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别人,他可以放宽一些要求,对诸葛亮,他必须及时提醒。
“孔明,依附袁绍的可不仅仅是冀州人,冀州人也未必都依附袁绍。赵子龙就是冀州人,但他不仅身赴行在,还呼朋引伴,为朝廷引荐了不少冀州人才。”
诸葛亮脸一红,躬身道:“陛下所言甚是,是臣口不择言。”
“口不择言也就罢了,错了便改,就怕心里的成见难除。”刘协歪了歪嘴。“按照有些人的说法,你那未婚妻还是江夏蛮子呢,你能认可?”
诸葛亮尴尬地笑了。“多谢陛下提醒,臣以后一定注意。”
“嗯,他们该到了吧?”
“按时日计算,应该已经到了,大概是路上耽搁了。等他们一到,我就引他们来见驾。”
刘协点点头。“还有一件事。你能不为道德所惑,实事求是,是个好习惯。但朝中老臣习气难改,怕是听不得你这些话,难免要好为人师一番。公众面前,你少说两句,也是好的。风头太劲,难免为人所忌。”
诸葛亮心头一暖。
他本不是个冲动的人,所以在朝会时一言不发。可是天子特意提醒他,即使是在这需要支持的时候也不希望他过早的与老臣们发生冲突,可见对他的爱护绝非虚言,而是发自内心。
“谢陛下。”
第六百三十一章 身不由己
大致上,刘协赞同诸葛亮的意见。
迅速达成议和看似有助于实现天下太平,但那只是表面的太平。山东大族得不到应有的教训,将来必然会成为推行新政的阻力。
如果朝廷不能实现对山东的有效控制,以山东财力补凉州产出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也就没有现实基础,山东、山西的对立依旧存在,文化共同体的意识也无法形成。
因此,他更希望能慢一点,稳一点。
但形势不由人,所有人都渴望和平的时候,阻碍和平的实现就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尤其是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非常容易走极端的读书人来说。
一旦有人从中蛊惑、煽动,再来一次上书的群体性事件,脸上可就不好看了。
所以,明明不想谈,也只能谈,他能做的就是尽想把握节奏,并将责任推到袁绍一方。
希望袁绍能硬气一点,不要轻易跪。
刘协和诸葛亮讨论的重点是振兴关中。
关中曾经是陆海,八百里秦川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汉帝国初期对秦政的反思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严重的后遗症,尤其是儒学大兴之后。
学者对秦政的反思大多着眼于道德层面,却没有对经济、军事层面做足够的细致研究,仿佛秦统一天下只是残暴而已。
这显然是片面之辞。
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仅靠残暴就统一天下,包括后来的蒙古和女真,胜利的背后必然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如果不能实事求是的进行研究,只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所得的结论很难起到指导作用。
刘协希望诸葛亮等人对秦政进行梳理,取长补短,做到真正的以史为鉴。
在赤眉毁坏关中之后,时光又过了近两百年,因户口太多,垦荒过度造成的环境破坏渐渐恢复,关中又有了成为都城的物质基础。
在刘协到达关中之后,就有人提过,天子不必回洛阳,可以在关中建都。
刘协没有立刻给出答复,借势进行深入调研,对之前的度田成果进行复验。
他对司徒赵温不是很信得过。
赵温老了,不复年轻时的豪迈和勇气,很多事情做得很敷衍。后患不小。
这是老臣们的通病,谨慎有余,开拓不足。
罢免大司农张义,越级提拔少壮派刘巴,就是希望能有所触动。
“关中能供养的户口有限。”诸葛亮列举了一串数字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有秦岭阻隔,益州的钱粮运到关中的代价太大。东有砥柱之险,山东的钱粮也很难西运。从长远来看,关中只能做为陪都,不能做国都。”
刘协点点头,又道:“但定都洛阳的弊端也很明显,太安逸了,朝臣的心态迟早会发生变化。”
诸葛亮表示赞同。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没有完美的答案。
可是就当前而言,关中的户口还远远没有到达可以承受的上限,这个问题还没有到必须面对的时候,他们可以慢慢研究。
有郎中来报。“陛下,大司农刘巴求见。”
“请他进来。”刘协说道,想了想,又道:“孔明,你去迎一下。”
“唯。”诸葛亮应了,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功夫,诸葛亮和刘巴并肩走了进来,有说有笑。刘巴来到刘协面前,躬身施礼完毕,直接说道:“陛下,臣冒昧,敢请孔明为丞。”
刘协微微一笑。“你的确太冒昧了。”
刘巴也笑了。“臣自知冒昧,但不能不试一试。如此聪明而务实的年轻人太少了。之前的大司农丞程壹虽然务实,却不够聪明,一门心思只在屯田。遇事也不知忍让,一味硬抗。虽然没错,毕竟耽误了正事。”
刘协眉梢轻扬,暗自赞叹刘巴有识人之明。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不仅在智商,更在情商。他能让被他收拾过的人都没有怨言,反对他敬佩有加。即使是骄傲如关羽,也被他顺着毛撸得眉开眼笑,这一点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朕可以让他去见习,却不能让他担任大司农丞。”
“见习也行,不如就让他做户曹尚书吧,臣以后的公务就与他交接。”
刘协哭笑不得。
少壮派有干劲,却也特别自信,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外人。
朕身边的人如何安排,还要你来说三道四?
诸葛亮的确很适合做户曹尚书,但他不仅仅能做户曹尚书,朕对他有更高的期许。再说了,现在的户曹尚书做得也不错,总不能因为不满你的意就撤了吧。
刘协示意赐座,让刘巴坐下说话。
刘巴谢了恩,随即取出一些账本,开始汇报眼下关中的各项事务,以屯田为主,包括水利、桑田、牧业、渔业、运输,林林总总。
账本是为刘协准备的,刘巴根本不用看,大量的数字张口就来,刘协连翻都来不及翻,不得不多次打断刘巴,让他慢一点。
在刘巴汇报工作的时候,不断有郎官来汇报有人求见。等刘巴说完,殿外已经有十来批人候着。
刘巴视而不见,泰然自若地对刘协说道:“陛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臣一并回答。”
刘协点点头,将手中的账本合上。“具体的数字,朕会安排人核实,明日再找你商议。你先说说荆州来的丝帛是怎么回事,又准备如何处理。”
“唯。”刘巴从另一个袖子里掏出一卷纸,送到刘协面前。“这是最近几个月从武关来的荆州商人及丝织品等级、数量,臣已经命人全部扣押,准备统一收购,以免他们各自为战,扰动价格。”
刘协接过纸卷,迅速扫了一眼,随即皱起了眉头。
名单中的一大半是南阳大户,剩下的一小半是南郡大户,以襄阳周边的为主。除此两项之外,只有零星几个,数量也很有限。
“这是荆州的商户?”
“南阳是荆州第一大郡,户口占南阳之半,商户多也是正常。这两年南阳无战事,物阜民丰。”
刘协立刻听出了刘巴的言外之意。“既然南阳这两年物阜民丰,为什么给朝廷赋税却少得可怜?”
刘巴笑笑。“南阳是帝乡,又有很多功臣之后,不用交税。所以,臣打算借此机会收点商税。”
第六百三十二章 与民争利
刘协很不高兴,对丁冲很失望。
丁冲这两年在南阳施政有声有色,维护了南阳的稳定,成功的压制住了张济及其麾下的西凉兵,没让他们惹出事来,在民间的口碑也很不错。
但现在看来,丁冲的口碑之所以不错,和他对大族的绥靖政策有很大关系。
南阳太平,张济过得很舒服,南阳大族过得也很舒服,丁冲本人过得更舒服,朝廷却没得到任何好处,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
这样的丁冲显然不能让刘协满意。
“南阳能收多少商税?”刘协压制着心中不快,翻看着那份清单。“他们连最基本的赋税都不肯交,还肯交商税?”
“南阳户口众多,粮食的数量并不充裕,再加上之前的成制,突然强行征收赋税,必然导致大族反对,甚至生出民变。骠骑将军麾下的西凉兵虽然善战,却很难约束,误伤在所难免。商税则不同,南阳大族虽多,却不是每个大族都经商,经商的规模也非常有限。征收商税,影响到的人也就有限。”
刘巴详细解释了他的计划。
对南阳来的丝织品进行统一收购,以免他们在与西域胡商讨价还价的时候恶性竞争,降低售价,扰动市场。统一收购,再根据他们的成交额进行收税,而且是等级递进收税。
生意越大,要交的商税就越大。
这么做,有利于遏制大商人,扶持小商人。缩小了打击面,也就减小了阻力。
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必然会有人想到走上层路线,疏通关系,求得豁免。
如此一来,主动权就转移到了朝廷手中。
刘协微微颌首,原则上同意了刘巴的计划。
南阳是帝乡,多功臣之后,但过去了一百多年,那些功臣之后早就不再是国家栋梁,他们只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养得脑满肠肥,却对朝廷没什么贡献。
孙坚北上勤王时,南阳大族就不肯提供钱粮,南阳太守张咨被杀,南阳大族反手就击杀了与孙坚同行的江夏太守刘祥,以示报复。
刘祥就是刘巴的父亲。
对这样的南阳大族,朝廷必须进行整顿,但直接动用政治手段的理由不足,打击面也太大,容易引起群体反对。利用收商税的办法打击个别实力最强的大族,敲山震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商就要交商税,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些人之所以少交或者不交,是因为官商勾结,利用在朝的官员为掩护,寻求特权,本身利用的就是拿不到台面上的潜规则。
但南阳如今在朝的官员很少,能为他们的说话的人更少,而且就算有人想为他们说话,最后的决定权还在刘协的手中。只要刘协自己耳根子不软,南阳大族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可想。
“只是管住南阳商人还不够。”刘协进一步提出意见。“要将胡商也管起来,不能让他们自由论价。”
只有垄断,才有超额利润。
丝织品作为奢侈品,利润最高,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不大,对朝廷意义却非常重大,没有道理肥了那些胡商。
“臣正有此意。臣打算与安东尼等人商量,挑选一些愿意合作的商人,建立商会,与朝廷设立的机构对接,优先供应。只不过这件事牵涉面太大,非大司农所能承担,最少也需要少府参与协调。”
刘协心中一动。
刘巴提到了少府,却不提司徒府,这不合常规。
按照三公九卿制,大司农是直接向司徒负责的。虽说本朝渐渐虚置三公,但场面上的事,司徒府还是要过问的,哪怕没有决定权。
在赵温、杨彪等人一心想推动恢复三公权威,甚至还想太尉掌兵的情况,刘巴有意忽略了司徒府,背后的动机值得深思。
要说刘巴反对恢复三公权威,刘协是不信的。
按照当前的形势来说,刘巴将来的仕途终点大概率就是司徒。他现在反对恢复三公权威,岂不是给自己控坑?
如果再考虑到刘巴与荀彧的亲密合作,刘协第一时间否定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那就是对赵温本人有意见?
刘协随即想起,论起蚕桑业,益州的实力不亚于荆州,甚至从运输的角度来说,益州更有优势。诸葛亮治蜀时,蜀锦就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
赵温就是益州人。
“问过司徒的意见吗?”刘协说道。
“司徒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刘巴淡淡的说道,面无表情。
“……”刘协咂了咂嘴。
果然是熟悉的味道。
——
杨彪请贾诩入座,命人上茶。
贾诩从容入座,慢条斯理的品着茶,和杨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各地茶的区别。
杨彪没这耐心,一番客套后,直接说道:“文和,我想问问你对议和的态度。”
“我支持议和。”贾诩不假思索。
“那就好。”杨彪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道:“那你觉得该怎么议和?”
“我支持天子的决定。”贾诩嘴角轻挑。
杨彪刚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若是如此,只怕袁本初不肯。”
“袁本初不肯没关系,山东人肯就行。”贾诩沉吟片刻,又道:“如果他们也不肯,那就更好了。自作孽,不可活,贪得无厌者,必然反受其咎。”
杨彪眉心皱起了疙瘩。“文和,你是这么想的?”
贾诩眼皮一抬,打量着杨彪,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其实这是令郎德祖的想法,我只是觉得不错,借用而已,个别字稍有改动。”
“德祖?”杨彪愣了一下,忽然有些头疼。
“你还记得天子给德祖的考题吗?”
杨彪点点头,心中越发不安。他当然记得天子给杨修的考题,只是不知道杨修已经找到了答案,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答案。
“这就是德祖的答案。”贾诩幽幽说道:“文先兄在北疆两年,应该不会反对他的答案。秦不灭六国,不能拒匈奴于千里之外。汉不定山东,不能使匈奴称臣。鲜卑虽一时远遁,却迟早必来。如果不能趁此机会练兵屯粮,西北又能安定几时?”
贾诩轻声笑道:“没道理西北人为国守边,以命相搏的时候,山东人却连钱粮都不肯提供吧。再者,天子亲冒矢镝,驱逐鲜卑之时,山东人不仅不出钱粮,还支持袁绍攻城掠地,难道不该受到应有的处罚?天子愿意赦免他们,是天子仁慈。若是他们当成天子软弱可欺,嘿嘿……”
杨彪头皮发麻,后背沁出一阵冷汗。
从贾诩的轻声曼语中,他听出了浓浓的杀意。
第六百三十三章 赛马之道
天子软弱吗?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
天子以少年之身,亲身赴阵,连战连捷,两年内就平定了凉州,初步解决了边患。谁敢说这样的君主软弱?
但不排除有人选择性失明,或者掩耳盗铃,将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少年。
又或者,过于相信朝臣的力量,以为他们可以左右天子,让天子不能放手施为。
接受袁绍的议和,无疑会加重这种误判。
如此一想,的确不能给那些人太多的让步。
你越是让步,他越是觉得天子不过如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造成无法收拾的结果。
杨彪入仕多年,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看着眼神凌厉、锋芒毕露的贾诩,杨彪不禁苦笑。“文和,这是天子的意思?”
贾诩眼中的锋芒敛去,又恢复了与世无争的散淡模样。“是谁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与否。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逆天而行。唯有顺天应人,方能无往而不利。”
杨彪也恢复了镇静。“依文和之见,如何才能顺天应人?”
“不知道。”
“不知道?”杨彪惊讶地反问道。见贾诩说得这么从容,他还以为贾诩已有定计。
“天子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能得文和赞同,想来必是至理。”杨彪含笑道,带着三分调侃。
“说是至理,也不为过。”贾诩也笑了。“天子说,他不是伯乐,不懂相马之术,但他可以让骏马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