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358章

汉道天下-第358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丰一声叹息。
  审配性子刚烈,他觉得朝中老臣温顺如狸奴,却不知道朝中大臣为了和天子争权付出了多少心血。在他眼里,或许所有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就算袁绍死了,也不肯善罢甘休,裹胁着其他人一起负隅顽抗,玉石俱焚,才是真正的勇士。
  但这不是勇敢,而是顽固啊。
  过犹不及,他根本理解不了这句话。
  “正南,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你一样,与天子兵戎相见。正如天子不可能要求刘备、袁术、士孙瑞像他一样步步为营。”
  审配眼珠一转。“你是说,刘备、袁术、士孙瑞会急于进军?”
  田丰有些无奈。审配只听他想听的那一部分,却忽略了他真正想说的那一部分。
  审配喜上眉梢。“如此说来,我岂不是可以各个击破?元皓兄,你说,谁会先到邺城?”


第八百五十六章 无路可退
  田丰为审配分析当前形势。
  四面围攻冀州的大军中,天子亲率的这一路是最具威胁。其主力是抚军大将军韩遂率领的西凉兵,战力本来就卓绝。这两年在洛阳屯驻,一直没有放松训练,战力又有所提升。
  而天子亲率的禁军主力更不用说,是精锐中的精锐,举世无匹。
  但这一路虽近,却不急于进攻,所以暂时的威胁反而不大。
  稍逊一筹的,是北军中候士孙瑞指挥的北军。
  北军原本兵力有限,只有三四千人。天子将征发的四方精锐并入北军,由五校扩充为八校,兵力达到了两万多人,战力猛增。
  但北军新组建,能否形成战斗力,还有待观察。按照既往的经验,至少要半年以上。
  如果于考虑到北军八校中有一半是骑兵,有攻城能力的只有中垒营、步兵营和射声营,其对邺城的威胁又要再打个折扣。
  再往后,就是荀攸指挥的幽燕都护府所属兵力。因为是以骑兵为主,荀攸就算进入冀州作战,也是以野战为主,攻城的时候作用不大。
  再往后,就是袁术指挥的幽州兵、孙策指挥的青州兵、刘备指挥的徐州兵、以及钟繇指挥的上党郡兵。
  其中又以刘备指挥的徐州兵战力最强。
  一年前,刘备曾经两万新招募的将士坚守彭城。如今又经过一年战力的锤炼,想必更加善战。
  就求战的积极性而言,这几路人马中,天子所率虽然兵力最多,但他最不急于立功,反而对度田兴趣更大。
  最急于求战的应该是士孙瑞所率的北军。
  一是公卿大臣一直想掌握兵权,而士孙瑞就是最合适的的那个人。如果不是在河东作战时有手太软,有偏袒河东大族的嫌疑,或许他早就是太尉了。
  如今天子给了他机会,他不可能不积极。
  二是北军八校新建,那些从各州郡调来的精兵良将都想立功,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调度得当,击败士孙瑞的可能性不小。
  至于其他各部,只要能因敌设计,也都有破绽可循。
  有些甚至浑身都是破绽,比如袁术指挥的幽州兵。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幽州兵再精锐,遇到袁术这种纨绔子弟也就是乌合之众。
  因此,可以将第一个目标定为急于求战的北军。
  北军在太原整训,要想调动他们,就必须有一个诱饵。
  这个诱饵可以是袁术的幽州兵,也可以是钟繇指挥的上党郡兵。具体选哪一个,要根据战场的形势而定。
  “话虽如此,终究以是以弱胜强,不仅要有用兵之能,还要看运气。”田丰提醒道:“若是运气不好,主动出击无异于自寻死路,还不如据城坚守。”
  审配目光闪动,盯着田丰看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他自然清楚其中的风险,但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与其等死,不如孤注一掷。也许提振士气,增加一点对峙的资本。
  审配反复考虑之后,请来了张郃、高览、朱灵等将领,商量如何主动出击,重创北军。
  袁熙作为袁绍的嗣子,也出席了会议。
  袁绍刚刚去世,他还在服丧,身上穿着丧服,面容消瘦,神情悲凄,看起来有几分哀兵的味道。
  张郃等人神情凝重,不敢轻易发声。
  但凡有一点常识,都能清楚这时候主动出击的风险有多大。但他们更清楚,如果不主动出击,等朝廷大军合围邺城,取胜的机会更小。
  除非他们愿意接受现实,被剥夺所有财产,甚至成为阶下之囚。
  袁绍倒是投降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得清楚。
  反复商量之后,审配几乎接受了田丰的计划,派人侦察上党方向和河间、中山方向,做好主动出击的准备。
  如果能诱北军出击,自然更好。如果不能,就重创上党郡兵或者幽州军,解除一部分威胁,然后迅速退守邺城。
  张郃是河间人,对付幽州军的任务就交给了他。
  ——
  告辞出门,张郃上了马,与高览并肩而行。
  两人谁也不说话。
  刚才议事时,两人就没怎么说话。
  高览是上次在砀山受伤之后,身体一直没有恢复,体力有限。
  张郃则是一向话少,生性如此。
  出了城,两人勒住坐骑,四目上对。
  高览咳嗽了一声。“儁乂,此战有几分把握?”
  “二三成吧。”张郃淡淡地说道。
  “还有必要吗?”高览眯着眼睛,露出一丝不解。“就算能击败北军,也挽救不了败局。”
  张郃一声叹息。“事到如今,已经不是求胜,而是求败。”他看向远处,眼神中有一些迷茫。“身为武者,能遇到一个真正的对手,战死沙场,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高览抬手掩住嘴,轻咳了几声。“你想与谁一战?据我所知,曹仁在燕然都护府,并不在这里。”
  张郃欲言又止,最后化作一声苦笑。他摇了摇头,拱拱手。
  “伯瞻,保重。”
  高览点点,拱手还礼。“保重。”
  张郃轻踢马腹,带着亲卫急驰而去,奔向东南方向的大营。高览看着他消失在远处,拨转马头,也向自己的大营走去。
  “将军,我们怎么办?真要打到玉石俱焚吗?”部曲将高成跟了过来,轻声问道,眼神沮丧。“审配疯了,也就罢了,田先生怎么也跟着发疯?这一战……”
  “闭嘴!”高览喝了一声,神情凌厉。
  高成闭上了嘴巴,神情却有些不甘。
  高览咳嗽了一阵,才幽幽地说道:“田先生不是疯,是没得选。正如你我,如果有选择,谁愿意玉石俱焚?现在让你去做一个普通农夫,辛苦劳作,或者做一伍之卒,作战时冲锋在前,领功时在后,你愿意吗?”
  高成想了半晌,摇摇头。
  他不愿意接受那样的结果,宁可再搏一搏。
  但他想不明白的是,以张郃、高览的名声,难道他们愿意投降都没机会?
  是谁要逼着他们血战到底?
  想立功的将领,还是那些想洗清自己的汝颍人?
  一想到汝颍人,高成突然愤怒起来。
  这一切都是那些汝颍人惹出来的,结果现在他们都投降了天子,反过来进攻冀州。
  他们都该死。
  就算破了城,也要先杀了他们。


第八百五十七章 趋利避害
  营门在望,张郃缓缓勒住坐骑,转头南望。
  他奉审配之命,率部驻扎在城外,阻止天子的大军渡过漳水。原本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不料天子进入魏郡之后,一心在意在内黄、繁阳一带度田,根本没有进逼邺城的意思。
  这看似用兵之道的举动却让审配准备好的作战方案落了空,不得不进行调整,改为主动出击,并各个击破。
  这个方案显然很冒险,但慑于审配的威猛和田丰的睿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几乎没有,包括他和高览在内。
  但这不代表私下里不会有疑问。
  高览有,他也有。
  “阿翁。”营门打开,留守大营的长子张雄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个儒生。
  张郃看见儒生,连忙下马,拱手施礼。
  “想不到这里能看到卑君。”
  儒生含笑拱手施礼。“将军别来无恙?”
  “还算安好,多谢卑君关心。卑君来得正好,我有几处疑义不明,正想作书向卑君请教。”
  儒生客气了几句,与张郃一起入营。
  他叫卑湛,也是河间啵厝耍胝培A是同乡。张郃虽是武夫,却对儒生极为尊敬,闲时也研读经义,不懂的就向卑湛请教。
  两人进了帐,张雄安排了酒食,陪坐在一旁。
  张郃问起来意。
  卑湛的神情有些不自然,憋了一会儿,才说道:“幽燕都护荀攸已经率部进入冀州,他派人到各县宣布朝廷政令,又推荐我入太学,盛情难却,我只好来见驾。”
  张郃微怔。“幽燕都护荀攸到了冀州?什么时候的事?”
  “七八天前吧。他身边有个叫辛毗的,对冀州情况很熟悉,连我这样的无名之辈都知道,派人上门礼请。”
  张郃的眉头皱起。
  他知道辛毗,那是汝颍年轻一辈中的俊杰,据说与陈群齐名。不过两人门第不一样,陈群有陈寔这样的大名士祖父,名头更响。辛毗相对而言知道的人不多。
  但是论才能,辛毗比陈群更强。
  袁熙能在徐州取得一些战果,主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渤海人韩宣,另一个就是辛毗。
  他居然去了荀攸麾下?
  “现在主事的是荀攸,不是袁术?”张郃看似随意的问了一句。
  “袁术病了,幽州兵都交给了荀攸指挥,步骑约三四万人。”
  张郃心头一紧。
  这可是个意外情况。
  审配还想以袁术为诱饵,引北军出击呢。现在袁术将幽州军交给区荀攸指挥,哪里还有机会。
  那不是诱敌,那是送死。
  “荀攸在河间干什么?”
  卑湛摇摇头。他不太清楚这些,接到荀攸的推荐后,他就起程南下了。去年听说长安太学论讲,他本来就有意去看看,这次得到荀攸的推荐,他正中下怀,连必要的推辞都没有。
  张郃听了,暗自苦笑。
  虽然不知道荀攸在搞什么,但他这一招太狠了。
  读书人就算不是什么高门大族,也是乡里知名,有一定的影响力。荀攸推荐冀州读书人入太学,既能收买人心,减少不必要的对抗,又能扰乱邺城内的军心士气。
  一旦消息传到邺城,那些本来就不是很坚决的人就有可能动摇。
  包括他自己。
  卑湛南下见驾,经过自己的大营,恐怕不是无意之举,而是带着劝降的任务来的。
  “天子已经到了内黄一带,离此还有二百里。卑君在我营中休息一日,明天再起程吧。”
  卑湛点点头,一口答应。
  ——
  “袁术病了?”刘协大感意外,接过诸葛亮递来的文书,扫了一眼,随即哑然失笑。
  他还以为历史惯性又要发挥作用,收袁术归位呢。
  原来是避祸啊。
  袁术在信里说得很悲惨,又是感伤世事,又是悲痛亲人,以至于身体憔悴,耳目昏沉,不能理事,看起来一副马上就要死的样子。
  但他的笔迹却沉着有力,一点不像病人能写得出来的。
  他明明可以不用亲笔写,却非要亲笔写,自然是想告诉朝廷他的良苦用心。
  我没病,但是为了朝廷,我必须病。
  这等于把知趣写在了脸上,生怕朝廷体会不到。
  “给他回复,让他来行在,请太医们诊诊脉。”
  “唯。”诸葛亮铺开笔墨,随即草拟给袁术的回复。
  刘协起身,在帐内来回走了几步,又问道:“梁国郡兵到了吗?”
  “快了,就在今明两天。”
  “袁权跟着来了吗?”
  “这倒没问。”
  “派人去问一下,如果没来,就让她带人来魏郡。”刘协抬起头,看向远处。“最近文书多,要在魏郡建个印坊才行。”
  诸葛亮停住笔,抬起头,看着刘协,眼神湛然。“陛下若是为了安抚袁术,自无不可。若只是为了印刷文书,似乎不必招袁权前来。”
  刘协转头看着诸葛亮。“谁能当得重任?”
  “陛下忘了那个中山女子甄宓了么?她就在河东印坊做过事,负责组建一个印坊应该不成问题。”
  刘协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
  安抚袁术的办法很多,但此时此刻,争取冀州人心同样重要。与其召袁权前来冀州组建印坊,不如让冀州人甄宓负责。
  睢阳印坊的确也很重要,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中原。
  “召甄宓来。”
  诸葛亮应了一声,起身去安排,然后归座,继续草拟给袁术的回复。刘协来回踱着步,又问道:“谁接任幽州刺史更好?”
  “杨弘。”
  刘协想了想,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
  袁术识趣,以不惑之年求退,朝廷不能不投桃报李。杨弘既是袁术的亲信,又是弘农杨氏子弟,由他接任幽州刺史,也算是朝廷的一种姿态,表示朝廷并不想赶尽杀绝,还能稳住幽州形势,不至于生乱。
  袁术应该也是想到这一点,这才主动求退。
  如果他不让杨弘任接任幽州刺史,会显得朝廷太小气。
  他知道这是妥协。正如他现在着力推行的度田并不是真正的土地革命,只是权宜之计。
  但政治就是如此,一步到位太难了。
  身为天子,他只能做改良派,不能做革命派。
  “孔明,你怎么样看袁术其人?”
  诸葛亮写完文书,放下笔,思索了片刻。“无才无德,但略知尊卑强弱,擅长趋利避害,不作无谓之争。世家子弟,大多如此,反倒是袁绍那样的不多见。”
  刘协想了想,瞥了诸葛亮一眼,呵呵地笑了两声。
  诸葛亮面色如常。
  帐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讲武堂工学技师甄宓,奉诏请见。”


第八百五十八章 仇人见面
  “进来。”刘协喊了一声,转身归座。
  帐门微暗,一个娇俏的身影走了进来。虽然穿着冬衣,甄宓的身形依然窈窕,步履之间自有从容,看不出半点怯怯之意。
  “见过陛下。”甄密拱手施礼,与男子无异。
  刘协打量了她一眼,见她衣摆上有些薄薄的木屑,不禁笑了一声。“又在辎重营?”
  “是的,整个讲武堂的工学技师都有任务,臣的任务是试制攻城的战车。”甄宓说着,顺着刘协的目光向下看了一眼,伸手拈起衣摆上的木屑,准备扔进一旁的废纸篓里。
  刘协眼神一闪,示意她将木屑拿过来。
  甄宓虽然不解,却还是将木屑摆在刘协面前的案上。刘协拈起木屑,看了一眼,不禁笑了起来。
  “谁发明的新工具?”
  手中的木屑很薄,几乎能透过光。他也正是看到被帐外透进来的阳光照亮的影子,才意识到这个木屑薄得出奇,与以往看过的不同。
  这是后世的平推刨之类的工具才能出现的效果。
  “讲武堂技师新制的众多工具之一,很好用。”甄宓一副司空见惯的神情,并不觉得这东西有什么稀奇的。
  “你们新制了很多工具?”
  “是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利。讲武堂有几个擅长工具制作的,最喜欢鼓捣这些东西。不过他们的奇思妙想大多华而不实,能用的不过十一。这个刮削木器表面的工具算是最实用的一个。”
  “十个里面有一个就算不错了。”刘协放下木屑,感慨的说道:“讲武堂才设立了多久?如果每年都能出现一两件有用的工具,显著的提高效率,十年之后的讲武堂就能拥有天下最强的军械。”
  甄宓眼神一闪,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