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眨鸱钋空撸廴跽撸挥辛踔模甭臼浅S械氖隆!
阎柔想了想,又加了一句。“不仅对汉人如此,对他们自己的族人也是如此。”
刘协嘴角轻挑。“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阎柔加重了语气。
“果然还是教化不足啊,与禽兽无异。”刘协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朕欲行教化于草原,当如何行事才更稳妥?”
阎柔语塞。这不在他的预料之内,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应答。
刘协转头,看向不远处的段颎墓。“你对段太尉的功绩如何看?”
阎柔明白了刘协的意思。说段颎是借题发挥,说公孙瓒才是真正的目的。这让他很失望。他从来不是公孙瓒的支持者,否则也不会作为刘和的使者出现在这里。
阎柔略作思索,沉声道:“凉州三明,皆是朝廷干城,但臣还是最仰慕皇甫公威明、张公然明。”
一旁的段权脸色有点不好看,却也没有太大的反应。段颎的名声不如皇甫规、张奂是事实,这么看的人不是阎柔一个。
刘协微微颌首。当着段家的人面,阎柔能这么说,可见不是一个容易屈服的人。他的态度已经很明白,就没有必要再试了。
当然,他也要贾诩和段权明白,没有朝廷的力挺,段颎是得不到如此荣耀的,不要以为是天经地义。只有跟着朝廷走,段家的荣耀才能常保。
“刘和有可能成为皇甫威明、张然明那样的名将吗?”
“若陛下恩准,自当努力求之。纵使不能继前贤故事,亦胜于公孙瓒多矣。”
刘协嘴角轻挑。阎柔对公孙瓒是真没好感,一点也不掩饰,直接攻击了。但是很可惜,他还真不如公孙瓒。
当然,他现在不说这样的话,没有意义。
他要的是刘和集结幽州人,与袁绍划清界限。不要想着两面逢源,一个也不得罪。
“若非信任他,朝廷岂能拜他为征北中郎将,付以幽州之事。只可惜,一年有余,他既未能平定幽州内乱,也未能安定边疆。”刘协语气一冷,随即又说道:“朕甚至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朝廷的征北中郎将。”
阎柔张口欲言,又讪讪地闭上了。
刘和如今的部下大半是幽州人不假,但他却服从袁谭的指挥,还从冀州取得粮食补给。与其说他是朝廷的人,不如说他是袁绍的人。
况且这一年的战事也不顺利,勉强将公孙瓒压制在涿郡、范阳一带,迟迟无法取得重大突破。要说他能成为皇甫规、张奂那样的名将,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也正因为如此,荀攸的弹汗山大捷才如此震撼。如果朝廷对刘和失去了耐心,命荀攸挥师入关,幽州的形势就不由他们说了算了。
万一公孙瓒反应过来,派人向朝廷求援,情况将更加糟糕。不仅刘和本人会有麻烦,他们这些支持刘和,与公孙瓒为敌的人都会有麻烦。
“征北中郎将本是宗室,父子忠臣。当初陛下为董卓所迫,袁绍欲奉刘太傅为主,刘太傅严辞拒绝,又不辞辛苦,遣使贡献,忠心天地可鉴。征北中郎将奉陛下之命,辗转山东,如今与袁绍联合,也是国恨家仇所迫,不得己而为之。望陛下明鉴,莫使忠臣良将蒙冤。”
“当真是不得己而为之?”
“千真万确。”阎柔再拜。
“太傅再抚幽州,得汉胡之心,刘和为太傅报仇,还要仰食冀州,听命于袁绍?”
“幽州户口本就不多,又经多年战乱,不能自全。”
“幽州再难,还能比凉州更难?”刘协冷笑。“你回去告诉刘和,如果他离开了袁绍父子就不能自存,那还是回朝廷来吧,朕另派能将。”
阎柔额头沁出了冷汗。
天子怀疑刘和的忠诚,他可以抗言。天子怀疑刘和的能力,他无言反驳。如果朝廷真的罢免了刘和,另派人镇抚幽州,刘和还真没有拒绝的理由。不管是谁代替刘和,幽州或许可以平定,刘虞被杀的仇却是大概率的报不成了。
天子给过刘和机会,是他自己把握不住,又能怪谁呢?
“唯!”阎柔躬身领命。
“这是轲比能的使者?”刘协转向轲最。
轲最能听懂几句汉话,但刚才刘协与阎柔说得太快,他几乎没听懂,只知道汉家天子心情不好,阎柔吃了瘪,心中不免惴惴。
“是的,他叫轲最,是轲比能的亲近族人。”阎柔介绍了一下,示意轲最上前。轲最不敢怠慢,上前行礼,又奉上礼单。
一旁的蔡琰接过,瞅了一眼,转手递给刘协。
刘协没接,盯着轲最。“轲比能愿意称臣?”
见刘协不接礼单,轲最更加不安。“是的。”
“那就让他带着部落来吧。”刘协说道:“朕可以将扶罗韩的牧场分一半给他,将来随朕征战立功,另有奖赏。”
轲最愣住了。“陛下……是命我全族西迁?”
“你们不愿意?”刘协语气生寒。“还是说,你们想迁到北海之北?”
第四百五十四章 赵云论道
刘协的态度很坚决,没给轲最、阎柔一点侥幸的机会。
荀攸说过的话,就是朕的意思。
弹汗山从此就是大汉的疆域所在。你们愿意称臣,就要听从朝廷的安排,否则就滚得远远的,不要扰人清梦。
名义上称臣,实际上保持自治,然后拿着朝廷的赏赐壮大自己的好事,你们想都不要想。
花钱买平安,养虎为患的事,朕不干。
轲最、阎柔下去了,刘协继续和贾诩、段权闲聊,仿佛刚才说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贾诩却有些不安。“陛下,教化草原胡虏是千秋大业,恐怕不能急于一时,以免生变。”
“先生说的生变,是说他们转而支持袁绍吗?”
“是。”
“那就让他们和袁绍一起灭族吧,省了麻烦。”刘协淡淡地说道:“教化胡虏蛮夷固然不可一味杀戮,但没有杀戮也是不可能的。刘虞当年治幽州,安抚得还不够吗?可是你看如今的幽州,可有半点教化的成绩?”
贾诩同意刘协的看法,但还是觉得这么做太急了,会给荀攸带来压力。荀攸的弹汗山大捷有奇袭的成份,万一树敌太多,未必能守住既得战果。
刘协表示,这既是对荀攸的考验,也是对荀彧的考验。对荀攸来说,他要在兵力有限的条件下控制住草原。对荀彧来说,要尽快恢复实力,为荀攸提供必要的财政基础。
教化蛮夷,也是王道的体现嘛。集中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之力,还供不起荀攸指挥的几万骑兵?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王道?
贾诩哑然失笑,随即又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天子将河东、太原、上党的财政划给了荀攸,韩遂统领的大军就只能仰仗关中和凉州自身了,朝廷无法提供更多的支持。
天子如此重视湟中道和河西道,说明早就有所安排,只是他还没领悟到而已。
“陛下,河东、关中户口有限,就算大种桑树,也未必能满足商路所需。臣觉得,或许可以打通益州、荆州的商路。”
刘协一点也不意外,但他清楚,益州、荆州的纺织业虽然有潜力,但大部分的丝织品会走西南道,直接去天竺,不会走凉州。
贾诩虽然有智慧,却没有上帝视角,他对这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没到达那个层次。如果他本人不是凉州人,视野会更小。
对很多关东人来说,凉州就是化外之地,可有可无,所以才会有人屡次提议弃凉。那些反对弃凉的人也只是将凉州当作战略前沿,而不是大汉不可或缺的疆土,更看不到凉州对大汉的经济价值。
人都有时代局限性。
刘协接受了贾诩的建议,决定派人去益州看看。
——
阎柔在刘协面前吃了瘪,觉得回去无法向刘和、轲比能交待,想方设法地求见赵云。
赵云知道他的心思,请示了刘协之后,与阎柔见了面。
两人一起乘马离开了大营,到附近的山上行猎。
阎柔无心射猎,但他对赵云的骑射大感惊讶。赵云的武艺本来就好,但现在更好了,几乎是百发百中。
“子龙,何以如此?”阎柔惊叹道。他自己也是习武之人,知道到了一定的境界后,再往上提升是非常难的。
赵云哈哈一笑。“子刚,你一天练习武艺多久,又都是什么样的对手?”
阎柔有点明白了赵云的意思。他能坚持每天练武已经不容易了,却未必能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但天子身边不乏高手,包括人中吕布,能和赵云切磋的人太多了。有这么好的条件,只要是有上进心的人,都会有所进步。
区别只在于进步大小而已,而那是每个人的天赋决定的。
想通了这一层,阎柔不禁羡慕不已。
“我们虽小有名气,终究都是凡俗之辈。”赵云挽缰,神情专注。“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关键不在我自己,而在于我们追随的君主能走到哪一步。所谓攀龙附骥,力小而功大,即是此理。”
“子龙觉得陛下是明主?”
“五百年必有圣人出。”赵云转头看着阎柔。“子刚,我相信这句话。”
阎柔明白了。在赵云心里,天子不仅是明主,更是圣人。别人办不成的事,他可能办得成。
不过想想也是,如果天子不是圣人,如何能绝境反击,取得华阴大捷,又接连击破鲜卑人,稳住边疆?
他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即使是以雄主名世的汉武帝,十七岁的时候还被窦太后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后几十年征伐,却也耗尽了几代人七十年的积累。
相比之下,天子能在如此困境下逆转形势,超出汉武帝太多了。就算不是圣人,离圣人也不会太远。
赵云举起手中的弓,指指远处。“自卫霍出塞以来,草原、西域纳入我大汉疆域三百余年,却一直未能教化,任由胡虏往来。天子矢志革新,有意更进一步,化夷为夏,我等岂能旁观坐视?”
阎柔说道:“话虽如此,丧乱之世,难道不应该先固根本吗?若中原不安,又岂能横行塞外?当年卫霍横绝大漠,可是以大汉七十年的积累为基础的。”
赵云哈哈一笑。“这正是这几百年来的困境所在。”
“哦?”
“大军征伐,钱粮当然不可或缺。可是有了钱粮,就一定能战必胜、攻必克吗?袁绍拥冀州,刘表拥荆州,刘璋拥益州,皆是户口百万之大州。可是他们的战绩如何,想必你也看见了。”
“依子龙之见呢?”
“征伐首先在人。”赵云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本朝几百年战功不显,不在钱粮不足,而在人心不齐。钱粮再不足,还能不如草原上的鲜卑、匈奴?天子率三千骑征北,大破扶罗韩三十万众,岂在粮多?在君臣一心,将士共力也。”
阎柔有所领悟,连连点头。
这一点,他有切身体会。当初刘虞起兵攻击公孙瓒时,兵力有明显优势,但刘虞迂腐,指挥不当,反被公孙瓒击溃。袁绍与公孙瓒交兵,兵力常常在公孙瓒数倍以上,取胜却非常艰难。
相比之下,天子以三千骑大破扶罗韩的战绩简直是闻所未闻。
赵云举起手的雕弓,指向远处的茫茫草原。“草原苦寒,但胡虏能至之地,我亦能至。非如此,何以称君子?君子不是饱食终日,坐而论道。而是闻道而喜,起而行之。”
第四百五十五章 君心似海
阎柔走了,带着赵云的忠告。
短短的几天时间,他也看到了天子的与众不同,证实了赵云所言不虚。身为天子,不仅能与将士同甘共苦,还每天坚持练习武艺,这样的人绝非袁绍之辈可敌。
不仅袁绍不能,袁谭也不能。
总之一句话,袁氏代汉就是一场虚幻的梦想,迟早会破灭。
为了说服轲比能,阎柔请求与轲最一起去看看扶罗韩的牧场。刘协同意了,还特地准备了一幅地图,由阎柔带给轲比能。
如果轲比能识趣,愿意称臣,他不介意收下当狗。
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大汉的朝堂上会有很多异族大臣,而他也抢在李二之前,成为众人胡族心中的天可汗。
如果轲比能不识趣,那就趁他羽翼未丰,让荀攸干掉他。
游牧民族的崛起非常依赖个人能力。檀石槐在世的时候,鲜卑人百战百胜。檀石槐一死,鲜卑人分崩离析,兄弟之间都打得头破血流。
轲比能是个小号的檀石槐,后来曹魏的几个名将都搞不定他,只好派刺客干掉他,将鲜卑人入塞的趋势又推辞了几十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人在继承制度上的探索有其必然性。任何一个政权想要延续下去,而不是人亡政息,合适的继承制度必不可少。
看着荀文倩一天天鼓起来的肚子,刘协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该考虑这个问题了。虽说华佗信誓旦旦,说这一胎是个女儿,可万一是个儿子呢?
先帝的何皇后当年也不是进了宫就做皇后,而是生了皇子之后才成为皇后的。就算荀彧没有这样的心思,其他人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免得将来哪个非关东籍的贵人生下皇子,后来居上。
反正伏完是个没用的老实人,没必要考虑他的感受。
但是对刘协来说,没用的伏完才是最理想的外戚。
——
刘协收到了荀彧的奏疏。
荀彧推荐司空张喜出使荆州、益州,劝刘表、刘璋入朝。如果能成功,则朝廷就能半有天下,控制的疆域和赋税都将成倍增长,也利于天下人心向背。
看到这封奏疏,刘协基本能猜到荀彧有多烦张喜。
他不回河东,就是不想看到那些老臣,尤其是张喜。如果不是还需要这老臣的号召力,又不能冷了那些追随朝廷西迁的大臣之心,他早就请张喜致仕了。
干啥啥不行,摆谱第一名。这样的老人没人会喜欢,在家如此,在朝亦然。
这时,袁术的上表也辗转送到了行在。对他表孙策为豫州刺史的馊主意,刘协表示很赞。除了袁术,没人能提出这样的建议。
这段时间,袁权经常协助蔡琰处理文书,对朝政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和刘协见过几面。虽然没说什么话,但刘协对袁权的沉稳大气很满意。
收到袁术的上表后,刘协将袁权叫了来,问她的意见。
看完袁术的上表,袁权表示很丢脸。袁术的小心思几乎摆在了脸上,也不问问孙策愿不愿意。如果孙策不愿意,朝廷下诏岂不是自讨没趣?除非天子和袁术一样幼稚,否则绝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
“豫州刺史不合适,庐江太守倒是可以考虑。”袁权反复思考后,提了个修正方案。“会稽太远了,不处于作战。”
“孙策会愿意吗?”
“有可能。孙策有其父遗风,善战而好战。且当初攻庐江时,他就有所失意。如今能名正言顺的成为庐江太守,他应该不会推辞。”
刘协想起来了。孙策刚刚继承父志的时候,袁术曾经忽悠他去攻庐江,说拿下庐江,你做太守。结果孙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庐江,袁术却反悔了,将庐江太守给了刘勋。
如此说来,拒绝袁术的上表,让孙策转为庐江太守,还有打袁术脸的意思。
而且是打两次。
袁权这是有多恨袁术啊?
“朕再考虑考虑。”刘协委婉的拒绝袁术的提议。他现在还需要袁术那个二傻子和袁绍打擂台,不能不给袁术留点脸。
虽然袁术自己不怎么要脸。
刘协后来和贾诩商量了一番,决定转周忠为豫州牧。
周忠这次表现不错,守住了底线,也和袁绍撕破了脸,让他做豫州牧,既有赏功的意思,级别上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