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权听了,这才有些释然。
“不经战乱之苦,不知太平难得。希望冀州、益州能尽快恢复太平,重现安乐。”
“是啊,不过燕赵之人刚烈,质朴少文。我奉天子诏书,建书坊,启蒙百姓,还要请姊姊多多指点。”
见甄宓提到了正事,袁权顺势与她讨论起了开设书坊、教化百姓的重点。这些事,他们夫妻已经走过一遍,积累了不少经验,指点甄宓并不难。
甄宓虽然在河东书坊做过半年,深得唐夫人欣赏,但作为第一个书坊,河东书坊从来不缺业务,走的也是精品路线,重点却不是教化百姓,在这方面没什么经验。
甄宓遇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袁权。
袁权与甄宓讨论了一番后,提醒甄宓说道:“建书坊,刻版、印书固然是重点,但真正的难点却是印什么样的书。五经之类的固然不是普通百姓能学的,诸子书也不是急务。当务之急,是要印些识字书,让他们能看懂朝廷的文书,知道朝廷是为他们好,不要被人蒙蔽了,反倒助纣为虐。”
甄宓连连点头。“那姊姊推荐几部字书吧?”
袁权想了想。“就算给了你字书,你也来不及刻版。不如这样吧,我让人将刚刚刻好的版给你送一套来,你先用着,再安排人刻新版。一套版,省着点用,印个两千套是没什么问题的,供应附近三四个县总是够了。”
甄宓欢喜不禁,连连称谢。
袁权又提醒道:“各地民风不同,生活习性也各异。除了字书,最受百姓欢迎的就是农书。这需要本地人才编得出来,外地人帮不上忙。你若想做得好,还是要找几个本地的读书人,帮你编一部适合本地人的农书,让百姓能够按图索骥,立竿见影地受益。”
袁权说道,突然眼睛一亮,拍手笑道:“说来也巧,我昨天刚听我妹妹说,这两天有一个河间的叫卑湛读书人要来见驾。你若是有心,不妨问问他。”
甄宓喜不自胜,咯咯笑道:“看来找姊姊帮忙是对了。若不是姊姊指点,我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呢。”
第八百七十三章 三公合议
周忠快步走进中庭,看着正在院中摆动手臂的杨彪。
“文先兄,什么事这么急,非让我过来一趟?”
杨彪头也没回,继续活动身体。“别急,等太尉来再说。”
周忠吃了一惊,没有再说,自顾自地在栏杆上坐下,用袖子扇着风。虽然还是早春,他却跑出了一身汗。
司徒掾杜畿走了进来,亲手端给周忠一杯茶。
周忠接过,瞅了杜畿一眼,笑道:“伯侯,你到司徒府多久了?”
“快两年了。”
“有没有想过换一个更合适的地方?”
杨彪哈哈一笑。“周嘉谋,你真可以啊,挖人挖到我司徒府来了。就不怕我到天子面前告你一状?”
周忠大笑。“文先兄,我这可不是挖人,我只是希望人尽其才。伯侯为人刚正,更适合监察,在司徒府为掾有些可惜了。”
杨彪转身走了过来,从杜畿手中接过另一杯茶,浅浅的呷了一口。“百废待兴之际,生产比监察更重要。司徒府的事务繁重,不是你以为的那么轻松。没有伯侯这样的少壮之辈,我这把老骨头又能支撑几天?再说了,我已经决定推荐他出仕,就不用你操心了。”
周忠低头喝了一杯茶,细细地品着。“伯侯是做过郡丞的人,出仕可为郡守国相,不必再在县令长上浪费四年。为国纶才,当不拘一格。”
杜畿站在一旁,神情未变,心中却是感动不已。
他是司徒府的人,就算杨彪赏识他,也不能不顾忌别人的看法,直接推荐他出任太守。但周忠是司空,当面提议让他出任守相,太尉贾诩一向不管这些事,遇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表示赞成。
如此一来,等于三公合议,理由很充足。
杨彪微微颌首,却没吭声。
过了一会儿,贾诩拱着手走了进来。杨彪起身,引贾诩上堂。周忠却坐着不动,将剩下的半杯茶喝完,才慢悠悠的起身,到堂上就坐。
“太尉,冀州可有捷报?”
贾诩微微一笑。“冀州暂时还没有捷报,但塞外却有。周瑜、蒋干出使归来,天子甚是欢喜,特地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他们带回来的消息。”
周忠一怔,眉梢不由自主的跳了两跳。
周瑜回来了,而且带回了重要的消息?这可是好事。问题是周瑜事先没给他一点消息,他居然还要从贾诩这里听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消息能让天子特别召开会议,还第一时间通知太尉府,足以说明周瑜这次出使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
“方便说么?”杨彪问道。
贾诩摇摇头。“不是急务,还是司徒先说吧。”
杨彪没有再问,从案上取过一份公文,交给杜畿。杜畿转身交给了贾诩。贾诩看完,又递给周忠。
周忠打开,扫了一眼,不禁眉头一皱。
袁术请求致仕,天子接受了他请辞幽州牧,却不打算让他致仕,要安排他去修复洛阳两宫,要求三公商量一个合适的职位,并拟定幽州刺史的人选。
这封诏书很简单,但意义却极大。
一是命袁术修复洛阳两宫,朝廷却不要求司徒、司空府配合,也不安排资金和物资,只讨论给袁术一个官职。
二是幽州牧没了,以后只有幽州刺史。
后一点也就罢了,罢州牧,重设刺史,是朝廷的既定方针。
但前一点非常诡异。
按理说,修复两宫这样的大事就算不交给负责水土的司空,也应该交给专门负责宫室修建的将作大匠。现在天子既不提司空周忠,也不提将作大匠黄承彦,直接将任务交给了袁术。
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袁术放火烧宫的罪行。
周忠吁了一口气。“天子真是宽仁,先是赦免了吕布,如今又让袁术将功折罪。”
杨彪、贾诩点头附和,却不说话。
这件事的重点不是在这里,说得再好听,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天子只要求三公商量袁术的官职,却不要求司徒府、司空府拨付资金和物资,袁术如何才有完成任务?
如果不是相信天子没有逼死袁术的动机,他们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修复两宫,难道天子是要还都洛阳?”周忠又说道。
杨彪摇头否定。
这个问题,他接到诏书后就考虑过了,觉得不太可能。
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在长安城南修太学,迁都关中的态度已经表露无遗。退一步说,就算要迁都洛阳,也没有只让袁术修复两宫的道理。
至少是整个洛阳城,还要包括城外的太学、明堂、辟雍等设施。
“文和,嘉谋,你们应该还记得天子之前将刘表留在洛阳,让他绘制残洛阳图卷的事。”杨彪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两件事,会不会有联系?”
贾诩蹙着眉,沉吟不语。
周忠心里却咯噔一下,有些不安起来。
他在洛阳多年,对洛阳很熟悉,知道城中遍布逾制的权贵豪宅,袁氏就是其中的典型。只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保持默契,经常拿出来批评的是张让、赵忠等人的宅第逾制,士大夫的则避而不谈。
如今天子让刘表去绘制洛阳图卷,又让袁术去修复两宫,也许是一种无形的暗示。
天子给士大夫留面子,不揭破这些事,但是要士大夫亲自动手,清除这些违制的证据,并将这些拆下来的物资用于修复两宫。
周忠抚着胡须,意味深长的说道:“依照礼法,属于宫室的归宫室,属于百姓的归百姓,各归于其位,自然相安无事。”
贾诩点头附和。“这的确是个选择,君臣各依其礼,复礼于仁,共兴王道,合乎圣人之意。”
见贾诩、周忠都赞同,杨彪随即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物资解决了,人力怎么办?洛阳周边百姓不是死于战乱,就是外逃,户口十不存一,没有足够的民伕可征。文和,能不能由当地的驻军来配合一下?”
贾诩笑道:“抚军大将军随天子征讨冀州,前后左右四将军也随行,洛阳周边的驻军数量少得可怜,对付盗贼都有些勉强,哪有余力配合两宫修复。”
“那怎么办?”杨彪有些为难。
周忠突然说道:“我倒是有个办法,只是需要司徒府配合一下。”
“你说。”
“洛阳百姓外出逃难,大半是向南,近的去荆州,远的则由荆州南下交州,或者溯江而上,去益州。如果司徒府请诏,命荆州、益州、交州的百姓归籍,并提供一些帮助,或许有人愿意返回旧籍。有了户口,还怕没有民伕?”
杨彪想了想。“千里返乡,时日长久,怕是没那么快。”
周忠笑了。“天子征冀州,都不担心用时太久,修宫室又何必急于一时?袁术还年轻,修个十年不成问题。”
第八百七十四章 任重难负
周忠一言,提醒了杨彪。
时间不是问题,慢一点就慢一点吧,能把问题解决了就行。
袁术才四十多岁,就算用十年时间修复两宫,也是来得及的。
天子更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潜在的问题。他都不急,自己就更没必要着急了。
说到底,还是年纪大了,莫名的焦虑。
杨彪和贾诩、周忠商量了一下,决定给袁术一个将作大匠丞的职务。将作大匠丞是六百石官,看起来有些委屈袁术,但考虑到袁术是有罪之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谁来接任幽州刺史?
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袁术主动请求致仕,天子也没有赶尽杀绝,大家都很识趣,这个幽州刺史就当作是给袁术的补偿,由袁术的心腹杨弘接任。
唯一的麻烦是杨弘是杨彪的族人,直接由杨彪出面上书并不适合。考虑到刺史是监察官,就由司空周忠来上书推荐,太尉府、司徒府联署意见。
事情商量完了,周忠又提了一个建议。
既然要修复两宫,不如顺便清理洛阳城。加上大批百姓即将回籍,河南尹、洛阳令也该换上得力人手,他推荐司徒掾杜畿出任河南尹。
杨彪觉得不合适。
推荐杜畿出任太守一级的官职,已经有越级提拔的嫌疑。直接提拔为河南尹,就太过份了。
正如司隶校尉是十三州刺史之首,河南尹也是天下守相之首,地位卓然,不可以与普通的太守、国相相提并论。
但周忠却有充足的理由。
河南尹的确是天下守相之首,但河南已经荒芜,不能以常理计。之前曹操在兖州时,河南太守一度由曹操的手下夏侯惇兼任,哪有什么守相之首的讲究。
如今百废待业,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出任,杜畿在司徒府为掾,能力有目共睹,由他来出任河南尹,负责河南郡的复兴任务,再合适不过。
如果杨彪觉得不合适,他愿意以司空的身份单独上书推荐。
杨彪被周忠的坚持搞得措手不及,只得转身与贾诩商量。
不出意外,贾诩表示赞同。
杨彪没办法,只好同意上书,向天子推荐。
——
送走了贾诩、周忠,杨彪有些累,回到后院,坐在花园一角的亭中休息。
袁夫人带着一个侍女走了过来,将一杯参茶放在杨彪面前,看了一眼杨彪略显苍白的脸,心怜地说道:“夫君,你要注意休息。”
杨彪苦笑。“既然想与天子共天下,岂能轻松?丧乱之后,百废待兴,我就算休息也不安生啊。这伯侯一走,我怕更忙不过来。”
袁夫人一惊。“杜伯侯要走?”
杨彪将刚才周忠推荐杜畿出任河南尹的事说了一下,眉宇间略显无奈。他的确有些推荐杜畿出任地方,但不是现在。
杜畿能力很强,承担着司徒府大半的事务性工作。一旦外放,他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人选。
袁夫人沉下了脸。“这庐江周氏家传的臭毛病是改不了了,售恩居然售到司徒府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杨彪伸过手,覆在袁夫人手上,轻轻拍了拍,示意她稍安勿躁。
自从劝说袁绍不成,愤而返回长安,又接到袁绍气死的消息后,袁夫人的情绪就一直不太稳定。
袁夫人反手握住杨彪的手,轻轻叹了一口气。
杨彪已经很累了,她不能再给杨彪添麻烦。
过了片刻,她突然说道:“突然之间,他这么积极,怕不是为他族弟周异复出张目吧?”
杨彪想了想,也有些反应过来了。
周异是周忠的族弟,也是周瑜的父亲,曾任洛阳令。洛阳沦陷之后,他还坚持在任上,直到韩遂进驻洛阳,他与韩遂不睦,这才弃官归乡。
如今山东形势渐定,周异想复出也是意外之中的事。他之前就是洛阳令,政绩也不错,现在复出,至少也是大县的县令,如果更进一步,授以太守也是说得过去的。
但这个权力在司徒府,周忠自己不好举荐。
他如此卖力的推荐杜畿出任河南尹,很可能就是要卖他一个人情,交换他推荐周异。不仅如此,杜畿出任河南尹后,必然会听到与周异有关的消息,将来投桃报李,推荐周异官复原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杨彪不禁暗自苦笑。
论起做官,正如袁夫人所说,庐江周氏是家传的本事。
周忠的父亲周景就以擅长培植人脉出名。每年举孝廉,都会将所举孝廉请入后堂,与家人相会,而且反复再三。周忠从小跟着周景游宦,对这一套自然熟悉得很。
这一点,就连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都自愧不如。
袁氏是不屑,杨氏是不愿。
“我倒想起一个人来。”袁夫人忽然说道:“他或许能接替杜伯侯,助你一臂之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谁啊?”
袁夫人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祢衡祢正平。”
杨彪愣了一下,也觉得这个方案不错。
祢衡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曾赴汉阳一年,归来后见识大涨得,俨然已经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按理说,这样的人本该是天子心腹,奈何祢衡运气不佳,错过了成为散骑的机会,如今因为武艺达不到标准,只能屈就郎中。
由他来出任司徒掾,绝不逊色于杜畿。
“夫人,你这个推荐很妙啊。”杨彪笑了起来。
袁夫人有些得意。“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不能为夫君分忧,能为夫君求一将,也是好的。”
杨彪哈哈一笑,心情轻松了一些。他抚着胡须,想了想,又道:“夫人,我最近有一个想法,只是无人商量。你帮我出个主意。”
“这不算是妇人干政吗?”袁夫人打趣道。
“天子都不排斥女子为官,我又何必在乎那些。夫人早生了三十年,否则当如阿权一般出仕的。”
袁夫人忍着笑。“我也这么觉得。你说吧,什么事?”
杨彪收起笑容。“士大夫以与天下共天下为己任,更有甚者,希望天子垂拱而治,内外大权尽归大臣,但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治理一个逾千万户的天下,事务之繁重,绝非一个人可以承担。废丞相,立三公,固然是天子分大臣之权,同时也是不得不然。”
袁夫人收起笑容,目光微闪。“所以,你想再分权,让更多的人来分担责任?”
“是的,只是如此一来,国家要多养几个公卿,负担更重,而争权夺利也将更加激烈。”杨彪一声叹息。“若天子有意争权,各个击破的机会更多。”
第八百七十五章 因时制礼
对杨彪的担忧,袁夫人有些不以为然。
她提了一个建议,只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