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80章

汉道天下-第48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只小金手简直就是个诅咒,胸前佩过这只小金手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人下毒,就是被人斩首。不是被亲爹嫌弃,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就是被逆子刺杀,很没尊严的死在厕所里。
  大汉的丞相虽然没那么悲摧,却也同样是个高危职位。尤其是英主在位时的丞相。不是碌碌无为,就是不能善终。
  帝与相,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相爱相生,至死不休。
  “皇帝之手?”荀文倩心中一动,爬了起来,伏在刘协胸口。“陛下是说司徒?”
  刘协摇摇头。“不,是丞相。”
  荀文倩倒吸一口冷气,抬手掩住了嘴,眼睛瞪得溜圆。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可以攻玉
  丞相与司徒虽然都是治民,区别却很大。
  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兵权的太尉名义上与丞相并列,实际上却要稍逊一筹,只能与被称为副丞相的御史大夫比肩。
  在汉初行丞相制的时候,由太尉转丞相是升迁,官至丞相才是真正的位极人臣。
  即使是董卓这样的武夫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他有篡位野心的时候自任相国。
  相国就是最初的丞相。秦时称相邦,汉代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改称相国,后来又改称丞相。
  光武帝延续了西京末年的司徒制,不设丞相,就是要抑制相权,增强皇权。
  深知刘协对兵权重视的荀文倩当然不会天真的相信刘协会恢复汉初的制度,让荀彧担任丞相,却能看出刘协对荀彧的期望很高,丝毫不亚于杨彪父子。
  仅是这个态度,就足以让她心花怒放。
  如果天子对她没有足够的信任,不可能有这样的表态。
  “谢陛下。”
  “你也不要急着谢我。”刘协抚摩着荀文倩光滑的肩膀。“令尊年过不惑,习气已深,又以党人自居,想改弦易张绝非易事。正如旧刀,不入炉重炼,怕是难以锋芒。你既要有耐心,又不能掉以轻心,该提醒的时候还是要提醒,不能让他钻了牛角尖。”
  荀文倩笑道:“臣妾哪有这个本事,还是请陛下出面点拨点拨吧。他虽然固执,对陛下还是佩服的,尤其是这两年,河东、河南的施政经历已经足以证明陛下高远,不由得他不服。”
  “巧言佞色鲜矣仁。”刘协点着荀文倩的鼻尖,开了个玩笑。
  “臣妾只是实话实说罢了。”荀文倩皱皱鼻子。
  ——
  次日一早,荀文倩赶到隔壁院子,与父母共进早餐。
  她向荀彧转达了刘协的意思。
  虽然没说刘协希望荀彧能成为皇帝之手的戏言,但她明确的说,天子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下塞维鲁的历史,与董卓做个对比,并从中吸引教训。
  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宛城多留几天。
  荀彧心领神会。
  天子不反对他研究塞维鲁,反而要他深入一些,不要浮于表面,说明天子也对此人的事迹有些感情。他们可能在细节上的有分歧,在以史为鉴的理念上却是一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子虽然对他之前的回答不满意,却没有因此放弃他,还对他寄予厚望。
  这对他无疑是个安慰。
  见荀彧阴了几天的脸露出笑容,唐氏也松了一口气。
  荀文倩顺势又劝荀彧,虽然读书很重要,但实地考察也不可或缺。你难得来南阳,又恰逢新年,一起去见见宛城的繁华景象,能增加纸上见不到的人间烟火,也许会让你感触更深。
  说着,她又命人取来一些钱,一部分交给母亲,一部分留作今天出去购物的开销。
  昨天皇后给的年终赏赐大部分都在这儿,她只留了三分之一。
  得知仅是年终赏赐就有五十万之钜,荀彧也颇有惊讶。他知道今年的形势不错,各府寺不仅发了全俸,还有赏赐,但荀文倩作为一个织坊的管理者,年终就能拿五十万赏赐,还是让他大出意外。
  经过仔细询问,得知荀文倩能拿到这么多赏赐并不是因为她的贵人身份,而是织坊效益好,就连最普通的工人都有一个月的薪酬五六千钱,荀彧更是咂舌。
  惊讶之余,荀彧又有些担心。
  工坊这么挣钱,必然导致更多的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工坊。
  如此一来,难免有土地抛荒,粮食如何保证?
  荀文倩听了,不禁笑道:“你和天子还真是想到一起去了。不过天子有办法解决,你可有办法?不会又是重农抑商那一套吧?”
  被女儿当面调侃,荀彧多少有些不快。
  “朝廷施政,自有章法,岂是你能置喙的。不重农抑商,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再者,重农抑商又岂是只为粮食着想?商人行走天下,难以管制,本就是最容易生乱的一类人,市场更是藏污纳垢之地,奸宄为伍,倚仗财力,交通王侯,干涉政务……”
  荀文倩抬手求饶。“阿翁,我错了,我不该不自量力,和你争论这些大事。”
  荀彧自觉失态,摆摆手。“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想告诉你,重农抑商之所以施行这么久,自有其不得已处。就算要调整,也不能轻率从事。你刚才说,天子有办法解决?”
  荀文倩随即将刘协要她与石韬等人联系的事说了一下。
  刘协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很直接:提倡农学,发展相关的技术,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劳动强度,使同样的人能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而不是将劳动力限制在土地上。
  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脱离土地,从事更有价值的事务。
  农业是根本,但只有农业是无法发展的,工业、商业能产生的价值更高。只有大力发展工商,百姓才能富,国家才能强,华夏衣冠文明才不会被蛮夷欺压甚至毁灭。
  有问题不可怕,想办法解决就是了,不敢正视问题才可怕。
  对荀文倩言语间的轻狂,荀彧很不满意,但是看看摆在眼前的巨款,他又觉得底气不足。他身为河南尹,主政一郡,辛苦绝非一个织坊可比。可是他能拿到的年终赏赐却不及荀文倩一半,更别说河南尹府的掾吏了。
  一个普通掾吏,比不上织坊的一个普通工人。
  河南尹去年的赋税收入,也不及织坊去年的税收。
  这就是农业与工商业的差距。太史公早就说过,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至今还是至理。
  所以,向后退是不可行的,还是天子的方法更可取。
  利用技术的力量,提高农业水平,在更多劳力的情况下,保证粮食的供给。
  而这样的技术,不仅对户口有余的有用,对户口不足的河南更有用。
  “硝石能提高粮食产量?”
  “天子说有这个可能,毕竟硝石就是从人畜粪便中提取的,说不定就是肥料的精华……”
  荀俣皱着眉头,叫了起来。“姊姊,正吃饭呢,你能不能别提这么恶心的东西?”
  “有什么恶心的?”荀彧忍不住笑骂了一句。“你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
  “我不吃了!”荀俣扔下筷子,捂着耳朵,准备逃离。
  荀文倩起身,拉过荀俣。“好了,好了,我带你去宛城最好的饼店,请你吃真正的胡饼。”


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更进一步
  荀彧进城时就见识过宛城的繁华,尤其是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在其中,感受又与坐在马车上远观大有不同。
  用荀文倩的话说,就是烟火气。
  原本为了不暴露身份,荀彧还不顾荀文倩提醒,特意换上了一身俭朴的衣服。等到了街上,他才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了。
  他穿得太俭朴了,显得有些寒酸。当荀文倩拉着唐氏进了一家饰品店挑选首饰时,他站在路边,竟被人当作流落在此的外乡人,有人过来问他师从何人,研究什么学问,愿不愿意做个宾客。
  托不俗的相貌之福,总算没被人当作乞丐。
  等荀文倩闻声出来,那人见荀文倩一身衣服虽然谈不上奢华,但举止之间自有雍容,知道自己误会了,连忙道歉离开。
  荀彧很尴尬,荀文倩却忍笑忍得很辛苦。
  唐氏也有些无语,后悔当时没听荀文倩的话,一起劝荀彧稍微穿得好些,以至于现在荀彧跟在他们身边就像个仆从。
  “宛城的百姓这么富吗?”荀彧看着四周,轻声问道。
  “宛城本来就富,如今行新政,兴工商,税赋为天下之首,百姓有点钱不是很应该吗?”荀文倩坦然说道:“这就是天子要的王道。不管是谁,只要不懒不残,就毋须为生存担忧。若能上进,还能过得更体面一些。”
  “这就是王道了?”
  “如果按照孟子的标准,这不是王道是什么?当然了,孟子是五百年前的人,标准难免低一些。”
  “……”荀彧扭头瞪了荀文倩一眼。“你还真是大言不惭啊。”
  荀文倩毫不畏惧的回视。“阿翁若是不信,不妨随便问几个人,看看有几家七十岁的老人不能衣帛食肉,哪家不能保证温饱,哪家的孩子读不起书。”
  荀彧欲言又止。
  以眼前的景象而言,就算荀文倩说的有些夸张,大体情况应该是没错的。除了黄巾之乱和董卓时西凉兵劫掠,南阳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经历大的战事,基础本来就好。这两年推行新政,发展势头更猛,甚至比天子亲自坐镇的冀州还要略胜一筹。
  户口多,农业基础好,工商发达,想不富都难。
  眼前的繁华还只是开始,没人能猜到将来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有一点可以确定:肯定会超过之前的全盛时期。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天子重视教化,重视实学。有了技术的加持,宛城才能发展这么快,将来的前景也必然更加喜人。
  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人的才智是无限的。
  对技术所能带来的效益,他有切身体会。
  硝石能不能提高粮食产量,他不肯保证。农具的改进会大大降低耕作的辛苦,却是已经得到证实的。
  因为同乡的关系,石韬等人有什么新发明都会先通知他,或者干脆在他的辖区内试验。去年他们搞了一种新犁,只需一人一牛就能耕地,效率比之前需要两头牛的旧犁还要高。
  河南能以那么少的户口跻身郡国中流,新犁功不可没。
  荀彧一开始也不相信只是形制的改变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益。后来亲眼见识了新犁势如破竹的破土,他才知道石韬等人为什么那么自信。
  如果硝石也能发挥类似的任用,亩产提高两三成肯定没什么问题。
  走在人群中,荀彧陷入了沉思。
  ——
  一家四口逛了半天街,品尝了不少美食,顺便买了过年要穿的新衣。
  宛市商品品类齐全,花样繁多。因为可供挑选的余地大,价格也公道。按照荀文倩的说法,属于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的程度。
  荀彧大开眼界。
  “天子说,这才是真正的王道。”荀文倩说道,随即又补充了一句。“个别人富可敌国,大多数人没有立锥之地不叫富,那叫为富不仁,是取祸之道,不能长治久安。”
  荀彧瞅了荀文倩两眼,觉得她话里有话,意有所指。
  不过他不得不承认,这说法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夫子所道,天子只是更进一步。
  黄巾之乱之所以引发那么大的冲击,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兼并引起的贫富不均,无法凭自身劳作解决温饱的百姓实在太多了,只有要有登高一呼,就像火星落到了柴堆上一样,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党人事先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否则也不会与张角往来。
  那时候党人眼中只有朝廷的背信弃义,只有天子重用阉竖引发的不忿,坚信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根本没想到自己也是祸乱之源。
  他们玩火自焚,引来了十余年的大乱,险些倾覆大汉。
  如今回头再看,要说一点愧疚也没有,显然不是事实。
  只不过作为党人的一员,而且是其中的俊秀,要他当众承认党人错了,也不太现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看来天子的王道不仅师从孟子,还直接追溯到了夫子,可喜可贺。”
  荀文倩思索片刻,说道:“准确地说,他对这句话只认可一半。”
  “一半?”
  “虽然没听他亲口说过,但是按照我的理解,他不认为寡和贫就能接受。如果只是满足于均和安,却不能解决寡和贫的问题,不能称为王道。儒门之失,正在于此。”
  荀彧沉吟了良久,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儒门之中便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他们重视民生,鼓励农桑,推崇教化,和天子现在做的差不多。
  这些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循吏。
  只是循吏大多是埋头干实事的,不喜欢党人、名士那一套作派,所以大多名声不显。
  曾几何时,他也曾对循吏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境界不高,只能做些庶务,不足为社稷之臣。施政一方还行,位至三公就力有不逮了。
  最典型的就是昭宣时的颍川太守黄霸。
  现在看来,他错得实在离谱,踏实勤政的循吏才是王道的践行者。
  荀彧突然想起了南阳郡学中的那些画像。
  他隐约听人说过,天子看那些画像时,在杜诗的画像前停了好一会儿,还提到了杜诗发明的水排。因为那个原因,消失多年的水排如今重现于世,而且不断改进,对南阳铁官的产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任用。
  “明天天子要去印坊吗?”荀彧问道。
  “当然要去。”荀文倩忽然想起来一件事,一拍额头。“差点忘了,我要给他买两件常服。他明天不能正式露面,只能旁听。”


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肺腑之言
  听荀文倩一说,荀彧才知道唐夫人虽然邀请了天子出席荐书会,却不希望他公开露面。
  这很离谱。
  更离谱的是,天子居然答应了。
  荀彧再三确认,才排除了自己听错的可能性。
  想想自己奉司徒之命,赶来宛城议事,事先天子也不知道,事后也没说什么,荀彧慢慢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庆幸之余,又有一丝惭愧。
  天下太平,朝廷已经没生存危机,天子却初心未改,矢志为华夏衣冠寻路,为儒门的重生殚精竭虑,为此不惜向士人让步。
  与此相比,自己放下不党人的颜面,踌躇不前,着实不够大气。
  “天子还要你买衣服?”荀彧加快脚步,跟上已经走到一家成衣店的门口。
  这家成衣店门面不小,里面摆着一张长长的木桌,一个中年女子正在裁剪衣料,手法熟练,快得荀彧来不及看。几个年轻女子坐在一旁缝衣,同样运针如飞。一旁的角落里,一个年轻男子正用熨斗熨衣,雾水缭绕,呲呲作响。
  沿着墙,挂满了已经完工的衣服,衣色鲜亮,光滑整齐。
  荀彧刚刚买过衣服,但他是站在门外等,没有进去看,也没留意荀文倩为什么能买到现成的衣服,而不是买了布料回去自己做。此刻看到这些,这才恍然大悟。
  “还有这样的店?”
  “宛城的新事物。”荀文倩轻声笑道:“阿翁小声点,要不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外地人,讲价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荀彧目光一扫,便发现正在裁衣的中年女子正好转过脸来,满面笑容。
  “几位客人,想买些什么样的衣服?”
  荀文倩一边看挂在一旁的衣服,一边说道:“年轻士子,二十出头,高七尺六寸,身材匀称。嗯,长年习武,比较结实,要稍微宽松一些,布料厚实一些。”
  “夫人好福气。”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