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59章

汉道天下-第159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宫深吸一口气,放低了音量。“公与不欲令盟主为天下笑,故而隐瞒真相,何罪之有?莫非坐视盟主以一时意气,杀恩人义士,违天子诏书,方是忠臣良谋?”
  袁绍眨了眨眼睛,垂下了手中的长剑。
  “公与,可是此意?”
  沮授上前,一揖到底。“臣欺瞒主公属实,不敢辩驳,唯主公所愿。”
  袁绍长叹一声。“罢了,罢了。臧子源走了也好,免得我为难。只是……”他转头看向陈宫,眼神凌厉。“陈公台,这是你的主意吧?”
  陈宫微微一笑。“是。”
  “你先背孟德,再背孟卓,如今莫不是又背了吕奉先?”
  陈宫的脸微微一红,随即笑道:“吕奉先如今是天子麾下大将,我与他同殿为臣,如何有背弃之说?且盟主所言不实,我背曹操固然是事实,何尝背孟卓?”
  袁绍自知失言,哼了一声,不再纠缠此事。
  臧洪已经走了,再纠结也没有意义。
  “你来此何事,总不会只是为了臧子源吧?”
  陈宫从怀里掏出诏书。“我奉天子之命,安抚关东,盟主愿意接诏吗?”
  袁绍撇了撇嘴。“你觉得我会接诏吗?”
  “不会。”陈宫又将诏书收了起来。“那么,你是不是应该设宴款待,听我说说西北的形势?”
  袁绍诧异地看着陈宫,又看看沮授。
  沮授说道:“主公,陈公台由西北来,并非只为朝廷,更为主公。主公既然不肯赴朝主政,听他说说朝中形势,也算是有备无患。”
  袁绍花白的剑眉扬起,一抹笑意从眼角绽开。
  他还剑入鞘,大步上前,用力一拍陈宫的肩膀。“对嘛,这才是关东名士,与那些西北羌胡混在一起有什么意思。”


第三百七十八章 陈宫论政
  陈宫走了一路,也想了一路,将袁绍可能的反应反复琢磨,做好了充足的预案。
  臧洪脱身,他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是如何脱身。
  至于能不能劝袁绍罢兵,他根本不抱希望,甚至可以说,天子也没抱什么希望。
  否则诏书里也不至于直称袁绍为渤海太守。
  袁绍如果要杀他,他当然不能示弱,死也要死得硬气点。袁绍气势弱了,他也就顺坡下驴,由明府改成了盟主。
  至于为袁绍解说西北形势,这也是计划好的。不仅仅是为了保命,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种默契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关东人的,甚至包括一些非关东人。
  比如士孙瑞、赵温那样的老臣。
  天子在安邑立都,却滞留美稷不归,重用并凉武人,有意无意的排斥关东士族,这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如果朝廷不再是士族的朝廷,那大汉就算中兴了,又有什么意义?
  桓灵治下的大汉,不是他们想要的大汉。
  这是一句没人会说出口,却会在心里想的话。
  袁绍设宴,为陈宫、王凌接风,沮授、田丰、审配、逢纪等人作陪。
  田丰等人并不知道沮授与陈宫联手演了一出戏,骗了袁绍,只知道臧洪弃城,东武阳重归袁绍治下,不用再浪费人力、物力攻城了,皆大欢喜。
  对陈宫,他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陈宫与张邈联手,邀吕布入兖州,对袁绍的计划是一种干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讨厌陈宫。
  一来陈宫之所以反曹操,是因为曹操杀名士边让,不得人心;二来如今袁绍与曹操反目,即将渡河取兖州。陈宫反对曹操,自然可以成为袁绍的座上宾,借以表示兖州人心在袁。
  酒宴上,大家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只是双方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陈宫的使者身份。
  陈宫向袁绍介绍了西北之行的见闻。
  他虽然没有随天子出征,但他与吕布关系亲近,听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消息。
  首先,天子从河东出发的时候的确只有三千骑,但他与鲜卑人、匈奴人作战时却不是三千骑。除了匈奴王庭的一千精锐骑兵之后,还有从凉州赶来的马腾、韩遂,总兵力接近四万人。
  其次,除了击杀匈奴右部醯落的沙陵湖之战外,天子所率精骑大多是诱敌,真正完成击溃对手的任务是由马腾所部完成的。
  至于朔方城外的最后一战,扶罗韩部是溃败之后重新聚拢起来的残兵败将,看似兵力不少,实则不堪一击。再者,扶罗韩背对朔方城立阵,自置于腹背受敌的不利之地,本身也违反了用兵常识。
  袁绍本来就不怎么相信天子近乎神迹一般的战绩,听了陈宫的解释后,顿时心中释然。
  这还差不多,天子不过是一刚刚十六岁的少年,哪有那么高明的用兵天赋。
  但接下来,陈宫的话就不那么让人开心了。
  天子滞留美稷,不回河东,但他随时可能向东,进入幽州。
  幽州西部的代郡、上谷与并州北部的雁门、定襄、云中诸郡在地理上联成一片,并无阻隔。天子击破了鲜卑,降伏了匈奴后,拥有大量的战马,行军速度极快,向东进入代郡、上谷。
  换句话说,如果袁绍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天子会抢在他前面控制代郡、上谷,并随时可能通过居庸塞进入涿郡、广阳,或由飞狐道进入常山、中山。
  说到这里时,陈宫提醒袁绍,他在渡河时遇到了常山人赵云。
  袁绍对赵云其人没什么印象,但他对常山人这三个字却非常敏感。
  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就在常山境内,而常山、中山这两个郡一直与公孙瓒有勾结。如果常山人转投朝廷,和太原郡联成一片,威胁会比公孙瓒更大。
  公孙瓒杀刘虞,大失人心,已经难有作为。
  天子却是少年有为,不知道会有多少愚夫愚妇会将天子当成大汉中兴的希望。
  陈宫的提醒非常及时,此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陈宫随即又讲述了天子在美稷的一些政务。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天子对鲜卑、匈奴降人的处理。
  并州户口奇缺,诸郡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六万户,不足冀州一郡。天子将鲜卑、匈奴降人迁入西河定居,并试图教化,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当然,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教化习惯了游牧的蛮夷为编户,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没有十年时间,很难看到成效。
  听到此处,袁绍不禁莞尔,用一种近乎轻佻的语气说道:“天子虽年少,却有尧舜之志。”
  沮授眉心微蹙,沉默不语。
  田丰却放下了筷子,长身而起。
  “主公,少年之失在急。天子年未弱冠,却有长治久安之思,不可小觑。且十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黄巾之乱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却恍如日,余波至今未平。设若十年之后,天子教化有成,率十万鲜卑、匈奴少年南下,主公将何以应之?”
  袁绍脸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脸色也有点泛白。
  十万精骑南下,想想都令人心寒。
  但田丰所言绝非空穴来风。
  这次大战,天子收降了十余万鲜卑人,再加上原本就在塞内定居的匈奴人,纵不及十万户,所缺也有限。如果接下来几年再招诱一些草原上的鲜卑人入塞,十万户只多不少。
  十年教训,如今只有十来岁的鲜卑、匈奴少年长成,十万精骑并不是虚言。
  如果再加上西凉人……
  一瞬间,袁绍就觉得案上的美酒佳肴都没了滋味。
  “预则立,不预则废,诸君何以教我?”袁绍抬起头,强笑着,看向众人。
  田丰拱手。“臣以为,主公入朝主政,为上策。”
  审配、沮授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田丰所言的确是好计。袁绍入朝主政,内有赵温、张喜等老臣的协助,外有天下士族的响应,独揽大权并非难事。如此一来,不管天子有什么花样,都无法对袁绍产生威胁。
  论起对胡虏的绥靖、安抚,袁家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从袁安起,就一直力主安抚胡虏,而非征讨。如今袁绍坐镇冀州,和幽州的鲜卑、乌桓关系密切,不久前还嫁了几个族女到鲜卑、乌桓各部,又封了几个单于。
  袁绍沉默良久。“元皓,且言中策。”


第三百七十九章 田丰三策
  王凌坐在陈宫下首,一直没说话。
  以年龄论,他刚刚弱冠不久,比在座的都小一截。以辈份论,袁绍和他的叔叔王允论交,他晚一辈。
  在这样的场合,他几乎没有说话的资格。
  作为士族子弟,这点规矩,他还是懂的。
  但袁绍拒绝了田丰的上策,让他很不舒服。
  他之所以陪陈宫来见袁绍,就是希望袁绍能够入朝主政。这不仅是赵温、张喜等老臣的想法,更是并州大族的想法。
  当然,祁县王氏更是迫切的希望袁绍入朝。
  蔡邕之女在天子身边做令史,西凉人依旧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都让祁县王氏寝食难安。
  只有袁绍入朝,对王允不利的威胁才可能被彻底压制。
  但袁绍直接否决了田丰的上策,显然没有这样的考虑,王允的身后名,祁县王氏的安危,也从来不在袁绍的考虑之列。
  这让他想起了袁隗、袁基等人的死,想起了袁绍与袁术的争斗,想起了被袁绍安排去幽州的袁谭。
  祁县王氏将希望寄托在这个人的身上,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了?
  王凌忽然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他就不该出现在这里。
  田丰也有些失望,半天没说话,直到袁绍不悦地催促,他才说道:“中策,主公接受天子诏书,可拜太尉或大将军,坐镇冀州,主诸州军事。既有朝廷之诏,又有袁氏四世余泽,关东传檄可定。主公功比伊尹、周公,德泽天下,自然万众归心。”
  袁绍颜色稍缓,却还是不太满意。
  伊尹、周公并非他所望。
  说到底,田丰还是不赞成他跨出最后一步,希望他止步于权臣。
  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权臣能善终?
  袁氏到了这一步,又焉能止步?天子虽然年少,却不是无知孺子。十年之后,他正当少壮,会像桓帝对付大将军梁冀一样,来对付袁氏。
  “甚善。”袁绍笑道:“然,请元皓再言下策。”
  田丰叹了一口气,甩了甩袖子。“下策中人可言,何必田丰。”自顾入座,头也不抬一下。
  袁绍很恼火。
  只是在陈宫面前,他不想失了体面,丢了礼贤下士的名声。
  名士可以狂傲,做君主的却不能轻易发怒。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逢纪长身而起,笑道:“纪即中人,敢为主公言下策。”
  袁绍点点头,挤出一丝笑容。
  “东武阳既下,主公可渡河巡兖豫,召各州郡来见。旬月之间,中原可定。然后修缮洛阳,请天子回都。如今,大汉可兴,天下可安。”
  逢纪说完,微微一笑,略带嘲讽。
  “河东也就罢了,至少还是三代龙兴之地。美稷乃是匈奴王庭。堂堂大汉天子,岂能与胡虏混居?实在不成体统,有失朝廷体面,非明君所当为。”
  袁绍听了,正中下怀,转头看向陈宫,笑容满面。
  “公台以为此策如何?”
  陈宫起身,拱手道:“盟主麾下人才济济,虽为下策,亦称高明。”
  王凌坐在一旁,阴着脸,一言不发。
  他感到了关东人对关西人的强烈鄙视,也理解了袁绍为什么对王允的事并不关心。
  ——
  天气渐渐的暖了,河谷两岸的草地披上了新装,短短几天,便由浅绿变成了深绿。
  洁白的羊群散布其间,如同锦锻上的纹饰,天空的云朵,尽显静谧之美。
  刘协翻身下马,走到河边,蹲下身子,掬起水,浇在脸上。
  河水清凉,让人精神一振。
  刘协站起身来,将双手拢在嘴边,一声长啸。
  “嘿——”
  啸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大山在呼应。
  对面山坡上的一个牧羊女听到了刘协的啸声,转头看来,见几匹骏马,几个少年,也不知道是谁,只觉得青春俊美,忍不住起身呼应,唱起了歌谣。
  “嘿——
  远方来的客人哪,欢迎你到我的帐篷来。
  我要捧出珍藏的美酒,
  我要唱起最动人的歌谣,
  我要唱起最优美的舞蹈,
  欢迎你,远方的客人……”
  她说的是鲜卑语,刘协只能勉强听懂一半,无法应答。艾肯却是对唱高手,摇着马鞭,与对面唱和起来。清亮的声音在河谷两岸,让人心醉。
  “他们在唱什么?”刘协转头问蔡琰。
  蔡琰有点不好意思,吱唔了一会儿才道:“情歌。”
  刘协哈哈一笑。“发乎情,止乎礼,有何不可?《诗经》里面也有这样的情歌嘛。”
  蔡琰皱了皱鼻子,却没反驳。
  跟着刘协这么久,她已经习惯了刘协对儒家经典的轻佻。
  “陛下,刚刚收到消息,陈宫经由太原,出井陉。他……拜会了司徒、司空,还在北军中侯营中停了一下。”
  刘协转头看了蔡琰一眼。“你今年这衣服不错,就是颜色太素净了些。春天到了,百花盛开,要有点春天的气息。一身素白,这漫山遍野的雪景还没看够?”
  蔡琰愣了片刻。“陛下,我说正事呢。”
  刘协扬扬手。“你说的那些,我猜也能猜得到,算什么正事?最多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罢了。你不会以为我真相信陈宫会忠于朝廷吧?”
  蔡琰脱口而出。“陈宫是否忠于朝廷固然不重要,可是北军中侯派王允从子王凌随陈宫云冀州,却有些不妥。”
  “王凌?”刘协觉得有些耳熟,想了片刻,才想起了是谁,随即又笑了。
  士孙瑞掌北军步兵、射声两营,在太原设防,除了招揽故人王允的族人入仕之外,还招揽了不少其他家族的人。所以各州郡来朝的人才中,太原反而是最少的,到目前为止,后世有名的仅郝昭一人。
  王凌、郭淮之类的都没来,他们被士孙瑞招进了北军。
  要说生气,他肯定是有点生气的,但也只是有点而已。
  看名将名臣,就和看美女一样,可以喜欢,却不代表一定要占有,更不代表要强行招揽。
  机会到了,该来的自然会来。
  就像远在河东的荀彧,就像身边的蔡琰。
  王凌、郭淮也不例外。
  他们现在不来,不是他的损失,而是他们的损失。
  有些机会,错过就是错。
  “陛下,安东尼来了。”史阿走了过来,提醒道。
  刘协搓搓手,笑道:“走,去看看这个奸商这次又带来了什么好东西。”


第三百八十章 飞来横祸
  上次的朔方之战中,安东尼及时转换阵营,不仅没有遭受损失,反而趁机发了一笔。
  刘协将处理战利品的任务交给了他,并且委托他和塞外的鲜卑人联络。
  他不怕鲜卑人,但他也不想和鲜卑人莫名其妙的开战。如果能有和平共处的方式,他不会拒绝。
  武力是底线,是威慑,不可不用,也不可轻用。
  安东尼很好的发挥了商人的作用,凭三寸不烂之舌,让鲜卑人相信轻易与刘协开战是不合算的,扶罗韩就是最好的例子,做生意才是真正的双赢。
  至于鲜卑人是真信了,还是在等秋后马肥,那就不清楚了。
  至少眼前双方还算客气,边市开展得也算顺利。
  安东尼牵着一匹白骆驼,大步流星地赶了过来,老远就抚胸弯腰,一脸谄媚的笑容。
  “尊敬的皇帝陛下,你最忠诚的仆人安东尼来了,为你带来了来自遥远西域的珍宝。”
  “就这?”刘协扬起脸,看看那一身雪白的白骆驼。“你又胡弄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