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22章

汉道天下-第422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庐江周氏也是一等一的门户,愿不愿意接纳蔡琰这个结过婚,又曾沦落敌营的女子,他不敢保证。
  这个时代的贞节观没有后世那么变态,但毕竟受儒学浸染多年,大族对这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
  哪怕蔡琰没受过污辱,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而以蔡琰的骄傲和自尊,又不屑于解释。
  刘协怀疑,蔡琰主动拒绝周瑜,或许有这方面的考虑。
  只是马云禄傻乎乎的蒙在鼓里。
  这也怨不得她,凉州出身,又是武人的她心思比较简单,想不到那么多,理解不了蔡琰心里的难处。
  “吃得怎么样?”刘协笑眯眯地上下打理着马云禄。“卞夫人很用心啊。”
  “她就是太用心了。”马云禄撅着嘴。“再这么吃下去,我怕以后骑不了马,只能骑骆驼或者大象了。”
  “哪有那么夸张,你一点也不胖,只是丰满而已。”刘协哈哈一笑,又捏了捏马云禄的脸。“手感真好,和儿子一样嫩。”
  马云禄撇了撇嘴,半是得意,半是无奈。
  “陛下准备什么时候出征?”
  “没那么快,怎么的也得等国内太平,再积谷三五年。不过你不用闲那么久,抓紧时间,再生一个,断了奶,就可以恢复训练了。”
  马云禄挣着手指数了数。“那就是两年后?”
  “差不多。这段时间,你和张茜多联络,争取多选一些女骑。出征的时候,女骑肯定要跟着,尽可能在军中婚配,以免将士思乡。”
  马云禄兴奋不已,一口答应。
  她想了想,突然又说道:“蔡令史也要西征,岂不是可以在军中寻找佳偶?”
  刘协瞥了她一眼,摸摸她的头发。“蔡令史的事比较复杂,你就不要管了。虽说你是好心,但过犹不及,反而不美。”
  马云禄有些诧异,却也没有多想,乖巧地点点头。
  刚坐了一会儿,看了一会儿孩子,大桥便拿着几份文书过来,请刘协过目。
  文书是蔡琰派人送来的,内容是刚才提到的地理书的一部分,是蔡琰的笔迹,看起来比较潦草,应该是译文的草稿。
  刘协展开,铺在案上,刚要说话,大桥便取来了地图。
  刘协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大桥轻声说道:“皇后、荀贵人都关照过,陛下看地理时需要地图。来了行在之后,马贵人也多次教诲。”
  刘协嗯了一声,接过地图,铺在案上,顺口问道:“来行在的时候,有没有顺便回家?”
  “不曾。皇后关照说,照顾贵人要紧,不能耽搁,所以就直接来了。”
  马云禄不以为然的说道:“皇后也真是,我这里有人照顾,何必千里迢迢的派人来。”
  “那是皇后的一片心意。”刘协及时制止了马云禄的抱怨。在维护皇后尊严这一点,他非常在意,不给任何人可趁之机。
  像伏完那样不揽权的外戚太难得了。
  “唯,是臣妾失言了。”马云禄自知失言,连忙道歉。
  大桥看在眼里,也不说话。
  “新年要到了,放你们两个月假,回睢阳去看看吧。”不等大桥说话,刘协又道:“顺便完成一个任务。”
  “请陛下吩咐。”
  “看看有多少百姓希望度田,又是谁在阻挠。”刘协直起腰,叹了一口气。“我的动静太大,很难听到真正的民间声音,你们做我的耳目,去听听中原的百姓说些什么。”
  “唯。”大桥躬身答应。
  蔡琰提供的地理文献并没有相应的地图,刘协只能根据自己模糊的印象去猜测,从东南方向有一道海峡与大陆相连的特征来看,这部地理书说的仿佛是英伦半岛。
  刘协在脑子里过了一下大致地形,越发觉得水师不可替代。
  且不说英伦半岛需要渡海,就算是欧亚大陆上行军,水运也是成本最低、运载量最大的方式。
  将来占领黑海之后,应该建立一支黑海水师才行。
  黑海是内海,建立水师之后,还要控制住通往地中海的海峡。这就离不开陆上的配合,控制相应的战略要点。
  真是越想越复杂。
  刘协不由自主的咂了咂嘴,露出一丝难色。
  “怎么了?”马云禄凑了过来。
  “时不我待啊。”刘协拍着案上的文稿说道:“资料准备起来太难了。就算有了资料,也不知道这些资料是否可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亲自走一趟,实在不放心。”
  “那去西域就是了。”
  “你说去就去?”刘协挠着头。“大汉境内不安定,如何能走得远,走得放心?”
  马云禄眼珠一转。“陛下担心的,不就是那些士大夫么?”
  “你有办法?”
  “将他们流放到西域就是了,一举两得。”
  刘协看了马云禄一眼,没说话。
  “我说得不对么?”马云禄坚持道:“他们读书识字,能将沿途的所见所闻都记下来,不比翻译那些胡商带来的书籍更准确?留着他们捣乱,不如让他们去西域做谍报。”
  谍报?刘协心中一动。
  不得不说,马云禄的这个建议有些道理。
  仅靠翻译胡商进献的典籍,是很难真正把握西域的地理的,最好的办法还是派人去,就像当初张骞出使西域,而且规模要更大。
  毕竟张骞出使西域只是想联络西域诸国,共同与匈奴为敌,现在却是想将西域诸国纳入华夏文明的范围,需要了解的信息更多。
  大军未动,谍报先行。
  这一点上,他是做得不够的,一直依赖于军中的斥候营打探消息,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的情报队伍,无疑是一大失策。
  刘协迅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情报专家应该是郭嘉,但郭嘉一直跟着曹操,就算他想调过来,委以重任,郭嘉也未必愿意来。
  除了郭嘉之外,诸葛亮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可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行政官员,更应该做司徒,用来做情报官太可惜了。
  刘协很快想到了一个人:胡综。
  胡综的名声没有郭嘉、诸葛亮大,但他却是历史上东吴处理机密事务的重要官员。在这个没有专业化训练,更依赖天赋的年代,他能担任这个重任,除了他和孙权的关密关系,也离不开他本人在这方面的天赋。
  而且胡综就在兰台,一直在从事相关的工作。将他转为专业的情报官员,简直是顺理成章,再合适不过。


第一千零九章 克己复礼
  和马云禄说了一会儿话,刘协起身告辞。
  他本想去兰台找胡综谈谈,走了两步,又改了方向,去了讲武堂。
  此时此刻,他真不知道应该和蔡琰说些什么。
  虞翻正在散步,身边跟着一男一女。男的是陆议,女的是孙尚香。三人有说有笑,气氛很是和谐。
  见刘协走来,陆议立刻收起了笑容,变成了扑克脸。
  刘协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恼火。
  这小子是不是有问题?杀你家人的又不是我,是孙策,是和你有说有知的小丫头的嫡亲兄长。
  虞翻敏锐地感觉到了刘协的心情不太好,挥了挥袖子,让陆议、孙尚香到一旁玩去。
  “陛下有什么吩咐?”
  刘协收拾起心情,把建立情报机构的想法对虞翻说了一遍,然后又问起了胡综其人。
  胡综曾在江东避难,与虞翻有过接触。
  虞翻听完,带着几分得意的笑了笑。
  “兵法十三篇有用间,陛下若欲对西域用兵,筹建间谍部门势在必行。不过陛下也不必着急,间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排第一,正是因为其易行。使者可归为此类,蒋干是也。”
  刘协笑笑。“看来祭酒早有安排?”
  “臣既蒙陛下委托,主持讲武堂,自然要想得多一些。不过,这件事最初却不是由我开创,贾文和主持讲武堂时,已经在筹备此事,只是未及大规模施行罢了。”
  刘协想了想,也不禁笑了两声。
  贾诩老谋深算,的确很早就开始筹备这件事。只不过当时讲武堂初创,很多条件还不具备,所以他的重点是培养军中的斥候。
  讲武堂的课程中,有专门训练侦察、捕俘之类的技巧,也算是情报收集技术的一种。
  “现在有多少人可用?”
  “现有的学员大多还是去了军中,还没有专门负责谍报的。好苗子是有,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刘协目光一闪,便看向了不远处的陆议。
  这的确是个非常适合做间谍头子的人。心思机敏,聪明过人,而更重要的是能忍。
  “是他么?”刘协转头看着虞翻。“是不是太可惜了?”
  虞翻笑着摇摇头。“陛下,伊挚在夏,吕牙在殷,非上智不能为间。若是陛下欲破西域一方国,区区数万之众,自然用不着这样的人才。可陛下西征的目标是罗马那样的大国,就不是普通斥候能够胜任的了,非聪明绝顶之人不可。”
  刘协觉得虞翻说得有理。
  要对付罗马,的确不能掉以轻心,准备越充分越好。
  一个好的间谍,作用抵得上十万雄师。
  “大概什么时候能用?”
  虞翻想了想。“陛下再给我一年时间吧。”
  “行。”刘协一口答应,随即又问:“那胡综如何?”
  “胡综辈虽有才,却不足以主持大局,可为辅助。若是陛下急于打听消息,倒是可以让他先行一步。蒋干唇吻了得,沈友文武兼备,但是在阴谋上都不甚擅长,胡综可助他们一臂之力。”
  虞翻咂了咂嘴,随即又说道:“只是此人好酒,只能在内,不能在外,否则必然误事。”
  “胡综好酒?”刘协有些意外。
  “是的。陛下之所以不清楚,只是因为陛下节俭,行在虽不禁酒,却不提倡饮宴,陛下无缘得见罢了。”虞翻笑了笑,又道:“陛下知道孙权也好酒么?”
  刘协哑然失笑。“看来因我之故,你们失去了很多乐趣呢。”他转头看看虞翻。“我不知道胡综、孙权好酒,却知道祭酒是个酒徒。”
  虞翻尴尬地抹了抹鼻子。“惭愧,惭愧。此所谓明于人,昧于己也。”
  刘协哈哈大笑。
  他本人是不好酒的,对所谓的酒文化也不感冒,甚至有些反感。但是汉人好酒,而且喜欢豪饮,酗酒的不在少数。
  只是因为他的原因,行在饮酒就成了不言自明的禁忌,让无数酒徒失去了人生乐趣。只有狂放如虞翻辈,会隔三岔五地公然饮酒。
  刘协知道虞翻好酒,也是因为此,并非出于先知或者某人告密。
  听虞翻说胡综好酒,他也觉得胡综不太适合出外勤。
  毕竟能饮酒而不乱的人是少数,喝醉了就乱来的是多数。
  包括眼前的虞翻。
  善饮酒而不乱的人有,但是太少了。
  与虞翻商量了相关的安排,让虞翻先打胡综谈谈,看看他自己的想法,刘协转身就走了。
  陆议、孙尚香回到虞翻身边。
  孙尚香看了一眼刘协的背影,轻声问道:“先生,天子的武艺怎么样?”
  虞翻瞅了她一眼。“有机会,你可以问问你家二郎。”
  孙尚香撅起了嘴。“我问过了,二郎不肯说。”
  虞翻笑了。“你知道为什么二郎不肯说吗?”
  “不知道。”
  “那是因为他永远也达不到天子的境界。”虞翻摸摸孙尚香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有天赋的人不多,能将天赋发挥到极致的人更少,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懒。”虞翻背着手,缓缓向前。“因为天赋高,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超过很多人,根本不必那么辛苦。所以大多数天赋高的人都懒,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孙尚香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
  陆议默默地想了一会,说道:“先生,天子如此刻苦,是因为志向远大吗?”
  “你觉得呢?”
  “我觉得是。”陆议不紧不慢地说道:“如今之局势,早就不是当初。天子政务繁忙,大可不必闻鸡即起。除非在他看来,眼前的复兴不值一提,还有更强大的对手等着他去战胜,而且必须去战胜,避无可避。”
  “那你能猜得出这个对手会是谁吗?”
  “罗马?”
  虞翻沉默了片刻,点点头,又摇摇头。“罗马的确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但我又觉得,天子心目中真正的对手未必就是罗马。”
  孙尚香不解地问道:“那会是谁?天下难道还有比罗马更强大的蛮夷?”
  虞翻笑而不语。
  陆议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了一声。“我明白了。”
  虞翻欣慰地看向陆议。“你明白了什么?”
  陆议笑道:“其实先生刚才已经说过了,对于天赋极高的人来说,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哪个敌人,而是自己。天子的天赋极高,所以罗马虽强,却不是他最大的对手,他自己才是。”
  “他自己?”孙尚香眼珠转来转去,想不明白。
  虞翻点点头,一声轻叹。“克己复礼为仁。对于天子这样的英主来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滥用自己的力量,才是最难的。”


第一千零一十章 不问动机
  不知不觉,建安六年就进入了尾声。
  随着各郡上计吏陆续赶到,司徒府进入最忙碌的时节,邯郸城变得热闹起来。
  公务之余,上计吏们游走在邯郸城内外。享受着赵国美食、观赏着赵国歌舞的时候,诸葛亮治邯郸的各种举措也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传入他们耳中。
  在感慨诸葛亮高明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
  诸葛亮能做的,他们大多也能做。纵使不是每个县都有邯郸这样的雄厚基础,但在现有基础上升一个台阶,却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度。
  度田对民心稳定的帮助不言而喻,对经济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人只有吃饱了,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能想到发展。
  有上顿没下顿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会想着将来。
  于是乎,申请度田的郡国一下子多了起来。
  郡守、国相亲自来的,会直接向司徒府提出申请。郡守、国相没有来的,上计吏要么之前约定,自行提出申请,要么紧急派人回去请示。
  上计还没结束,司徒府经过粗略统计,除去朝廷尚未恢复直接控制的益州、交州,接近九成的郡国申请度田,剩下的一成也持一种暧昧的态度,即不申请,不反对,听天由命。
  坚持反对度田的郡国也有,但屈指可数。对渤海那样的典范,大多数人保持了难得的清楚,敬而远之。
  毕意渤海推行德政一年的现状就摆在大家面前。
  士大夫也许会支持张昭的德政,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买账,他们宁愿背井离乡,迁入度田的郡国。
  对他们来说,土地的吸引力太大了。
  这直接导致了渤海户口严重不足,损失比经历了几场大战还要惨烈。
  愿意为了德政不惜利益的士大夫毕竟太少。
  在义与利之间,更多的人选择了现实中的利,放弃了理想中的义。
  这在司徒府内部引发了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接受所有郡国的度田申请。很明显,有些人申请度田根本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政绩。在度田是否更有利还没有定论的时候,让他们推行度田并不可取。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政绩,会不管不顾的强行推进。一年之后能不能有利益不好说,短期内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让这些守相推行度田,更可能伤害度田的名声。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接受所有的申请,让他们进行度田。
  理由也很简单:到目前为目,度田并不是一项强制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