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63章

汉道天下-第263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刘氏来说,与袁绍联姻的利益基本落空了。
  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与袁绍绑定,还是转而依附朝廷,就成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周忠说得明白,天下大乱,皇室血脉孤单,天子有意重用宗室。只要他愿意为朝廷效力,天子必能既往不咎。连刘备这种说不清楚世系的都可以恢复宗籍,他这样世系清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他却还是很担心。
  其中一点就是天子对河东大族的态度。
  如果那不仅仅是针对河东大族,而是针对所有的大族呢?
  论士族豪强的实力,河东人如何能和山东人相提并论。
  作为士族的一员,刘繇自然清楚士族的影响,也清楚天子此举有多危险。
  天子直接控制了并凉人,绝非无法控制兵权的孝灵帝可比,他对朝廷的控制或许会超过孝桓帝,与当年的孝武、孝宣相当。一旦他举起屠刀,要对山东士族、豪强下手,必然血流成河,伤害绝非党锢可比。
  许劭也想到了这一点。“嘉谋兄,你想劝降袁本初吗?”
  周忠看向许劭。
  许劭笑笑。“若想制衡并凉人,仅是朝中的大臣可不够。再者,没有武力支撑,文臣不过是待宰的羔羊,连阉竖都斗不过,更何况是手握并凉精兵的雄主?”
  周忠点点头。“若能劝降袁本初,我当然愿意一试。若不能劝降,那就只能逼降。”
  他喝了一口酒,又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须正礼、子将襄助才行。”
  许劭目光一闪,突然笑了。“嘉谋兄有孙伯符、周公瑾支持,还需要我们吗?”
  “并凉兵凶猛,就算是孙伯符、周公瑾也未必挡得住,当集同道之力,多多益善。”
  “刘景升已经答应了?”
  周忠笑了,举起酒杯,向许劭示意。“子将就是子将。”
  许劭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与刘繇交换了一个眼神。
  两人同时举杯,向周忠致意。
  ——
  没过多久,袁绍的使者也赶到了豫章。
  在周忠的授意下,刘繇、许劭提出了新的方案,劝袁绍与朝廷议和,入朝主政。
  没有武力支持的文官无法与并凉人抗衡,山东兵的战斗力虽然不及并凉,却有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优势,充当山东士人的后盾,在朝堂上与并凉人一较高下,并非没有可能。
  反正袁绍的檄文中也提到了议和的事,不如顺水推舟。
  刘繇、许劭又提出,如果袁绍能够接受这个建议,不仅可以避免一场恶战,还有机会夺回袁氏家主的称号。
  与袁绍相比,袁术不论是名望还是实力上都望尘莫及,他之所能成为朝廷认可的袁氏家主,只是率先称臣而已。一旦袁绍也称臣了,袁术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到时候,袁绍又是名正言顺的袁氏家主,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积累的门生故吏还是袁绍的。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尤其是对当下众叛亲离的袁绍来说。
  与朝廷议和是一个将过去的失误抹去,从头再来的机会。
  刘繇、许劭也借此表明了态度。
  如果袁绍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还是同道,将来在朝堂上共进退。如果袁绍固执己见,那就怨不得他们向朝廷称臣,与袁绍刀兵相见。
  刘繇的表态非常有份量,不由得袁绍不认真思考。
  一旦刘繇决定向朝廷称臣,不仅孙策、周瑜可以放心北渡,刘繇也将率豫章之兵渡江,围攻颜良。加上已经进入汝南的宗承等人,颜良弃守庐江只是时间问题。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田丰所说的试探。不管袁绍愿不愿意,与朝廷议和都势在必行。
  即使是冀州人,也不反对议和。如果能见好就收,何必杀得血流漂杵?
  面对手握以十万计的并凉精兵,一心想立功的韩遂,再加上北疆虎视眈眈的荀攸,没有人敢说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之所以咬着牙苦斗,就是想有条件的和。
  多年以来,袁绍麾下文武难得的取得了一致,不管是冀州人还是汝颍人,又或者是其他人,都赞成袁绍为天下苍生计,忍辱负重,与朝廷议和。
  反正忍辱的只是袁绍一人而已。
  无奈之下,袁绍上表朝廷,请求议和。


第六百二十九章 人心所向
  建安三年八月,在关中迎来秋收之际,周忠的出使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刘表、刘繇先后上表,正式承认朝廷正朔。
  他们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只是与朝廷断绝了联系,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又恢复了联系,顺理成章。纵有微过,也是瑕不掩玉。
  而袁绍的上表就显得意义重大。
  时至今日,山东州郡已经只剩下两派:一派向朝廷称臣——哪怕只是名义上,一派依附袁绍,拒绝向朝廷称臣。
  袁绍上表议和,意味着州郡分据的局面有可能打破,天下太平的机会就在眼前。
  在天下大乱十几年之后,没有人可以抗拒这样的诱惑。
  刘协也不能,否则他就是穷兵黩武,就是秦皇、汉武式的暴君,甚至更差。
  接到袁绍的上表,刘协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最后一声叹息,下诏召开临时朝会,召集在关中的大臣议政。
  不管他愿不愿意,必须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镇西大将军韩遂、司徒赵温、刚刚上任的大司农刘巴自然在朝会之列,就连远在北疆的假太尉杨彪、招抚益州的司空张喜都“及时”地赶了回去。
  对这种巧合,他们都表示是天意,天下太平、大汉中兴的天意。
  是不是天意,没人说得清。
  但肯定是人心。
  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形成的合力势不可当。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镇西大将军韩遂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反对议和。
  朝会一开始,杨彪、赵温、张喜三人就不约而同的起身,向刘协贺喜。
  杨彪甚至激动得老泪纵横。
  “自中平元年黄巾之乱以来,至今已经十四年,天下终于可以太平了,可喜可贺。夫子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今陛下施政三年,便能终结乱世,恢复太平,合乎夫子之道。”
  话音未落,附和声一片。
  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陛下就是有圣人”的口号,搞得刘协都有些不好意思。
  这马屁拍得也太直接了。
  不过他更清楚,与其说是拍马屁,不如说是将他架了起来,让他无法拒绝袁绍议和的请求。
  拒绝了,那就不是圣人,是昏君。
  这么好的机会,你不肯议和,你还想干啥?
  所以,是否接受议和的问题还没开始讨论,就有了结果。
  议和,必须接受议和。
  但怎么议和,就没那么容易取得一致了,甚至一开始就开始了激烈的交锋。
  韩遂首先提出,袁绍身为渤海太守,以武力擅夺冀州,逼死朝廷委任的冀州牧韩馥,又率冀州之众南下侵夺兖豫,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叛逆无疑。即使他现在俯首称臣,也不能将既往的责任一概抹除,至少不能承认他的冀州牧,应当恢复渤海太守的身份。
  韩遂的话音未落,立刻有人提出反驳。
  袁绍的确有不臣之举,但这些不能完全怪他。当时先是董卓乱政,随后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政,州郡起兵,并不是针对天子,而是针对董卓、李傕、郭汜等人。
  不等韩遂反驳,那人便直接对韩遂开了火。
  你韩遂不也曾起兵进攻关中?
  韩遂当场就哑火了,脸色铁青的坐了回去。
  刘协特意打量了一下那个战斗力极强的年轻人。他对这人没什么印象,看服饰,像是三公府中的掾吏,具体是哪个府,又是什么官职,他就不清楚了。
  镇西大将军韩遂挨了当头一棒,其他人就更不敢轻易发言了。
  天下大乱十几年,谁敢说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既然大家屁股上都不干净,何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大局为重?
  虽然没人这么说,却已然成为共识。
  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刘协直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以何种条件接受袁绍的称臣为宜?
  片刻的沉默后,杨彪起身。“臣以为,当委任袁绍为冀州牧,使其率部回冀州,安抚百姓。待百姓安定后,再征其入朝为宜。”
  刘协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举起手。刘协转身看去,倒是个熟人,正是杨阜。
  杨阜与姜叙一起,率部随刘协入关中,一路上多有接触。受杨修影响,再加上凉州人的身份,杨阜对新政大体上还是支持的。
  刘协点头示意,杨阜起身,先向刘协行了礼,随即又向杨彪行礼,报上姓名、籍贯、官职。
  “敢问太尉,袁绍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朝廷是该罢免他,还是提前征他回朝?若是袁绍拒绝入朝,朝廷又当如何处置?”
  杨彪向刘协再拜。“陛下,杨阜所言有理,但事急从权,不宜催迫。臣以为,可以三年为期。时间太短,安抚难以见效。时间太长,又容易滋生问题,养虎为患。”
  刘协还没说话,杨阜又追问道:“若是三年之后,袁绍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杨彪回头看了杨阜一眼,有些不快。“三年之后,若袁绍不肯入朝,我当引咎自免,身执戟盾,以讨袁绍。”
  杨阜刚要说话,司空张喜站了起来。“陛下,臣附议。若三年之后,袁绍不肯入朝,臣愿与太尉一起为行伍,决死于阵前。”
  刘协笑了。“难得司空这么勇悍啊。”
  张喜老脸一红。“臣虽老迈,为天下苍生计,不惜一死。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时,益州牧刘璋及益州豪俊闻说袁绍请降,无不欢欣鼓舞,翘首以盼。陛下若能赦免袁绍,则益州必随其后。”
  刘协盯着张喜看了一会儿,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进驻关中后,他找个机会问了司徒赵温,确认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的就是张喜。
  毫无疑问,张喜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不是为了朝廷着想,而是为了袁绍。
  袁绍的后妻就是刘繇的族人,刘繇的兄长刘岱更是袁绍的死党。袁绍逃离洛阳,北上渤海时,一度将家属托付给刘岱。
  他很想质问张喜一句,但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
  刘繇也有条件的向朝廷称臣了,追责张喜,必然涉及刘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机会兵不血刃的将益州收回来。
  有荆州、益州在手,朝廷钱粮紧张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说话的底气也更足。
  大丈夫不争一时意气,将来再慢慢算账。
  反正以张喜的脾气,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三十章 百年树人
  刘协无法拒绝袁绍的议和,却可以在具体的条件上做点手脚。
  对杨彪的建议,刘协提出了一点异议。
  不能直接委任袁绍为冀州牧,只能承认他的渤海太守官职。
  理由有二:一是袁绍的冀州牧从来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二是上一次朝廷的提议中就是如此。没道理袁绍拒绝了朝廷的恩赦,进兵中原,错上加错,朝廷反倒再让一步。
  或是如此,袁绍不肯议和,再打一段时间,是不是朝廷还要让他做三公?
  所以,袁绍必须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然后再谈是不是要委任他为冀州牧的事。
  这么做,对刘表、刘璋都没什么影响,他们都是得到朝廷承认的,反倒显得朝廷不卑不亢,一碗水端平。
  听了刘协的条件,杨彪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听得出来,刘协有意刁难袁绍,但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以目前的形势而言,议和显然对袁绍更有利,对朝廷来说,反倒没那么急迫。假以时日,或者干脆放开手脚,天子也能推平袁绍。
  只不过杀亡大一些,名声难听一些。
  既然如此,袁绍没有理由不让步,反而要讨点便宜。
  朝廷不要面子的吗?
  就算他们有心保全袁绍,也不敢做得这么明目张胆,置天子的尊严于不顾。
  逼急了天子,对他们没好处。
  韩遂等人却心中欢喜,只是碍于人言,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杨彪提议,择日再议,给所有人一个考虑的时间。
  刘协答应了。
  他清楚,杨彪是想私下里进谏。公开朝议时,有些话是不方便说的,毕竟还要维持体面,大义不能丢。私下里,利益考虑的成份可以更多一些,更直接一些。
  又商量了几件其他的事,暂时休会。
  刘协刚刚起身离开,杨彪一个箭步,抢到贾诩面前。
  身手之矫健,让贾诩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
  “文和,许久未见,一起喝一杯?”杨彪热情的邀请道。
  贾诩忍不住笑了。他和杨彪认识这么多年了,杨彪还是第一次这么主动。
  “喝茶还是喝酒?”
  “随文和之便。”杨彪不由分说,伸手示意。
  贾诩倒也不好拒绝,与其他人点头致意,跟着杨彪向外走。
  韩遂也想和贾诩商量,见被杨彪抢了先,有些郁闷,只得将伸出的手转向马腾。“寿成,彦明刚送来一些羌酒,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也去喝一杯?”
  马腾无所谓。朝会时,他心不在焉,一句话都没说,点头答应。
  赵温、张喜想跟上杨彪,却被杨彪使了个眼色,硬生生的刹住了脚步,看着杨彪、贾诩有说有笑的出了帐。
  帐中众人看得清楚,心照不宣的交换着意见,然后三五成群的出了门。
  公开的争论告一段落,接下来是不同的派系之间讨价还价的时间。
  ——
  刘协回到后堂,脱下朝服。
  诸葛亮迎了上来,收好朝服,又递上常服,侍候刘协穿好。
  “孔明,你刚才没说话。”
  “臣入仕时日尚浅,不了解朝中形势,有些大臣还是第一次见面,不宜妄言。”诸葛亮微微一笑,又道:“臣相信陛下自有明断。”
  “现在没有大臣在侧,你不妨说说你的想法。”
  诸葛亮沉吟了片刻。“臣赞成陛下的意见,和议可以议,尊卑却不能乱。不能由着袁绍来,必须由朝廷掌控局势。”
  刘协点点头,示意诸葛亮继续说。
  “光武皇帝重儒,宽待大臣,本是好事。但大族居功自傲,见利忘义,当时还只是隐患,如今已成痼疾。若不能趁此机会予以惩戒,只怕就算天下太平了,也只是一时安稳。时过境迁,难免变本加厉,为祸更烈。”
  “嗯,接着说。”
  “关中度田,初见成效。有丝帛的生意弥补,关中大族勉强还能接受,不至于激变。可若是山东大族也想分一杯羹,丝帛的价格下跌,利润摊薄了,就很难说了。届时山东大族没有拿到想要的,关中大族又有损失,都会有怨气。我听大司农提起过,荆州的丝帛进入关中之后,胡商们已经有些挑三捡四,没之前那么爽快了。”
  “有这事?”刘协微怔,这才想起奸商安东尼有好久没来见驾了。
  “大司农正在统计数目,估计很快就会有方案出来。”
  刘协点点头。对刘巴做生意的手段,他还是放心的。
  “所以就算要谈,也要让山东大族受到应有的惩戒,尤其是依附袁绍的冀州人,不能施恩太滥。若非如此,忠奸岂有分别?”
  刘协没说话,想了一会儿。
  他从诸葛亮的话中听出了地域之争的兆头。
  诸葛亮未必是有意为之,但这种无意识的地域观念危害性更大。
  山东人都互相嫌弃,还能对凉州人一视同仁?更别说将来要融入华夏民族的鲜卑人、乌桓人。
  对别人,他可以放宽一些要求,对诸葛亮,他必须及时提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