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75章

汉道天下-第275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袁绍突然相招,逢纪欣喜之余,又意识到机会来了。
  袁绍有事不找田丰、沮授商议,却找他一个犯过大错的人,说明袁绍对冀州人极度不满,甚至产生了信任危机。
  大致了解了情况,逢纪第一时间得出了结论。
  天子不急着下诏,应该是给曹操、宗承时间,攻取睢阳。
  袁绍即将撤回冀州,睢阳肯定是要放弃的,但睢阳城中的冀州兵能不能安全撤退,就说不准了。
  曹操之所以没能强攻睢阳,是因为兵力不够。他倾巢而出,原本是可以拿下睢阳的,但审配回援,导致他必须分兵阻击,攻取睢阳的力量就不足了。
  尽管如此,曹操也没有撤兵,而是冒着腹背受敌的危险,死扛审配的进攻,也不肯解围。他摆明了就是要将睢阳城里的冀州兵全歼,而不满足于收复睢阳。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承将带着南阳兵赶来增援,曹操的胜算越来越大,城里的五千冀州兵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如果拖的时间够长,势态进一步发展,曹操甚至有可能展开反击,主动发起进攻,切断袁绍退回冀州的路。或者直接来彭城,与刘备里应外合。
  审配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但他迟迟不退,就是因为守睢阳城的是他的从子审荣。五千冀州兵中,有不少是他的部曲。这些人如果被曹操全歼了,他就伤了元气,以后在军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
  袁绍听完,如梦初醒,随即又勃然大怒。
  审配为了他的个人私利,不惜将所有的人拖进危险之地。
  逢纪见状,顺手又泼了一瓢油。
  天子可以放弃刘备和彭城,换取调集人马钱粮的时间,审配却不能放弃审荣,见识相去太远。他如果不是一心只想着保存实力,别说曹操可破,刘备也不可能守到今天。
  袁绍的心态彻底炸了。
  他终于找到了没能攻克彭城的原因。
  不是刘备善战——刘备的实力,大家都清楚,也就和袁术差不多,连曹操都打不过——而是审配不肯出力。审配记恨当初他听了田丰的建议,先取郯县,没有听他的,先围彭城,所以出工不出力,导致彭城不克。
  这一切都说得通了。
  袁绍随即召来田丰、沮授,提议先解睢阳之围,调审配移驻定陶,护住退路。
  他的理由很充分。
  既然已经上书称臣,撤回冀州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防止朝廷行缓后之计,以谈判为由,调河内兵东进,切断退路,有必要让审配先北上定陶。
  反正审配打了这么久,也没能击败曹操,解睢阳之围,留在这里也没用。
  田丰一听就急了,直斥袁绍这是乱来。
  就算要撤,也应该主公先解彭城之围,举兵西向,击破曹操,接应城中的将士突围,怎么能先撤审配,弃城中将士而不顾?
  那可是五千冀州健儿。
  袁绍怒不可遏,厉声喝道:“两军交战,损伤在所难免。大丈夫志在天下,又岂能只顾冀州?两军交战以来,伤亡不下万人,未见你等怜惜,为何一提到冀州健儿,你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冀州健儿是人,其他州的将士就不是人?”
  田丰一时愣住了,下意识的要争辩,却被沮授死死拽住,半抱半拖,将他带出了大帐。
  袁绍随即下令,命审配部移驻定陶,违令者,以军法从事。


第六百五十八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田丰站在帐外,听到袁绍的怒吼,一下子愣住了。
  半晌,他转过头,看着因用力而挣得面色通红的沮授。“公与,主公这是……疯了吗?”
  趁着田丰不挣扎,沮授拽着田丰远离大帐,用央求的口气说道:“元皓兄,你就别说了。形势如此,又岂是你能强求的?趁着还有时间,赶紧传书审正南,让他接受命令,莫作无谓之争。只要审荣肯降,曹操没有必要取他性命。”
  “主公……是疯了吗?”田丰喃喃自语。
  沮授吓了一跳,伸手在田丰面前晃了晃。田丰一动不动。沮授吓坏了,连忙命人去请医匠。
  袁绍疯不疯,他不清楚,田丰明显要疯。
  他理解田丰的心情。
  田丰的计划看似冒险,却是袁绍不多的取胜机会之一。
  天子要在山东度田的消息一旦坐实,山东士大夫的态度必然会有转变,就连三心二意的徐州人都会变得坚定起来。如果趁着这个时候调整策略,让出一部分权力,将兖豫青徐四州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袁绍还是有机会反败为胜的。
  迟迟不撤,既是等诏书,也是等机会。
  以放弃睢阳的代价撤退,既是放弃了城中的那五千冀州兵,更是放弃了转机,放弃了田丰苦心谋划的计策。
  田丰焉能不急?
  一会儿功夫,医匠来了,为田丰诊了脉,说是气急攻心,要多休息。
  沮授放了心,让人服侍田丰服药,自己去打听了一下情况。
  袁绍的命令已经发出,无可挽回。沮授来不及多想,叫过一个亲随,让他赶往睢阳,通知审配,千万不要违抗命令,进一步激怒袁绍。
  让审荣投降吧,应该能保住性命。
  ——
  使者入城,向刘备传达了诏书。
  刘备这几天过得很忐忑。
  他被困在城中,音讯不通,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如何。如果不是袁绍停止进攻,或许他已经崩溃了。看到使者,知道援军已到,袁绍也已经上书称臣,他如释重负,腿一软,险些坐在地上。
  接了诏书,得知天子决定提前兑现诺言,恢复他的宗籍,刘备狂喜。
  虽说守住了彭城,但徐州其实已经丢了,他并没有完成天子交待的任务。天子如果不恢复他的宗籍,他也没有可说的。只是这一次机会错过了,下一次机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
  甚至这辈子都不会有了。
  如今天子不仅承认了他的功劳,而且提前兑现诺言,他岂能不喜。
  刘备来到庭中,对着西方,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大声说道:“徐州牧臣备,叩谢陛下天恩。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接着,他又起身,向幽州的方向叩了三个响头。
  “涿郡刘氏列祖列宗,不孝子孙备,重回宗籍了。”
  话还没说完,他就伏在地上,失声痛哭。
  使者手足无措,就连简雍、孙乾等人都没想到刘备会这么激动,一时不知该怎么做。
  直到孔融闻讯赶来,见此情景,上前扶起刘备,递过手绢。“玄德,君子喜怒不失礼。你再高兴,也不能乱了礼法。天子使者在此,还是尽快完成礼仪吧。”
  “孔公教训得是,教训得是。”刘备惭愧不已,连忙抹去脸上的泪水,重新请使者入座。
  使者又转达了天子没有在诏书中写明的意思。
  大局已定,袁绍虽然还没有撤兵,但他上书称臣的奏疏已经送到了长安。朝廷正在讨论相关的事宜,担心刘备会有疑虑,所以先恢复他的宗籍,以示诚意,并鼓舞士气。
  袁绍撤兵之后,刘备何去何从,大臣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朝廷相信刘备的忠诚,更相信刘备的能力,希望给他进一步发挥的空间,让他实现更大的抱负,而不是止步于恢复宗籍。
  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刘备继续担任徐州牧,择机试行度田;二是刘备转战辽东,平定公孙度父子。将来如果有可能,可以封在朝鲜,为大汉藩国。
  这两个方案都有人提,但天子没有做出决定,以私人口信的方式转达刘备,询问他的意见。
  当然,如果刘备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上书。
  总而言之,朝廷愿意和刘备商量着办,取得一个双方都能认可的结果。
  听完使者的话,刘备心潮澎湃。
  他虽然还没做出决定,却感受到了朝廷的诚意。
  孔融也很意外。都说天子虽然年少,却很强势,为了独揽大权,甚至将三公都赶得远远的。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还是愿意听取大臣的意见嘛。
  难道是有人故意造谣,污蔑天子?
  这种事太多了,孔融就听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嫌疑人就是袁绍。袁绍一度声称天子并非先帝血脉,想立刘虞为帝,激起了无数人的反对,连刘虞本人都不肯接受,这才罢休。
  污蔑天子不肯纳谏又算得了什么。
  孔融一打听,又听说司空张喜就在城外的袁绍大营里,心里便老大不满。
  张喜是朝廷派来安抚山东的大臣,你到了城外,却不入城,整天在袁绍的大营里厮混算怎么回事?你难道是袁绍的司空吗?
  不过想想也是,张喜是汝南人,和袁绍同郡,两人勾结在一起也是很正常的事。
  孔融越想越复杂,决定出城去见张喜,要好好的骂他一顿。
  为了增强战斗力,他带上了祢衡。
  刘备不知道这件事。
  恢复宗籍,他心情激动,和简雍、孙乾等人畅谈未来,讨论天子提出的几个方案。
  简雍等人不想打了。
  从中平元年起,他们就跟着刘备出生入死,无数次陷入绝境。这次终于立了一个大功,刘备恢复宗籍,他们就算不能位至公卿,弄个二千石不行问题。
  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征战?
  他们想过几天安生日子。
  张飞却有不同意见。打了十几年,只有这次守彭城最过瘾,让他意识到应该如何为将。他还没打够,极力建议刘备转战辽东,将来在朝鲜封王。
  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岂能死于床箦之上,儿女之手?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刘备却听得津津有味,兴之所致,命人上酒,边喝边聊。
  兴奋之下,他虽然派人去请孔融,却没留意孔融迟迟没有露面。


第六百五十九章 机会难得
  孔融虽是刘备阵营的人,但他更是名士,顶着圣人后裔的光芒,少年成名,无人不知。
  他还与党人交往过密,救助过张俭。
  他出城来到袁绍的阵营,大喊大叫的要见张喜。不仅张喜立刻出来接见,亲自将他迎入大帐,赶来想一见孔融风采的将士、掾吏更是络绎不绝,在张喜的帐外围了一圈。
  “文举,你怎么……”
  看着昂头挺胸的孔融,张喜莫名的心虚。他挥了挥手,命侍从将帐门掩住,不让其人窥探。
  “我来看看你。”孔融背着手,在帐中转了一圈。“再不来,我怕见不到你了。”
  张喜哑然失笑。“文举,新年将至,怎么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我虽然不年轻了,身体却好……”
  “你身体虽好,脑子却坏了。”孔融没好气的喝道:“你奉诏出使关东,为何滞留袁绍大营?你是有恃无恐,觉得天子不敢砍你的头,还是不想做这司空了,准备让贤?”
  张喜脸色微变,随即解释道:“文举,你误会了。劝本初上书称臣,就是我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啊。”
  “那他上书称臣了吗?”
  “当然。”
  “请罪表送出几天了?”
  “呃……”张喜有点尴尬。袁绍称臣的请罪表已经送出大半个月了,他的任务早就完成了。“我留在这里,是防止他反复嘛。”
  “城内军民不知音讯,盼诏书如盼甘霖,你却滞留在此近一个月,不进城一步。若是彭城失陷,你该当何罪?”
  孔融怒目圆睁,声色俱厉,拳头握得紧紧的,恨不得一拳砸在张喜脸上。
  他在城中,与刘备共患难。虽然刘备喜怒不形于色,他却清楚,刘备随时随刻都在崩溃的边缘。如果张喜到达彭城的时候就能进城,哪怕只是怕人进城通报一声,形势也不至于这么紧张。
  张喜在想什么?他是希望袁绍拿下彭城吗?
  孔融觉得不可理喻。
  这种人怎么能成为山东士大夫在朝堂上的代表?他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天子先是将他留在太原,然后又遣往益州,现在又派到徐州来,就是不想见他吧?
  张喜比孔融年长一些,被孔融如此斥责,有些不快,随即反唇相讥。“城中有文举为胆,我何必担心。此次议和成功,徐州得安,刘玄德恢复宗籍,皆是文举之功。”
  孔融更加生气,指着张喜的鼻子喝道:“你真是不知所谓。我在彭城,难道是为了立功?”
  ——
  田丰坐在帐中,闭目养神,忽然听得外面喧闹,颇有些奇怪。
  大营里禁止喧哗,违禁者以军法从事。难道是撤军的消息已经传了出去,将士松懈,连军令都不顾了?
  他派人出去查看。时间不长,侍从回来了,告诉他一个消息。
  孔融来到大营,正在张喜帐中说话,外面围了一群人。虽然看不到帐里的情况,但是听声音,好像吵得挺凶。
  田丰大感好奇,出帐观看,果然看到一群人。他混入人群之中,听了一会儿,才知道侍从刚才说得客气了。哪里是吵得挺凶,根本就是孔融单方面痛斥张喜,大部分时间都是孔融在说话,基本听不到张喜的声音。
  倒是还有一个声音,但肯定不是张喜。
  田丰听了一会,忽然心中一动,抬起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彭城城头,吸了吸鼻子,转身挤出人群,匆匆来到袁绍的大帐求见。
  袁绍正在帐中喝闷酒,听说田丰求见,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他见田丰发怒,以为田丰暂时不会露面的。
  茫然之下,袁绍还是让人请田丰见帐。
  田丰大步闯了进来,见袁绍面前杯盘狼藉,酒气冲天,而袁绍本人也是双颊酡红,酒意盎然,不禁皱了皱眉头,一时竟忘了说些什么。
  见田丰这副表情,袁绍也觉得尴尬,起身示意。“元皓,要不……喝一杯?”
  田丰一愣,这才想起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他上前一步,拽住袁绍的袖子,直接将袁绍拽出大帐,一指彭城城头。
  “主公,今夜便是夺取彭城的最好时机。”
  袁绍一下子愣住了。“攻城?”
  “对。”田丰兴奋难以自己。“宣诏的使者入城,刘备恢复宗籍,兴奋之余,必然饮酒庆贺,乃至于醉。今夜攻城,必能得手。你闻一闻,是不是有酒气?”
  袁绍吸了吸鼻子,的确闻到了浓郁的酒气,但他随即就笑了。
  这酒气是他自己身上的。
  “元皓,就算刘备恢复宗籍,心情甚好,当饮酒作乐,也未必会醉吧。你这个推测,是不是有些想当然了?”
  田丰连连摇头。“主公,刘备虽出身贫寒,却好酒色。守城之际,生死悬于一线,他必不敢放肆。今日使者进城,宣布形势,他忍了几个月,岂能不一醉方休?就算他自己不醉,张飞贪杯,也必然会醉。张飞醉,则半城将士群龙无首。趁此时机强攻,必能破城。”
  田丰伸手一指。“主公看到那些人了吗?”
  袁绍刚才就注意到人群了,只是田丰没给他时间问。
  “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袁绍沉下了脸,很是不快。
  “孔融来见司空,痛斥司空玩忽职守,险些使城中崩溃……”
  田丰将自己听到的,再加上自己脑补的,一起说给袁绍听,极力强调城中的气氛曾经极度压抑,如今胜利在即,刘备得意忘形的可能性很大。
  孔融迫不及待的来找张喜,甚至等不到明天天亮,可见使者入城,对城中众人有多大的影响。
  袁绍怦然心动,眼睛亮了。
  田丰说得对,这的确是个机会。
  袁绍随即回帐,命人将酒食撤去,同时召集文武议事。
  逢纪最先赶到,当即表示反对。
  你看到孔融张扬,就觉得刘备也一定会放松警惕,纯属推测,根本没有证据。孔融是书生,是狂士,他什么时候不张扬了?刘备这些年挣扎在生死之间,如果像你说的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