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吕布,或者张辽、高顺。
要放弃这个机会吗?当然不能。
这是荀攸冒着被天子斥责的危险争取来的机会,绝不能轻易放弃。
杨彪迅速做出了决定,赞同刘协的意见,在北疆设立都护府,并由荀攸出任第一任都护。综合考虑当前朝廷的实力,以及草原上胡虏的户口,应该将兵力限制在三万以内,并将都护府的控制范围设定在塞外。
沿边诸郡可以为都护府提供粮食、物资,但不能由都护府直接控制,以免出现都护府实力过大,尾大不掉,甚至成为朝廷的威胁。
刘协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让杨彪畅所欲言,并将他的意见记录下来。
这些老臣或许会有私心,但他们受董卓、李傕之苦太深,绝不会鼓励边将坐大,哪怕这个边将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这一点,刘协还是有信心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放心将设立都护府的想法交由公卿讨论。
刘协与杨彪反复商讨后,拟定了诏书,命人送往关中、益州以及河东。
随后,刘协又与杨彪商量。他暂时还不打算回美稷去,美稷的事务暂时还是由杨彪代理,所以杨彪不能久留。
考虑到荀攸、吕布的先后出击,会有更多胡虏款塞请降,杨彪肩上的担子会更重,刘协授权杨彪以太尉的身份辟吏。
九卿不开府,不能辟吏,太尉可以。
杨彪感激不尽。天子虽然依然不肯将太尉实授给他,却还是体恤老臣的,对他的信任也无可挑剔。
出了御帐,杨彪想着刚才天子所说的话,径直回自己的帐篷,险些撞上迎面走来的袁权。
“姑父有心思?”袁权笑道。
杨彪回过神来,自失地一笑。“你找我有事?”
袁权点点头,将一只厚厚的包袱递了过来。“这是我和阿衡为姑父缝制的冬衣,你试试合不合身。如果不合身,我们再改改。”
杨彪诧异地看了一眼袁权。“你们……缝的?”
袁权笑了。“刚学的,手艺不好,姑父别嫌弃。”
“你这孩子。”杨彪心疼地瞪了袁权一眼,将袁权引到帐中。他太清楚袁权、袁衡了,那真是锦衣玉食长大的世家女,根本不会学什么女工。如今到了边疆,迫于生计,只能从头学起。
“手给我看看。”杨彪说道。
袁权摇摇头,打开包袱,取出冬衣。“没关系的,是我自己手笨,怨不得人。”
杨彪哼了一声,夺过冬衣,拉过袁权的手。
袁权的手很粗糙,但是很有力。她轻轻挣脱杨彪的手,笑道:“姑父,真没什么。连荀贵人都自己动手缝衣,我有什么不可以?对了,姑父没看到狼旗,上面也有我绣的。”
杨彪看着袁权,心情很复杂,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道:“孩子,你姑母若是知道你这样,会骂我的。”
袁权笑得更加灿烂。“姑父多虑了,若是姑母在此,或许会说这才是我们袁氏的家风。当年召公卧雪,不比现在难多了?正是后人奢侈,忘了祖辈的艰辛,这才有今日之难。姑父,子美(黄猗)随军出征,未能当面辞行,命我代向姑父请罪。”
杨彪一愣。“子美随什么军?他不是在学员军中,随贾文和学习兵法么?”
袁权掩饰不住眉宇间的喜色。“天子说他学习刻苦,进步突出,授了长史,随温侯出征了。”
杨彪彻底懵了。
一时偷懒,他错过了多少事?
黄猗是江夏黄氏子弟,又是袁术的女婿,天子委任他为吕布的长史,足以证明吕布此行绝不是打探消息这么简单。这么重要的事,他这个代理太尉,实授大鸿胪,全面负责北疆胡虏事务的官员居然没有参加,甚至没有关心。
我是不是太糊涂了?
过了好一阵,杨彪才平静下来。“子美最近吃了不少苦吧?”
“苦的确是吃了一些苦,但都是值得的。要不然,这样的机会怎么会落到他的手中。”袁权幽幽地叹了一口气。“玉不琢,不成器,希望他这次能抓住机会,不负江夏黄氏之名。”
杨彪想了想,眼神却渐渐亮了起来。“他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无愧于江夏黄氏。也许天子是对的,世家子弟只读书是不够的,还应该到战场上去历练一番,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公达、子美便是明证,当为士人楷模。”
袁权心中虽然欢喜,却也不敢将黄猗与荀攸并列。本想谦虚几句,却见杨彪不像是说笑,一时也有些激动起来。
第四百七十一章 证道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同为四世三公,又有婚姻关系,经常被人并举。
但两者的家风传承却大不相同。
在权势上,袁氏更强。
在名望上,杨氏更为人敬重。即使是袁权这样的袁氏子弟,将袁绍、袁术和杨彪进行对比,也会毫不犹豫的更敬佩杨彪。
杨彪对黄猗的称赞,让袁权第一次感受到了夫贵妻荣。
“子美若有成绩,也是德祖以身作则,示范有成。”即使很高兴,袁权还是表现得非常沉稳,不敢有一点点得意忘形。
说到杨修,杨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抚着胡须,微微颌首。“说起来,德祖才是受天子影响最深的那个人。只可惜,他没有军功,不如公达与子美。”
“文治武功,各有所长。眼下大乱,当以武功为先。太平之后,却以文治为重。德祖如今刚刚弱冠,便为一郡太守,将来位登三公几乎是必然的事。”
杨彪想了想,笑道:“德祖有没有对你说过,天子曾有一问,视为德祖之龙门?”
袁权心生好奇。“这是什么样的问题?”
杨彪陷入回忆,将当初的形势说了一遍。“天子问德祖,秦失天下,山东六国后裔并起,为何最后却是高皇帝得了天下。又说,如果所答不出《过秦论》,则不必作答。”
袁权沉思着,眼神闪烁。“那德祖有答案了吗?”
“他应该是有了答案,但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的,还需要实践去验证。”
“需要验证?”袁权更奇了。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答案,居然还需要验证?在她的概念里,从来都是坐而论道,最多诉诸文章,哪有实践验证的,又如何验证?
莫不是如圣人所说,以实际的政绩来证道?
袁权忽然意识到,杨修赴任几个月,好像一直没有消息传来。
凉州广阔,汉阳郡虽与武威郡接壤,但汉阳郡治冀县却离休屠泽两千余时,沟通极其不便。自从黄猗赶回行在后,和杨修的联络就少了。
——
汉阳,朱圉山。
杨修策马而行,越过浅浅的小河。
马蹄踢起雪白的浪花,惊得岸边饮水的羊群“咩咩”的叫着,如云般散开,又渐渐聚拢来。
一头体型极大的猛犬紧紧跟随,忽前忽后,仿佛忠诚的卫士。
冲上山坡,杨修勒住坐骑,拨转马头,回望河谷。
杨阜策马追了过来,在杨修面前勒住坐骑。“明府出行,本是好事,但放马奔驰,万一有什么意外,如何是好?阜冒昧,恳请明府持重。”
杨修用马鞭一指远处正在追赶的属吏们。“义山,趁着他们未到,我有几句话想对你说。”
杨阜微怔。“明府有何指教?”
“你想迁到关中吗?”
杨阜心中一紧,随即说道:“听说关中户口渐多,因为土地分配的事,发生了不少纠纷。现在去,怕是不合适吧?”
“天子命司徒赵公赶到关中度田。以目前关中的户口而行,你若想去,自然会有土地给你。只不过……”杨修环顾四周。“想和凉州一样自由自在,是不太可能的。”
杨阜嘴角轻颤,随即又说道:“依明府之见,我当不当去?”
杨修淡淡地说道:“天子着意安定凉州,不管是大族还是单门,只要肯吃苦,总能有生存之道。到关中耕种,在凉州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土地或有厚薄,朝廷爱民之心却是无二,但能损有余,补不足,便能便百姓安居乐业。关中也好,凉州也罢,可共享太平。”
杨阜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
他是凉州从事,凉州牧韦端的属吏。韦端赶到武威去见天子,一去不返。朝廷既没有罢免韦端,也没有委任新的凉州牧,凉州牧府群龙无首,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得不与汉阳太守杨修共事。
杨修避开其他人,问他要不要去关中,自然不是随口一说。
杨氏虽不是天水四姓那样的大姓,却也是举足轻重的大族,与其他各家都有联系。他又是凉州牧府中的重要掾吏,杨修对他说这样的话,就是对整个汉阳的大族说话。
主旨只有两句:朝廷很重视凉州,朝廷不希望凉州出现不受控制的大族。
你们要是配合,在凉州也行,去关中也行。如果不配合,那就只能将你们当作豪强,迁到关中去了。关中田地有限,肯定会分给你们土地,但不会多。
作为大族,其实是不希望迁徙的,除非到了关中就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土地。
土地带不走,就算有些浮财,坐吃山空,又能坚持多久?要想恢复元气,至少要等三代人。
杨阜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我习惯了凉州的天地,祖宗坟茔也都在凉州,还是不去了。”
“你想好了?”
“想好了。”杨阜郑重地点了点头。“既然朝廷都不放弃凉州,我们凉州人又岂能放弃凉州?”
这个问题,他们私下里已经讨论过很多次,权衡利弊,还是觉得留在凉州比较好。天子巡视凉州一年有余,现在还在武威,对凉州的重视显而易见。杨修也说了,朝廷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对凉州会有很大的支持,让凉州百姓的生活与关中差距不大。
既然既然,他们又何必冒险,不如等一等再说。
杨修大笑,转头看看杨阜,满意地点了点头。“义山说得好啊,凉州人不能放弃凉州,凉州才有希望。否则的话,就算朝廷花再多的心思,凉州也必将为羌胡所据,届时关中也不能安。”
“明府所言甚是。”
“秋收将至,山里的羌胡很快就要下山了,汉阳虽然不直接与羌胡相接,却不能置身事外。义山,你是凉州从事,凉州牧不在,你要担起重任,做好增援陇西的准备。”
“好。”杨阜爽快的答应了。
杨修这句话,等于让他代行凉州牧的责任。虽然他不可能真的成为凉州牧,但有了这个表现的机会,他就有机会立功,优先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是杨修给他的机会,也是对他配合的报酬。
说话间,王唯、姜叙等人赶到,纷纷勒住坐骑。杨阜与姜叙四面相对,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姜叙会意,转头看看赵昂,挤了挤眼睛。
第四百七十二章 新势力
秋收将至,杨修带着掾吏们巡视郡内,适合耕种的河谷地更是重中之重。
比起放牧,农耕能以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河谷地往往是户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豪强大族竞相争夺的地域。
除了耕种,河水也能为磨坊、纸坊、铁坊之类的作坊提供水源、动力,对财富积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领了河谷地,再小的家族也能迅速变强。失去了河谷地,再大的家族也会迅速衰落。
凉州民风剽悍,为了争夺水源,以家族为单位的械斗常有发生,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灭族的惨剧。反正凉州汉羌杂居,出了事,推说是羌胡入侵就是了,外地来的太守、县令长也不敢多管,免得自己也被灭了。
凉州刺史是公认的高风险。关东州郡拥兵而起,割据一方的时候,凉州还是本地人说了算。
杨修刚来的时候,也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不怎么出城。直到韩遂平定宋建,凉州牧韦端见驾被留,贾诩从宫中挑选了二百凉州子弟,建学员营,他才渐渐施展手脚,开始巡视郡内各县,了解情况。
几个地方看下来,他心里大致有了数。
比起关东州郡世家、豪强主要控制了仕途不同,凉州的大族仕途艰难,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更为看重。土地本来就有限,当有限的土地被大族占领之后,普通百姓的生存更难,很多人不得不将抢劫作为副业,甚至是主业。
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甚至连亲兄弟都不放过。只要有人愿意给他们一口吃的,他们愿意挥刀砍向任何人,哪怕手里的武器很简陋。
哪有什么轻生死,只是生存太难。如果能勉强活下去,谁会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
这也是凉州兵乱频发的原因之一。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解决土地的分配,让普通人能够活下去,不至于铤而走险。
这当然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所以杨修选择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办法,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换取他们放弃对土地的执念。与此同时,他又执行了另一个办法:同意无地的百姓迁入关中,以减少对土地的需求,缓解人地矛盾。
大族不肯轻易迁徙,普通百姓却非常愿意迁入关中,哪怕成为军户,需要当兵。
成为军户,为朝廷而战,总比成为大族部曲更强。
在杨修的软硬兼施之下,杨阜等人选择了和朝廷合作,和杨修合作。
达成协议后,第一项举措就是拥有土地的大族按土地的多少缴纳赋税,为秋防提供粮食,而不是向本来就没什么余粮的百姓征粮。
粮食是大族提供的,但作战的主力却不是大族的部曲,而是普通百姓组成的郡兵。
杨修否决了杨阜等人集结各族部曲为军的建议,坚持按朝廷既有制度,从普通百姓中征兵。他亲自负责,郡丞王唯等人积极配合,利用太守巡视的机会,就将征兵的消息发到各地。
冬天正是凉州人最难熬的时候,听说官府不仅供饭,立了功还有赏赐,百姓们很踊跃,征兵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应征的人数远超预期。
杨修从中精挑了三千人,日常训练交给姜叙等人,自己负责起了教化。
这是他的经验,早在华阴之战时就得到了验证。
除了安排王唯等人教将士读书识字,他自己也坚持每天巡视诸营,与普通将士交谈,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对将来的希望,并宣传朝廷的凉州政策。
平定宋建之后,参战的郡兵陆续返回,带来了不少消息。大部分百姓也听说天子巡视凉州,但他们之前并不觉得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所以也不太关心。此刻见天子近臣,四世三公之后的杨太守如此平易近人,他们才切身感受到了朝廷的存在。
姜叙等人也很快意识到杨修并不是一个不谙军事的书生,杨修不仅对兵法不陌生,对具体的战术也有相当的了解。有不少他们也未必清楚的细节,杨修却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
这一点让姜叙等人刮目相看。
之前的几任汉阳太守可没这样的水平,他们也许熟读儒家经典,却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这些琐碎的细节。临阵之时,他们也是躲在城中,最多在城上走两圈,指挥作战根本无从谈起。
看来杨修不仅骑术好,指挥作战也不陌生。
都说天子是马上天子、用兵奇才,看来所言不虚。
在杨修的压力面前,姜叙等人不敢掉以轻心,拿出浑身解数进行训练。如果他们敷衍了事,也许不用等到临阵,营中将士就会嫌弃他们,要求杨修亲自指挥。
真到了那时候,他们就丢脸了。
加强训练的同时,杨修上书天子,请求为汉阳郡兵配备一批甲胄,实现郡兵的全员披甲。考虑到他们面对的羌胡军械水平更差,所以也不需要特别好的甲胄,之前替换下来的就行。
半个月后,天子的回复到了。已经安排河东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