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如此,那只处罚张时,不处罚韦端就不合适了。
“关中发生冲突的可能的确存在,不能掉以轻心。诏大司农张义度田,务必公平分配。关中百姓是大汉子民,凉州百姓也是大汉子民,不宜有所偏颇。”
“唯。”杨彪额头沁出一层冷汗。
天子要借此机会在关中度田,或许对关中百姓来说没什么影响,却那些趁着战乱大肆侵吞土地的大族却是迎头一击。如果他们敢反抗,或许不用天子下令,刚迁入的凉州百姓就会砍死他们。
“张时要处理,但不仅仅是违规辟除韦康。这件事,张时的确有错,但司徒府同意了,就应该由司徒府担主要责任。请赵公移镇关中,清查张时在任时的政绩。”
“唯。”杨彪又道:“陛下打算如何处置韦端?”
“等朕见过他再说。”刘协恢复了平静。“或许韦康真是少年天才也说不定呢,对吧?如果是人才,朕自然要用他,不能因为他出身大族就贬抑。那样的话,关中就真的要大乱了。”
杨彪神情尴尬,拱手欲退。
刘协叫住了他。“杨公来,不会是专门为韦端说情吧?”
杨彪如梦初醒,连忙重新入座。
他从美稷赶来,是为了汇报北疆的情况。去年年初,天子大破扶罗韩。今年年初,荀攸主动出击,奇袭弹汗山,步度根匹马而逃,轲比能俯首称臣。鲜卑人接连遭受重创,纷纷远遁,大批汉胡百姓入塞,愿为编户。
北疆地广人稀,但耕地有限,无法安置太多的农户。但北疆有大量的草地,适合放牧,所以不少入塞的百姓选择了熟悉的放牧。
放牧是好,但不方便管理。杨彪赶来,就是想和天子商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方案是将北疆划分成不同的牧场,安排专人管理,将行踪不定的牧民变成在一定范围内放牧的牧民。
刘协觉得这个办法可行,至少可以试一试。
但是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控制人口和牲畜的数量。放牧也好,耕种也好,北疆的土地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否则水土流失,难以为继。
所以,逐步将人口内迁势在必行。在内迁之前,推行教化刻不容缓。
此外,将牧民组织起来,设立牧苑,正逢其时。朝廷需要大量的马匹,仅靠缴获战利品和互市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朝廷直接控制的牧苑。
杨彪也有此意,与天子一拍即合,反复讨论后,最后决定先在西河、上郡、北地、安定等郡设立牧苑。
依朝廷制度,牧苑归太仆管,但太仆韩融是士大夫出身,不懂这些,而且年已七十,吃不了那样的苦。
刘协决定由呼厨泉出任太仆丞,掌管牧苑。
呼厨泉虽然打仗不行,毕竟出身匈奴,对养马之类的并不陌生。考虑到苑牧里的人大多来自塞外,又以胡人为主,由呼厨泉为太仆丞,也能让那些胡人看到朝廷的诚意,安心做事。
杨彪赞同刘协的决定。呼厨泉曾经跟着赵温读书,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用一用了。他又提出,仅靠呼厨泉是不够的,还要安排一些汉人为掾吏,协助呼厨泉管理,同时将养马的技术进行整理、提炼,形成制度。
裴潜在铁官做的那些事,已经证明了读书人对技术提升的作用,完全可以推广到各行各业。马政是大事,更应该加以重视。
刘协很欣慰。杨彪不愧是务实的老臣,还是很敏锐的。
商量之后,杨彪告退,刘协召来了呼厨泉。
呼厨泉跟着天子巡边一年,开了眼界,也感触颇深,对刘协更是佩服之至。刘协虽然年轻,做事却沉稳,将韩遂那样的诸侯都驯得服服贴贴,中兴大汉绝非虚言。
身处这样的时代,他当然不甘心做个富贵闲人,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听说天子有意让他出任太仆丞,负责筹建牧苑,他很兴奋,一口答应。
刘协让他去和杨彪讨论具体细节,拿出方案。
呼厨泉欢欢喜喜的去了。
刘协随即在身边的郎官中招募愿意去牧苑的人员。考虑到牧苑大多在边塞,条件比较艰苦,刘协拿出前世积累的经验,拟定了一个岗位说明书,详细说明了不同岗位的要求、薪资待遇、职业前景。
在那一刻,他化身大汉帝国HR,为大汉帝国公司的腾飞招募英才。
诏书公布之后,很快就有人来应募,热情超出刘协的想象。
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如果能安定下来,还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前程,还是有人愿意去的。再说了,马匹是西北不多的战略资源,牧苑虽然辛苦,比起其他职位还是有优势的,至少基本生活有保障。
让刘协有些意外的事,韦康通过杨彪传话,他也有意应募。
他做了几年郡主簿,有一定的事务经验,还有一个一般人没有的优势:他会丹青,尤其是擅长鞍马。考虑到牧苑需要大量的图谱,他这门技术还是有发挥空间的。
刘协随即召见了韦康,他也没说什么废话,给韦康笔墨纸砚,让他去帐外的羽林营画马。画完之后由其他人按图索骥,如果能找得到,就让你上任。
韦康也知道,这是他能脱罪的机会,不敢大意,兢兢业业的画了两天,一共七匹马。
刘协让人拿着画,去羽林营找马,结果找出来四匹,还有三匹找错了。
刘协看着结果,对韦康说,你勉强及格,给你一个试用的机会。你先上任,一年后再进行考核,到时候再决定你能不能留在牧苑。
韦康诺诺而退。
刘协随即召见了韦端。
第四百五十九章 四面受敌
韦端待罪数日,忐忑不安,整整瘦了一圈。
得知韦康涉险过关,得到了任命,他总算松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天子没有直接整死他的意思。
接到诏书后,韦端第一时间赶到御帐外。
凭心而论,刘协对这些艺术家官员都没什么好感。艺术要务虚、感性,做官要务实、理性,以艺术家而为官员,大多不会有好结果。
正如艺术家做皇帝往往会亡国一样。
韦端父子的书法造诣很高,但做官的水平很一般。这样的人就应该安心的搞艺术,做名士,不要做官,或者企图做意见领袖,误人误己。
当然,韦端做官也是为了自己。凉州虽然穷,但是到凉州做官的可不穷,否则当年孟达的父亲孟佗也不会特意向张让求凉州刺史一职。凉州之所以经常出现反叛,和这些外地官员只管自肥,不顾百姓死活有直接关系。
韦端这几年凉州刺史做下来,捞得不会少。
刘协很想直接干掉韦端,但他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杨彪的担心并不多余,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放大效应。如果被有心人利用,很可能会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
所以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看了韦端准备好的请罪书,刘协很不以为然。
韦端避重就轻,只说自己不能与韩遂和睦相处,却丝毫不提接到诏书也不及时赶来见驾的责任,反而列举了这段时间的一系列事务,显然还是想蒙混过关,继续出任凉州牧。
由此可见,此人要么是心里没数,要么是贪得无厌,不知进退。
但凡聪明一点,由杨修出任汉阳太守的那一刻起,就应该主动辞职了。
朝廷花了这么大的心思整顿凉州,还能让你来摘果子?
“书法不错。”刘协说道:“关中出人才,能书善画的真不少,前有赵邠卿,后有足下父子。”
韦端讪讪地应着,心头一阵不安。
天子只说他书法好,不提他的政绩,又提起赵岐,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想继续做凉州牧的可能性没有了,最好的结果是和赵岐一样,开设学堂,教书育人。
但他并没有赵岐那样的学问,也没有赵岐那样的淡泊。
“你和镇西大将军不睦,是因为何事?”
韦端顿时精神起来,连忙直起身体,刚准备说话,一眼看到一旁奋笔急书的裴俊,心头又是一惊。
这些话要是传到韩遂耳中,可不太妙。平定宋建之后,韩遂春风得意,主政关中是迟早的事。要是韩遂想报复他,他可承受不起那样的损失。
“你有什么顾虑?”
韦端仔细权衡了利弊,小心翼翼地说道:“臣……与镇西大将军不睦,并非出于私人恩怨,而是出于公义。如今镇西大将军称臣,为陛下效力,不睦便无从谈起了,不提也罢。”
“那之前是因为镇西大将军对朝廷不忠?”
“是。”
刘协没有再说什么。韦端主动认怂,他也不必故意挑事。他要整韩遂根本不需要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也没用。
“随朕巡行凉州吧,暂时不要回冀县去了。”
让你来见驾,你不肯。如今来了,你就别走了。
“唯。”韦端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虽说凉州牧没了,但天子没有直接下诏罢免他,算是给他留了面子。
跟着天子巡行凉州也不是轻松的事,他坚持不了太久,终究还是要请辞的。只是现在还不行,要等一段时间才行,免得引人联想。
——
邺城。
袁绍手提思召剑,站在庭中,脸色阴沉。
他刚刚收到消息,袁术被转为安国乡侯,邑千户。
光禄大夫周忠被拜为豫州牧,已经进入豫州。曹操、刘备、孙策都表示支持,曹操还特地派兵迎接,刘备也在边境屯兵,大有与审配再战一场的意思。
毫无疑问,这都是小皇帝希望看到的结果,由周忠领头,集中调度曹操、刘备、孙策三人的军事力量,与他对抗。
至于袁术,则是小皇帝故意羞辱他的手段。
豫州是他的本州,不能不争。仅凭兖州的实力,审配很难在河南立足,迟早要被赶回河北。如果由冀州提供钱粮支持,又必须向冀州人让步,势必引起汝颍人的进一步不满。
这让袁绍很苦恼。他本来打算进军上党的,还没出师,就不得不放弃。
上党对邺城的威胁太大了,几乎出了太行就是邺城。去年一战,看似河内方向的威胁最大,但那只是关羽一个人太猛而已,真正的威胁是由上党而来,还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的黑山军。
拔除上党这根刺,成了他必须解决,却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袁绍百思不得其解。
“主公。”许攸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书信。
袁绍迅速恢复了平静,还剑入鞘。“子远,你来得迟了。我刚练完剑,要不然还可以切磋一下。”
许攸没接这个话题,将手中的书信递了过来。“公则有消息来,刘和可能有异变。”
袁绍顾不上寒暄,连忙接过书信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理解郭图为什么不直接给他写信,而是由许攸转达了。
给他写的信,先要经过掾吏转达,很难完全掩盖消息。
而这个消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鲜卑大帅轲比能居然向朝廷称臣了,而且即将移牧到北地、武威以北。联系之前扶罗韩、步度根先后被击破的形势,轲比能的称臣意味着鲜卑人中实力最强的几个已经烟消云散,被朝廷彻底征服。
那乌桓人会怎么想?荀攸占据弹汗山之后,会不会继续东进?
没有了轲比能的支持,刘和实力大减,不仅无法迅速击败公孙瓒,还要防着荀攸和公孙瓒联手。对刘和来说,要不要向朝廷称臣,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选择,再也不能含糊了事。
一旦刘和决定向朝廷称臣,以寻求荀攸的增援,那幽州就可能成为朝廷的幽州,成为压在他头顶上的一块巨石。
袁绍心跳如鼓,后背一阵阵的发凉。
“麹义可有动静?”
许攸不屑地哼了一声。“连韩遂都称臣了,你还指望麹义能够安心?主公,刘和向朝廷称臣的可能性很大,显思会有危险,不能不早做准备。”
袁绍很不高兴。
第四百六十章 幽州之变
许攸、郭图的眼里,袁谭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让袁绍尤其不爽。
我还没死呢,你们就奉袁谭为主了?
可是这样的话,他说不出口,只能闷在心里,装作听不出。
“子远,你有何高见?”
许攸叹了一口气。“幽州是养马之地,不可失。公孙瓒是死敌,不可纵。当趁朝廷羽翼未丰之际,以雷霆之势,击破公孙瓒,全取幽州,解后顾之忧。”
“说起后顾之忧,上党、太原岂不更加危险?”
“上党、太原兵少,又缺骑兵,暂时还无力进攻,只是骚扰而已。天子巡视凉州之后,很快就会重建牧苑。一旦拥有了足够的战马,上党、太原才有出击的可能。”
许攸说完,又着重提醒道:“主公,幽州不能有任何闪失。”
袁绍想了想,觉得许攸说得有理。关羽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一直杀到邺城附近,逼得他不得不退兵,正是因为骑兵优势。如果是步卒,他的速度绝对不会有这么快。
小皇帝先定并州,再巡视凉州,看中的正是并州、凉州的战马资源。就眼前来看,幽州是他唯一能够控制的养马地,一旦失去幽州,他的骑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面对朝廷的反击。
光武帝平定天下,靠的正是幽州突骑。
“子远之计甚好,只怕速胜公孙瓒不易。”袁绍有些为难。“一旦顿兵坚城之下,迟迟不归,邺城又遇袭,奈何?”
许攸有点不耐烦,声音也大了起来。“主公若不北上,一旦刘和与荀攸联合,危险的就不仅仅是邺城了。”
被许攸吼了两句,袁绍心情更差,阴着脸,半天没说话。
许攸也知道失礼了,不再说话,却也不肯致歉。他觉得袁绍越来越糊涂,完全不像他认识中的袁绍。当年在洛阳时,袁绍是何等果决,现在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这么简单的事,有必要考虑这么久吗?
他很想掉头就走,让袁绍一个人慢慢想。但他又不能这么做,幽州形势太紧张了,如果没有袁绍的主力支持,袁谭坚持不了太久。
这是袁谭建功的好机会,不能因此毁于一旦。郭图给他写信,就是因为他能以老朋友的身份私下进言,不让冀州人从中作梗。
过了一会儿,袁绍的心情平复了些,告诉许攸刚刚收到的消息。袁术被封为安国乡侯,周忠被任命为豫州牧,中原的形势也很不好,他不能不有所忌惮。
周忠不是袁术,他的号召力更强,审配未必能守住战线。
许攸听完,忍不住爆了粗口,也不知道是骂谁。
但他还是觉得袁绍应该先北上,彻底解决公孙瓒。周忠虽然可以指挥曹操、刘备、孙策三人征战,但他毕竟不是用兵之人,而曹刘孙三人又各怀心思,未必肯全力以赴,审配暂时没有太大的危险。
可是幽州却不是这么回事,多耽误一天,都有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刘和被迫俯首,公孙瓒因此脱困,荀攸率领幽并骑兵南下,威胁绝非周忠率领曹刘孙三人可比。
袁绍想了想,觉得许攸说得有理,决定重新部署,先率部北上。
为了防止刘和动摇,袁绍让许攸作为先锋,率部北上,以示必克之意。
许攸大喜,领命而去。
——
“将军三思。”阎柔再一次劝道。
“思什么思?”刘和暴跳如雷,双目赤红,挥舞着手臂。“杀父之仇不报,我有何面目立足于天地之间?子刚,你不用劝我。人各有志,我不拦着你求富贵,你也别阻止我报父仇。”
他伸手指天。“谁不让我报仇,谁就是我的仇人。忠孝不能两全,哪怕是做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