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396章

汉道天下-第396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千年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个规律。
  “施政当宽,治军当专。”刘协调整了一下情绪,再次露出笑容。“大汉疆域广大,风土人情殊异,非三代之方国可比,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张卿,你说是么?”
  张昭心情正好,也不计较天子的细微差别,点头附和。
  刘协话锋一转。“治军则不然。军议时,固然可以畅所欲言,各呈己见。执行的时候却须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不能令出多门,否则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取胜。二位以为然否?”
  刘备、孙策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说道:“陛下所言甚是。”
  刘协又看了张昭一眼。“张卿意下如何?”
  张昭沉默了片刻,躬身说道:“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非天子谁能为?”
  刘协嘴角轻挑,满意地点了点头。
  有你这句话,渤海这个试点就值了一半。
  ——
  张昭出帐,就扔下了孙策,直接找到了荀彧。
  天子同意在渤海罢免度田令,并不代表这件事就行了。按照朝廷当前的制度,他要提出试行方案,提交司徒府审批,很可能还要经过朝议这样的流程。
  他与朝中大臣素无往来,人微言轻,能否通过尚未可知。如果能得到荀彧的支持,成功率就大多了。
  两人客套一番后,张昭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
  他想请荀彧与他合作,一起拟定方案,并说服三公九卿。
  荀彧听了,大为惊讶,随即又喜上眉梢。
  冀州平定,辽东的战事交给了荀攸,益州的战事交给了士孙瑞,天子的重心必然会转向朝政,兖豫青徐的度田该如何进行,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
  他最担心的就是天子挟战胜之威,依冀州例,在中原强行度田。
  他不反对度田,但强行度田很可能会造成流血,甚至发生叛乱,他不能不关注。
  如今天子有意让张昭在渤海试行,无异于打开了一个缺口,也表达了足够的诚意和耐心。
  如果张昭能够成功,不仅可以避免激烈的冲突,还能证明度田不是王道的必经之路,德政一样可以实现王道,对儒门的意义非比寻常。
  荀彧立刻表示,愿意支持张昭完成方案,并说服朝中公卿。
  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荀彧随即又提醒张昭,你应该和虞翻联络一下,征询他的意见。
  虞翻是难得的奇才,深得天子信任。如今主持讲武堂,在公卿在臣中也颇有影响力。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将来朝会时会顺利很多。
  张昭听了,却有些为难。
  他虽然曾与虞翻共侍孙策,相处却不怎么和谐,经常意见相左。这次虞翻去渤海协助孙策军事,两人几乎没怎么交流。对他在渤海推行的度田,虞翻也不怎么赞同。
  想寻求虞翻的帮助,恐怕是缘木求鱼。
  荀彧见状,决定亲自出面,和虞翻谈谈。
  在等待宴会开始前的短暂空档,荀彧和荀攸聊起了这件事。
  荀攸听完,对荀彧说道:“叔父不必找虞翻商量了,他不会支持的。”
  “为何?”
  “因为这是必败之局,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荀攸悄声说道:“叔父真以为周制可以复兴,礼乐可以致王道?”
  荀彧惊讶地看着荀攸。“公达,你竟是这样认为的?你还是儒门子弟吗?”
  荀攸反问道:“叔父说的是哪个儒门?夫子之儒门,孟子之儒门,还是我先祖荀子之儒门?”
  荀彧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答起。
  荀攸叹了一口气。“叔父,儒门内斗了几百年,今文、古文,师法、家法,众说纷纭,德政具体是什么都没有定论,想在四年之内实现王道,谈何容易?恕我直言,真要是大量世家迁入渤海,渤海就是具体而微的东京。朱门酒臭,路有饿殍。处士横议,政令不行。所幸明主在朝,不会有再有董卓进京这样的事发生。你们需要担心的,只是海贼而已。”


第九百四十七章 老奸巨猾
  荀彧既无奈,又不得不承认荀攸说得有些道理。
  真要将一群世家聚在一起,如何才能筹集到足够的钱粮养兵必然是个大问题。
  世家倾向于自己供养部曲,不愿意将兵权交给太守——除非这个太守不管事,坐啸而已。
  张昭会不管事吗?
  不管事,如何推行德政,振兴王道?
  这好像成了一个悖论。
  尽管如此,荀攸的话还是给荀彧提了醒,打消了将一部分汝颍人迁到渤海的想法。
  张昭为人刚直,又担负了证明德教的重任。在这个宏大的目标下,他是有可能走极端的。
  想到这一点,荀彧心里突然一紧。
  天子将这个任务交给张昭,而不是交给他,不会是看中了张昭这一点吧?
  荀彧越想越不安,却不敢多说。
  ——
  长安,司徒府。
  司空周忠缓缓走进了中庭,来到杨彪的面前,未语先笑。“文先,什么事这么着急?”
  杨彪没理他,吩咐了祢衡几句。
  祢衡点头,起身告辞。走过周忠面前时,点头致意。周忠还没来得及回应,他就匆匆走了。
  “这竖子!”周忠很无语,却也没放在心上,就在祢衡刚才坐的席上坐了下来,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他已经习惯了祢衡的狂傲,懒得和祢衡计较。
  反正祢衡的臭脾气也不是针对他一个人的。
  杨彪十指交叉,据在腹前,还没说话,先叹了一口气。
  “嘉谋,审配、田丰自杀,邺城不战而降,你是不是放心了?”
  周忠嘿嘿一笑,却没说话。
  他的确放心了,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
  他放心的是庐江已经度田,虽然也谈不上彻底,却比其他郡要好一些。就算天子接下来要在中原强行推行度田,庐江受到的影响也不大。
  至于周氏,那更是支持朝廷的典范,没什么好担心的。
  只是这些话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说出口。
  “天子有征无战,冀州平定。君荣虽未能立下大功,却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即将转战益州。这样的局面,有什么不放心的?”
  “天子要在渤海试行德政。”
  “试行德政?”周忠微怔,随即笑道:“难道我们现在行的不是德政?”
  杨彪一声叹息。“显然有人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想在渤海罢度田令,兴教化,纯以德政,以求王道。”
  周忠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半晌才道:“这是哪个腐儒?天子这是怎么了,怎么会答应这种荒唐的建议?”
  “你也觉得荒唐?”杨彪无奈地摇摇头,将案上一封文书推了过来。“这人你也认识,彭城张昭。”
  周忠眉头紧皱,嘴巴嚅了嚅,想骂人。
  但他没有骂出口,倒不是顾忌张昭,而是顾忌天子。
  以他对天子的了解,天子能答应如此荒唐的建议,绝不是糊涂,而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这要是一言不慎,被杨彪误会是骂天子,那可不太合适。
  周忠看了一遍,想了想,又看了一遍,咂了咂嘴。“这不是张昭一个人能拟定的方案,背后还有人,而且是个熟悉新政的人。”
  “你觉得会是谁?”
  周忠眼皮一挑,打量了杨彪两眼,笑了笑,放下文书。“这重要吗?”他随即又叹了一口气。“如此才华,还对新政抱有疑虑,恐怕不是见识不够,而是利令智昏……”
  杨彪抬抬手,示意周忠不要再说了。
  他一看到文书,就知道为张昭背后的人大概率是荀彧。荀彧虽然不在长安,荀文倩却在,这些话要是传到荀文倩的耳中,将来见面,难免会有尴尬。
  “智者尚且如此,其他人可见一斑。”杨彪搓着手。“天子准张昭如此行事,想来也是知道攻心难于攻城,所以要围三阙一,让那些愚夫有个出路,免生烦恼。”
  周忠点了点头,同意杨彪的看法。
  “那你找我来,就是为了商量这件事?”
  “嗯,天子不在京师,不能开朝会,有事只好三公先商量。去见贾文和之前,我想和你先商量商量,免得在贾文和面前露怯。”
  周忠眼珠一转,忽然笑了。“杨文先,贾文和是什么样的人,我大概还是知道一些的。这样的事,就算他有意见,也不会说什么,你何必担心他?你是觉得这事棘手,想拉上我吧?我跟你说,你想都别想。天子有诏,太尉治兵,司徒治民,我司空府除了水土之外,还有监察事务,忙得很,没精力管你司徒府的事。再说了,你那司徒掾那么能干,不让他多分担点责任?”
  杨彪抬手指指周忠,笑骂道:“你这老贼,这时候倒是躲得快。我知道,你庐江周氏已经度田了,没什么好担心的。可是你别忘了,张昭毕竟是孙策的幕僚,和你从子周瑜也有说不清的干系……”
  周忠长身而起。“你少来。就算牵连,他张昭也牵连不到我。”
  杨彪眼急手快,一把抓住了周忠的袖子。“坐下,话还没说完就想跑,你跑得掉么?”
  周忠挣了两下,没能挣开,只好重新入座。
  两人说笑了一阵,又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天子在渤海网开一面,也就意味着在冀州是不会再让步了?”周忠说道。
  “应该是。”杨彪点头说道:“天子虽然没有直说,但他这么快就宣布了荀公达征讨辽东的事,说明他短期内没有回京的计划,要以大军坐镇冀州,监督其他诸郡国度田。”
  “这么说来,他许诺士孙君荣征讨益州,也是为了将士孙君荣支开,以免掣肘?”
  杨彪扬了扬眉,却没说话。
  周忠卷起袖子,扇了扇风,觉得心头有些烦躁。
  天子越来越强势了,这几个安排步步为营,不给他们任何干涉的机会。等士孙瑞备战益州,沮俊又回到长安,就任执金吾,天子身边就一个老臣也没有了。
  至于韩遂,那人已经被天子驯服,根本不会有一丝反抗之心。
  “文先,如果天子要留在冀州,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赶去冀州侍驾?三公与天子相隔千里,只靠文书来往,终究不是事啊。”
  杨彪笑了。“我也这么想。正如你方才所说,度田本是司徒府的事,既然天子要在冀州度田,我自然应该赶去冀州,而不是在这里遥指。”
  周忠慨然道:“我陪你走一趟。”
  “你不能去。”杨彪一口否决。“你我都走了,只剩下贾文和一人,如何能行?太尉治兵,可不治民。”
  周忠恍然大悟,指指杨彪,欲言又止。
  他现在才明白,杨彪找他来,是想让他留在长安,制衡贾诩。


第九百四十八章 采菊太尉府
  周忠抚着胡须,沉吟不语。
  制衡贾诩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需要制衡。
  原因也很简单,贾诩几乎不管事。天子不在京师的期间,长安城的防务一直由卫尉王服负责,等沮俊执金吾到任,更没贾诩什么事。
  王服、沮俊都是他们一系的力量,听贾诩的马腾身为光禄勋,如今在天子身边。
  况且贾诩也不是喜欢争权的人,何必制衡。
  “文先,你是不是多虑了?贾文和不好争权,若不是你相劝,他连太尉都不愿意做呢。”
  杨彪看了周忠一眼。“我担心的不是贾文和,而是你们。”
  “我们?”
  “对,尤其是沮元英。”杨彪眉头微皱。“一把年纪的人了,还像个稚童似的使性子。亏得天子大度,眷念旧恩,不和他计较,还提议他为执金吾。等他到了长安,如果还是这般不知分寸,如何是好?太学的书生,关中的将士,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其实矛盾大着呢。一个处理不好,这长安或许就乱了。”
  周忠恍然大悟。
  杨彪担心的不是贾诩争权,而是贾诩不管事。
  城南太学聚集了数以千计的读书人,虽然规模远不如当年的洛阳太学,但他们处士横议、批评朝政的劲头一点也不弱,移居关中的凉州人也是他们批评的目标之一。只是有杨彪居中调和,矛盾这才没有激化。
  一旦杨彪离开长安,而性情更为激烈的沮俊来到长安,没有贾诩的配合,长安还能不能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就不好说了。
  “天子迟迟不还朝,不合制度啊。”
  “谁说不是呢。”杨彪叹息道:“我此次去邺城,就是想劝天子还朝。至于冀州的度田,安排得力人手就是了,何必天子亲自坐镇。”
  周忠起身,甩甩袖子。“走吧,我们一起去太尉府,拜访贾文和。”
  杨彪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和周忠一起出了门。
  三公府靠得很近,也不用备车马,两人并肩而行,走了几步,就到了太尉府。两人是常来的,门前当值的卫士都认识,也不用通报,直入中庭。
  不出意外,贾诩不在中庭,在堂上处理事务的是长史杨阜。
  见杨周二人联袂而来,杨阜大感惊讶,一边请他们入座,一边派人去请贾诩。
  杨彪拦住了杨阜。“太尉又偷闲?”
  杨阜笑道:“天子东征,关中无事,贾公就在后院读书。”
  “那行,你忙你的,我们去找他。”杨彪摆摆手。“我们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找他闲聊。”
  杨阜看看杨彪,又看看周忠,倒不好阻拦,只好让他们进去了。
  杨彪二人进了后院,后院一片寂静,几乎看不到人。只有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一圃菊花开得正盛。贾诩与夫人正在花圃中采菊,夫人手中提着一只小竹篮,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什么。
  杨彪咳嗽了一声。
  贾诩夫妻转过头来,见是杨彪、周忠,都笑了起来。
  “二公来访,不知有何指教?”
  “我听说太尉府的菊花开了,想来蹭碗菊花羹。”杨彪笑道。
  贾诩的夫人躬身施了一礼,含笑说道:“那就请二公稍坐,妾去准备一下。正好后院池塘里的鱼也肥了,我去取一尾,做个鱼汤下酒。”
  “多谢夫人。”杨彪欠身致意。
  周忠也跟着点了点头,却没说什么。
  贾诩引着二人来到中央的假山上,在小亭中坐下。有童子过来,奉上菊花茶,又悄悄地退了下去。
  杨彪端起茶杯,嗅了嗅。“这是南阳析县的菊花?”
  “好像是吧,骠骑将军派人送来的。”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司徒对菊花这么有研究?”
  “听蔡伯喈说过,蔡伯喈的老师胡伯始好饮此茶。我喝过一次,印象颇深。”
  贾诩拍拍手,叫小童去拿晒好的干菊花。杨彪连忙拒绝,贾诩笑道:“你也看到我花圃里的菊花可以摘了,晒上几天,便可以泡茶。本来就打算给你们送一些,正好你们来了,倒省了我的事。”
  “你这圃里种的也是析县的菊花?”
  “种子是一样的,但种出来的花似乎不太一样,花期也晚了好几天,想来是因为水土的原因。”贾诩一声轻叹。“当初天子曾说,天下渐寒,北方胡虏南下势在必然,我还不怎么信。现在看来,还是天子英明,见识过人。杨公,今年夏天雨水少,冬天怕是有大寒,边疆将士的冬服可以早些准备才好。”
  “燕然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的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是幽燕都护府的紧张些。原本以为他们在冀州围城,不需要厚冬服,没想到邺城顺利平定,他们马上就要转战辽东,倒是有些措手不及。”
  杨彪笑了笑。“所以我决定亲自赶到冀州去督促,长安的事,就要交给文和与嘉谋了。”
  贾诩眼皮轻挑,瞅了杨彪一眼,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品了一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