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到孔融张扬,就觉得刘备也一定会放松警惕,纯属推测,根本没有证据。孔融是书生,是狂士,他什么时候不张扬了?刘备这些年挣扎在生死之间,如果像你说的这样,他早死一百回了。
退一步讲,就算刘备、张飞喝醉了,你就一定能拿下彭城?
刘备能坚守彭城几个月,可不完全是刘备、张飞骁勇,而是城中守军担心会像陈登的部下一样被屠杀,人人死战。
田丰本来还想拒理力争,一听这句话,当场就哑火了。
第六百六十章 太平将至
张喜被孔融、祢衡轮番开火,骂得狗血淋头,怀疑人生。
他越想越觉得委屈。
自己这几年殚精竭虑,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并凉势力,维护山东士大夫的利益,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被两个后生指着鼻子斥责?
张喜想不通,又羞又怒,病倒了。
第二天一早,袁绍派人来打听消息,才知道张喜病了,高烧不退。
袁绍想找孔融问个明白,却听说孔融昨天夜里就回城了。据说回城的时候,在城下喊了半天,城上才有回应。
袁绍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跑到前营查看,又问城中是不是有酒气。
负责瞭望的士卒艰难地咽了口唾沫,点了点头。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闻到了城中的酒气,馋得不行。有人还看到城头将士饮酒跳舞,彻夜欢歌。
袁绍心中一动,随即又问,有没有看到刘备或者张飞。
几个士卒问了一圈,都表示没有看到这两人。刘备、张飞是城中守军的主心骨,他们所到之处,都是前呼后拥,很容易认出来。
袁绍懊丧不已,但他并没有责备逢纪。
逢纪说得有理,城中将士死战,并不仅仅是因为刘备、张飞善于用兵,而是他们担心会像陈登的部下一样被屠杀。与其如此,不如死战,说不定还能搏个前程。
归根到底,还是田丰的错。
袁绍越想越气,回到大帐,命人催促审配撤兵,同时下令全营后撤。
虽然他还不打算离开彭城,却没必要再围着彭城了。反正也没什么拿下彭城的机会,保持近距离对峙只会让将士疲惫不堪,不如拉开距离,让双方都能放心休整。
看到城外的袁军撤退,城头的将士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
大半年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他们胜利了。普通将士可以得到土地和赏赐,将领们则会根据不同的功劳得到官爵,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刘备也很兴奋。
这次守彭城,他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宗籍,还获得了难得的经验。
在此之前,他征战多年,除了对黄巾作战,几乎没有取得像样的战绩。这一次则不同,他面对袁绍率领的数万冀州精锐,仅凭一万多新招募的乌合之众,苦战数月,守住了彭城,守住了自己的尊严,也对用兵之道有了新的认识。
他觉得自己脱胎换骨,如获新生。
刘备随即请孔融为使者,带着军功簿奔赴长安。
在反复考虑之后,他决定接受天子的建议,移驻青州,准备对辽东的战事。
当然,简雍、麋竺留下,他推荐简雍出任东海相、麋竺出任彭城相。
除了报功之外,刘备还向天子建议,在彭城、东海推行度田。
实际上,不度田也不行。他答应将士们的土地必须兑现,否则没人会跟着他征战辽东,说不定还会兵变。
这一点,就连强烈反对度田的孔融也无法拒绝。他们曾反复争论,最后简雍用一句话说服了孔融。
有选择的试行度田,总比强行全面铺开好。
既然是试行,如果在推行度田时出现了问题,还可以进行调整,为以后全面铺开积累经验。
黄巾之乱已经说明,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这不是哪一个人可以拦得住的。你不接受天子缓步推进的做法,就只能等着下一次黄巾之乱。
孔融是经历过黄巾之乱的人,为此险些死在战场上,刻骨铭心,不想再经历一次。
他也清楚,自己在乱世很难有所作为。如果试行度田能带来太平,于公于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促使孔融西行的是一个刚刚收到的消息。
陈宫被委任为九江太守,将在九江试行度田。除了九江、庐江之外,朝廷暂时没有计划在扬州其他郡推行度田。
天子在山东推行度田的态度很坚决,但也很谨慎。
——
孔融赶到睢阳的时候,曹操刚刚收复睢阳城。
审配撤军了,移驻定陶。
审配本来是不肯撤的,即使有袁绍的命令。
最后迫使他撤军的是从汝南赶来的援军。
袁术收复庐江,斩杀颜良后,对豫州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没有人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袁绍,对抗朝廷。宗承顺利地征集到了足够的粮草,并征募了一万大军,总兵力达到两万,赶到睢阳。
面对杀气腾腾的宗承,审配自知无望解围,只得执行了袁绍的命令,撤往定陶。
撤退之前,他派人潜入城中,给审荣送了一个消息。
你们投降吧,保住性命为要。如果有机会,不要回冀州了。袁绍多谋寡断,难成大事,审家不能全部跟着他陪葬,你要为审家留点希望。
审荣随即向曹操、宗承投降,失守近两年的睢阳终于又回到曹操手中。
虽然对曹操为人极为不齿,可是看到冀州军撤走,睢阳收复,孔融还是很高兴,留下来和宗承盘桓了两日。
在此期间,孔融见到了韩银、黄猗,也见到了刚刚赶到不久的袁权和马云禄等人。
对从军的黄猗,孔融深表赞同。
他自己不练武,但他不反对习武。允文允武,应该是士的更高追求。
但他对马云禄等人很不以为然。
女子再强,也不适合从军,这是先天决定的。天分阴阳,人分男女,不可强求一致。天子毕竟年少,矫枉过正,甚至有些意气用事。等到了长安,他一定要向天子进谏,请求天子取消女军。
马云禄很生气,要和孔融理论,却被袁权拦住了。
袁权说,讲道理,你是讲不过孔融的。动手,你可以打他十个,但你这么做,只会给天子惹来麻烦。人家不会说你武艺高,只会说你仗着天子撑腰,胡作非为。
你且由他说,等他到了长安,天子会亲自收拾他。
事涉天子名声,马云禄忍了。
孔融离开睢阳后不久,袁术赶到了睢阳。
袁术已经接到诏书,转任幽州牧。他非常高兴,接到诏书后就立刻起程,马不停蹄地赶到睢阳,与黄猗、袁权见面。
与孔融的态度截然相反,袁术对马云禄赞不绝口。一见面,他就问马云禄愿不愿意跟着他去幽州。中原已经平定,幽州还有战事,有大把的立功机会。
面对不着调的袁术,袁权很无语。
第六百六十一章 曳尾于涂
袁权没好气的说道:“羽林女营是天子禁军,马都督更是天子的人,回京之后,她就要入宫了,岂能随你去幽州?”
“是吗?”袁术一脸愕然,随即又点头如小鸡啄米。“没错没错。这样的奇女子,也只有天子那样的少年英雄配得上。”
马云禄虽然心里欢喜,却扛不住袁术的口无遮拦,找了个借口,离袁术远一些。
袁术北行,带了不少女眷。看到一身戎装,英气勃勃的马云禄等人,女眷们都很好奇,拉着她们,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
趁此机会,袁权对袁术说道:“阿翁,去了幽州,多听荀公达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明哲保身为上。”
袁术扬扬眉。“我还不够明哲保身吗?我现在简直是曳尾于涂的乌龟,浑身烂泥,别人连踩我一脚都嫌脏。”
袁权愣了一下,上下打量了袁术两眼,不知道袁术这是赌气,还是真心话。
说实在的,这可不像她印象中的袁术。
“你啊,还是太年轻了。”袁术嘿嘿一笑。“你是小聪明,乃公我却是大智慧,境界不同,你理解不了也正常。”
袁权忍俊不禁。“那倒要请阿翁指点一二。”
“行啊。”袁术靠在车上,抱着手臂,支着腿,不时地晃着脚。“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下一次见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趁此机会,我就教你一些生存之道。”
袁权强忍着笑,一本正经地点点头。
“首先一点,你要想过得滋润,没人敢惹你,你就要找个靠山。”
“靠山?”
“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为什么闯了那么多祸,也不影响升官?原因很简单,我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嫡子,想奉承我的人能从我家门口排到洛水边。我惹的那点祸根本不算事,就算有人想找我麻烦,愿意为我顶罪的人一抓一大把。曹矮子敢用五色棒打死蹇图,你让他碰我一根寒毛试试。”
看着一脸得色的袁术,袁权竟一时不知道如何评价他才好。
“现在不一样了,四世三公的袁氏被那个婢生子害惨了。别说延续四世三公的荣耀,没被打成叛逆就谢天谢地了。”袁术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你回京之后,告诉伯阳(袁耀),夹起尾巴做人,不要惹事,也不要想着成什么大器。三代之内,袁氏不可能再出现公卿。这是命,勉强不来。”
袁权心里咯噔一下,重新打量了袁术一眼,欲言又止。
她其实也有类似的判断,但她却心存希望,觉得未必会走到那一步。现在听到袁术这么说,她知道这应该是定局了。
“袁氏不行,黄氏可以争取争取。”袁术嘿嘿笑了一声。“我当初还真没看出子美有这样的狠劲。比起伯阳,他更像我的儿子。当然,最可惜的是你,你要是个儿子,那该多好。”
袁权瞥了袁术一眼,刚要说话,袁术又道:“不过也难说,你若是能放手一搏,说不定成就比子美还高。”
“我?”
“嗯。”袁术转头看了一眼马云禄。“你要是做官,不亚于马寿成的女儿从军。从军要靠体力,女子天生体力不如男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可是做官靠的是脑子,你的脑子不比任何人差。如今又有这么好的机会,哪怕你与那些男子平分秋色,天子也会优先提拔你。”
袁权眼神微缩,哑然失笑。“阿翁,你还真是……”
“小意思。”袁术得意地笑了。“闺女,你记住,天子就是你最大的靠山,牢牢地抓住这个靠山,就没人能动你。”
袁权忽然脸红了。“你说什么呢?还嫌风言风语的不够多么?”
“风言风语有什么关系?天子敢为天下先,就不是怕人说闲话的人。说你闲话的人越多,他越是会将你当作自己人。你若是担心闲话,不处嫌疑之地,他敢用你吗?”
袁权哭笑不得,却也知道不能再听袁术说下去。
要不然,不知道他还会说出什么乱七八糟的来。
“行了,时辰不早了,我们回城吧,子美还在城里等你呢。”袁权转身上车,顺手拉上了车门。
“我还没说完呢。”袁术很不满。正说得痛快呢,怎么能半途而废?
“起程。”袁权不由分说地说道。
车夫甩了一个响亮的鞭花,两匹骏马拉着大车,向睢阳城轻驰而去。
“这闺女,怎么去了行在这么久,脸皮还这么薄?”袁术无奈地摇摇头,叫过坐骑,翻身上马。
——
袁术入城,刚刚安定下来,曹操就赶来拜见。
两人虽然不怎么对付,却是老朋友。相隔数年再见,也是感慨万千。
“孟德,我要去幽州了,你想好去哪里没有?”
曹操搓搓手,神情尴尬。“我能有什么主意,听天子诏令就是。”
“还想留在中原,继续做你的兖州牧?”
曹操眼珠一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就知道你舍不得走。”袁术哈哈一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求在兖州度田。”
曹操眼神闪烁,沉吟片刻,随即笑了。“公路,你这可不厚道,故意坑我。因为边让的事,兖州人恨我入骨,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再请求在兖州度田,他们不得再反一次?”
“他们若是敢反,岂不是正中你下怀。”袁术手掌一挥。“借着平叛的机会杀一批,把恨你的人都杀了,就没人恨你了。”
曹操嘿嘿笑道:“说得好听。你怎么不在九江度田,只在庐江度田?”
“当时没想到,现在后悔也迟了。”袁术咂咂嘴。“天子要度田,肯定会有人反对。他要顾全大局,不能不谨慎从事。你我这样的人反正不为那些名士所喜,不如放开手脚一搏。要是成了,不就赚住了?我如果不送几十个庐江大族去长安,周嘉谋会同意在庐江试行度田?”
袁术拍拍大腿。“你是阉竖之后,我是高门纨绔,又被婢生子所累,注定难登公卿。与其如此,不如做天子鹰犬。就算吃不上肉,也能尝点血吧。”
曹操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第六百六十二章 前程莫问
曹操想过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得知陈宫出任九江太守之后。
陈宫曾是他器重的人,但陈宫后来背叛了他,与张邈一起,迎吕布入兖州,将他之前数年的辛苦毁于一旦。
而他后来夺回兖州,屠雍丘,又使臧洪与袁绍反目。
臧洪任雁门太守,是手握重兵的守边重将。
有这样的恩怨在,再加上杀边让、屠彭城的劣迹,他在山东士林中的名声已经无法挽回,在山东任州郡很难。
推行度田的确是一种方式,却不是最好的方式。
理政不是他的强项,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他想统兵为将。
他从小好兵,熟读孙子兵法,又用兵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是那些鄙视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用兵能力。
再者,手里有兵权,他才能安心。
对袁术的建议,他笑而不语。
不管袁术是真心的,还是想坑他,他都不在乎。
他还没到需要袁术给他建议的地步。
两个老朋友寒暄了一通,喝了一顿酒,聊了一些有的没的的往事,拱手告别。
送走袁术后,曹操召集曹仁、夏侯渊等人商议。
大战即将结束,袁绍很快就要撤回河北,我们是留在兖州,还是请诏,转战别处?
曹操有一个基本判断:袁绍不会甘心雌伏,但他什么时候起兵,又有多大规模,说不准。如果朝廷手段高明,运作得当,甚至有可能将袁绍锁死在冀州,不能渡河一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留在兖州就是浪费时间。
有并州、幽州环绕,居高临下,兖州的任务可能就是封锁大河,不会有什么作战任务。
他已经四十四岁,再不立功就老了。
夏侯惇、曹洪不说话,曹仁、曹纯、夏侯渊赞成曹操的意见。留在山东没意思,不如请诏转战别处,抓紧时间立些战功,然后以侯就国,安享晚年。
但他们也想不出有更好的去处。
无奈之下,曹操先后请来了毛玠、程昱,向他们请教。
毛玠不想离开兖州,对曹操的问题含糊其辞,敷衍二字几乎写在脸上,让曹操很不满意。
但他却无可奈何。
程昱却态度鲜明的支持曹操的想法,并且为曹操规划了一个去处,交州。
交州这几年很安静,不怎么听到消息。那只是因为中原大乱,自顾不暇,没人关心交州。
其实交州这几十年一直不安定,有点类似凉州,夷人反叛的事不绝于耳。只是没有凉州闹得那么凶,影响那么大。
上任交州刺史朱符就是被当地夷所杀。
现任交州刺史张津不遵朝廷法度,而且背弃礼仪,崇奉邪道,朝廷一定不会容忍他。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