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97章

汉道天下-第197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琰眨眨眼睛。“不需要推荐?”
  “不需要,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行。”
  蔡琰轻声笑道:“好是好,只怕州牧、刺史和各郡国守相不愿意。”
  刘协也笑了。
  他当然知道州牧、刺史和各郡国守相不愿意,这等于剥夺了他们举荐人才的权力。可这正是他想做的,汉代的举荐制度积弊已深,对世家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该改革的时候。
  不改革这个制度,世家大族的壮大就无法阻止。
  而且现在正是改革的好机会,错过了,也许就真的错过了。
  “既然好,就不能因为他们不愿意而放弃。”刘协淡淡地说道:“先从军中开始吧。”


第四百六十八章 风口浪尖
  出了御帐,刘协举起双臂,伸了个懒腰。
  又是辛苦的一天。
  从天不亮起身,忙到半夜,他这个皇帝比社畜还社畜。如果不是心中有信念,身外有危机,他宁愿躺平做个昏君,让那些大臣们没日没夜的操劳去,还能搏个垂拱而治的美名。
  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想象。即使是政治文化更加先进的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哪个领导人可以躲平的,反倒更加辛苦,行程都是按分钟计。
  至于帝制之下,垂拱而治常常会演变成墓木拱矣。
  刘协暗自吐了一会儿槽,转身向荀文倩的帐篷走去。
  帐篷里还亮着灯,有人影晃动。
  帐门外当值的女骑士肃立行礼。
  刘协在帐门外停住,咳嗽了一声。帐中一声轻笑,荀文倩的声音传了出来。
  “陛下来了。”
  帐门掀开,露出美人何姗微红的脸。刘协走进大帐,见大帐中间铺着一幅白布,上面绘着一个硕大的狼头,线条刚劲有力,狼眼炯炯有神,颈毛飞动,有如跳跃的火焰。
  “陛下看着还行吗?”荀文倩起身,一手扶着腰。
  刘协上前,挽着荀文倩的手,俯身打量着狼头。
  这是他嘱咐荀文倩准备的狼旗,供吕布出征时用。虽然吕布现在只有百余骑,他却寄予了厚望,希望这些人能成为他征伐草原的狼群先锋,而吕布则成为头狼。
  在他看来,这可能是最适合吕布的官职。
  这人不适合统领大军征战,却适合指挥特种部队,进行非常规作战。
  “很好,这是名家手笔啊,是蔡令史所绘?”
  “魏夫人所绘。”荀文倩指指狼眼。“尤其是这只眼睛。”
  “看不出,她还有这本事。”刘协仔细打量了两眼。这只狼眼的确传神,透着冷漠和肃杀。
  “她说儿时外出时,遇到过狼,险些送了性命。后来那头狼的眼睛一直留在她的记忆里,不知道描摩过多少遍了。等用丝线绣出来,会更加慑人。”
  “辛苦你们了。”刘协转身四顾。“她人呢?”
  “今天温侯休沐,我放了她一天假。”荀文倩抿嘴而笑。“陛下如果看着还行,明天就可以绣了。”
  刘协认真的打量了一番。“我看行。”他扶着荀文倩坐好。“正好有件事,想听听你的意见。”
  “陛下,后宫不能干政。”
  “只是听听你的意见,并不是要你决定。”
  “什么事这么为难,陛下不能自决,还要听妾的意见?”
  “关于弹汗山大捷的封赏。温侯出征之后,这件事就不能再拖了。”
  荀文倩眨了眨眼睛。
  虽说后宫不能干政,但她随天子巡边,刘协也没有刻意瞒她的意思,没什么事能瞒过她的耳朵。弹汗山大捷至今数月,一直未能下达封赏,其中原因,她自然比谁都清楚。
  “陛下有何打算?”
  “天下广大,纵有快马驰道,朝廷也难免鞭长莫及。委任忠信之臣,都护一方,势在必行。”刘协抚着荀文倩越发细嫩的手,不紧不慢地说道:“可从公达起。”
  荀文倩手一紧。“陛下,这……不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
  荀文倩苦笑不语。
  荀彧虽然只是河东尹,但身负天子兴王道的重任,天子放手让他在河东施政。荀攸监三郡精锐,坐镇北疆。她在天子身边,虽无皇后之名,却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颍川荀氏得宠如此,天下人岂能不妒?
  天子信任荀氏,却也将荀氏送到了风口浪尖。
  “合适与否,只在事可不可为。”刘协笑笑。“事若可为,虽千万人,吾往矣。君子直道而行,又何必在乎闲言碎语。”
  荀文倩白了刘协一眼,欲言又止。她沉默了片刻,又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妾又何必多言。只是委边将以重任,必先取质,然后设以藩篱,不使其逾规矩。”
  刘协点点头。“这正是我想和你商量的问题。”
  开拓四边,不可避免地要设立藩镇,否则朝廷根本无法及时处理相关事务。设立藩镇的隐患,但凡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刘协自然不会不清楚。
  但因噎废食,从来不是正确的选择。由唐而宋,由开拓进取转为内敛保守,被很多读书人认为最好的时代——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华夏文明悲剧的开始。
  程朱理学诞生于宋,并非偶然。
  然而,能解决这个死结的绝非凭空而降的理论,而是不断磨合的实践。地方与中央的平衡,技术的进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却比一味保守为好。
  过于强调内部的稳定,只会不断的自废武功。当强敌叩门时,全无应敌之力。
  刘协希望荀攸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
  至少,他应该比韩遂靠谱些。
  刘协与荀文倩洗漱后,并肩而卧,讨论着在北疆设立都护府的名称、方案,以及可能引发的影响。
  ——
  数日后,吕布准备完毕。
  刘协亲自为吕布送行,贾诩陪同。
  出营的路上,刘协与贾诩提起了将选拔学员制度化的想法。
  贾诩诧异地看了刘协一眼。“陛下,这是何人进言?”
  “朕自己的意思。”刘协反问道:“先生以为不可行?”
  “可行,但没必要。”贾诩看了一眼远处已经集结完毕的骑士们。“依陛下当初的方案,十万大军也不过需要两千人,十期而已,十期以后再招新学员,又有何用?”
  刘协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贾诩不是不愿意,是不想锋芒毕露,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十万大军是凉州能承受的极限,多了没意义,只会让人觉得凉州人野心太大,难以控制,进而对凉州人处处设防。
  贾诩自我设限,将目标限定在十万以内,既可以保证凉州人在军中的话语权,又不至于让人担心凉州人独大,会挤压其他人的生存空间。等凉州人夯实基础,站稳脚跟,再推而广之也不迟。
  毕竟大汉不可能只需要十万精锐。
  “那就先以十期为限吧。”刘协说道:“如果效果不错,就推行到其他。”
  贾诩眨眨眼睛,点头同意。
  刘协的态度很坚决,不是他能拦得住的。好在刘协也不着急,没有说现在就直接推行,而是给了他足够的缓冲时间。
  就算一年招收两期,十期也需要五年时间。
  如果一年只招一期,十期就是十年了。
  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搞得太激烈,试一试也没什么坏处。


第四百六十九章 狼骑远征
  两人取得了默契,缓缓来到吕布等人的面前。
  吕布一手挽着赤兔的马缰,一手虚握拳头,贴在胸口,躬身致意。“陛下,臣将远行,愿陛下保重。”
  刘协点点头。“温侯保重。”又看向吕布身后的骑士们。“诸君保重。”
  “敬礼,向陛下辞行。”黄猗大喝一声,举拳贴心。“陛下保重。”
  百名骑士齐声大喝:“陛下保重。”
  刘协招招手。“授旗!”
  吕小环踢马出列,来到吕布面前,挤了挤眼睛,将怀中抱着的一杆大旗送到吕布面前。吕布有些意外,却还是接过大旗,解开了上面的绵绳。
  雪白的大旗展开,露出一个血红的狼头。
  狼头活灵活现,眼神冷峻,牙齿锋利。尤其是颈部的毛,灵动飞舞,像一团火焰。
  吕布看在眼里,不由得低呼一声:“哇哦,好绣工。”
  “天子安排的。”吕小环俯身,低声说道:“阿母亲手绣了眼睛,她要看着你建功立业。”
  吕布心中涌起一阵热流。他用力点了点头,大声说道:“谢陛下授旗。”
  刘协打量着吕布。“温侯,狼虽不是最强大的猛兽,却是草原上生存能力最强、分布最广的生灵。希望你们能像狼一样,不畏任何对手,带着这面狼旗纵横草原,扬我大汉声威。”
  “唯!”吕布翻身上马,高高举起狼旗。
  火红的狼头在阳光下跳跃着,像是有了生命。
  “出发!”吕布轻踢马腹,赤兔转身,向北轻驰而去。
  黄猗及众骑士依次跟上,跟着狼旗,一路向北。
  前来送行的魏夫人、袁权目不转睛地看着各自的丈夫,心情复杂。
  百骑深入草原,千里奔袭,男人们想的是建功立功,她们想的是安全归来。
  刘协眯着眼睛,看着骑士们渐行渐远,悄悄地吐了一口气。
  他刻意淡化了吕布出征的意义,除了授旗之外,没有搞特别隆重的出征仪式。来送行的人也有限,未必能意识到这一次出征的意义。
  可是在他心里,这却是万里开拓的第一步。
  吕布是他派出去的第一匹狼。如果能一战成功,证明这种狼群战术可行,将来就可以扩大规模,一路向西,饮马大西洋了。
  欧亚大草原,就是这个时代最畅通的道路。
  ——
  回营的路上,刘协与贾诩商量起了另外一件事。
  弹汗山大捷的封赏。
  荀攸等人于去年除夕之夜主动出击,奇袭弹汗山,打破了鲜卑人联合的企图,也为边疆的稳定提供了可能,功劳不小,却一直没有封赏。
  杨彪赶来,也有商量这件事的目的,但他没有主动提。
  刘协知道杨彪是想等他主动说,免得让人怀疑他是为关东人代言。
  天子巡幸凉州,迟迟不归,三公成了摆设,态度已经很明显。
  “我想重设都护府,不仅在西域,也在北疆。”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幽州东西千余里,不仅有燕山之南的郡县,还有燕山之北的无边草原,仅有幽州刺史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都护府设在何处,是否节制幽州?”
  “具体的职责和范围,现在还没确定,只是一个方案。”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先提出来,由三公议一议,免得有人心急。”
  贾诩哑然失笑。
  天子这朝争的手段越发高明,攻守转换娴熟自如。提一个粗略的方案,由三公商议,会让老臣们很难受。都护的权力大了,有尾大不掉的危险。都护的权力小了,则关东人难得的机会就会错过。在公义与私利之间如何平衡,会暴露出不少人平时掩饰得极好的内心。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考验,毕竟这个都护府最后设不设,又怎么设,决定权最终还是在天子手中。如果老臣们做得太过份了,天子直接否决,他们还是白辛苦。
  况且代行太尉事的杨彪在此,司空张喜去了益州,司徒赵温去了关中,分隔数地,也没办法面对面的沟通。等他们商量好,估计几个月都过去了。
  贾诩几乎能想象到以关东人自居的张喜会是如何无奈。
  “臣以为甚好。”贾诩说道:“不过立功将士的封赏还是要快一些好,免得寒了将士之心。”
  刘协微微一笑。
  他不是不想立刻封赏随荀攸出战的诸将,而是不想引起吕布的不满,想等吕布出征之后再做决定。荀攸让臧洪首发的私心太明显,吕布又是个直肠子,未必愿意忍这口气。万一他想为张辽、高顺鸣不平,这事就不太好弄了。
  但朝廷已经将张辽、高顺从吕布麾下剥离出来,不希望他们再扯上什么关系。
  “荀攸比照韩遂,臧洪比照成公英,张辽、高顺嘛,只能再等一等了。”
  贾诩眉梢微颤。“陛下,张辽、高顺的功劳不弱于成公英,是不是有些薄了?”
  “的确有些薄,但朝廷封赏是依据军功簿来的,不能想当然。若有偏颇,也只能以后调整。”刘协淡淡地说道:“时间终将证明一切,不要急。”
  贾诩没有再说什么。
  天子的意思很明显,这次赏功就算有不公平的地方,也是荀攸的私心所致。这种事可一可不再,毕竟一次算偶然,再来一次就是刻意了。如果张辽、高顺觉得荀攸为人不公正,下次还能不能全力以赴的作战,那就不好说了。
  荀攸必须在派系和自己的功业之间做一个平衡,否则必然会遭到反噬。
  比如说,当吕布载誉归来,并州人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张辽、高顺会不会主动要求重归吕布麾下?就算明面上不如此,私下里串联,互相声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贾诩随即又想到了天子刚刚提过的选拔制度。
  如果他当时婉拒了天子的提议,天子会不会转而交给荀彧、荀攸去推行?
  并州,凉州,关东,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得好,他们会争相为朝廷效力。处理得不好,他们会互相拆台,看对方笑话。
  天子在下一盘大棋,但他能不能有成为一个高明的棋手,尚未可知。


第四百七十章 玉不琢,不成器
  杨彪虽然代行太尉事,却没有参与吕布出征的送行仪式。
  一百多骑的规模,哪怕是由吕布率领,也只是个斥候队而已,哪里需要他出面。
  等他知道天子亲自出面,并且为吕布授了狼旗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件事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这一百余骑承担着天子的殷切希望,只不过他没感觉到而已。
  杨彪有些沮丧,觉得自己或许应该请求致仕了。
  就在杨彪自怨自艾的时候,天子请他议事,主题就是重设都护府的事。只不过这次要设立的不是西域都护,而是北疆都护,首任都护的拟定人选就是弹汗山大捷的指挥者——荀攸。
  杨彪很惊讶,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
  “陛下,关东未平,州郡未定,征伐四夷是不是操之过急?”
  “设立都护府,与征伐四夷有何相干?”刘协哑然失笑。“杨公,我只是担心草原不安,鲜卑人死灰复燃而已。之前虽然设立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却都在塞内,对塞外的鲜卑人控制有限。如今公达一战而威震草原,正是在塞外设立都护府的好机会。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嘛。”
  “仅凭并凉二州,如何供养得起这么多人马?”
  “鲜卑人怎么活,他们就怎么活。”刘协说道,声音不大,却很坚决。“朝廷会为他们提供武器和必要的粮食补给,让他们能战胜鲜卑人,让鲜卑人无法坐大。”
  他顿了顿,又道:“但是毋庸置疑,战斗会很艰苦。所以,朝廷会尽力让他们的付出有所值。诸公在讨论的时候,务必要记住这一点。”
  杨彪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超出了他的认识范畴。他从来没想过汉军可以像鲜卑人一样在草原上生活、战斗,但仔细一想,没想过不代表不可以。在北疆呆了一年多,他清楚人有多大的潜力,为了活下去,又能付出怎样的代价。鲜卑人可以做到的,汉人同样能做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算荀攸不愿意受这样的苦,也会有别人愿意受这样的苦。
  比如吕布,或者张辽、高顺。
  要放弃这个机会吗?当然不能。
  这是荀攸冒着被天子斥责的危险争取来的机会,绝不能轻易放弃。
  杨彪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