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人敢跳出来和诸葛亮为敌。
随着张氏交出了王家多余的土地,度田得以顺利进行。杨俊到任的时候,邯郸已经完成了全部度田任务,将土地分拨到户。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要求那些多占土地的世家大族缴纳这些年拖欠的赋税。
可以缓交,可以分期,但是必须交,少一石都不行。
如此严厉的手段,让杨俊都觉得有些过份。
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一是邯郸县仓里第一次装满了粮食,二是邯郸百姓对度田非常拥护。
他们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不用承担超额赋税。家里留下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口粮,还有一部分富裕,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
他们从心底里感激天子,感激新来的县令。
刘协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围观。对刘协近乎简陋的仪仗,他们在感慨之余,又松了一口气。
天子简朴,横征暴敛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他们的负担就会轻一些。
随行的王端夫妻也收到了不少感恩。王家、张家率先交出多占的土地,对赵国的度田顺利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百姓不知道背后的博弈,只知道王家、张家交得最早,也念着他们的好。
听着百姓感激的话,王端没什么感觉,张氏却感受到了一丝丝成就感。
让财是美德,她的祖父张禹最初成名就是因为将家里的田产让给他的伯父。让给伯父都能收获美名,更何况她现在是让给了无亲无故的普通百姓。
恍惚间,张氏觉得自己可以无愧于祖父之名了。
刘协却早就习惯了这一切,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的重点是如何安抚配合度田的大族,消除他们内心的失落。
诸葛亮早有准备,提出了几个方案。
其一是兴商。
邯郸从上古开始就是冀州的中心,交通发达,商业兴盛。如今天下太平,商业恢复起来最快。可以挑出一部分产业,交给几个配合度田的大族经营,以弥补他们让出土地的损失。
其二是建工坊。
邯郸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手工业中心,有雄厚的基础。如今虽然不及以前,重视工商的民风还在。他打算在邯郸建一些工坊,除了为来往的商旅提供服务之外,还要打造在邯郸特色的产品,销往四方。
其三是服务业。
来往的商人多,需要的服务自然也多。住宿、吃饭、消遣,都需要成熟的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就业,还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刘协听完,没有立刻做出评价,转头问杨俊的意见。
杨俊也很直接,对刘协说道,这样的安排对邯郸是合适的,对赵国来说却不太可能。不是每个县城都像邯郸一样占据交道干道,有着发展工商和服务业的良好条件。
况且按照这个思路,邯郸需要大量的粮食,本地根本无法满足,必然要向其他的县购。粮价将因此大涨,各县的物价也将水涨船高,普通百姓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不出意外的话,邯郸会富,但周边的县却会变穷,财富会像水流一样,汇聚到邯郸。
刘协又问诸葛亮,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诸葛亮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说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由各县发放一些路传,让百姓可以到邯郸来干活挣钱。二是根据各县的具体条件,集中建一些工坊,吸引相应客商到当地去采购。集中建工坊,不仅可以形成规模,还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打造出更好的产品,赚到更多的利润。”
第九百五十四章 新旧之间
杨俊听完,不由得打量了诸葛亮两眼。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是手段狠厉,而且很聪明。他考虑到的问题,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而且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仅从解决方案来看,诸葛亮就不仅仅是邯郸令,他是将整个赵国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以赵相的高度提出的方案。
这让他佩服的同时,又有些说不出的别扭。
你把我的事都做了,还要我做什么?
但是去除个人情绪的干扰后,他又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这个方案很高明。
尤其是根据各县的条件,集中建设工坊这一点,是很少有人会想到的。
手工作坊大多分散,规模小,产品也少,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满足当地的需要,无法吸引外地客商去购买。可若是集中建设工坊,将某个产业做大,情况就不一样了。
而这,就需要他这个赵相来部署,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杨俊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办法好是好,只是对各县不太公平。邯郸偏占赵国之南,向南二十里就出了郡界,最远的柏人却超过二百里。将来魏郡、巨鹿照此施行,附近诸县受益比赵国更多。我赵国能管得住本郡的百姓,还能管得住往来的客商?”
诸葛亮含笑不语。
一旁陪同的官吏们也跟着轻声议论起来,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争论。
邯郸县寺的掾吏认为,这是既定现实,不是邯郸令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郡里解决不了,就拦着我邯郸发展。
国相府的掾吏则认为,邯郸既是赵国都,就不能仅从邯郸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应该考虑整个赵国的平衡,否则贫富不均,有违天子仁政本意。
刘协听他们讨论了一阵,意识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整个冀州的高度来看。
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划定诸郡国的范围,让郡治成为真正的中心,而不是偏居一隅。
这样的例子,他前世就见过不少。
比如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因为偏居西南角,靠近安徽,得了个徽京的诨号。不仅在省内的存在感很低,也影响了江苏省的整个平衡。
交通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交通基本靠走的现在更是如此。
邯郸作为郡治,偏居南端,出了县境就是魏郡。邯郸发展起来,受益最大的将是魏郡的梁期县。
刘协让人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稍后做重点讨论。
涉及到行政区划,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这里面关系到无数人的利益。
——
视察完度田后,刘协回到行营,第一时间召见了赵王刘赦。
刘赦是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的后人,至今七世。
或许是继承了赵良怕事的基因,赵国一直没什么存在感,安分守己。不惹事,也帮不上忙。之前刘协发布诏书,号召天下宗室赴朝效力,他们也没反应。如今刘协平定冀州,出巡的第一站便是赵国,刘赦未免有些紧张。
见到刘协时,刘赦便跪了下去,行大礼。
刘协将他扶了起来,好言安慰。
虽说是君臣,毕竟与普通君臣不同。论及辈份,刘赦比他高三辈,是曾祖辈,不能不有所礼敬。
见刘协很客气,刘赦放松了许多。
两人聊了几句家常,刘协问起了刘赦的家人。刘赦一一作答,又引着在堂上的子弟上前拜见。
看着这些皮肤白净、肌肉松驰的宗室子弟,刘协心里很不舒服。
立宗室的目的是为了屏卫朝廷,可是这些人衣食无忧,却被养成了猪。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一点用处也没有。
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
可是如何解决,他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就他的历史知识而言,清朝的宗室制度是最合理的,将宗室留在京师,无诏不准离京,同时让一部分人参与朝政。这避免了宗室在地方为乱,又发挥了一部分宗室的能力,强化了皇族集权。
但这也只是相对好而已。事实上,当清朝走向灭亡时,宗室也没起什么好作用。
刘协决定暂时保持现状,缓一缓再说。
刘协从刘赦的子弟中挑选了两个年轻的拜为侍中,随驾巡视。
刘赦感激不尽。
——
一阵激烈的帷动床摇之后,王端趴在了张氏的身上,气喘如牛。
张氏伸手推了推王端,却没推动。
一个月不见,王端看似瘦了,体重却更重了,身上的肌肉结实,能看出清晰的轮廓。再加上她身体酥软,一时竟推不开。
“滚开!”她拍了拍王端的背。
王端下意识地的一激零,翻身滚到一旁,手臂摊开,嘿嘿笑了两声。“过瘾,原来夫妻之事是这么过瘾。”
张氏没了气的瞪了他一眼,却没说话。
她也是第一次意识到闺房之乐是如此迷人。
“你在天子身边都学了些什么?”
王端的脸顿时垮了。他屈起手臂,展示着鼓起的肌肉。“夫人,你以为这些是怎么来的?”然后又伸出手,向张氏展示手掌上的老茧。“你看看这些,就知道我这两个月是过的什么日子了。”
张氏翻身坐起,拉过王端的手看了又看,心惊肉跳。
“天子这是罚你做苦役了么?”
“这倒没有,只是每天黎明即起,与虎贲一起习武。”王端收回手,一声叹息。“最初几天,我这手磨出一层水泡,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张氏一声叹息。“我真是没看出,天子竟是如此心狠之人。女营也这样吗?”
“女营也这样。”王端想了想,又道:“我听他们说,天子最初也是这样。你别看他那样,他的武艺很高,三五人近不得身。”
“你呢?”张氏咬着嘴唇,脸上泛起红云。
“我没他那么厉害。”王端有些沮丧。“我现在还是行在最弱的一个,连刘琮、孙权都打不过。”
“可是你骑术很好啊。”张氏想起那天第一次看到王端时的情景,眼中冒着异样的神采。“我当时都没敢认,还以为是谁家的少年郎呢。”
“是么?”王端咧嘴一笑。“我也就骑术好一些。前几年随阿翁去长安时,我就学过骑马。”他忽然转过头,看着张氏绯红的脸颊。“你要不要再试一次?”
张氏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王端的意思,脸一沉,顺手拍了他一记。“你这脑子里都想些什么?我还有正事……”
话音未落,王端已经翻身下了床,将她拦腰抱起。“我们都分居了两个月了,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重要?天子也说了,我要尽快生几个孩子,为王氏添丁。”
张氏下意识地抱紧了王端的脖子,双腿夹住王端的腰,又羞又恼地瞪着王端。
“你心里就只有你们王家的事,没有我张家的事?我几个兄长也成年了,你可曾向天子推荐?唉,你轻点……”
第九百五十五章 乌托邦
又是一番激战之后,王端终于心满意足,瘫软在踏板上,不肯起来。
张氏也是酥软如泥,却还是支撑着起身,让婢女准备洗漱之物,为他们夫妻清洁身体。
借着这个休息的机会,张氏再一次提起了她的兄弟。
她的父亲张盛继承的祖父的爵位安乡侯,却没能做官。叔父张曜入仕为郎,但仕途也不顺,止于县令,没能做到二千石。
对于官至太尉的张禹来说,这简直是子孙不孝,后继无人。
没能做到二千石,也意味着张氏子弟以荫入仕的通道没能打开。除了爵位和食邑之外,他们和普通的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张氏嫁给王端,就是看中了王端是天子的表兄。在天子力挽狂澜,大汉中兴的形势下,王端奇货可居。
如今天子驾临赵国,张家当然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借着一直以来的强势,张氏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要求。
王端为难地咂了咂嘴,发了一会儿呆,突然说了一句。“机会倒是有,就看你那几个兄弟能不能吃苦。”
“怎么说?”
“冀州是河北大州,是朝廷掌控辽东以及塞外的基地。幽州有骑兵,冀州有步卒,还有充足的钱粮。如果你的兄弟能吃苦,从军是建功立业最好的途径。天子这次巡视冀州,就有检查各地户口,想从中挑选精锐守边的用意。”
他抬起手,看着手上的老茧。“我之所以这么拼命,也是想着将来或许可以从天子出征,加官晋爵。要不然的话,就算天子用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坚持不下来。”
张氏颇感意外。
她还以为王端受苦纯属是畏惧天子,没想到他还有这份心思。
“如果不从军呢?”
“不从军,也能入仕,但是封侯就不太可能了。”王端放下手,看着张氏。“你应该也知道,虽说山东出相,可是我们冀州人并不被人当作山东人。像你祖父那样能官至公卿的,少之又少。”
张氏一时沉默。
她虽是女子,对外面的知道不多,却也听父母说过一些祖父的事。
祖父张禹是名臣,是能臣,是冀州人中的佼佼者,却未能善终,最后病死在家中。除了长子嗣爵,幼子为郎,并没有给子孙留下太多的遗泽。
原因之一就是他是冀州人,有意无意的遭到中原人的排挤。
她那几个兄长能力都不如祖父,就算入了仕途,恐怕也不会顺利,想因此封侯更是难上加难。
相比之下,倒是从军的机会更多一些。
虽然从军会很苦,可是冀州人不怕苦,就算是普通人,多少也有些武艺在身。无能如王端,在天子的逼迫下,也能练出一身本事。
我的兄长们难道还不如王端?
“那我明天就派人通知他们,让他们来参选?”
“可以,就算选不上散骑,考讲武堂也没什么问题。你知道清河人崔琰崔季珪吗?他原本是审配的使者,后来也考入了讲武堂,现在正在筹备对西域的战事。”
“西域?”
“是的,天子平定天下之后,就会用兵西域。到时候,我也许会跟着。你要是入了女营,我们就能一起了。他们都说,西域广大,将来裂土分封的机会很多。”
张氏眼神闪烁,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
杨彪一路赶来。
收到消息后,刘协立刻命人请进。君臣二人见礼之后,也没说什么客套话,直奔主题。
杨彪首先向刘协汇报了钟繇的回复。
刘协听完就笑了。“没问题,可以让他立刻去渤海报到。张昭现在正头疼呢,有人愿意帮忙,他应该求之不得。”
杨彪倒是有心理准备。“是不是愿意迁入渤海的人太少?”
刘协诧异地看了杨彪一眼。“杨公还能未卜先知?”
杨彪笑着摇摇手。“臣哪有这本事,只是依据常理推测而已。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在道德和利益之间,还是选择利益的更多。在百年大计和眼前之利之间,又是选择眼前之利的多。让他们迁入渤海,本就是一厢情愿的事。”
刘协眼珠一转。“那杨公还支持钟繇转入渤海?”
杨彪沉吟片刻。“臣冒昧,敢问陛下,答应张昭在渤海推行德政,是为一时之忿,还是为百年大计?”
“这话怎么说?”
“若是一时之忿,只为让张昭出丑,那臣没什么好说的。钟繇愿意去渤海,那是他自己的事,让他去就是了,也免得他与朝廷离心。”
“若是为百年大计呢?”
“若是为百年大计,不妨助张昭一臂之力,公告天下,不必限于附近郡国。”
“你觉得其他州郡会有人愿意迁入渤海,践行德政?”
杨彪郑重地点点头。“世家、豪族也许不多,普通人却不会少,充实渤海一郡绰绰有余。”
刘协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杨彪想得比他更深更远,也更周到。
他一直将重心放在控制了大量户口、土地的世家、大族身上,却忽略了那些家产有限,却服膺儒术的普通读书人。如果说世家、大族推崇儒术本就是以利益为重,用儒术来为自己遮羞,这些人服膺儒术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