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15章

汉道天下-第415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至理名言。
  或许也是度田的意义所在。
  ——
  赶到行在,递交了见驾的请求,孙策静候消息。
  孙权第一时间赶来相见。
  家人团聚,欢喜自不用说。
  吴夫人原本对孙权多少有些担心,生怕他在行在行事疏忽,被天子责罚。如今见孙权不仅完好无损,而且意气风发,举手投足间洋溢着自信和从容,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更是喜上眉梢。
  孙权说了一些行在的事,便极力怂恿孙策将小妹孙尚香送到马贵人身边为侍从。
  马贵人临盆在即,需要几个年轻女子做侍从,做一些男子不方便做的事。女骑不缺人,但机会难得,很多人都想以此为由,将女儿、孙女送到马贵人的身边。
  做了马贵人的侍女,将来入女营就方便了。
  女营闻名天下。想进女营的女子非常多,但能满足女营要求的人却不多。这就有点像散骑,开始人少,机会很多。如今员数充足,再想加入就难了。
  至少对官员子女来说,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吴夫人有些担心。
  孙尚香年纪太小,根本不会侍候人。让她去侍候马贵人,不如让二女儿尚英去。
  孙权不赞同,坚持说,孙尚英的年纪虽然适合,但她对武艺没兴趣,将来入了女营也是做文职。孙尚香虽然年幼,但她在武艺上有天赋,也合马贵人的脾气,将来更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一家人商量了一番,也没统一意见。
  孙策决定去问问虞翻的意见。
  于是,他领着孙尚香去见了虞翻。
  ——
  得知孙策来行在,还带着家人,虞翻很高兴,让陆议出来,将孙策接了进去。
  虞翻正在演练一种小规模战斗的战术。
  双方人都不多,大约十人左右,或是聚在一起,若是散开,分成两到三个互相配合的小阵,非常灵活。
  孙策一看,就看到了其中的妙处。
  “这是山林战法。”
  虞翻哈哈一笑。“君侯果然是天生的将才,一眼就看透了。”
  “只是这长短配置有些变化,而且这重甲……”孙策指了指冲在最面前的三名身披重甲的步卒。“在南方的从林里,这样的甲胄合适吗?”
  “这不是用于南方丛林作战的。”虞翻伸手一批北方。“是为即将南下的蛮夷准备的。”
  孙策一惊。“天子要对北方用兵了?”
  “还没有,但我们要提前做准备。”虞翻摆摆手,示意孙策不要再问了。他转头对孙尚香说道:“想看骑兵突击吗?”
  孙尚香立刻来了精神,连连点头。
  “那你睁大眼睛,仔细看好。”虞翻伸手指了指远处。
  演习的士卒打得正激烈,突然有骑士从两翼奔出,马背上的骑士踩着马镫,虚坐在马鞍上,引弓急射。
  “嗖嗖”几声,几个演习的士卒就被射中,沮丧的退出了战场。
  骑士们挥舞长矛、战刀,冲入“敌群”,势如破竹的击溃了对手,扬长而去。
  刚刚撤回来的步卒再次掩杀过去,却是收拾战场,象征性的在对手脖子上划一下。
  一部分骑士去追杀溃逃的对手,一部分骑士回到虞翻面前。
  其中一人翻身下马,撇下头盔,露出一头青丝。
  “祭酒,这次出击的时机还行么?”
  虞翻满意的点点头。“虽然还有些瑕疵,但进步喜人,思路也对了。照这个方法再演练几次,这个科目就可以合格了。”
  “多谢祭酒。”女骑士眉开眼笑,重新戴上头盔,翻身上马,扬手叫道:“再练。”
  其他女骑士纷纷应和,拨马而去。
  孙尚香看得眼热,握紧了小拳头。
  孙策有些惊讶。“那女子是谁?听口音,像是冀州人。”
  虞翻笑了。“她是名臣张禹的孙女,都亭侯王端的夫人。”
  孙策想了想,才反应过来。“你说的是天子外兄,都亭侯王端?”
  “正是。”虞翻赞了一声。“都说燕赵多烈士,不仅男子如此,女子亦然。就算是和凉州人相比,也不逊色。冀州虽在河北,却能制大河南北,自有其道理。”
  孙策欲言又止。
  他听得懂虞翻的言外之意。
  就算没有天子横空出世,力挽狂澜,他也不可能逐鹿中原,最后的胜利者只可能是掌握了冀州的袁绍父子。
  这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的。
  “谁说只有冀州人行?我江东人也行。”孙尚香叉着腰,大声说道:“虞公,我也要学。”
  虞翻哈哈大笑。“行啊,你要是能通过考试,我就破格招收你进讲武堂,做入室弟子。”
  “一言为定。”
  虞翻招招手。“伯言,去取一匹马,一副弓来,先考考她的骑射。”


第九百九十二章 有意为之
  陆议取来了马和弓。孙尚香跳上马,执弓在手,甚是矫健。
  只可惜她终究年纪,腿也太短,够不着马镫。
  陆议也不说话,解开镫带,就着孙尚香的脚重系。孙尚香有点不好尴尬,难得的扭捏起来。
  孙策在远处看得清楚,诧异地看了虞翻一眼。
  虞翻笑道:“他恨的是你。”
  孙策眉梢轻耸,随即又叹了一口气。“我也是形势所迫,现在后悔也迟了。”
  “论起收拾人心,还是天子高明,不急不徐,步步为营。看起来慢,过了三五年再看,才发现快得出奇。”
  “是啊,天子乃不世出之英主,我等唯有拜服。”孙策想了想,又道:“来的路上,我去见了张子布。”
  虞翻不屑地哼了一声:“有何收获?”
  孙策摇摇头。“若无外敌,不失为君子之国。”
  虞翻瞅了孙策一眼,哈哈大笑。“君侯能说这样的话来,多少有些意外。看来这段时间在辽东收获不小,可喜可贺。”
  孙策看看虞翻,欲言又止。
  辽东之战,的确让他开了眼界,收获不小。只是过程却让他很郁闷,连说出口都觉得丢脸。
  这次围攻襄平城,他和刘备都是主力,但刘备在各方面都胜他一筹,每每抢先。他开始还觉得是意外,后来才意识到,他和刘备不知不觉间已经拉开了差距。
  而他本来是有机会力压刘备一头的。
  刘备的优势不在刘备本人——不论是个人武艺还是临阵指挥,他都比刘备更强——而在其麾下将士训练有素。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刘备下命令,那些都尉、军侯就把问题解决了。
  有时候,哪怕刘备的指挥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临阵做战的中下层将领也能把形势扭转过来。
  相比之下,他麾下的将领就逊色不小。
  细想起来,就是刘备充分利用了黄猗助阵的机会,学了不少练将之道。而他却在虞翻去助阵的时候一心求战,没有趁机学点本事,更没让麾下的将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都没抓住。这么丢脸的事,他说不出口。
  这次来行在,除了向天子请诏之外,就是想请虞翻再给他一个机会,教教他怎么练将。
  虞翻心知肚明,也没有说破,把话题扯了开去。
  “你在渤海都看到了什么?”
  “其实也没看到太多,我只是在南皮停了一宿,并没有深入渤海。”孙策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我遇到了孔融。”
  “孔融?原来这老贼去了渤海,怪不得找不到他。”
  孙策大为惊讶。
  虞翻和孔融虽然没见过几面,但交情不错,时常有书信往来,讨论学问。孔融甚至还夸过虞翻的易学,算是对虞翻有恩。
  虞翻虽狂傲,也不至于如此失礼,直称孔融为老贼。
  “孔融怎么了?谁找他?”
  虞翻哑然失笑,把孔融提议重修《孝桓帝纪》,成为公敌的事简略说了一遍。
  孙策恍然,却还是有些疑问。“为何这么多人反对重修《孝桓帝纪》?”
  虞翻想了想。“你知道庐江周氏的周景周仲飨吗?”
  “知道,公瑾的从叔祖。”
  “他是梁氏故吏。”
  “那又如何?梁商、梁冀父子主政近三十年,梁氏故吏数不胜数。”
  “的确如此,梁氏故吏很多,但是像周景这样在梁冀主政时官运亨通,被禁锢之后又能迅速起复的却很罕见,而且是以贤能为由。”
  孙策愣住了。
  能在梁冀主政时官运亨通,自然是得到了梁冀的信任。这样的人被禁锢后,还能以贤能迅速复出,这着实有点令人意外。
  “这是有贵人相助啊。”
  “你猜猜这贵人是谁?”
  孙策摇了摇头,笑道:“如此秘梓,岂是我一介武夫能知道的。”
  虞翻点点头,对孙策的态度非常满意。
  半年不见,孙策沉稳内敛多了。
  过了一会儿,陆议带着孙尚香来汇报考核的结果。
  总体来说,孙尚香的天赋不错,但她显然还没强到逆天的地步,离考核标准还有一点距离。
  孙尚香很沮丧,陆议却着重强调了她的天赋,认为她只是缺少训练。如果能在讲武堂强化一段时间,通过考核应该不能成问题。
  虞翻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先收入门下,你这个做师兄的带带她。”
  陆议应一声,退在一旁。
  孙尚香又惊又喜,她没能通过考核,还以为没机会了。
  孙策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感激。
  虞翻主动收孙尚香为弟子,摆明了就是要还他的知遇之恩。让陆议帮助孙尚香,则是想借此机会化解他和吴郡陆氏的恩怨。
  当然,可能还有一点乡党情谊。
  午饭时,虞翻带着孙策兄妹去了餐厅,一起吃了一顿工作餐。
  虽然饭菜并不丰盛,连酒都没有,但虞翻与孙策一起出现就足以引起轰动。所有人都知道这位虞祭酒是个狂士,一般人根本没机会和他一起吃饭。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协耳中。
  刘协有些意外。
  虞翻虽然狂,却不傻。当着这么人的面表示他对故主孙策的另眼相看,还收了孙尚香为弟子,多少有点故意的成份。
  他这是做给谁看?
  但刘协没做什么表示。
  虞翻不是那种一心想结党的人,孙策又是既定出海征伐的诸侯,他们之间以后不会有太多的交集。
  况且孙策这次求见带来了家属,这是要纳质的意思,忠诚还是可以信任的。就算虞翻想和他结党,他也未必愿意冒这个风险。
  他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种可能:虞翻在尽可能的提携汝颍人、凉州人以外的人才,以便在军中形成新的平衡。
  王端的妻子张氏就是一个典型。
  没有虞翻的栽培,张氏再聪明,也不可能有这么快的进步。
  当然,这也只是他的猜想,未必就是虞翻本人的想法。
  过了一天,刘协召孙策进见。
  孙策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行在。
  君臣相见,孙策大礼参拜,神情恭敬肃穆,不敢有一丝跳脱。
  刘协非常满意。
  比起前几次,这次见驾的孙策更加纯和,有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意思了。
  “吴侯大战方歇,不在青州休整,专程请见,又是为何?”


第九百九十三章 上下同欲
  孙策再拜。“幽燕都护厉兵秣马,将平蛮夷。刘征东养精蓄锐,将取三韩。臣无事,来向陛下请教练将之道,以备奉诏征伐。”
  刘协嘴角挑起一丝浅笑。
  孙策这是话里有话啊。
  荀攸、刘备都有事,就他闲着,所以来要个说法,练将之道只是托词,重点在什么时候能够出征。
  看来他不仅改变了命运,性格也沉稳了许多。
  当然也可能是张纮、张昭甚至虞翻教的。
  “何谓练将之道?”刘协顺势说道:“如果你说的是讲武堂,那你应该去向虞祭酒请教才是。”
  孙策也清楚刘协说的是什么意思,微微一笑。“虞祭酒能言练将之术,不能言练将之道。要问道,还是当向陛下请教才是。”
  刘协含笑抬手轻摇,以示谦虚。
  “哪有什么练将之道,不过是兵法基本准则而已。听闻君侯乃是孙子后人,想必熟读兵法,岂不知‘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所谓练将,正如习武要活动筋骨,能身随心动一般,使诸将知用兵之术,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罢了。”
  孙策认真地思索了片刻,随即又道:“万一有人不臣,岂不是自作自受?”
  “所以要上下同欲,只有同欲才能同心。”
  “然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奈何?”
  刘协闻言,严肃的打量了孙策两眼,眼中露出一丝异色。
  他意识到孙策并不是敷衍了事,走个形式,他是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而且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如果教出来的将领反噬怎么办?
  文官弄权,最多做个权臣,能像王莽一样篡位的毕竟是少数。可是武将弄兵就危险了,随时可能颠覆政权。
  他是天子,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就算是拥兵数万的大将想要造反也会面对巨大的政治风险。
  但孙策没有这个优势,他不能不考虑麾下将领拥兵自立的危险。
  尤其是在海外,大将割据一方的可能性极大。
  就像当年赵佗割据南越一样。
  “君侯想得深远,这是好事。”刘协收起了笑容,脸上多了几分严肃。“设若有人,坐镇冀州,想拥兵作乱,你觉得冀州百姓会响应他吗?”
  孙策不假思索的摇头。“不能。”
  “为何?”
  “陛下施仁政,兴王道,节俭而省宫禁,度田而安百姓,谁能过之?纵使有人取陛下而代之,百姓所得也不会比陛下所施更多。既然如此,又何必行大逆不道之举。”
  刘协说道:“你看,这就是上下同欲的意义。”
  孙策恍然,如梦初醒。“原来陛下说的上下同欲不仅在战场,更在朝野。臣明白了,臣明白了。”
  孙策离席,大礼参拜。“谢陛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虽然他不知道孙策究竟领悟到了哪个层次,但他能如此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
  他能在三国初期有一席之地,让曹操都感慨“难制”,凭的全是天赋。战场上也好,君臣之间也罢,他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靠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悟性和本能。
  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沉下心来思考问题,成就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相比之下,刘备的天赋就远远不够,成功更依赖于谋士。得到诸葛亮之前,他几乎是每战必败,提得上嘴的战绩屈指可数。
  即使是现在,他的成就大概也会止步于三韩,最多是倭国列岛。
  而孙策却能在短短几年间横扫江东。
  刘协对孙策的期望又高了一成。
  “君侯请起。”刘协离席,将孙策扶了起来,拍拍他的手臂。“有一件事,可能有些冒昧,还望君侯三思。”
  “岂敢,请陛下直言。”
  “你我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年少丧父。先帝享年三十六,令尊享年三十九,都是英年早逝。如果他们能多活十几年,哪怕是半百之后,形势或许都会大有不同。”
  孙策感慨地点点头,深表赞同。
  别看他现在春风得意,封侯拜将,可是父亲刚死的那两年,他是真是绝望。
  天子更惨。先帝驾崩的时候,他才九岁。面对董卓,他完全没有反抗能力。若不是他天赋过人,又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老臣护佑,也许早就死于乱世之中。
  “所以,保重身体是你我要共勉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亲冒锋镝这样的事,你以后尽量少做。我听说攻襄平时,你有几次都是先登,这是一个大将应该做的事吗?”
  孙策尴尬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