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38章

汉道天下-第438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问杨彪,如何才能做到让张济开心,别的西凉人也满意,不会觉得进行是故意排挤西凉人?
  杨彪说,这个简单,放缓推进速度,就地度田,逼益州就范。
  如今的益州门户洞开,军事征服并不难,但伤亡在所难免。如果一路推进,短时间拿下成都的可能性也不大,明年的春耕肯定会耽误。
  与其如此,不如就地推行度田。速度快的话,明年的春耕之前就能结束。到了秋天,这些郡就能为大军提供粮食,减轻长途运输的负担。
  不管是翻越秦岭,还是逆长江而上,运输的代价都很大,如果能在本地进行度田,供应大军,能减少不小的负担。
  益州四塞,不管关中、荆州度田有多大的成就,他们都未必相信。在益州本地度田,效果就不一样了。
  也许明年秋天,益州的百姓看到度田的好处,就会自发的响应朝廷。届时益州的军心士气都向着朝廷,刘璋还能坚持吗?
  刘协觉得有理。
  暂缓进军,就地度田,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张济在南阳几年也没能推进度田,现在还要他亲自来解决,本来就是一个短板。让他在益州度田,算是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而在度田这件事上,士孙瑞明显要比张济更擅长。将来论功时,士孙瑞稳胜一筹,升任太尉也就名正言顺。
  杨彪可谓是用心良苦。
  不过刘协也不亏。
  杨彪这等于默认了他的规矩,承认了在是否任命士孙瑞为太尉这件事上,他有足够的决定权。如果不按他的规矩来,谁说都没用。
  刘协答应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士孙瑞在广汉度田的消息传来。
  刘协多少有些好奇。
  杨彪与士孙瑞是早就商量好的,还是心有灵犀,想到了一起?
  刘协没有去问杨彪。
  大臣之间结党无法避免,必要的防范要有,却也没必要草林皆兵。
  经过朝议,刘协接受了杨彪的建议,下令士孙瑞、张济分别在广汉、巴郡度田,并接受了士孙瑞的建议,委任阎圃为广汉太守,施行度田。
  虽说事急从权,但阎圃就是益州人,这么做也有争取益州士大夫的用意。支持朝廷的,破格录用。反对朝廷的,冀州士大夫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在放缓了进军之后,逼降自然提上日程。
  刘协下诏,召赵温回朝。
  谁敢阻拦,视为谋反。
  ——
  刘璋是什么心情,眼下还不得而知。
  但荆州的世家、大族是真的惊呆了。
  益州之险,是他们可以耳闻目见的现实。朝廷两路大军进攻,竟然如此顺利,可见朝廷手中的实力之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而获胜之后,两路大军不是迅速挺进,直取成都,而是就地度田,又可见朝廷度田之坚决,甚至超过了天下一统。
  到了这一步,谁还想反对度田,等待他的除了朝廷的大军,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当然,也可以全家迁往渤海。
  但是很显然,愿意为了想象中的德政不惜一切代价的人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委曲求全。
  毕竟朝廷许诺,度田的损失只是暂时的,将来的回报会非常丰厚,远超他们现在的损失。
  姑且信之吧。
  让荆州世家、大族无可奈何的除了朝廷的坚决,还有百姓的渴望。得知天子亲至,在南阳度田,其他几个郡的百姓就在等着度田,性子急的已经准备自己动手了。
  再不度田,或许等不到天子震怒,百姓就会揭竿而起,要了他们的命。
  不少人背地里感慨,这哪是天子驾临,这简直是又一次黄巾之乱啊。
  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趁势而起,改朝换代呢。
  也有人把仇记在了刘表头上。如果当初他响应袁绍,或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在荆州各郡纷纷上书,准备度田之际,刘协终于有了闲情逸志,邀上皇后伏寿,准备去南阳郡学看一看。
  ——
  宋忠收到消息,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郡学墙上的碑刻还没调整,要是被杨彪看到了,当着天子的面表示反对,他就可无地自容了。
  要将近一半的画像撤下,并将缺损的位置修好,让人看不出来破绽,显然不是他们几个书生能完成的,需要真正的工匠,更需要一笔不少的以费。
  宋忠先找到了太守黄射,想请黄射拨点钱。
  黄射一口拒绝。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虽然是江夏黄氏子弟,但学问太差,入不了这些儒生的青眼。卸任之后,他是不可能留下画像的。
  之前愿意掏钱,是因为他从心底怕这些儒生。连骠骑将军张济都只能安抚他们,他要是逆着来,怕是要被这些儒生骂死。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他得到了天子的认可,而宋忠等人却因为这些画像惹恼了天子,不得不将刻好的画像毁掉。
  这时候,他哪肯再出钱。
  出钱岂不意味着与宋忠等人结党?
  宋忠在黄射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无计可施,找到了何咸。
  何咸是何进之子,从辈份上,与少帝刘辩平辈,是刘辩的外兄,也就和唐夫人有亲戚关系。
  在天子事实上取消了南阳帝乡的特殊帝位,一口气黜夺了几十位封君的爵位之后,何咸反而成了一个特例。
  他的慎侯爵位得以保留,也没有被要求从军。他的妻子尹姁还收到了唐夫人的邀请,进了印坊做事。
  何咸推辞不过,让尹姁先探探唐夫人的口风。
  尹姁吞吞吐吐的说明来意后,唐夫人一脸愕然地看着她,半天才说道:“宋忠究竟许了你们什么好处,你们居然还为他周旋?你们不知道宋忠搞这些事是为了什么吗?”
  尹姁很窘迫。“知道,是为刘表张目。”
  “知道你们还多事?”唐夫人怒不可遏。“刘表当初可是大将军府的座上宾。这几年,他为荆州牧,可曾对你们有一点关照?”
  尹姁无言以对。
  唐夫人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指了指尹姁,挥手让她赶紧走,免得她发作,伤了脸面。
  她怎么也没想到,何咸夫妇会这么笨,居然会为宋忠出面求情。
  真不愧是何进的种。
  恼怒之余,唐夫人又想到自己的亡夫少帝。
  同是先帝所生,少帝和天子差距这么大,大概也是被南阳何氏的血脉所累。
  这种血脉,还是绝了的好。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人之将死
  得知唐夫人发怒,何咸也慌了手脚,不仅婉拒了宋忠的请求,还收回了资助费用的承诺。
  如今的何家是釜底游鱼,全靠天子的仁慈活着,不能冒任何险。
  而且唐夫人的话也提醒了他们,宋忠等人的眼里只有袁绍、刘表,没有何家。
  何进被杀,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他们蛊惑的。
  何进死了,袁绍等人就将何家弃如弊履,再也没人关心他们。
  在何家又碰了壁,宋忠走投无路。左思右想,只得厚着脸皮,再去求杨彪。
  杨彪说,我可以帮你忙,延缓一下天子幸南阳郡学的时间,但你也要帮我一点忙。
  宋忠如释重负,连忙拍着胸脯表示,一定照办。
  杨彪说,除了将我的画像撤下之外,你必须扩大郡学的招生范围。郡学是一郡之学,要面对全郡的百姓,研究的内容也要与民生更接近,不能只读儒生,研读儒经。
  儒经是要研究的,但只有儒经肯定不行。
  具体的办法,你就仿照长安的太学。其他的学堂你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立,农学堂、工学堂、商学堂必须要有。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这是天子说的。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杨彪最后说。
  宋忠无计可施,嚅嚅而退。
  杨彪随即向刘协做了汇报,希望刘协能等等,给宋忠等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免得场面太难看。
  刘协笑着答应了。
  他当然愿意给宋忠机会。
  他要的是儒生臣服与配合,而不是为了呕气。
  他从来没有和儒门决裂的计划,至少现在没有。
  ——
  刘协找来了虞翻,和他商量招收新人进入讲武堂的计划。
  特别是水师将领。
  张济在南阳数年,除了稳定地方,遏制了刘表的野心之外,没有更多的成绩。这些问题和短板现在要一一解决、补全。
  在朝廷重心南移的大势下,荆州作为当之无愧的重心,有必要给予格外的关注,花费更多的心思,将其打造成帝国稳定的压舱石。
  军事依然是重中之重。
  趁着度田的机会,重组荆州军,并吸收一批新鲜血液进入讲武堂,是眼下最迫切的事。
  刘表治下的荆州军太废了。
  其实荆州有非常好的军事基础。
  首先是地域广阔,户口百万,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养得起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大军。
  其次是荆州跨有大江南北,既有发展较早的南阳、南郡,又有相对落后的江夏和江南诸君。发展得好的可以为优秀的将领提供土壤,相对落后的则因民风剽悍,可以提供战斗力强的士卒。
  南阳作为东汉帝乡,名将数不胜数,仅在后汉三国之间就有文聘、黄忠、魏延、李严、邓芝、宗预等一大群人。可惜这些人大多没能在刘表麾下得到发挥的机会,最后便宜了刘备。
  如今刘协君临南阳,当然不能浪费这么好的人才资源。
  他要将这些人都吸收进来,成为帝国坚实的基础。
  虞翻赞同刘协的意见。
  虽然做为会稽人,他也想为吴会创造更多的机会,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就地利而言,荆州有着其他州不具备的优势。
  虞翻很快就拟定了方案,在整个荆州范围内招收一期讲武堂新生,名额两百,分为步战、骑战、楼船、军械四科,各五十名。
  消息一出,南阳先热闹起来。
  最积极的就是云台诸将的后人。他们的祖辈因军功而封侯,如今时过境迁,祖辈的遗泽耗尽,他们也被禠夺了爵位,沦为布衣,自然不甘心。
  只是随天子征伐,他们又没那底气,生怕被天子借刀杀人,当成耗材。
  所以最后只有十几家硬着头皮,带着部曲从征,绝大部分人都放弃了挣扎,准备躺平。
  现在天子要招人进讲武堂,学习用兵之道,他们岂能不心动。
  近水楼台先得月,消息一公布,讲武堂的大门就迎来了无数访客。
  只是名额有限,想考入讲武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虞翻是一点面子也不给,给他们报名的机会,但能不能考进来,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
  到时候,天子会亲临校场,没人敢放水。
  你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加紧训练,争取表现好一些。
  荆州横跨大江,江南四郡要收到消息,再赶到南阳,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考试安排在新年以后,有意报考的学子将随上计吏一起赶来南阳。
  而南阳人却有本地优势,避免了长途跋涉、舟车劳顿。
  得到虞翻的答复后,有意报考讲武堂的南阳大族不敢再有侥幸心理,纷纷重金延聘文武教师,为自家子弟补课。讲武堂的在读学生也成了香饽饽,不少人都接到了邀请。
  刘协对此心知肚明,却没有阻止。
  有些不公平,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打破的。
  ——
  新年将至之际,刘协收到了一份讣告。
  故荆州牧刘表病故,享年六十岁。
  死之前,刘表已经中风近一年,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返乡之后,虽经精心调养,终究还是未能康复。最后的日子里,他连说话都废劲,只能通过夫人陈氏表达。
  最后的临终上书,也是由夫人陈氏代笔。
  在上书中,刘表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他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最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使荆州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斗。
  看完刘表的上书,刘协哭笑不得。
  这哪是临终上书,这分明是自传啊。写得这么全面,只要改几个字,就可以当作传记了。
  果然对这些名士来说,最重要的永远只有名声。
  尤其是身后的名声。
  说老实话,刘协有点不甘心。
  就这么放过刘表,未免太便宜了他。
  但皇后伏寿劝住了他。
  刘表不仅是曾经的荆州牧,更是宗室。
  陛下在冀州接连除国,已经让宗室噤若寒蝉。如果再对已经称臣致仕的刘表穷追猛打,会让更多的人担心,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天下虽定,人心未安,不如放刘表一马。
  退一步说,刘表是党人,而且深度参与当年的党事,就算陛下放过他,他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就算要深究,深究党人刘表也和深究宗室刘表不同,受到影响的人群会有很大区别。
  刘协听了,深表赞同。
  他对伏寿说,你这个建议好,有格局。
  伏寿却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这是我和桥氏姊妹共同讨论的结果。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棋逢对手
  南阳郡学迎来了一位客人,王畅的孙子王粲。
  王粲曾寄寓荆州,加上相貌比较有特点——简单的说就是矮且丑——记得他的人不少。他进了门,在王畅、刘表的画像前站了一会儿,就被人认了出来,并立刻报给了宋忠。
  宋忠闻讯大喜,匆匆忙忙地赶了出来。
  某种意义上,王粲是他特意请来的帮手。
  王粲不仅是王畅的孙子,还是蔡邕的得意门生,尚未成年就得到蔡邕的赏识,在众人面前为他扬名,并赠藏书一半,简直是当成了儿子一般看待。
  在蔡琰得到天子重用的情况下,王粲应该也能在天子面前说上话。
  此外,王粲的父亲王谦还曾是大将军何进的故吏。何进一度想高攀王氏,提出和王谦联姻,却被王谦拒绝了。
  在当时,这是王谦自恃身份,看不上何进屠夫出身。现如今,这层故吏关系却可以让王粲搭上另一条线——弘农王夫人唐瑛。
  南阳人都知道,天子对她极为照顾。如果唐瑛愿意出面,这事也许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虽然之前何咸想走唐夫人这条路碰了壁,宋忠却还是不死心。他觉得那是何咸面子不够大,换成王粲出面,情况一定不同。
  宋忠快步走到王粲面前,拱手行礼。
  “仲宣,别来无恙?”
  王粲虽然出身高贵,却很年轻。同在荆州时,他尚未弱冠。宋忠与刘表在堂上论学时,王粲只能坐在堂下听讲。
  长幼有序,宋忠觉得自己是前辈,这么说话已经很平易近人了。
  王粲转身看着宋忠,连还礼的兴趣都没有,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多谢祭酒关心,我很好。只是祭酒……最近怕是不怎么好吧?”
  宋忠有点不高兴。
  虽然知道王粲为人通侻,不怎么在意礼节,但他这么放肆,未免太过份了。
  “诚如仲宣所言。”宋忠看向墙上的画像,一声叹息。“因为诸贤绘像,惹得天子不快。天子重教化,到南阳数月,竟不踏足郡学一步。”
  王粲的嘴角挑了起来,伸手指指眼前的画像。
  “因为这一幅?”
  “正是。”
  “是因为我祖父,还是因为刘荆州?”
  宋忠的眉头微微皱起。
  王粲出言不逊,怕是来者不善,与初衷相违。
  见宋忠不说话,王粲笑意更浓,接着又问了一句:“祭酒对这次问对的了解,大半来自于刘荆州吧?”
  宋忠眉头紧皱,点了点头。
  对王畅、刘表师生这次对话,他的确是听刘表说的。听王粲这意思,莫非另有隐情?
  “我不知道刘荆州是如何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