君,为礼法举大旗的人来了。”
  荀彧没说话,心里却有些复杂。
  宋忠是荆州大儒,五经皆通,礼学也不例外。刘表在荆州兴学,主要倚仗的就是宋忠、綦毋辏Ф恕E藶F既是宋忠弟子,想必学问不俗。
  只是宋忠之前因为历任太守画像事件,与天子发生过冲突,而王粲态度鲜明地站在了天子一边。潘濬此时发难,多少有些私人恩怨,又容易引起天子不快,未必是最好的人选。
  听听天子这语气,就知道天子已经心生警惕了。
  只是他人在楼上,也不能下去阻止,只好听着。
  果不其然,潘濬随即推荐宋忠与刘表共著的《五经章句后定》,并表示这部书是皇后动用私帑印制,印制精美,深为士人喜爱,理当列为第一。
  此言一出,楼上楼下的气氛都有些紧张,无数双目光看向了王粲。
  这部《五经章句》涉及到三个人:皇后,宋忠、刘表。
  如果不定为第一,对皇后面子不好看。
  如果定为第一,不仅宋忠有面子,刘表也有了面子。
  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天子虽然为刘表定谥,但那只是从大局出发,并不代表天子本人对刘表就有好印象,驾临南阳郡学时还批评了这部书,认为章句并非急务,不宜过于推崇。
  如果第一次荐书会就将这部刘表参与编著,又被天子批评过的书列为第一,这多少有些尴尬。
  角落里有人说了一句,只是含糊不清,只能感觉到语气不是很好。
  刘协伸长脖子,看了半天,也没找到是谁。
  “荀君读过这部书么?”刘协收回目光,轻声问道。
  “读过。”荀彧倒也不隐瞒。“书刚印好,宋忠就派人送了我一套。”
  “评价如何?”
  荀彧沉吟了片刻。“仅就学问而言,还是精到的。若在太平之世,刘表也是个大儒。可惜他生不逢时,未能尽展其才。”
  刘协无声而笑,没有追问。
  荀彧的态度很委婉,却也很坚决,再问就没意思了。
  楼下,王粲也沉默了片刻,缓缓开了口。“既是荐书会,承明自然有荐书的权力。至于能否列为第一,却不是承明一言可定。来人,且将《五经章句后定》写下。”
  有人上前,提着笔,打算在准备好的白板上写下了《五经章句后定》书名。
  潘濬举步上前,取过那人手中的笔,挥毫写下六个端端正正的大字,然后搁下笔,看了王粲一眼,从容回座。
  “好书法。”有人大声叫道。
  只是没几个人附和,多少有些尴尬。
  刘协远远地看了一眼,也觉得潘濬书法不错,刚劲有力。
  “潘濬先声夺人,处处占优,果然是有备而为。”荀文倩低声说道:“王粲进退两难,若不能妥善应对,这个兰台令史就只能换人了。”
  刘协笑笑。“怎么,你认为王粲必败?”
  “陛下觉得他还能赢?”
  刘协十手交叉,收于腹前,身体微倾,凑在荀文倩耳边说道:“要不我们打个赌?”
  荀文倩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旁边的荀彧。
  荀彧一动不动,恍若未闻。
  荀文倩悄声说道:“陛下想赌什么?”
  “如果这《五经章句后定》经过众人评议,被列为第一,明年开春之后,我就去西域,再也不回中原一步。”
  荀文倩吃了一惊,没敢接刘协的邀战。
  荀彧微微皱眉,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沉声说道:“陛下,不可戏言。”
  刘协面带微笑,但语气中却没有一点笑意。
  “荀君,我这可不是戏言。如果这部书成了冠军,这几年的教化就是失败的,也就没有再坚持的必要了,不如换一种方式,重头再来。”他顿了顿,又道:“反正我还年轻,不差这几年。”
  荀彧手一抖,半杯茶洒在胸前。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沧海一粟
  一直坐在一旁没吭声的唐氏见状,连忙掏出手绢,上前为荀彧擦拭。
  荀彧面红耳赤,起身离席,深施一礼。
  “君前失仪,死罪,死罪。请陛下容臣稍退,整理仪容。”
  刘协瞥了荀彧一眼,似笑非笑。“荀君自便,不要泄露了行踪就好。”
  荀彧再拜,转身轻手轻脚地出去了。唐氏也告了罪,跟了出去。门外有唐夫人安排的侍女,见荀彧脸色不佳,胸前又湿了一大片,也不敢多说什么,引着荀彧去换衣服。
  荀文倩瞅了一眼刘协,欲言又止。
  刘协却不以为然,追问道:“赌不赌?”
  荀文倩眨眨眼睛。“既然陛下兴致这么高,那我就凑个趣。今年织坊生意兴隆,我年终得了不少赏赐。孝敬父母之后,还有近二十金。若是陛下不嫌菲,我就拿这些钱当彩头,如何?”
  “行。”刘协满意地点点头。“蚊子虽小也是肉,能赚一个是一个。”
  荀文倩忍俊不禁,掩唇而笑。
  这时候,楼下又有人起身荐书。
  这一次,是蔡琰所著的祭文。
  理由也很简单,一是蔡琰的文笔的确好,寥寥数语,便将这二十年来的战乱、惨状描摩得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不由得悲从中来;二是这篇文章适逢其时,在太平将至之际,祭奠死者,令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太平,奋发图强;
  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蔡琰此文救了不少人。如果不是这篇祭文,会有更多的人被杀。而蔡琰因此文被贬,付出了代价,值得所有人尊敬。
  众人一致同意,随即将这篇文章的名字也写在了白板上。
  刘协撇了撇嘴,一旁的荀文倩也偷偷地笑了两声。
  知道蔡琰究竟为什么被贬的人屈指可数,天子这一箭双雕玩得好,几乎骗过了所有人。
  接着又有人起身,推荐杨修写的两篇与天文有关的文章。
  理由是这两篇文章重新阐述了宣夜说的合理性,更容易理解,比盖天说和浑天说更能解释观测到的现象,有发明之功。
  听到这些,刘协多少有些欣慰,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宣夜说能得到认可,说明这个时候的读书人的世界观正在慢慢的改变,而且是朝着正确的方向改变。
  或许不久的将来,地心说就会被抛弃。
  ——
  荀彧脱下了外衣,唐氏接过,放在熨架上,准备用熨斗烘干。
  “夫君,天子一句戏言,你何必如此失态?”
  荀彧坐在一旁,一声长叹。“夫人,你真以为这是戏言吗?”
  唐氏扭着看看荀彧,没敢再问。
  荀彧接连叹了几声,起身走到门口,让门外的侍者去请唐夫人来。侍者去了,他站在门口,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愁眉不展。
  他心里清楚,天子绝非戏言。
  从兴平二年秋,天子在军中推行教化算起,如今已经八年有余。天下太平,固然是值得欢喜的成就,但是离天子的目标还有很远。
  天子要的不是一时苟安,而是长治久安,至少百年的太平。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他可以忍,可以让步,可以耐着性子与所有人周旋,表现出了他这个年龄难得一见的老成。
  可若是他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那他还会这么忍吗?
  不会,他会选择另一条路。
  荀彧不敢想,如果天子放弃了现行的新政,改用另一种方案,天下会迎来什么样的大乱。
  至少有一点,他是可以肯定的,儒门也好,党人也罢,都不会有好下场,天子会将他们连根拔起,付之一炬,再也不会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
  这不是威胁,这是警告。
  天子手握重兵,有这样的实力。
  荀彧再一次感受到了没有兵权的痛苦,只是与二十年前不同,他现在更多的是无奈。
  儒门不是没有机会掌握兵权,是儒门自己把握不住。
  袁绍曾经是山东州郡的盟主,手握精锐数十万,但他既不敢进攻董卓,也没能平定山东,反而在不断内讧中迅速衰亡。
  天子甚至没有发起真正的攻击,他就兵败被俘了。
  谁能做得比袁绍更好?没有。
  荀攸吗?不可能的。别看他官居幽燕都护,手握精锐数万,可若是没有麹义、张辽等武人的支持,他什么也不是。
  如果他起兵造反,可能等不到入塞,就会被人砍下首级,传首京师。
  荀彧越想越不安,叹息不已,直到唐夫人匆匆赶来。
  唐夫人正在二楼的房间里,与一些南阳大族的女眷说话,听说荀彧请她去一趟,多少有些诧异。
  衣服湿了,换就是。没有换的衣服,烘一下也不麻烦。为什么要找我?
  很显然,衣服只是由头,荀彧有其他重要的话要说,甚至是不方便对天子说的。
  “出了什么事?”唐夫人说道:“我经过门口时,听天子和文倩说笑,气氛很是和睦啊。”
  荀彧摆摆手,先示意唐夫人将侍者赶得远一些,然后将天子的“戏言”低声说了一遍。他要唐夫人想办法引导一下楼下的节奏,千万不能让《五经章句后定》这部书被列为第一。
  唐夫人听完,眼神闪烁了良久。“文若,你高估我了。你以为他们应我的邀请,在这里举行荐书之会,就能听我的摆布?他们肯来,是给我面子,不是欠我的人情。”
  “那怎么办?”荀彧的额头全是汗。“万一天子恼了,改用武力解决,这难得的太平可就全毁了。”
  “你想多了。”唐夫人很平静。
  “你觉得天子不会这么做?”
  “如果《五经章句后定》被列为第一,天子会这么做,但我觉得《五经章句后定》不会被列为第一。”
  荀彧愣住了,瞪着唐夫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唐夫人抬手轻挥,示意荀彧不要紧张,来到火塘前坐下,给荀彧倒了一杯奶茶。
  “文若,你刚到宛城,还不了解情况。如今的宛城可不是你印象中的宛城。五经虽说还是儒生必读书,非其他书可比,却不是唯一的经典,甚至不是最高的经典。《五经章句后定》本是旧儒之说,只是今年才出版而已,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大的影响力。”
  “那……什么书的影响力最大,甚至超过五经?”
  “《五经章句后定》不是五经,只是宋忠、刘表等人的一家之言。”唐夫人纠正道:“就算是五经,与天地大道比起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半日闲
  荀彧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希望唐夫人能想想办法,确保《五经章句后定》不会被推举为第一。
  唐夫人很无奈。
  “好吧,我去试试。”
  有那么一瞬间,荀彧很受伤。唐夫人看他的眼神有点像看乡下愚夫愚妇,而不是名满天下的名士、王佐,甚至不是一个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
  唐夫人起身走了,留下荀彧夫妇在屋里熨衣服。
  过了一会儿,荀文倩来了。“还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