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诩眼皮轻挑,瞅了杨彪一眼,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品了一会儿。
“太尉治兵,司徒治民,司空治水土,这是朝廷制度。就算你不在长安,也可以安排人代理事务,又何必我多事?冬闲练兵,太尉府也不闲,我就算有心,也未必有空闲。”
杨彪、周忠吃了一惊,互相看了一眼。“太尉府要给组织冬闲练兵?”
贾诩点点头。“今年是胡虏入籍的第一个冬天,组织练兵,也好让他们懂些规矩。我已经向天子请旨,不出意外的话,天子应该会同意的。北军将转战益州,本来也需要补充一些人马,借着练兵的机会,挑选一些精锐,一举两得。”
“天子不是说,要从抚军大将军麾下抽调两三万人转为北军吗?”
“如今抚军大将军在邺城,怎么抽调?”
周忠想了想,又道:“骠骑大将军已经平定荆州,这次攻益州,应该会两路并进吧?”
“的确有这个计划。”
“那北军暂时不补充也可以啊。山高路远,运输不便,兵力够用就行,似乎不必再增加人手。”
贾诩垂着眉,一言不发。
周忠却扯了扯杨彪的袖子,提醒他不要急着下结论。
由骠骑大将军张济从荆州出兵,的确可以减轻士孙瑞的压力,不必准备太多的兵力。可是如此一来,谁是主力?
天子将这个机会交给士孙瑞,就是为士孙瑞将来接任太尉积累军功。如果平定益州的军功被张济分走了,下一任太尉很可能就不是士孙瑞,而是张济。
贾诩这时候提出这个方案,或许就是一个试探。
第九百四十九章 缓兵之计
杨彪有些头疼。
三公治事,天子垂拱,这是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善政。可是真正执行起来,这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战时,如何筹集大军所需的钱粮、物资,就足以让司徒府崩溃。
如果不是度田带来的赋税,杨彪坚持不到现在。
尽管如此,接连不断的战事还是让杨彪疲于应付。如果不是辽东、益州都是大汉原有的领土,他或许早就要求天子停止征伐,与民休息了。
别说现在是大乱之后,亟需休整,就算是治平之世,也经不过这样的消耗啊。
所以相比于周忠担心的问题,杨彪更希望能减少一些消耗。
如果张济能从荆州出兵,直接用荆州的钱粮,司徒府的负担就要轻得多。
但周忠的想法也有道理,只有让士孙瑞这样的士大夫成为太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少征伐。贾诩或许是个淡泊的人,张济、韩遂却不是。他们如果做了太尉,一定会鼓动天子继续征伐,直到国库空虚,财政崩溃。
每次想到这些,杨彪就对刘璋等人咬牙切齿。
你们想干什么?
益州虽有地利可用,却终究是大汉的疆域以内,刘璋还是宗室,天子甚至可出了执金吾的官位,诚意天地可鉴。现在天子收回承诺,决定派兵强攻,你们会有好结果吗?
早点称臣不好吗?
杨彪勉强平复了心情,对贾诩说起天子要留驻冀州,督促度田,并对渤海网开一面,由张昭试行德政的事。
他希望贾诩能够配合一下,尽可能的减少大军数量,等冀州完成度田。
从既有的经验来看,度田能够大幅度提高朝廷的赋税收入。
贾诩听完,笑了一声:“关中、凉州的度田都很顺利,为什么冀州度田这么难?天子坐镇,还有人想复古、行德政,真不知道他们是矢志不渝,还是别有用心。”
杨彪、周忠都没有回答。
贾诩这句话与其说是张昭,不如说是荀彧。
荀彧在河东数年,还是没能彻底推行。再联系这次呼应张昭的事,很难说荀彧对度田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有意无意的从中作梗。
这么一想,他这次从河东赶到行在的真实意图都值得怀疑。
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为了党事?
杨彪现在只想尽快赶到行在,与荀彧面对面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反复讨论之后,贾诩提出了一个建议。
让士孙瑞立刻转战汉中,在汉中休整,并对益州形成攻势,同时联络益州的名士、大族,让他们看清形势,支持赵温,迫使刘璋向朝廷称臣,以免重蹈审配等人覆辙。
如此能在朝廷正式发起攻击之前,益州称臣,或许可以避免一次大战,又不影响士孙瑞积累功劳。
毕竟就算是没有发起攻击,围城也是有苦劳的。
这次围攻邺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沮俊升为九卿可不仅仅是酬赏旧功,多少也有一些围攻邺城的苦劳在里面。
杨彪、周忠接受了这个建议。
贾诩最后又提了一点:他想派长史杨阜赶到行在,代表太尉府,协助天子处理军务,以免来回传递消息,耽误时间。只有在重大事务的决策时,才由太尉直接负责。
杨彪觉得可行,周忠也赞同这个建议,并决定派司空掾一人赶赴行在。
达成一致,一起吃了午饭,又闲聊了一阵,杨彪、周忠才起身告辞。
出了太尉府,杨彪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幽幽一声长叹。
“嘉谋,有些事,已经拦不住啦。”
周忠点头附和。“穷则变,变则通。既然拦不住,不如主动变。”
杨彪转头看看周忠。“既然如此,为什么你只派一个掾,不派长史?”
周忠眨眨眼睛。“有区别吗?朝廷又没有制度,我觉得掾就够了。”
杨彪哑然失笑,指指周忠,欲言又止。
不得不说,周忠的选择更明智。如果贾诩派了长史,他也派长史,那就等于三公形成了共识,接着就有可能成为默认的规则,最后再变成明文制度。现在三公不一致,这件事就还要讨论,至少可以拖一些时间。
如果能拖到贾诩离职,士孙瑞就任太尉,就好了。
——
杨彪回府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安排。
他拔祢衡为司徒长史,在他离京期间全面主持司徒府的事务。
接着,他又上书天子,请求赴行在,协助天子度田。
在等候诏书的期间,他赶到城南太学,与赵歧、孔融、许靖、来敏等人相见,讨论学问以及当今形势的变化,希望他们能引导舆论,配合朝廷的行动,不要故意唱反调,再出现处士横议的局面。
如今朝廷有邸报,有什么不同意见,都可以公开发表,不应该在私下里鼓唇摇舌,非议朝廷。
为了安抚士子的情绪,杨彪又辟除了一些年青才俊,准备带着他们一起去行在见驾。
杨彪身份贵重,既是当朝司徒,又有四世三公的威望,没几个人敢和他正面较量。在他的软硬兼施之下,就连孔融也表示愿意配合,不主动惹事。
十月初,杨彪接到了诏书,天子同意他赶往冀州,主持度田。
杨彪随即起程。
他的妻子袁夫人也跟着一起走,准备顺便回一趟汝南老家。
到达洛阳的时候,事先收到消息的袁术赶来迎接。
见到袁夫人的时候,袁术有点紧张。
虽说他没有直接杀袁绍,但袁绍最后撞死的那块碑却是他安排人树的。就算袁夫人再恨袁绍,如今袁绍已死,恨意也消得差不多了。等她看到那块碑,知道袁绍最后是怎么死的,肯定不会放过他。
袁夫人其实早就知道原委了,也的确很生气。可是看到袁术这副神情,又不免心生戚戚。
袁术从小骄生惯养,横行霸道,什么时候这么委曲求全了?
说来说去,还不是想保住袁氏元气,以求将来。
“行了,你也别装小意了,我都知道了。”袁夫人半是恼火,半是无奈的说道:“人死不能复生。本初死了,他的功过是非,自有列祖列宗评判。显思兄弟还在,你好好照顾他们,不要让他们委屈了。”
“喏。”袁术松了一口气,又提醒道:“显思还在守丧,没什么大碍。等他三年丧毕,我再想办法将他送到子美军中就是。显奕被审配等人连累,流放海外,将随荀攸征讨辽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可能会随刘备征讨三韩、倭国。到时候,我托刘备照顾他就是。如果他愿意跟着孙策,那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其他妇孺老幼,还要姊夫想想办法,要是让他们也跟着去辽东、三韩,怕是受不了罪。”
第九百五十章 在所不辞
袁夫人用眼角余光瞅瞅杨彪,见杨彪没什么反应,便虎了脸,喝斥袁术道:
“朝廷自有法度。显奕自作自受,怨得了谁?天子没有族诛,已是宽宏,如何还能得寸进尺,求法外开恩?”
袁术不敢再说,伸手请杨彪夫妇上车。
杨彪摆摆手。“我奉诏赴行在,不能耽搁,就不进城了。”
袁术诧异地看了袁夫人一眼。
袁夫人无奈地点点头。
在来的路上,她已经和杨彪讨论过这个问题。杨彪坚决不肯进洛阳城,说是时间紧迫,不想耽误行程,让天子久等。
但她心里清楚,杨彪是不忍看见洛阳城的破败。
杨彪虽是弘农人,但他从小就生活在洛阳,早就将洛阳当成了家。十年前的一把大火,将洛阳烧成的废墟,也将他的记忆烧成了灰。
随着年龄渐长,他的心也越来越柔软,看不得这些。
“那就在这里说吧。”袁术转身,从侍中手中取过一卷纸,展开。
是一卷画,画上有深宅大院,门前有三出阙,粗一看,规模宏大,气势森严。仔细再看,却发现门破壁残,杂草丛生,尽显荒芜凄凉。
杨彪看了一眼,便知道是什么。“这是你们最近的成果?”
袁术点点头。“这是这两个月的成果之一。”
袁夫人看了一眼画幅,黛眉渐渐耸起,声音也有些发颤。“这是……我家?”
话音未落,她已经落下泪来。
这就是她朝思暮想的家吗?
袁术苦笑。“是的。不过这些画师的技法虽好,终究不如现场惊心。我第一次看到时,也不敢相信。”
杨彪眨了眨眼睛,轻吁一口气。“还有其他的么?”
“还有南宫的一些建筑,以及张让、赵忠的故宅。”袁术咂着嘴,仿佛牙疼。“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都想翻建旧宅,现有的画师根本来不及绘制图卷。我当初在天子面前夸下海口,如今却无法完成。还望姊夫面见天子时,能代我向天子请罪。”
杨彪沉吟了片刻。“南宫……是青琐门吗?”
袁术的脸胀得通红,窘得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地点头。
袁夫人的脸色也变得很难看。“刘景升这老贼,究竟想干什么?”
杨彪不动声色地摆摆手,将画卷接了过来。“我知道了,我会转告天子的。”他想了想,又道:“我有一个建议,你可以考虑一下。”
“你说。”袁术连忙说道。
“我记得周异曾任洛阳令多年,熟悉洛阳的情况,何不上书天子,推荐他官复原职?”
袁术眼神闪了闪。“我请过了,他不肯来。”
杨彪“哦”了一声:“那就由司徒府发文吧。”
袁术如释重负。
有杨彪出面,周异拒绝的可能性不大。
袁夫人心中恼怒,脸色很不好看。
当初周忠推荐杜畿出任河南尹,她就推荐周忠是想让周异复出。后来杨彪拒绝了,一直拖到天子选任冀州的郡县官员,杨彪才推荐杜畿出任常山相。
但是现在,他还是要主动推荐周异官复原职,出任洛阳令。
原因只是袁术无能,被刘表制住。
周异不是不肯出任洛阳令,而不是想给袁术面子,要杨彪亲自出面。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杨彪之前不肯接受周忠示好的报复。
——
过了洛阳,杨彪就与袁夫人分道扬镳。
袁夫人继续东行,取道陈留、睢阳,先和袁权见面,然后再回汝阳老家。
杨彪则渡过大河,取道河内、上党,再出滏口陉,赶往行在。
他要和上党太守钟繇见一面。
作为当初跟着天子西狩,又是最早被天子外放的汝颍人,钟繇这几年一直在上党,越来越沉默,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
天子征冀州,钟繇也没去见驾。
杨彪想不通钟繇在想什么,他要借这个机会去上党看一看,与钟繇聊一聊。
他向天子通报了此事,却没有告诉钟繇。
所以他翻越天井关,进入上党境内的时候,钟繇一无所知。直到他过了泫氏,赶到长平亭,收到消息的钟繇才匆匆赶来迎接。
两人一见面,钟繇就长揖请罪。
“不知司徒驾到,迎接来迟,死罪死罪。”
杨彪招了招手,示意钟繇上车。
钟繇上了车,坐在杨彪对面。杨彪敲了敲车壁,示意继续前进。钟繇也不好多说,只能让随从跟着。
杨彪笑着说道:“我是微服,不想惊动百姓。”
钟繇说道:“司徒爱民,令人钦佩。”
杨彪没有坐轺车,而是坐四面有帷的安车,随从也没有展开司徒的仪仗,自然不仅仅是不想惊动百姓,更可能是想看看上党的真实情况,不想被前呼后拥的,只能看到他安排好的场景。
可是这些话,大家心里知道就行,不能说破。
“当官爱民是本分,有何可钦佩之处?”杨彪含笑说道:“这几年上党发展得也不错,你辛苦了。怎么样,有没有动一动的想法?”
钟繇松了一口气。
杨彪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这一路看来,大体上还是满意的。以杨彪的品德,绝不会到了天子面前改口,告他一状。
“我虽尽力,终究能力有限。几年考功,上党都不过是中流,实在是愧对朝廷。司徒谬赞,繇愧不敢当。若朝廷有安排,繇唯命是从。”
杨彪笑笑。“张昭将在渤海罢度田令,反对度田的人都可以过入渤海,上党有吗?”
钟繇微怔。“有这样的事?”
“我这次赴行在,就是协助天子处理此事。”
杨彪简单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钟繇听完,对杨彪平添几分感激之情。
虽说杨彪取道上党肯定是经过天子同意的,但方案却应该是杨彪主动提出的。杨彪费这么多事,自然是想给他一个机会。
如果他在上党度田是因为阻力太大,那他现在就可以抢先让那些反对度田,实力又强到让他不敢轻举妄动的人迁入渤海。
这些人可以和他作对,却未必敢和刚刚平定冀州的天子作对。在度田不可阻止的情况下,迁入渤海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在上党再做一任,完成度田的任务。
除非他本人反对度田。
钟繇沉吟良久。“司徒以为,张昭能成功吗?”
杨彪打量了钟繇良久,缓缓直起腰,靠在车壁上,手掌在膝盖处来回摩挲了几下。
“你希望他成功吗?”
钟繇不假思索的说道:“希望。”
“那转你为渤海一县令,助他一臂之力,你愿意接受吗?”
钟繇眼皮一抬,盯着杨彪看了好一会儿,缓缓点头。“别说是南皮令,就算是渤海郡太守府一小吏,我也在所不辞。”
“很好。”杨彪点点头,又说了一句。“你自己上书吧。”
第九百五十一章 名实之间
钟繇不反对度田,但他反对强行度田。
不管有多么正当的理由,强行度田就是掠夺,是朝廷利用手中的权力抢劫百姓的财富。
不正当的手段,能达到正当的目的吗?
今天可以为了安抚百姓抢劫富民、豪民的财富,将来会不会又以某个理由抢劫百姓的财富?
比起富民、豪民,普通百姓更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任朝廷横征暴敛。
一直以来,他赞成的就是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