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31章

汉道天下-第431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甄宓突然笑了起来,看起来有些狡黠。
  “只是什么……”
  “只是有人研读了他的文章后,说按照他的推理,这天圆地方的说法怕是错了,该改成天地皆圆才对。”
  “你觉得呢?”
  甄宓一愣,抬眼起皮,打量了刘协两眼。“陛下,你不会……”
  她有些迟疑,没敢继续说下去。
  自从黄猗的文章发表之后,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有些甚至骂得很难听。有人说,黄猗虽是江夏黄家的子弟,但学问一般,攀附袁氏,现在又成了武人。立了军功还不甘心,还想在学问上证明自己。可惜水平不够,只能拿这些耸人听闻的怪论来博名声。
  大地是圆的?一听就知道是胡说八道。
  “我同意他的推理。”刘协淡淡地说道:“而且狼骑就在用他的方法定位。水师也准备用,已经测试过了,据说效果比狼骑更好。”
  甄宓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出言不逊。
  从刘协的表情来看,他显然对那些批评意见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正如他面对一些大言不惭的儒生。
  “我也觉得好用就行。”马云禄说道:“别人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那……陛下觉得,大地会是圆的吗?”甄宓不死心,试探的问道。
  “大地是不是圆的,可以讨论。”刘协拿起筷子,蘸了一点水,在案上画了一道线。“他们是由黄猗的观星定位术推导出来的,推论结果对不对,取决于两个问题:一是观星定位术,一是推导过程。”
  甄宓倾身过来,肚子被压着,有些吃力。
  刘协见状,向她靠近了些。
  甄宓心中窃喜,却不敢声张,眼中求教的神色更浓。
  “所以,在观星定位术的确有用的情况下,如果结论错误,那就是推导过程有问题?”
  “对,如果推导过程也没问题,那结论就算有点离经叛道,也有可能是真的。这个道理,你能接受吧?”
  甄宓眨着眼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
  刘协说的道理很浅显,她能听懂得。
  但要说大地是圆的,她还是无法接受。
  在她看来,推导过程没什么问题,如果黄猗的观星定位也是对的,大地必然是圆的,那岂不是荒唐?
  见甄宓神色不安,刘协忍不住笑了。“你是不是有点怕?”
  甄宓回过神来,强笑了笑。“可不是么,若大地是圆的,臣妾这脚下一滑,谁知道会滑到哪儿去?”说着,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口。
  刘协看得有趣,绷不住脸,哈哈大笑。
  马云禄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
  建安七年秋,冀州又一次迎来了丰收。
  赵国再一次遥遥领先。
  邯郸的粮食产量没有像去年那样猛增,但商税却令人咂舌地翻了一番,周边几个县城也跟着沾了光,尤其是靠近太行山的几个县。
  收山货的商人为了找到最好的货源,在最近的地点设立办事点,让山民不用跑到邯郸就能卖出山货。
  一直藏在山里的黄巾旧部收到消息,纷纷出山入籍,不愿再在山里苦熬。
  山里耕地少,只能勉强保证饿不死,想吃饱很难,更别说吃好了。
  赵国的户口也跟着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增涨。
  赵国的亮眼表现让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得容易了许多,原本对转为赵国属县怀有抗拒心理的邺县改变了主意,表示愿意加入赵国。
  邺城也是大城,如果能并入赵国,和邯郸形成双重心的局面,赵国将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高潮。
  司徒府、司空府开始研究调整方案。
  不出意外的是,渤海再次沦为冀州的末尾。
  虽然张昭想了很多办法来吸引百姓,比如办学堂、修桥、铺路,甚至表示愿意为孤寡提供抚恤,可是愿意迁入渤海的百姓依然寥寥无几。
  不是张昭的政策没有吸引力——若是以前,说不得会有大量百姓慕名而来——而是度田的吸引力太大。
  有了土地,心里才有底。说得再好,不肯度田,也没人愿意去冒险。
  周边郡国的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凭啥要去渤海冒险?
  我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吃饭,为什么要接受施舍?
  冀州迅速恢复元气,中原的进步也肉眼可见。
  度田的郡国几乎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区别只有于多少而已。
  此时此刻,中原的雄厚底蕴展露无疑,钱粮增加的绝对值远远超过冀州,朝廷一直紧张的财政有缓解的希望。
  在估算了荆州的收成后,司徒府、太尉府联合提出了建议,骠骑将军部由东部进攻益州的战事可以提上日程了。
  因此,天子有必要移驾洛阳,就近指挥两路大军的战事。
  刘协与杨彪、杨阜等人讨论后,做出决定。
  别去洛阳了,直接去南阳吧。
  冀州大局已定,帝乡也该整顿整顿了。


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子有畏
  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也就是东汉所有皇帝的故乡。
  即使是刘协这样,父母都出自冀州,名义上,他仍然算是南阳人。
  除此之外,南阳还有很多勋贵。云台二十八将有三分之一是南阳人,后来的封君数量也不少。
  因此,南阳的情况比较复杂。
  中兴之初,刘协实力有限,连河东都搞不定,更别说南阳这种硬骨头。所以张济、丁冲的任务只是安抚,别让南阳落入刘表手中,进而威胁两京。
  应该说,张济、丁冲完成了任务。
  如今河北已定,刘协威望日增,已经有成圣的趋势,有了攻坚的实力,整顿南阳也就顺理成章的提上了日程。
  杨彪、周忠都表示了支持。
  天下郡县大多都已经推行度田,南阳至今没有动静,这显然不是帝乡应有的态度。既然他们不自觉,那就没必要给他们留面子了。
  天子亲自去南阳,就是给他们最后的体面。
  但是,杨彪建议,刘协去南阳,最好取道洛阳。
  河南郡今年虽然增长值不算拔尖,幅度却非常可观,成绩喜人。
  稍作考虑后,刘协接受了杨彪的建议。
  ——
  “你身子有孕,暂时就留在冀州吧,不必跟着东奔西走。”刘协对甄宓说道。
  甄宓眨着眼睛,思索了片刻。“多谢陛下关心,只是印坊的事怎么办?诸事草创,暂时还找不到能负责的人。”
  “兰台暂时也不动。”
  甄宓更好奇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刘协,眼中露出惊异之色。
  刘协却没有解释。
  杨彪建议他经过洛阳,自然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河南的成绩喜人,而是要安抚荀彧,安抚荀氏。
  但凡理性一点,都知道荀氏在朝堂上举足轻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股力量会越来越大。
  在荀彧坦然接受了左迁的诏书后,朝廷有必要做出相应的安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并不是说你是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
  荀攸平定了辽东,即将返回弹汗山驻地,担负着燕山一线的防务,也守护着帝国北疆,守护着富庶的华北平原。在这种情况下,引发任何误会都是不明智的。
  更何况刘协也没有和荀氏决裂的计划。
  在他的构想中,对冀州的控制是帝国安全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关的工作远远还没完成。如果不是益州的战事需要,他根本不打算离开冀州。
  现在只是暂时离开,他还要回来的。
  但他没有向甄宓解释。
  甄宓的缺点是容易想多了,产生不必要的期待。
  甄宓看了一会,见刘协没有解释的打算,虽然有些遗憾,却还是乖巧的闭上了嘴巴。
  天子关心她,怕她劳累,这总是好事。
  刘协又召来蔡琰和袁衡,通知她们不必随驾,就留在赵国,继续收集相关的资料,尤其是与高句丽、扶余有关的。
  如果能找到一些证据,证明高句丽、扶余与华夏文明的关系,有助于将他们融入大汉,那就更好了。
  如果有必要,可以安排人实地探访。
  高句丽、扶余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融合他们并不难。
  蔡琰、袁衡领诏。
  ——
  刘协随即下诏,荀攸增邑三百户,回弹汗山驻地。
  拜高顺为度辽将军,驻玄菟郡。
  拜麹义为横海将军,负责东征寻找军港事宜。
  袁熙、张郃减罪一等,转归征东大将军刘备麾下,随同征伐。
  转董承为镇北大将军,留守河间。
  转张辽为右将军,补董承之缺,简选两千乌桓、鲜卑骑兵入禁军。
  赵云转代郡太守,刘和转上谷太守,补张辽、高顺缺。
  孟达转散骑左部督,鲁肃转散骑右部督。
  ——
  十月初,刘协到达洛阳。
  袁术、荀彧等人迎接。
  见礼之后,刘协将袁术叫到面前,问了他一个问题。
  听说刘表离开洛阳时,你送了他一幅画?
  袁术一听就笑了。
  有这回事。不管怎么说,我和他共事一年多,他还是帮了不少忙的。本想送他一点值钱的礼物,奈何我现在穷得丁当响,手头只有画画的笔转墨纸砚,就请人送了他一幅,算作纪念。
  刘协又问,画的是什么?
  袁术笑得更加得意。
  襄阳名胜,陛下此次南巡,若有机会去襄阳,或许能看得到。
  当地人都知道。
  刘协明白了,没有再问。
  刘表在襄阳做了哪些事,他大致还是清楚的。但事情已经过去了,刘表也半身不遂了,这件事就没有再提的必要。
  将来刘表若是不知进退,再拿出来敲打他不迟。
  刘协又将刘琦叫了过来,问了几句,表示了对刘表的关心,让他安心工作。
  刘琦如释重负,再三谢恩。
  得知刘表中风,他本该辞职回家侍亲,但母亲陈氏给他写信,说刘琮已经请假回家省亲,他如果再辞职,兄弟二人都成了白身,只会让刘表更着急,还是留任比较好。
  他理解母亲的担心,但父亲有病,他身为长子,不回家探亲,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如果朝廷以孝道来要求他辞职,他也只能认命。
  得到了天子的认可,他总算放了心。
  考虑到天子刚刚与袁术交谈,刘琦觉得袁术很可能帮他说了情,对袁术也是非常感激。
  又见完参与绘制洛阳图卷的官员、画师,夸奖了一番,鼓励他们早日完成这件大事,刘协终于把荀彧叫到跟前。
  “能骑马吗?”
  “能。”荀彧拱手道,提起衣摆,露出胡裤和长筒靴。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命人牵马来。
  曹彰牵着一匹浑身雪白的乌桓骏马,来到荀彧面前,恭敬地请荀彧上马。
  荀彧看了曹彰一眼,赞道:“真是岁月不饶人,一转眼,当年的稚童也成了英俊少年,能供陛下驱驰了。”
  刘协笑笑,应了一句。“是啊,说起来,朕与卿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昨日。”
  荀彧微微一笑,接过马缰,掰鞍认镫,飞身上马,稳稳坐住,又从曹彰手中接过马鞭,轻轻摇了摇。
  “臣这几年也没什么长进,只有骑术略有进步。陛下若有兴趣,臣可陪陛下走马,看一看洛阳秋色。”
  刘协含笑打量着荀彧,缓缓点点头。
  “那好,朕就看看卿的骑术。”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推波助澜
  袁术等人面面相觑。
  看到荀彧穿着一身骑士服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觉得意外了。只是当时还以为这是为了迎合天子尚武简易的习气,完全还没想到荀彧会真的骑马,更没想到荀彧会和天子比试骑术。
  这……还是名士荀彧吗?
  有几个老成些的已经在心中哀叹,果然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连荀彧这样的君子都迫于形势,不得不阿从上意了。
  如果刘表在此,他肯定不会这么做。
  刘协与荀彧并肩奔驰了数里,缓缓勒住了马缰。
  他看得出来,荀彧的骑术算不上高明,也就是能骑而已。那匹白马虽然温顺,荀彧却是第一次骑乘,万一摔了,可就不美了。
  荀彧骑马是为了表态,给他看。
  他与荀彧一起骑马也是为了表态,给其他人看。
  如今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没必要再冒险了。
  “河南施政一年,如何?”没有外人在场,刘协开门见山。
  “比河东略好。”荀彧轻叹。“袁术绘《洛阳图卷》,刘表致仕,还敢出头的人很少。”
  刘协转头看着荀彧。“有些遗憾?”
  荀彧犹豫了片刻。“本是施行王道,最后却还是以刑杀得逞,总有些得之非道。”
  刘协不禁莞尔,轻轻点了点头。
  荀彧见状,暗自松了一口气,随即又有些惭愧。
  他本以为刘协会勃然大怒,所以事先做了让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只是有遗憾,并不是反对朝廷度田。
  刘协幽幽地说道:“夫子在世的时候,曾多次拒绝称圣。”
  荀彧眼神闪烁,欲言又止。
  “我亦如是。”
  荀彧愕然,转头看着刘协,眼中露出一丝强烈的不安。
  “陛下此言……”
  刘协脸上的笑容渐淡,不紧不慢地说道:“荀君施政河东,张昭施政渤海,都不能如愿,我又岂敢好高骛远,以成圣自许。内圣外王只是努力的目标,这一生能达成自然更好,达不成也没什么遗憾。”
  荀彧脸有些热,想了想,点头附和道:“陛下所言甚是。只要一直在努力,最后能不能达成目标,反倒没那么重要了,只当是为后人铺路吧。”
  刘协微微颌首。“荀卿此言,我很喜欢。”
  ——
  刘协与唐夫人见了一面,赐宴。
  酒食很简单,就是一场家宴,没有一个外人。
  见驾之前,唐夫人已经知道了荀彧见驾的经过,知道两人谈得还算投机,至少在大方向上达成了一致,一直悬在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心情也比较轻松。
  马云禄不善言辞,和唐夫人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唐夫人也不介意,她的注意力全被马云禄的儿子吸引了。
  这是天子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出生在冀州,取名刘冀,乳名扣儿。虽然还没满周岁,身体却是极好,活泼好动,很是讨人喜欢。
  唐夫人一见就喜欢得不行,抱着不肯放手。
  刘氏看在眼里,有些心酸。
  以她的身份以及对亡兄的感情,这辈子再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这份与生俱来的母性无处安放。
  “嫂嫂离开长安多久了?”
  “有一年多了。”唐夫人随口说道。
  “在长安时,与文倩见面多么?阿泰现在怎么样了?”
  唐夫人闻言,抬头看了刘协一眼,笑道:“你若是想念他们母子,何不将文倩召到行在来?至于我么,在长安时见过几面,后来文倩负责同文馆印坊,走不开,就见得少了。”
  刘协暗自叹了一口气。
  荀文倩虽说聪明,毕竟还是年轻,事业心又太重,顾及不到唐夫人的心情。唐夫人虽有父兄,却没什么感情,将更多的感情寄托在了他和荀彧一家人身上,为此不惜放弃河东印坊。
  但荀文倩却感受不到,或者说,没有留意。
  “随我去南阳吧。”刘协提议道。
  唐夫人思索片刻,低头说道:“多谢陛下。河南印坊初建,暂时怕是走不开。”
  “你手下好么多人才,随便挑一个都能顶上去。”刘协摆摆手。“就当是给自己放个假吧。这几年你也够辛苦的。让文倩也去,你们俩做个伴。”
  听说要召荀文倩赴行在,唐夫人没有再拒绝。
  ——
  刘协在洛阳逗留了几天,到北邙山扫祭光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