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60章

汉道天下-第26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诹怪萸寰残
  然而这只是美好的梦想,他迟早都要踏进朝堂的浑水。
  刘协向身边的大臣问计。
  贾诩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顺势而为。
  答应所有人的要求,让他们尽情表演。从舆情而论,山东人愿意与袁绍刀兵相向,本身就对朝廷有利。至于他们能不能实现目标,反倒是次要的。
  当然,最好是能实现。
  相比于凉州人为守护家园而不得不战,山东士人如果能抛弃崇尚儒雅、鄙视武功的成见,重兴尚武之风,对朝廷利大于弊。
  文武兼备的将领更适合推行王道,同时也能激励并凉将领重视读书,以免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天子的提倡固然有用,必要的压力也不可或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效果最佳。
  经过反复讨论后,刘协接受了贾诩的建议,下诏施行。


第六百二十一章 卧龙凤雏
  会议结束,贾诩起身告辞,马腾也跟着起身,一起出了门。
  贾诩回头瞅了马腾一眼,笑了一声:“又想不通了?”
  马腾嘿嘿一笑。“韩文约能抢到功吗?若是抢不到,会不会着急?”
  “不是能不能抢得到,而是他敢不敢抢。”贾诩叹息道:“以凉州轻骑驰援睢阳是利是弊,关键在于能不能控制住麾下将士。若能令行禁止,不扰民,不杀无辜,只要出兵就可以建功。可若是控制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贾诩深深地看了马腾一眼,没有再往下说。
  马腾会意的点点头,随即又道:“文约麾下有大半校尉是先生的弟子,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没试过,谁敢保证?况且,以文约的脾气,他是敢冒这个险,还是愿意将这个功劳让给别人?”
  马腾咧着大嘴笑了。
  他几乎能想象到韩遂的纠结。
  一个大好的立功机会就在眼前,但他本人不能轻行,他的儿子韩银能否控制住局面,他也没把握。若是办砸了,还不如不去。可若是将机会让给别人,他又舍不得。
  进退两难啊。
  马腾笑了一阵,又道:“若是文约不敢,这机会岂不是……白白让给山东人了?”
  贾诩没有直接回答马腾的问题,却反问了马腾一句。“寿成,据说你现在也读书,都读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
  马腾一愣,随即面红耳赤。“我……我只是闲来翻翻,做做样子,哪有心思真读。”
  “那你可不如温侯。温侯是真读,不仅能读,而且能讲,略通大义。”
  “他那是督促女儿。”马腾不服气的说道:“我女儿不用我督促,她自己知道用功。”
  贾诩点点头。“这倒也是,云禄读书读得好,若是换上红装,与关东女子无异。整个凉州,大概也就是王文秀能与她一较高下。”
  “那当然。”马腾得意洋洋。
  “我凉州年轻女子数以万计,真正能读书的不过云禄、文秀两人而已。纵使关东人多,又有几个能像黄子美、诸葛孔明一般用心习武?纵使数量多一些,又岂能如我凉州一般勇士辈出?”
  马腾抚着胡须,连连点头。“这倒也是,读书要静心,练武要吃苦,都不是一般人能行的。”
  “当然了,这也不代表山东就不能出名将。相反,他们出名将的可能甚至比我们还要大一些,所以孟起、彦明都要认真读书,将来才不会被山东俊杰比下去。”
  “有道理,有道理。”马腾敬畏地看着贾诩。“凉州人若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皆是先生所赐。百年之后,凉州人当给先生立祠才行。”
  “我更希望无人记得。”贾诩苦笑。“言多必失,我说得太多了。”
  ——
  看着贾诩、马腾出了门,刘协收回目光,看向诸葛亮。
  “孔明,刚才贾侍中说话时,你神情诧异,莫不是有不同意见,不方便说?”
  诸葛亮拱手道:“臣岂敢,臣只是没想到贾侍中会如此大度而已。”他迟疑了片刻,又道:“或者说,他有信心,相信山东人在军中无法威胁并凉人的地位?”
  “你觉得能吗?”
  诸葛亮很认真的想了想。“将有五德,智为第一,勇为第四。就此而论,似乎山东人并无多大的劣势。就户口而论,整个凉州不过十万户,加上羌胡也不过五十万户,而山东却有千万户,百倍于凉州……”
  刘协笑笑。“那你说说看,本朝有几个山东名将,能与凉州三明相提并论。”
  诸葛亮张了张嘴,有点挠头。
  若是以前,他可能会报出一连串的名字,比如朱俊、卢植之类。但是在天子身边见习了这么久,他非常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名将,朱俊、卢植等人在山东或许能称名将,可是与凉州三明相比,他们终究还是有所不如的。
  “其实山东不缺将才,但他们出不了头,除非身逢乱世。太平岁月,有几个山东人愿意谈武论兵,习练骑射?他们甚至连马车都不肯坐,只想坐牛车。”刘协说道:“山东人的选择太多,反而影响他们发掘自身潜力,将人才变成了废材。”
  诸葛亮若有所思,点了点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诚不我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百年之后,山东能有尚武之风,在军中与并凉人一较高下。”刘协一声叹息。“只有读书人不以尚武为耻,习武强身,读书润心,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士。”
  “陛下所言甚是,臣愿先行一步。”
  “年轻人,正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刘协欣慰地笑笑。
  诸葛亮有些尴尬,心道你与我同龄,就算是天子,以这种语气和我说话,也未免不妥吧。
  但他没敢多说什么。
  刘协起身,来回踱了几步,放松坐得僵硬的身体,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听说你要成亲了?”
  诸葛亮的脸一下子红了,窘迫地点点头,随即又道:“其实黄君送亲只是名义,来观瞻陛下玉容才是真正的目的。”
  刘协瞅了诸葛亮一眼,哈哈一笑,为周忠叫了一声好。
  不得不说,周忠这次去荆州立了大功,不仅说动了刘表,还让荆州豪强了解了朝廷的政策,消除了误解,这才有黄承彦送女成亲这样的事。
  “这位黄君是真名士,我喜欢。等他到了,你带他来见我。”
  “唯。”诸葛亮心中欢喜,连忙答应。
  天子这么给面子,他求之不得。以他对黄承彦的了解,他相信黄承彦会和天子谈得来,说不定能因此入仕,因此拥有属于他的用武之地。
  “听说有个襄阳还有个庞统庞士元,你可熟悉?”
  “臣与他是好友,自然熟悉。”诸葛亮笑道:“而且他也在赶来行在的路上。”
  “是么?”刘协又惊又喜。
  不经意之间,卧龙、凤雏就齐全了。
  “陛下听何人说起庞统?”诸葛亮很是好奇。天子对庞统的兴趣这么高,让他大感意外。据他所知,庞统的名声并不大,周忠在荆州时就没关注过庞统。
  刘协目光一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你交好的,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诸葛亮将信将疑。
  他有一种感觉,天子在掩饰什么。


第六百二十二章 兵不厌诈
  黄承彦、庞统的到来让刘协感受到了朝廷不断增强的号召力,也让他坚定了尽快赶往关中的决心。
  虽然他很想让杨修的政绩让更多人看到。
  汉阳的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支撑不起纷至沓来的游士,频繁的接待也会消耗杨修的精力,甚至可能干扰他的施政思路。
  刘协让诸葛亮去请杨修。
  杨修很快就来了。
  刘协与他长谈了一番,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做好长期扎根汉阳的心理准备,尽可能做到最好。什么时候你觉得汉阳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再将你调往他任。
  杨修有些意外,但他爽快的答应了,没有多说一个字。
  他心里清楚,天子对他期待甚高,绝不会辜负他。
  这一点,旁观的诸葛亮也看得很清楚,不由得心生羡慕。
  这样的君臣关系,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典范。
  与杨修长谈后,刘协随即宣布起程,赶往关中。
  诏书抢先一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关中,送往镇西大将军行营。
  ——
  正如贾诩所料,韩遂收到诏书之后,陷入了无穷的纠结之中。
  他很想将这个机会留给儿子韩银,但他又担心韩银控制不住部下,闹出滥杀无辜的事来,弄巧成拙,反而落下污点,甚至影响他本人的名声。
  反复思考之后,他请来了黄猗。
  黄猗曾担任温侯吕布的长史,随狼骑出征,一战封侯。吕布对他非常满意,几次请示天子将他调回狼骑,却被天子拒绝了。
  天子将他安排到了镇西大将军营中,与姜冏一道,指挥十名军谋,参韩遂军事。
  相比于同是西凉人的姜冏,韩遂更愿意和黄猗商量事务。
  毕竟是世家子弟,黄猗熟悉礼仪,有着姜冏没有的谦逊,说话也相对委婉些,更容易入耳。
  时间不长,黄猗就来到韩遂面前,躬身施礼。“大将军有何吩咐?”
  “子美,东出的计划做得怎么样了?”韩遂笑容满面,比看到儿子韩银还亲切。
  “计划已经完成了,只待河东和南阳的粮食起运,就可以出发。”黄猗走到地图前,将做好的计划讲解了一遍。
  大军已经整训完毕,就等秋收结束,各地的粮食入仓。
  关中的户口还不多,天子又将至,必须留下足够的存粮,韩遂东征只能寄希望于河东与南阳的粮食。考虑到河东还要供应太原、上党以及幽燕都护府,韩遂能否按照计划出发,更多的取决于南阳。
  好在张济、丁冲也清楚这些粮食的重要性,张济亲率大军,赶往邓县,与刘表对峙,防止刘表抢收或者搞破坏。
  但韩遂本质上并不信任张济。
  听完黄猗的报告,韩遂夸了几句,随即又问道:“南阳的粮食能及时送到吗?”
  “应该能。”黄猗笑着说道:“大将军也许知道,丁军师与曹兖州不仅是少年好友,还是亲戚。”
  “我知道。”韩遂哈哈一笑道:“我还知道丁幼阳出任骠骑将军军师后,曹兖州都不敢纳妾了,生怕丁夫人生气。”
  “哈哈哈……”两人相视大笑,大帐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说了几句闲话,韩遂拿出诏书,让黄猗过目。
  黄猗看完,便明白了韩遂的意思。
  他略作思索。“若是大将军信得过,我陪少将军走一遭?”
  韩遂正中下怀,轻拍黄猗的手臂。“有子美相辅,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若能成功,我必有重谢。”
  黄猗谦虚了几句,算是应了。
  对他来说,这同样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亚于随狼骑出征。
  韩遂随即手书一封,命韩遂挑选一千精骑,一人双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睢阳,增援曹操。其余人马原地不动,等着他来接收。
  黄猗带着韩遂的手书,赶到蓝田,与韩银会合。
  对韩遂的安排,韩银没有推三阻四的勇气,立刻照办,挑选了一千精锐骑兵,赶往睢阳。
  骑兵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黄猗却将声势搞得很大。他一面要求所有的骑士严守军纪,不要肆意妄为,一面又大肆宣扬,号称精骑一万,奉天子诏书,驰援彭城。
  一时间,风云变色。
  最先上当的是驻守陕县的左将军杨奉。
  得知韩银、黄猗是奉诏驰援彭城,虽然心里不爽,却不敢怠慢,命人准备酒食及粮草。这是他的任务,大军过境,他有责任提供大军所需粮草。
  当然,他也耍了个小心眼,只准备了五千骑的粮草。万一韩银问起来,他也可以说秋收还没有开始,存粮有限,时间也仓促,来不及准备。要不你等两天,让我去河东借一些?
  当他看到韩银只一千骑兵,两千战马的时候,他才知道上当了。
  但他只能在心里骂,脸上还得笑嘻嘻的。
  韩银饱餐一顿,带上充足的辎重,向洛阳急行。
  第二个上当的是河南尹夏侯惇。
  虽然他收到的命令是驰援彭城,但他清楚,这支骑兵对曹操的意义更大,不敢怠慢,以最快的速度准备了粮食、酒肉。
  粮食足够一万骑兵,但酒食有限,几乎抽空了储备,也只能供应几百人。
  但韩银、黄猗实则只有一千人,夏侯惇准备的酒食虽然不足,但稍微平均一下,还是让将士们祭了五脏庙。有酒有肉,骑士们心情舒畅,连续行军的疲惫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就这样,韩银、黄猗一路骗吃骗喝,不仅军纪维持得不错,士气也越来越高涨。
  黄猗还三令五申,将士平等,任何人不准多吃多占。
  遵守命令的,将来记功时会有补偿。不遵守命令的,严惩不怠。
  他的命令得到了普通将士的拥护,他开始成为这支骑兵的灵魂,拥有了不弱于韩银的话语权。
  十二天后,他们赶到了睢阳,行程一千八百里。
  正与曹仁缠斗的张郃、高览收到斥候的消息,大惊失色。他们甚至来不及派游骑打探清楚虚实,第一时间下令撤退,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面对曹仁,他们已经没什么优势可言。面对更加强悍的西凉骑兵,他们根本没有一战的勇气。
  曹仁趁势反击,小胜一场。
  张郃、高览撤回大营,向审配报告了最新收到的消息,审配也惊讶于西凉兵来得如此之快,兵力又是如此之多,生怕在野战中受挫,立刻后撤到有利地形,筑营坚守。
  至此,曹操的坚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睢阳已成虎口之食。


第六百二十三章 以静制动
  曹操亲自出营迎接。
  看到韩银、黄猗身后的一千精骑时,他先是愕然,随即又放声大笑。
  “不愧是贾文和的弟子。”曹操拉着黄猗的手臂。“袁公路是个混蛋,却有个好女儿、好女婿,着实令人羡慕。”
  黄猗不好回答,只好装没听见。
  曹操和袁术是同龄人,但一直互相看不顺眼。曹操可以当着他的面调侃袁术,他却不能附和。
  黄猗转身,将韩银介绍给曹操。
  曹操上下打量了韩银两眼。“十年前,我曾与令尊在洛阳相见,甚是愉快。想不到十年后,他会来助我攻取睢阳。”
  韩银有些窘迫,不知如何应对。
  曹操的年龄在他们父子之间,但曹操一见面就抬出了他与韩遂的旧交,他就不得不以子弟礼相见。但曹操不仅只比他大十岁左右,形容也实在称不上伟岸,再加上阉竖之后的名声,让他很不情愿。
  黄猗心里明白,随即说道:“韩将军虽有心,只怕这一千精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壮壮声势。”
  曹操顺势说道:“无妨,骠骑将军已经派大军进入汝南,很快就能带着粮食赶来增援。届时有五六万人,睢阳必下。你们是准备在睢阳休整一段时间,还是继续向彭城进发?”
  黄猗和韩银交换了一个眼神。“还是休整一段时间吧。连续行军十几天,人困马乏,不宜立刻交战,还是引而不发最好。”
  曹操表示赞同。
  黄猗、韩银千里驰援,作用在于出其不意。只要消息传到彭城,让袁绍心中不安,让刘备安心坚守,目的就达到了。真让他们与袁绍交战,反而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曹操随即安排他们入营。
  为了继续虚张声势,曹操特意建了一个足够万骑驻扎的大营,在里面插满战旗,远远看去,难辨真假。与此同时,他命人四处散播消息,说朝廷援兵的前锋已经到达,大军也正在赶来的途中,要求梁国各县抓紧时间秋收,并将秋粮送到大营。
  否则就派这一万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