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00章

汉道天下-第40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一直将重心放在控制了大量户口、土地的世家、大族身上,却忽略了那些家产有限,却服膺儒术的普通读书人。如果说世家、大族推崇儒术本就是以利益为重,用儒术来为自己遮羞,这些人服膺儒术却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世家、大族是利益,他们才是人心。
  世家、大族不肯为了所谓的德政迁入渤海,他们却愿意。一来是没有太多的利益牵挂,二来是德政的吸引力真的很大。
  “行,就这么办。”刘协几乎不假思索的答应了。
  或许是刘协答应得太爽快,反倒让杨彪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陛下……准了?”
  “为何不准?”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杨公不远千里而来,就凭这份诚意,我也应该给你们一个机会。”
  杨彪盯着刘协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又道:“陛下觉得他们不能成功?”
  刘协笑得更加灿烂。
  他知道,杨彪虽然不像党人那么偏激,又有丰富的仕途经验,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儒生,深信儒术才是治国至道,相信张昭的实践可以成功。
  要不然,他也不会亲自赶到冀州来。
  可是他却很笃定,张昭就算成功了,也只是一时虚幻。
  纯粹的儒家只存在想象之中,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根本不可能成功。
  王莽已经做过示范,就算张昭能吸取王莽的教训,又有杨彪等人协助,他们理解的儒家德政也不可能成功。
  既然如此,何不给你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你们碰得头破血流。
  这可比写多少文章辩论都有用。


第九百五十六章 责无旁贷
  渤海的事,三言两语就说完了,搞得杨彪措手不及。
  他原本以为要花很多口舌,为此还打了腹稿,结果都没用上。
  但这只是开胃菜,刘协随即又提出了一个方案。
  在冀州推行考试,代替荐举制。
  原因也很简单,冀州大半人才被审配等人连累,不是被流放海外,就是避嫌离职,新任太守、县令都不太熟悉情况,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为了公平起见,采用考试制度,一视同仁,或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而且刘协打算由朝廷统一安排考试,尽可能的避免作弊。
  冀州有印坊,使用统一试卷并不是什么难事。
  杨彪听完,沉吟半晌,问了一个问题。“考试合格之后,由谁来决定选聘与否?”
  “按照成绩,择优录取。”
  “陛下,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刘协早有准备,反问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
  杨彪沉默。
  过了片刻,刘协又道:“朝廷推行教化,虽说并非所有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可若是读了书,依然还是要依附师门、权贵才能出仕,教化还有意义吗?这官,是朝廷的官,还是士大夫私相授予的官?”
  杨彪苦笑。“陛下,臣虽出自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却不赞成这种化公为私的做法。臣只是担心操之过急,引发不必要的动乱。”
  刘协无声而笑。“杨公,正因为你出自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却不失忠贞本义,我才希望由你来提这个头。至于不必要的动乱,你大可不必担心。再乱,他们还能乱到哪儿去?举家迁到渤海,还是像审配一样举兵造反?就算幽燕都护府、北军各有任务,朝廷手里还有五万大军没动呢。”
  杨彪倒吸一口凉气。
  他听出了刘协的杀气,天子早就做好了用武力平叛的准备。
  当然,天子的目标未必是冀州,更可能是兖豫青徐。
  但仔细一想,天子选择这个时机又非常精巧。
  兖豫青徐还没有大面积推广教化,能够参加考试的人还是以大族子弟为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选拔的方式。应该说,天子已经给他们安排好了出路,就像是迁到渤海,虽然不是最完美的退路,却不是无路可走。
  在这样的形势下,就算有人想举兵造反,也得不到多少支持。
  天子手中的五万大军够用了。
  “兹事体大,臣请陛下宽宥些时日,容臣三思。”
  “这是自然。”刘协搓了搓手指。“新年之前,可以么?”
  “新年之前?”
  “对,早些定好,早些公布,以安民心。还有度田,也要争取在新年之前厘定,不要影响明年春耕。万一辽东战事不顺利,还需要冀州增援呢。”
  刘协说得云淡风轻,杨彪却惊出一身冷汗。
  他有些后悔。
  早知如此,他何必急急忙忙赶到冀州来,接这么重一个任务?
  或许他不来,天子也不会这么急。
  毕竟除了他,天子还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来操作此事。
  我这是千里跳火坑啊。
  虽然有些怨言,杨彪还是接下了任务。
  他是司徒,这是他无法回避的责任。
  他随即和刘协汇报了随行人员,特别是太尉府、司空府派来的掾吏。他们将代表太尉、司空,协助天子处理相关事务,减少文书往来耽误的时间。
  刘协很满意。
  他早就觉得来回传递文件不方便,但他有言在先,要归权三公,不能言而无信,只能不惜马力,由三公来做最后决定,绝不乾纲独断。
  现在三公府主动派员协助他,算是投桃报李。
  贾诩立了大功,周忠虽然有点老滑头,却也不算拖后腿。
  “荀文若也在行在,你先和他商量商量吧。”刘协说道。
  “唯。”
  ——
  丛台。
  荀彧、荀谌并肩而立,不约而同的一声叹息。
  “当年主父若能成功,冀州人还会有这几百年的怨气吗?”荀谌说道。
  荀彧回头瞅了荀谌一眼。“你觉得他会成功吗?”
  “虽说机会不大,却不能说一点也无。”
  荀彧摇摇头。“兄长,治国当看长远,不必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就算主父能够袭秦成功,最后统一天下的还是秦,不会是赵。”
  他举起手,四下一挥。“齐国能看着赵半有天吗?楚能看着赵半有天下吗?主父攻取咸阳之日,便是齐楚进攻邯郸之时。此处一马平川,如何能阻挡齐楚大军?纵能一时取胜,以冀州之户口,又能坚持多久?”
  他笑了一声,最后说道:“届时主父是秦王,还是赵王?”
  荀谌咂了咂嘴。“这么说来,天时、地利、人和,最有用的还是地利?我汝颍就算人才再多,也无法弥补地利的不足?”
  “不然。”背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荀彧、荀谌转头一看,不禁面面相觑。
  杨彪与沮授并肩而行,刚刚说话的正是杨彪。
  片刻迟疑后,荀彧兄弟上前行礼,又与沮授见礼。
  荀彧很从容,荀谌却有些尴尬。他与沮授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过合作,也有过激烈的冲突。如今沮授成了侍中,他却还是白身。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用,只是效用时间不一。”杨彪双手叉腰,喘了一会儿气,大手一挥,朗声说道:“你们想一想,如果这里和漠北一样,长年寒冷,一年倒有半年下雪,纵有地利又有何用?”
  “哪有这种事?”荀谌脱口而出。
  “那是你没见过。”杨彪反唇相讥。“豫州曾经像交州一样温暖潮湿,有大象遍野,大河曾经清流见底,两岸丛林密布,你见过吗?”
  荀谌倒吸一口气,翻了翻眼睛,却没敢反驳。
  一是不敢在杨彪面前放肆,二是的确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杨彪说的这些,都是诗书有载的事。
  既然豫州曾经有象,如今无象,焉知将来会不会更冷,像漠北一样一年倒有半年被冰雪覆盖?
  他听荀攸讲过漠北的地理,当时只觉得新奇,完全没想过豫州会有这一天。
  荀彧打了个岔,为荀谌解围。“杨公,你的意思是说,天时跨度更长,动辄千年万年?”
  杨彪点点头。“那当然也可能是几百年。”他叹了一口气。“人生天地之间,其实很脆弱。天气暖和一点,寒冷一点,对天地来说都是小事,对人来说,却是大事,一个处理不好,就是王朝兴衰。”
  他转头看着荀彧。“你知道如今美稷已无竹马了么?纵使郭伋再生,也不会有儿童骑竹马相迎了。”


第九百五十七章 不谋而合
  荀彧眉头紧皱。
  荀谌见状,悄声问道:“文若,杨公这是何意?为何突然有竹马之叹?”
  荀彧低声说道:“美稷无竹,是天气转寒之兆。天气转寒,不仅雪灾、大寒会频繁出现,影响收成,北疆也会有更大的压力。幽燕、燕然二都护府需要更多的钱粮、兵力,才能阻止南下的蛮族,确保中原太平,免遭屠戮。”
  荀谌吃了一惊。“这可是内忧外患啊。”
  “的确如此。”杨彪深深地看了荀谌一眼。“当此内忧外患之际,我大汉唯有君臣一心,方能内抚百姓,外拒强敌。如果只顾着一己之利,内耗不休,只能为外敌所趁,玉石俱焚。”
  他又转头看了一眼沮授。“冀州人虽为审配、田丰所误,流放海外,但天子依然网开一面,使其随幽燕都护征伐,效力北疆,正是用其长处,将功赎罪。否则以其叛逆之罪,又岂是流放可免?”
  荀谌心里咯噔一下。
  他听出了杨彪的威胁。
  杨彪嘴上说的是冀州人,但其言外之意直指袁绍。袁绍能逃脱被诛杀的命运,不是因为他最后称臣了,而是天子不希望杀伤太重。他更希望将所有人的力量集结起来,迎接即将到来的蛮胡。
  冀州人被流放边疆,抵御蛮夷,将功赎罪,那最先追随袁绍的汝颍人呢?
  说起来,当初以沮授为代表的冀州人可是建议迎天子都邺城的,只是被以郭图为代表的汝颍人阻止了。
  如今沮授是天子身边的侍中,这些故事不可能不传到天子耳中。一旦天子觉得汝颍人不知好歹,旧事重提,就算不对汝颍人全面打击,对特定的人群区别对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此,汝颍人必受重创。
  荀谌迅速权衡了一下利弊,意识到直接与天子对抗绝非上策。
  真要被定为叛逆,其他的事就都谈不起来了。将来《党锢列传》怎么写,只能由对手说了算。
  杨彪、士孙瑞都是反对党人的,蔡琰的父亲蔡邕更是死于党人王允之手,想他们对党人网开一面,为贤者讳,是想都别想。
  “依杨公之见,如何才能君臣一心?”荀谌心有不甘。“天下丧乱已久,如今刚刚恢复太平,正是与民休息之时,天子新政迭出,我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望尘莫及啊。”
  杨彪意味深长的一笑。“类似的话,我听钟元常说过。”
  荀谌嘴角轻撇,不以为然,反倒有些得意。
  他没和钟繇联络过,却与钟繇不谋而合,正说明天下人心。
  杨彪微微一笑。“不肯盲从,是好的,天子也很欣赏你们的坚持。所以,天子愿意给你们一个机会。只是不知道友若有没有一试的勇气。”
  荀谌心里微紧,有些不祥的预感。“不知是什么样的机会?”
  “张子布在渤海推行德政,你们可以迁入渤海,助他一臂之力,以实践证明不用度田,德政也能实现王道。钟元常将主政渤海一县,你愿与他同行吗?”
  荀彧和荀谌互相看了一眼。
  钟繇愿意放弃上党太守,转为渤海一县?
  这是他自愿,还是天子的惩罚?
  荀谌眉头紧皱。“这是天子的诏书吗?”
  杨彪摇摇头。“这不是天子的要求,纯属自愿。你可以答应,也可以拒绝。”
  荀谌吁了一口气,再次与荀彧交换了一个眼神。
  有杨彪这句话,应该不是天子强迫,钟繇是自愿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钟繇能够舍弃上党太守的官职,屈就一县,他一个白身,没有不接受的道理。否则别说天子看不起他,连钟繇都会看不起他。
  “既然如此,我当与元常同行。”
  杨彪很满意地点点头。“李元礼遗风尚在。”
  荀谌原本还有些委屈,听了杨彪这句话,立刻热血上涌,浑身充满了力量。
  荀彧暗自苦笑。
  荀谌虽然人到中年,和杨彪这种老臣相比,还是太嫩了,几句话就被套进去了。
  去了渤海做县令长,推行德政,看起来很热血,但结局却难以预料。
  张昭那个人,学问很好,德行也不错,但执政经验太少了。荀谌、钟繇等人进入渤海,必然对他的权威形成冲突。将来发生矛盾,张昭会有被架空的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只有天知道。
  但荀谌已经答应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杨公,今日登丛台,不会就是为了渤海的事吧?”
  “当然不是。”杨彪笑道:“那只是小事,成败都不足以影响大局。文若,我今天将公与请过来,就是有更重要的事与你商量。正好友若也在,一起商量一下,提些建议。”
  “什么事?”
  “欲兴王道,必先选人。冀州经此一劫,大半人才被流放,郡县半空。新任的守相又大多是新任,不熟悉当地人事。如何选人才能不使野有遗贤,又不会所用非人,是当务之急。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荀彧倒也没多想。
  一来杨彪说的都是实情,这的确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二来选郡县官吏正是司徒府的责任,杨彪身为司徒,从长安赶来,主持选官再正常不过。
  但他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
  而且他身为汝颍人,也不太方便开口,尤其是当着沮授的面。
  冀州人之所以落到如此局面,和汝颍人有很大关系。如今汝颍人逃过一劫,冀州人却有大半英豪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要说冀州人对汝颍人没意见,显然不太现实。
  几个人商量了一番,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杨彪才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考试的办法。
  “文若,你还记得左伯豪(左雄)、黄世英(黄琼)、黄子琰(黄琬)关于选举的建议吗?”
  荀彧转头看着杨彪,微微颌首。“略知一二。”
  “你觉得现在推行他们的建议,是否可行?”
  荀彧目光闪动。“杨公说的是增科,还是考试?据我所知,左伯豪与黄世英的建议不仅不统一,而且有冲突之处。再者,天子一直说,施政当与时俱进,如今这形势,与左黄二公时相去甚远,杨公又打算如何推行?”
  一直没说话的沮授轻声说道:“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而已。”
  荀彧立刻追问了一句。“以公与之见,何为长,何为短?”
  沮授不紧不慢。“增科为黄公之长,左公之短。考试是左公之长,黄公之短。取其两长,补其两短,兼得其利,避其所害,岂不善哉?”
  荀谌忍不住冷笑一声:“公与身为儒士,也觉得左公尽取儒生为短?”
  沮授淡淡一笑。“就我浅陋所见,大概如此。当然,我也希望数年之后,荀君能以渤海施政之成绩,证明我今日所言大谬。”


第九百五十八章 顺势而为
  荀谌被噎得直翻白眼,一甩袖子,转身背对沮授,无声咒骂了几句。
  他和沮授一直不对付。
  这里面既有派系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就像郭图与田丰针锋相对一样,他与沮授都是各自派系中的少壮派,竞争激烈。原本他是袁绍的亲信,有天然的优势。只是后来因为韩馥的原因,他与袁绍发生了冲突,沮授趁虚而入,一度成为袁绍最信任的将领,统率三军。
  为了扳回一局,汝颍人花了很多心思,最后才在袁绍南征时,由郭图、淳于琼分走了沮授的一部分兵权。
  但是很可惜,郭图、淳于琼的表现太差,导致第一次南征大战,淳于琼更是中了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