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42章

汉道天下-第242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飞来,没顾得上吃朝食。”
  刘协随即命人备酒食,又命人传田畴来。就在如茵的草地上,刘协不设席,盘腿而坐。刘和本想跪坐,一看刘协盘着腿,北宫大石也盘着腿,只好有样学样。
  “这位是我刘氏子弟,宗室中的俊杰,名和,字公衡,任征北中郎将。”刘协对北宫大石说道。
  北宫大石连忙拱手见礼,很认真地打量了刘和两眼,见刘和虽然憔悴,但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便有些心动。天子如此重视此人,又是宗室,将来必能重用。如果能攀上关系,对他的部落大有好处。
  “这是西海边上的羌人部落头领,北宫大石大帅。他的兄长是北宫伯玉,他的女儿北宫纯巾帼不让须眉,刚嫁给伏雅为妾。”
  刘和客气地拱手施礼,和北宫大石寒喧了几句,心里却有些打鼓。北宫伯玉是凉州大豪,曾举兵造反。他的兄弟与天子在一起,而且如此亲近,万一心有异志,后果不堪设想。
  正说着闲话,田畴策马赶来。来到跟前,他甩镫离鞍,翻身下马,冲到刘和面前,抓着刘和的手臂,泪如泉涌。
  “公衡,你终于来了。”
  刘和也很感激,与田畴四臂相握。“多谢子泰挂念,只恨我当初颟顸,未听子泰良言。”
  “来了就好,来了就好。”田畴用力拍了拍刘和的肩膀。“迷而知返,更知正道不易。断刀重炼,必有功成之日。天子圣明,你追随天子,不负太傅忠义,将来必能光耀门楣。”
  “田子泰,你也想做巧言佞色之徒吗?”刘协笑道:“坐吧。不要急,慢慢说,我们都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是,是,陛下所言甚是。我们都年轻,有的是时间。”田畴连声附和,与刘和重新入座。
  奶茶煮好了,两个羌人宫女端了过来。刘和接过,喝了两口,平复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奉诏离京之后的经历。这些事田畴知道一些,刘协知道一些,但都不完整,此刻由刘和亲自讲述,一桩桩,一件件,总算贯穿了起来。
  说到这些年的犹豫、纠结,刘和惭愧不已,再三向刘协请罪。
  田畴看在眼里,心里欢喜。
  他最怕刘和人虽然来了,心里却不承认错误,讳过饰功,想在天子面前蒙混过关。他在天子身边数月,深知天子虽然年少,心思却极为深沉。但凡刘和有一丝侥幸,都很难逃过天子的眼睛,心里必然留在芥蒂,将来也很难对刘和放心使用。
  刘和认识得越深刻,前途越光明。
  刘协静静地听着,几乎没有说话,心里却泛起波澜。
  刘和能赶到这里来,他已经很意外了。再听到刘和的反省,他更加惊讶。此人的结局史书无载,有人怀疑他和麹义一样,被袁绍杀了。现在看来,这种猜测很可能就是事实。
  刘和是个人才,文武兼备,加上刘虞在幽州的影响力,如果不杀,袁绍很难真正控制幽州。
  世家子弟之中虽有不少纨绔,却也不乏人才。如果不能在宏观上加以控制,世家坐大几乎是必然趋势。相比之下,皇室反倒因为没有足够的历练机会,出人才的机率远远落后于世家。
  宗室也是世家,而且是有皇族血脉的特殊世家。
  汉朝初立之时,刘邦以宗室代替异姓王。不久之后,宗室就成了威胁,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行推恩令,对宗室加以限制,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光武帝对宗室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可是宗室又凭借着经学再度崛起,刘焉、刘表等人都对皇权产生了觊觎之心。
  防不胜防,不如不防。
  刘协心中渐渐形成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
  “公衡,你愿统兵还是治民?”刘协呷了一口奶茶,不紧不慢地说道。
  刘和神情一滞,露出一些不安,悄悄看了田畴一眼。
  田畴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刘和见状,心中稍定,鼓起勇气说道:“臣以宗室为郎,迁为侍中,本无历练。奉诏出关,召兵勤王,事虽不成,略通武事。如今天下不安,州郡未平,臣愿竭驽钝,为陛下马前之卒。”
  “你善步还是善骑?”
  “臣……步骑皆可,骑略长。”
  “你休息几天,先任散骑常侍,熟悉一下散骑和甲骑的作战方式。”刘协含笑看着刘和。“阎行留在临羌,任西部都尉,朕缺一个右部督,希望你能胜任。”
  刘和愣住了,半天没有反应。


第五百七十八章 歪打正着
  田畴也吃了一惊,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天子让刘和统兵可以理解。毕竟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刘和有统兵之能,没有不用的道理。
  但天子有意让刘和出任散骑右部督,却超出了他的预料。
  散骑右部督品级并不高,但责任重大。平时充当天子近侍,战时还要统领甲骑作战,不仅要勇猛善战,更要忠贞不二,不能有丝毫嫌疑。将来一旦外放,必是方面大将。
  阎行出任西部都尉,就是天子控制羌人的一只手。在韩遂父子、成公英先后离开金城后,驻临羌的西部都尉就是凉州最重要的将领,非心腹不能担任。
  天子如此重视刘和,是试探,还是对刘虞的报答?
  “是不愿意,还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刘协笑呵呵地说道:“散骑、甲骑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没点真本事,就算有诏书任命也镇不住。”
  一句话,激起了刘和的斗志。
  他拱手道:“臣愿尽力一试。”
  “朕看好你。”刘协顿了顿,又道:“独木不成林。希望你能成为宗室的榜样,将来能有更多的宗室子弟成才为朝廷的栋梁。”
  “如陛下所愿。”刘和大声说道。
  田畴心跳加速。天子不仅要重用刘和,更要以刘和为榜样,重用宗室子弟。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着实是一个极其大胆而又高明的决定。
  如果刘表、刘璋能因此感受到天子的诚意,不战而降,天下就平定了一半。有了殷实的荆州、益州,朝廷的粮赋短缺问题也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
  问完了刘和自己的事,刘协又问起了幽州的形势。
  对袁绍攻破易京后就南下,刘协的反应很平静,既没有趁势取幽州的想法,也没有派兵东出的意思,就像在听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一样。
  刘和多少有些意外,本想问,却被田畴用目光阻止了。
  “乌桓人、鲜卑人随袁绍南下了?”
  “虽不是全部,却也有大半。”刘和说道:“袁绍与几个乌桓、鲜卑部落的大帅联姻,将族中女子嫁给他们,又承制拜为单于,许以重赏,颇有蛮夷之心。”
  “重赏?”刘协轻笑。“是他袁氏历年积累的家财,还是搜刮来的百姓血汗?”
  刘和眼神闪了闪。“陛下,大半是宫里的积累。”
  “宫里的?”刘协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想了想,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南宫之变时,他们从宫里掠走的钱财?”
  “是……是的。”刘和脸上的神情有些尴尬。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但一直没提过,因为涉及的人太多了,甚至包括他的父亲刘虞。刘虞在幽州屯田,安抚汉胡,曾接受过袁绍的资助,这其中很可能就有袁绍兄弟从宫里劫走的财物。
  大将军何进被阉竖杀死,袁绍、袁术以为何进报仇为由,火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包括孝灵帝苦心经营的万金堂在内,都被他们劫掠一空。
  袁绍出洛阳时,大大小小的车辆近百辆,带走的财物堆如山积。
  董卓入京后,在宫里又搜刮了一遍,但所得有限。他真正的收获是掘皇陵。这些财物先是被董卓收藏在郿坞,后来董卓被刺杀,郿坞被攻破,里面收藏的财物也被缴获,后来又大半落入李傕等人的手中,如今有不少流落在凉州。
  凉州的集市上经常可以看到制作精美的玉器、金银器、漆器,那些大多是从皇陵里挖出来的陪葬物。
  但后世的史书上只提董卓洗劫洛阳,只字不提袁绍。
  因为史书的原始资料大多是党人写的,而袁绍曾是党人寄予厚望的领袖。
  想到袁绍用皇室积累的财富造反,刘协心里就格外不爽。
  他身边的人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倒是有人不断提议赦免袁绍,让袁绍入朝主政。
  其心可诛。
  刘协压下怒火,又问了一些其他的问题。
  刘和一边回答,一边心惊。
  他本以为天子听到袁绍用劫自宫中的钱财贿赂乌桓人、鲜卑人时会勃然大怒,有些不安。现在天子的反应如此平静,他更不安了。
  他不觉得天子会大度到一笑而过。之所以不动声色,只是有城府而已。
  刘和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提了一句。
  袁绍麾下派系矛盾很大,尤其是汝颍系与冀州的矛盾为主,几乎无法共存。袁谭与汝颍系无法分割,所以与冀州人的关系一向不太好,以至于袁绍有废长立幼之心,着重培养次子袁熙,对三子袁尚也非常宠爱。
  袁绍南下中原,袁谭却被留在了冀北。
  他没提他曾劝袁谭留在冀北的事。
  刘协知道袁绍疼爱幼子袁尚,也知道袁熙要娶甄宓的事,倒不清楚袁绍不喜欢袁谭背后还有汝颍系的影响,更不清楚袁谭与党人的关系如此紧密。听了刘和的介绍,逻辑总算通了。
  不过他对党人也没什么好印象,也没兴趣和袁谭联络,所以也没接刘和的话题。
  在刘和看来,这又是天子有城府的一个表现。
  说了半天话,刘协让田畴领刘和去休息。他长途跋涉至此,要好好休息几天才能恢复体力,接受考核。至于田畴会不会找赵云指点刘和武艺,那就不是刘协要考虑的事了。
  既然有决让刘和出任散骑右部督,这种事就是不可避免的。
  刘和、田畴走了,刘协转向一直没说话的北宫大石。
  “让大帅见笑了。”
  北宫大石摇摇头。“陛下言重了。汉人内斗,羌人也不例外,而且更加残忍,动辄灭族。其实这和汉人、羌人无关,只要是人,都差不多。”
  他抬起头,郑重其事的看着刘协。“陛下才十七岁,就遭受了这样的苦难,真是太难了。陛下能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强,这都是传说中的英雄才能有的品格。臣听了这些故事,确信陛下就是上苍赐给我们的英雄,你一定能带着我们过上好日子。”
  “我也希望如此。”刘协苦笑道:“可是真的很难。你知道我为什么来西海?就是不想看到那些与袁绍呼应的大臣。他们人虽然在朝廷,心却在袁绍那儿。”
  “关东人嘛,伪君子多。”北宫大石心有戚戚。“我们羌人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为了给他们送礼,哪次不是愁得睡不着觉。为了能让他们放过我们,连女人的首饰都只能送出去。”


第五百七十九章 苛责贤者
  刘和跟着田畴向前走,沿途看到不少羌人。有男有女,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起,有说有笑。看到他们走过来,纷纷抚胸向他们行礼。
  田畴含笑致意。
  刘和大感奇怪。“子泰,你认识这么多羌人?”
  “不认识,这些都是最近来见驾的羌人头领的家眷,我哪能认识这么多。”田畴笑道:“只是同为天子驾前之臣,彼此客气罢了。”
  “羌人也能如此知礼?”刘和想起刚才天子堪称粗俗的表现,疑惑不已。
  田畴哈哈一笑,又低声说道:“公衡,你应该见过乌桓人、鲜卑人见令尊吧?”
  “见过。”刘和脸上露出一丝悲伤。
  “难道羌人还不如乌桓人、鲜卑人知礼?”
  刘和一愣,随即又道:“也强不到哪儿去吧。”
  “你这个观点要改。”田畴回头看了一眼。“这和朝廷教化羌人的诏令不符,也和事实不符。比起乌桓人、鲜卑人,羌人与中原衣冠的血脉更近。根据收集来的歌谣判断,羌人是炎帝的子孙,与凉州人同源,历史可以追溯到秦非子牧马天水的时期,至今不过千年。”
  刘和忍不住笑了。“谁说的?”
  “别急,等你有空,听蔡令史讲讲书,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过我还是要再提醒你一句,这是朝廷教化羌人,安定凉州的大政,你不要一时意气。”
  刘和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他沿着长城,一路走来,知道天子为了稳定并凉费了多少心思。驻跸凉州两年有余,才将韩遂调离凉州,眼下正是竟全功的大好时机,不容有失。
  他不由得将父亲刘虞主政幽州的举措与天子当前相比,暗自赞叹。
  不得不说,天子的手段更高明。
  刘虞虽然善待乌桓人、鲜卑人,却从未想过教化他们,胡汉界限分明。再过一百年,乌桓人还是乌桓人,鲜卑人还是鲜卑人,不会变成汉人。
  可是照天子的手段,只怕再过两代人,羌人就会和汉人没什么区别,从此以后只有凉州人,没有汉羌之别。
  “真圣天子也。”刘和感叹道:“若是当初孝武讨伐匈奴时便能如此,三百年过去,如今又岂有匈奴之说?匈奴化为汉人,守护边疆,乌桓、鲜卑又岂有兴盛之可能?”
  田畴抚掌而笑。“不愧是太傅之子,最能体会朝廷之意。公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能成为大汉的栋梁,无愧于父祖血脉。”
  两人说着话,来到一顶空帐篷。田畴走进帐篷,看了一圈,转身对刘和说道:“公衡,这里虽然简陋,却还算整洁。你且住下,我再去取些用具来,尤其是甲胄……”
  刘和站直了身体,郑重地向田畴行了一礼。“子泰,多谢。”
  田畴有些诧异,一边还礼,一边笑道:“为何谢我?”
  “若非你留在行在,又写书信给我,我未必会出现在这里。”刘和说道:“我相信你的眼光,这才对朝廷有了信心,不远千里而来。”
  田畴恍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在行在待些时候,会更有信心。”
  刘和连连点头。
  ——
  时隔两日,刘协再次召见刘和、田畴,咨询关东形势。
  刘和、田畴应邀而来,发现贾诩、赵云也在座,案上铺着关东的形势图,标注着几方势力。
  刘和瞅了一眼,便大致猜到了此次会议的主题:徐州。
  袁绍率主力渡河,再次进入兖州,然后挥师东向,麾指徐州。在青州方向,另有一支偏师,由北海国南下,直奔琅琊。
  不用猜,都知道徐州牧刘备的日子难过了。
  刘协开门见山。“公衡,你是东海人,熟悉当地形势。你说说,刘备能支撑多久?”
  “如果他没有望风而降的话,能支持一两个月。”刘和也不掩饰,直截了当地说道:“刘备勇悍,但不通兵法,亦不通经义,难得当地大族欢心。兵力既少,钱粮亦不足,难当袁绍兵锋。”
  “他会望风而降吗?”刘协直视刘和,目光平静中透着一丝欢喜。
  仅仅两日,刘和的气色便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更从容了,没有了那么多的患得患失,可以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陛下,降与不降,不在刘备。”
  “在谁?”
  “在徐州大族、豪强。他们有兵有粮,若与袁绍呼应,绝非刘备所能抵挡。”
  刘协转向赵云。“子龙,你的意见呢?”
  赵云微微欠身。“陛下,臣以为,穷则思变。刘备虽读书不多,但为人仁义,颇得民心。生死存亡之际,正是革故鼎新之时。朝廷若能悬以重赏,启以新义,使刘备君臣并力,未必不能守住徐州。”
  “重赏?”刘协嘴角微挑。“怎么赏?万户侯吗?”
  赵云起身离席,一揖到底。“陛下,刘备本是中山靖王之后,只是年代久远,枝属已疏,不列于宗室,与庶民无异。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