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看着荀文倩,满意地点点头。
自然开始研读西方典籍之后,荀文倩眼界大开,境界也有明显的提升。比起伏寿,她也明显更务实,不仅仅满足于引经据典。
伏寿半懂不懂的“哦”了一声,没有再问。
她对西征既没什么概念,也没什么兴趣。之所以来凉州,都是应荀彧之请。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环境更好的河东,而不是条件恶劣的凉州。
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生一个皇嫡子,履行她身为皇后的职责。
说了一阵闲话,一起用了晚餐。天色将黑,众人各自回屋,刘协到了何姗的屋里。洗漱完毕,他上了床,靠在床头读书。
何姗梳洗回,上了床,靠在刘协身边。她伸长脖子,凑过来看了一会儿书,觉得没什么意思,注意力转到了刘协身上。
盯着刘协的侧脸看了一会儿,她突然说道:“陛下,你真带我去西海吗?”
“不是说好了么?”刘协头也不回的说道。
“我就是觉得……想再问一遍。”
“君无戏言。”刘协笑道:“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对陛下来说,可能不是大事。可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事。”
“有这么严重?”刘协放下书,回头看着何姗。
何姗、胡休都是羌人首领的女儿,而且是北地境内的羌人,也就是所谓的东羌。东羌最早被汉人打败,后来就安置在北地、安定一带。这些羌人与汉人混居,汉化比较重,实力相对也更强。当西羌叛乱时,东羌也跟着响应,而且声势闹得很大,一度波及河东、关中,久征不服。
汉桓帝时,主战的段颎取得了皇帝的支持,雷霆出击。
事实证明,即使大汉不再如日中天,对付这些人还是皆有余。段颎率一万五千步骑出征,用时两年多,斩首近四万,几乎将东羌的青壮杀得干干净净,东羌从此闻段色变。
但杀戮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威逼之后,朝廷并没有做好后续的安抚工作。时光流逝,不过三十年,东羌又慢慢恢复了元气。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久的将来,东羌又会成为大汉的肘腋之患。
对付东羌,不能像对付塞外的鲜卑人一样,必须加以教化,主动融合。
这也是当初刘协愿意接受何姗、胡休的原因之一。
何姗、胡休入宫,北地、安定的东羌心里有了底,马超在北地的控制也顺利了很多。在鲜卑人被击溃之后,北地安定,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北地郡了。
何姗如此渴望地跟随西行,自然不是因为贪玩,或者想看看西海的风光、西王母的故乡。
何姗迎着刘协的目光,咧着嘴笑了,露出两只小虎牙。“镇西大将军率部东行,陛下身边只有三五千步骑。虽说这些都是万里挑一的勇士,却也是陛下对我们羌人的信任……”
刘协打断了何姗。“你们羌人?”
“啊?”何姗不解地看着刘协,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
刘协斟酌了片刻。“你觉得羌人和汉人不一样吗?”
何姗结结巴巴,不敢回答。
刘协想了想,伸手将何姗揽入怀中,手在她的背上拍了拍。“你知道汉人常说的炎黄是谁吗?”
“是两个圣王,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
“那你知道炎帝姓什么?”
何姗茫然的摇摇头。
“炎帝姓姜。”刘协拉过何姗的手,在她的手心写了一个篆体的姜字,然后又写了一个篆体的羌字。“你觉得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
何姗自己比划了半天,若有所思。“陛下,难道炎帝也是我们羌人的祖先?”
“你说呢?”
“我不知道。”何姗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我明天去问问蔡令史,她一定知道。”
刘协鼓励的点点头。
他当然可以自己对何姗说一通汉羌同源的道理,但这肯定不如蔡琰来解释更有说服力。蔡琰不仅是大儒蔡邕的女儿,本人的学识也是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的,即使是关东大臣也能接受。
他明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蔡琰,从文化上建构一套汉羌同源的理论,方便对羌人的教化,尽快将羌人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来。
虽然还没得到肯定的答案,何姗却很高兴,和刘协嘀嘀咕咕地说了半天话。
她和胡休虽是宫里的美人,但行在的规矩并不严,只可得到皇后伏寿的许可,她们就可带着几个女骑士出行。她们有着明显的羌人外貌,又熟悉羌人的语言、习俗,认识了不少羌人部落领袖的家属,也见过一些普通羌人,了解的信息比刘协见过的更多,更真实。
刘协在休屠泽大破西部鲜卑,让羌人既敬又畏。他们赶来见驾,与其说是拥护朝廷,或者谋求商路的利益,不如说是想看看天子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对他们也动武,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毕竟汉人对羌人的态度一向不好。十年前,朝廷还曾出兵征讨西羌。
刘协一直觉得自己对羌人的态度很真诚,道理讲得很透彻,利益也分配得很公平,对羌人很照顾,羌人头领们对自己心悦诚服,所以才有去西海看一看的想法。
听了何姗的解说,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乐观了,那些都是表面文章。
在短暂的失落之后,他又很快释然了。
民族融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三五年就能解决,反倒不正常了。
革命尚未成功。或者说,革命的征程刚刚开始。
第五百六十六章 文明融合
刘协这么自信,是因为他虽然拥护华夏文明,以炎黄子孙自居,但他并没有民族歧视,不觉得汉族高人一等,其他少数民族都是蛮夷。
真正读过历史的人都清楚,华夏是一种文明,而且是极富包容性的文明。匈奴、鲜卑、羌、越等民族并不是被华夏灭绝了,而是融进了华夏,成了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族不是一个血脉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基于对华夏文明的认可,集结在一起的主体民族。
这与西方强盗嘴上喊着种族平等,实际推行种族灭绝的政策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了西方的民族史观时,很多读书人才会出现那种格格不入的困境,思想上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他也经历过那样的混乱,但他最终走出了那团迷雾,找回了自信。
天下大同,才是华夏文明的追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追求。
所以他对伏寿、荀文倩、何姗、胡休并没什么分别。之所以对伏寿高看一眼,多次强调她的皇后地位不可动摇,只是不希望山东士大夫党争的习气影响中兴大业,将精力集中在内斗上。
最明白他心意的人是荀彧,所以才特意送伏寿到行在来。
除此之外,他对几个女人并没有区别对待。这一点是发自肺腑的,她们都能感受得到,所以何姗、胡休在他面前才会那么自在,不会唯唯喏喏、战战兢兢,才会和他说那些看来的、听来的故事。
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谎言总会被戳破,唯有真诚没有破绽。
刘协和何姗说了半夜闲话,仔细打听了羌人们的反应,对当前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不论是武力还是文化,又或者是利益,他都有足够的优势。
除了心灵的交流之外,当然也免不了肉体的深入交流。
他需要何姗、胡休为他生下一儿半女,证明他对羌人的一视同仁。
年轻就是好。一夜的缠绵过后,心理年龄奔四,生理年龄却只有十七的他还能按时起床练武。
练武时,他便命人去传蔡琰。等他练完武,洗漱完毕,来到充当前朝的中庭,蔡琰已经到了,正和当值的夏侯充说话。夏侯充明显有些畏惧蔡琰,说话的时候低着头,不敢直视蔡琰,倒是蔡琰昂首挺胸,自信从容。
见刘协从后院出来,蔡琰扔下夏侯充,上前行礼。
“陛下召臣来,有急事?”
“嗯。”刘协点点头,示意蔡琰入座,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蔡琰眉心微蹙,露出些许为难之色。“陛下的用意,臣能理解。只是羌人没有文字,而我汉人典籍之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急切之间,怕是很难找到依据。”
“你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文字记载。”刘协说道。他早就知道蔡琰会这样的困惑,也正是想借这样的机会来打破蔡琰的困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难道书上没有的便不存在?口耳相传的故事就不是故事?令史,羌人的历史一直就在,只是等待一个成文的机会。”
蔡琰眼神一亮,笑道:“陛下所言极是,倒是臣习气太重了,囿于旧学,眼界不够开阔了。”
“令史太谦虚了。”刘协微微一笑。“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趁着人在凉州,尽快完成。将来你的事越来越多,未必还有机会来采风。”
“唯。”蔡琰欣然应诺。
——
为羌人编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四处采风,收集羌人的口耳相传的歌谣、故事之外,还需要梳理中原的典籍,寻找相关的事件,与羌人的故事编缀在一起,发现那些已经变形的歌谣背后的历史真相。
蔡琰组建了一个团队,有二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羌人,至少是熟悉羌人语言、习俗的。他们带着纸和笔,深入各个部落,将羌人的口头文化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
何姗、胡休也自愿加入团队。她们跟着伏寿、荀文倩学习了一段时间,能够胜任书写记录的工作,是羌人中不多的文化人。天子有意为羌人著史,身为羌人,她们义不容辞。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羌人们感激之余,也意识到了读书的实际意义,建学堂的积极性更高了。没过多久,麹演就来求见,表示他与几个家族、部落商量过了,共同出资,将在临羌建一个学堂,招收汉羌子弟入堂,请天子尽快安排教学的博士。
刘协安排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伏雅。
伏雅出自世家,学问自是不用说的,为这些汉羌子弟启蒙绰绰有余。他是皇后伏寿的兄长,由他出任教师,足可见朝廷对这个有标杆意义的学堂的重视。
伏雅虽不是博士,但他是侍中,身份比博士更高,算是超配了。
为了鼓励伏雅安心教学,刘协承诺,四年之后,伏雅随时可以申请调回朝廷,且职位不低于侍中。如果教学效果好,培养出的人才多,必有重赏。
伏雅答应了。
麹演等人喜出望外。得知伏雅还没有婚配,他们请旨,希望能与伏雅结婚姻,临羌城里城外的女子随他挑,为妻为妾都可以。
嘴上说得随意,但谁不想自家的女儿做正妻?伏雅人品端正,身份高贵,即使在中原也是很抢手的人物。能将女儿嫁给他为妻,是麹演等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麹演等人明争暗斗,想了不少招。
经过一番斟酌,在刘协的授意下,由伏寿本人亲自过目,为伏雅选了一妻两妾。妻是麹演的女儿麹云,妾有一个是临羌大族郭宪的女儿郭英,一个是羌人领袖北宫大石的女儿北宫纯。
北宫是羌人大姓,北宫大石的兄长就是曾与李文侯一起举兵的羌人头领北宫伯玉。北宫伯玉、李文侯被韩遂坑死之后,北宫大石恨韩遂入骨,只是实力不济,不敢轻举妄动。如今韩遂被调往关中备战,北宫大石才敢到金城来见驾。如今女儿嫁给伏雅为妾,他非常兴奋,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借着伏雅的婚事,麹演盛情邀请天子西行,巡狩临羌,出席伏雅的婚礼。
刘协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第五百六十七章 孤陋寡闻
刘协起程西行之前,郝昭、夏侯兰赶到了金城。
交割了押运的书籍之后,郝昭第一时间带着夏侯兰赶到大营,向赵云复命。
看到夏侯兰,赵云非常高兴。他问了一些冀北的情况,得知易京被破,公孙瓒身死,赵云颇为感慨。公孙瓒是个优秀的将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中山甄氏拒绝了袁氏的婚姻。”夏侯兰又将甄宓的事说了一遍。甄宓、张鸿去了雁门北岳,要祭拜玄武之神,从日程计算,现在应该也在赶往行在的路上。
赵云不认识甄宓,但是他认识张鸿和张鸿的姊姊,也就是甄宓的生母张氏,当然也清楚中山甄氏的实力和情况。对夏侯兰的决定,他非常欣赏,随即将夏侯兰推荐给了刘协。
他对刘协说,夏侯兰的武艺不是很出色,但他研习律法多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协和夏侯兰聊了一阵,又请贾诩考校了夏侯兰的学问,贾诩也颇为欣赏夏侯兰,觉得他是一个做监军或者军正的合适人选,邀夏侯兰任兵学堂的助教,专门教授律法。
军法本是兵法的雏形,如今依然是兵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夏侯兰正中下怀,大有此行不虚的感觉。
夏侯兰向刘协、贾诩详细介绍了冀北的情况。袁绍为了攻破易京,向冀北大族示好,又是结婚姻,又是加官晋爵。不过如今主事的田丰、审配都是冀南人,他们对冀北人的态度利用居多,很难从心理上予以重视。在攻破易京之后,很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刘协还没有收到冀州的消息,但他听了夏侯兰的介绍后,不禁哑然失笑。
袁绍已经被冀州人——准确的说是冀南人——绑架了。他急着进攻兖豫,除了要救颜良,更多的还是想取得兖豫的支持,制衡冀州人。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兖豫人才虽多,将才却少,而且大多出自袁绍看不上的寒门。就算袁绍能控制兖豫,他也解决不了现有的矛盾,只会加剧。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恐怕不是袁绍能解决的。身在局中,又是既得利益者,根本找不到破局的办法。就算找到破局的办法,他也狠不下心,拿自己开刀。
说白了,这只是利益冲突的另一种形式罢了。不能平衡利益,就永远无法破局。
对甄宓,刘协倒不是太上心。他知道甄宓是这个时代有名的美人,但他缺美人吗?只要他稳住别浪,什么样的美人没有?
刘协决定尽快起程,完成西海之行。
袁绍结束了冀北的战事,举兵南下,中原的大战一触即发。他很快就要回关中坐镇指挥,以便韩遂放心出击。
——
周忠赶到襄阳。
刘表亲自出城相迎,在岘山设宴,为周忠接风。
作陪的除了荆州本地的名流之外,还有不少流寓荆州的名士。在这些人中,周忠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士孙瑞的儿子士孙萌。
周忠多少有些奇怪,将士孙萌叫到跟前。“你怎么还在荆州?”
士孙萌神情尴尬,刘表也有些不快。只是碍于风度,他没有变色,只是含笑看着周忠。
“去太原吧,你阿翁身负重任,急需人相佐。”周忠毫不客气的说道。他比士孙瑞年长几岁,曾官居太尉,将士孙萌当作晚辈教训绰绰有作。
“喏。”士孙萌喏喏的应了一句,不敢回嘴。
刘表笑嘻嘻地说道:“嘉谋,他一个年轻士子,提不得刀,骑不得马,回太原又有什么用?”
周忠瞅了刘表一眼,微微一笑。“景升,他与你我不同。他还年轻,不会提刀,可以练。士孙君荣身边会缺精通武艺的勇士吗?骑不得马,也可以练。天子平定并凉之后,最不缺的就是骏马。年轻人,身手灵活,只要肯吃苦,练上一年半载,自然弓马纯熟。”
刘表神色一僵。他听出了周忠的警告,天子不缺勇士,更多骏马,更有数万并凉精锐。一旦出击,必是雷霆之势,比当年董卓可强多了。
“一别经年,不意嘉谋兄如此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