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16章

汉道天下-第416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保重身体是你我要共勉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亲冒锋镝这样的事,你以后尽量少做。我听说攻襄平时,你有几次都是先登,这是一个大将应该做的事吗?”
  孙策尴尬地无言以对,只能拱手领命。
  在攻襄平,他的确有些心急。为了能抢个首功,不惜带着最精锐的亲卫营强攻,几次面对生死。
  即使如此,最后还是被刘备抢去了首功。
  有了共同语言,刘协与孙策之间的距离更小了,交流的话题也更加深入。
  刘协简单地向孙策交待了南征的相关准备,具体的事务会有专门的人员与孙策对接,不用他亲自解答。
  孙策关心的是战船,但南征要准备的绝不仅仅是战船,还有风土人情、当地物产,以及疫病。
  与向北只要考虑严寒天气带来的麻烦不同,向南要考虑的地理因素更多。首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装备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否则不用打,中暑就能造成大量减员。
  此外,南方气候湿热,蚊虫、瘴气之类的也比北方严重。尤其是在山林中作战,如果不熟悉地形,贸然闯入危险之地,很可能不攻自破。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要考虑的,而且有所准备。
  所以南征准备的时候肯定会很长,孙策的步伐也会远远落后于刘备。
  好在孙策比刘备年轻一辈,等得起。
  当然,也必须等得起。
  如果他一心急着出征,片刻也不肯等待,那他肯定走不远。
  孙策认真地听着,越听越自惭形秽。
  他像天子这般大的时候,正以冲锋折锐为豪,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击败对面的敌人,斩下他的首级,从来没有想过超出战场范围的事。
  可是天子的目光却看向了万里之处,西至罗马,南至交州,甚至是比交州更远的地方。他考虑的事情,更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遇到的问题。
  同样是人,眼界差距却有天地之别。
  与这样的英主同时,是幸运还是不幸,就看你怎么想了。
  孙策随即想到了张昭。
  张昭反对天子强行度田,甚至在渤海取消了度田,一心想以德服人。现在看来,他注定会失败,自取其辱。
  他根本不明白,度田就是天子与百姓同欲的基础。拒绝度田,将无数百姓拒之门外,所谓的德政也就成了士大夫的德政,与百姓无关。


第九百九十四章 成绩喜人
  孙策略一思索,就将他与张昭见面的事说了一遍。
  他本来也没想瞒着天子,瞒也瞒不住。
  刘协听完,脸色平静。
  相比之下,倒是孔融去了渤海让他意外一些。
  怪不得找不到他,原来他连夜逃到渤海去了。原本以为这老书生迂腐,现在看来,他其实精明得很,而且行动能力也很强。
  一看形势不对,立刻就溜,比兔子还快。
  “你是希望将来立国时,请张昭为相吗?”
  孙策有些尴尬。“陛下所言正是。臣麾下不乏猛将,但能臣太少。张昭既是彭城名士,又是大儒,臣以为正是推行教化的最佳人选。只是现在看来,臣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也没什么错,张昭这样的人很多。平心而论,他已经算是好的了,至少愿意以身证道,而不只是夸夸其谈。至于以后,反正你也不会这么快就能在海外立国,到时候看他能否去芜存精吧。”
  孙策心中一动。“陛下此言,臣能否转告张昭?”
  “可以。”刘协爽快地答应了。
  ——
  刘协与孙策谈了半天时间。
  孙策最后又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虽说现在还不能成行,但他出征海外是迟早的事。二弟孙权已经为散骑,其他的弟妹都小,无法主持家务,所以他决定将家眷都送到京师。
  如此,不仅家人可以团聚,还能亲近朝廷,分享恩泽。
  刘协听得懂孙策的言外之外,家人团聚固然是现实需求,但求得朝廷放心更重要。全家搬到京师比纳质更有诚意,是表忠心的常规操作。
  刘协答应了,并默许了虞翻收孙尚香为弟子。
  至于孙翊、孙匡,将来再作安排。
  孙策非常满意,再拜而退。
  回到住处,孙策向母亲吴夫人汇报了见驾的经过。
  得知孙策与天子相谈甚欢,收获良多,吴夫人自然满意。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孙策的妻子——她的从女小吴夫人也要留在京师,不能和孙策同行。
  夫妻长久分居,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
  但好在小吴夫人已经为孙策生下了嫡子孙绍,不管孙策将来打下多大的基业,孙绍都是继承人。在此之前,将孙绍留在京师接受教育,还是要比跟着孙策征战来得安全一些。
  听孙权说,天子虽然年少,却最擅育才。再过几年,等孙绍够得上童子郎的标准,将他送到天子身边,请天子亲自教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了这层关系,孙绍的嗣子地位也将更加稳固。
  几年的分居,换来几十年的富贵,还是值的。
  接连几日,孙策都没有闲着,奔走于讲武堂、木学堂和太医署之间。
  虞翻为他讲解练将的方法,木学堂与他商讨海船及相关武器的配置问题,太医署则重点介绍对南方医药的研究成果。
  孙策过得很充实,也很积极,如饥似渴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隔三岔五的还要蒙天子召见,或是演兵,或是狩猎。
  ——
  一转眼,秋天就来了。
  各地开始秋收。
  今天算是十几年来最安静的一年,除了辽东有一场大战之外,全国各地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战事,中原更是难得的平静,连风雨都变得和顺了起来。
  最先收割的江南诸郡传来消息,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三成左右。
  这主要是太平所致。
  没有战争,百姓可以安心耕种,抛荒的土地也得到了利用,实际耕种面积大大增加。在亩产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有所不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却有了明显的增长。
  这让各郡国的太守、国相欣喜不已。
  这些都是政绩,虽然未必是他们本人的努力所致。
  接着中原也传来消息,荆州、扬州的江北部分,豫州、豫州、青州、徐州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又以荆州的南郡、南阳、豫州的汝南、兖州的陈留为最。
  汝南甚至报出了增收四成的佳绩。
  但是这一切,都在冀州各郡国的上计结果陆续送到冀州而告终。
  冀州的成绩更加耀眼,足以让其他州的成绩黯然失色。
  就已经收到的几个郡的上计结果而言,普通都在增收五成以上。
  最出色的是甘陵,其次是赵国。
  赵国的粮食产量增幅比甘陵稍逊一筹,但商税的收入更多,总体增幅超过了甘陵,绝对值甚至超过了魏郡。
  最突出的是邯郸,各种数据几乎翻了一番,不仅领跑赵国,而且领跑冀州。
  赵国的出色成绩甚至引起了司徒杨彪的怀疑。
  杨彪提出,组织一次各郡国守相到赵国取经学习的活动,实地考察一下赵国的成功经验,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刘协知道他在想什么,爽快地答应了,并决定在春节期间巡视赵国,亲自去看一看,并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
  反正行在就是移动的朝廷。
  如果赵国的成绩属实,经验也可取,或许就是对冀州进行调整的最佳时机。
  当然,也不是冀州每个郡国的收成都好。
  渤海的成绩就不怎么好看。
  总体上,渤海的粮食既没有增产,也没有歉收,与去年持平。但收上来的钱粮却大幅缩水,比去年少了一成左右。
  张昭对此的解释是,大量人口外流,致使部分土地抛荒。虽然其他土地的产量增加了,却没能弥补这些抛荒土地的缺口,致使账面数据不太好看。
  刘协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司徒府循例发出通知,让渤海太守府派员参加上计,并参观赵国,具体的问题到时候再讨论。
  孙策跟着天子,一起向赵国移动,随行见识了不少天子处理朝政,与大臣交锋的朝面,现在又要看到天子与张昭正面较量,见猎心喜,非常期待。
  刘协一行刚刚进入赵国境内,赵王刘珪、赵相杨俊到郡国迎接。
  一见面,刘协就对杨俊说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朕就是这头一阵风,杨相紧张否?”
  杨俊大笑。“陛下,臣不仅不紧张,反而有些兴奋。不瞒陛下说,刚收到诸县上计的时候,臣和陛下一样惊讶,已经派人查过一遍了。”
  “有问题吗?”
  “有。”
  刘协一惊。“什么问题?”
  “诸县担心成绩太好,明年难以为继,不约而同的将今年的成绩进行了削减。只是他们也都没料到好的不是他们一个县,而是所有的县,所以最后的成绩还是好得出人意料,以至于引起了陛下的关心。”
  刘协哑然失笑。
  杨俊这是凡尔赛吗?
  杨俊又道:“诸县之中,只有邯郸的数据是实打实的,没有任何削减。也正因为如此,邯郸的数据也就显得格外优异。实际上,邯郸为诸县之冠虽不假,优势却没有这么悬殊。”


第九百九十五章 满载而归
  第一次看到赵国的上计数据时,刘协便曾为诸葛亮担心。
  他太显眼了。
  作为国都,又是商业基础雄厚的大城,邯郸县的经济实力居赵国之首没什么问题,而且应该如此。
  但是你比其他几个县高出一大截,形成了碾压的优势,一枝独秀,不仅让别人的面上无光,还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心态崩了的甚至会说这不是你诸葛亮的本事,而是因为你是天子看中的人,所以各种资源向你倾斜,枉顾公平。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争的,大家躺平,看你一个人表演就是了。
  杨俊应该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见面就说明了原委,减轻诸葛亮可能承受的压力。
  其他几个县的令长虽然不在,但司徒杨彪在,杨俊的这个意见会通过杨彪之口,传到其他人耳中。
  再说了,天子和司徒有了心理准备,其他人再想说风凉话就难了。
  杨俊人到中年,心思要比诸葛亮缜密得多。
  刘协唯一不理解的是杨俊与诸葛亮同城而治,为什么不事先提醒诸葛亮,非要等诸葛亮犯下无心之失,成为众矢之的,杨俊才会他出面说明?
  刘协先想到的是诸葛亮拒绝了杨俊的提醒,坚持要如实上报。
  至于是否如此,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就只能私下里问了。
  听完了杨俊的报告,刘协随即和赵王刘珪聊了几句。
  刘珪沉默寡言,刘协问一句,他答一句,绝不多说一个字,看起来多少有些压抑。
  刘协也没多说什么。
  他对这些宗室没什么太高的期望,如果不是担心引起舆论震动,他甚至想将他们全部免了。
  一百多年下来,这些人已经养废了,根本起不到拱卫皇室的作用。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真有本事的话,朝廷又紧张了。
  毕竟年代久了,血脉疏远了,野心却有可能随着实力增长。
  如何对待宗室,是帝制的一个重大难题,直到清朝才摸索出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却还是避免不了手足相残这样的惨剧。
  刘协现在还不想动他们,维持现状,等待时机。
  来到邯郸县界,诸葛亮出现在迎接的队伍中。
  让刘协意外的是,诸葛亮身边还有另外一个人,周瑜。
  看着两个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站在一起,任谁都要喝一声采。
  两人上前见礼,刘协好奇的问了一句。
  “公瑾,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周瑜笑道:“臣前日由飞狐道入塞,听说陛下移驾赵国,就改变了路线,径直赶到赵国来了。一路急行,未及通报,还请陛下恕罪。”
  “找到那条大水了?”
  “找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届时一并向陛下汇报。”
  刘协心中欢喜,转身叫过孙策。
  他乡重逢,周瑜、孙策都很意外,也都很兴奋。
  趁着这个机会,刘协向诸葛亮转述了杨俊的解释,并问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似乎早有准备,平静地说道:“臣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只记得陛下的一个教诲,凡事必先求真。上计关系重大,不仅影响朝廷的收入,更能影响朝廷施政的方向,岂能虚饰?无中生有、虚增政绩固然不好,掩饰既有成绩,只求自保,亦非大臣所宜为。”
  “不担心明年成绩不佳,被人笑话?”
  “不担心。”诸葛亮从容说道:“臣只知尽力做事,不关注其他。”
  他突然轻笑了一声:“况且依臣的估计,这三四年都会是发展最快的时候,其他诸县根本赶不上。等势头稍缓,臣已经不在邯郸令的任上了。有压力也是继任的压力,与臣无关。”
  刘协微怔,还没说话,杨彪先笑了起来,伸手指指诸葛亮。
  “小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再者,你怎么知道只做一任?或许百姓认可你,让你再做一任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拱手还了一礼。“论起锋芒,亮岂敢与令郎杨德祖相提并论。不过说起令郎,亮倒是有一点意见。”
  杨彪大感意外。“哦?”
  “令郎在汉阳将满一任,该做的都做了,再留在汉阳意义不大,杨公何不将他调任更需要他的郡国,以尽其才?”
  杨彪转头看了一眼刘协。
  刘协点点头。“司徒的确应该考虑一下了。”
  “唯。”
  ——
  行营扎在丛台。
  丛台本是赵武灵王的宫殿旧址,因台阁相连如丛而得名。如今那些宫殿自然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土台,可以登高望远,吊古思今。
  站在高台之上,刘协听周瑜说起了漠北之旅。
  他这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见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部落,看到了想都不敢想象的风景,眼界大开,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使命。
  首先,他找到了横贯东西的大河,沿河上溯,找到了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又找到了北海附近几条向北、向西的大河,基本验证了以水师运粮的可能性。
  其次,他证明了刘协的猜想。
  这些年,北方越来越冷,北方森林里的蛮夷正在南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不过北海之北的部落大多实力有限,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不是被鲜卑人杀死了,就是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但是他听说,向西数千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过了那道山,有不少平原,那里的森林更适合人居住,部落的实力也大得多。
  最后,他见到了一些与中原人非常像的部落。
  据那些部落中的老人说,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的确是从南方来的,只是时代久远,已经没人记得具体的年代,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几千年的,甚至有人说是几万年前。
  那些人没有文字,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稀能听到些与古音很相似的发音。
  “臣大胆猜想,他们可能是商人后裔。”周瑜说道。
  “何以见得?”
  “据说武王灭商时,商之主力大军正在东征,得知朝歌被焚,纣王身死,那些人无力复国,又不肯事周,便选择了出海求生。一部分人沿着海边而行,箕子就是其中一员。到达辽东后,有些人随箕子留在了朝鲜,更多的人则继续向前,直到极北之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就曾记载,扶桑蜃海以外,还有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和臣所看到、听到的情况非常相似。”
  刘协忽然心中一动。“或许应该派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