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58章

汉道天下-第158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布是孤狼,他在兖州很难立足。
  袁绍权衡了一番后,决定不给曹操机会。他写了一封私信给曹操,要求曹操率兵来增援。然后给刘备下了一封诏书,命刘备率徐州兵来助阵。
  ——
  刘备收到袁绍诏书的时候,刚刚收到赵云的信。
  赵云的信来得极快,从美稷发出,到送达刘备手中,不到二十天。
  问了信使的行程后,刘备意识到一个问题:朝廷现在可能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马。从美稷到河内,几乎是六百里加急,只是进入兖州之后,速度才慢了,每天行程不过二百余里。
  刘备很想了解北疆更多的信息,但信使或许是不清楚,或许是不愿意说,只简单地说了一些情况,便闭口不言。
  尽管如此,天子大捷的消息还是让刘备很震惊。
  以三千骑征讨,大破鲜卑、匈奴三十万人,即使有马腾、韩遂的配合,依然是很难想象的战绩。
  更让刘备无奈的是,赵云赶赴美稷投军,一见面就被天子拜为散骑常侍,掌管散骑左部。
  他心心所念的骑将就这么成了天子的左膀右臂。
  就算他再器重赵云,也不可能再将赵云收归麾下。反过来,赵云却劝他向朝廷称臣。
  刘备很纠结,先后找来简雍、陈群、陈登商量。
  简雍赞同赵云的意见。
  袁绍南下中原在即。若不是臧洪守得坚实,袁绍早就渡过大河,虎视兖豫青徐。刘备客居徐州,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与其向袁绍称臣,不如向朝廷称臣。
  吕布归朝,都能受到天子重用,刘备自然也可以。
  陈群的态度很暧昧。
  他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只是提醒刘备。天子倚重韩遂、马腾,是因为韩遂、马腾坐拥强众,使君你有什么能让天子倚重的实力?就凭关羽、张飞和那千余杂胡吗?
  刘备很尴尬。
  他虽然是徐州牧,但他自己的实力很有限,只有千余杂胡骑兵,剩下的不是以丹阳兵为主的陶谦旧部,就是徐州本地人马。如果他离开徐州,这些人是不会随他北上的。
  吕布是兵微将寡,无处立足,不得不走。他却是徐州牧,得到了徐州人的支持,何必抛下这份好容易得来的实力,去投奔天子。
  天子能给他什么?
  陈登也反对刘备离开徐州,只不过理由不同。
  他认为天子虽然击败了鲜卑人,但是离西北彻底安定还有很远的距离。短期之内,天子无暇顾及关东。刘备与其抛下徐州去并州,不如留在徐州,与天子遥相呼应,一样能为朝廷效力。
  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如果刘备离开徐州,徐州很可能会落入袁术之手。
  就在刘备犹豫不决的时候,陈群又从信使那儿打听来一个消息:吕布虽然立了大功,但他又犯了错,被罢免了官职,正在闭门思过。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备彻底放弃了向朝廷称臣的想法。
  正在这时,袁绍的“诏书”到了。
  面对袁绍要求他助阵的诏书,刘备很挠头,陈登却很积极。
  陈登认为,袁绍围攻东武阳这么久,却未能破城,应该是冀州诸将保存实力,不肯付出太大的伤亡。如果刘备能率部前往助阵,不仅可以助袁绍一臂之力,还有机会救出臧洪。
  臧洪是广陵人,其父是名将臧旻,在徐州很有名望。且臧洪为郡将张超复仇,这是义举。救出臧洪,不仅对刘备收拢徐州人心有帮助,还能得到一员大将。
  能面对袁绍的大军坚守这么久,臧洪的能力毋庸置疑。
  除此之外,响应袁绍的命令还有一个好处:名正言顺的进入兖州,报曹操进攻徐州之仇。
  刘备深以为然,随即集结人马,并以陈登为前锋。
  为了防止他增援袁绍的时候,袁术来袭,他命关羽率部镇守广陵。


第三百七十六章 话不投机
  陈登率部起程的时候,陈宫赶到了东武阳。
  依照士孙瑞的建议,陈宫收起了天子使者的行头,以普通游士的身份,先拜见了沮授。
  看完沮俊的书信,沮授皱着眉头,半天没说话。
  沮俊的话说得很收敛。既没有提及陈宫的身份,也没有劝沮授为朝廷效力。只说臧洪是名臣之后,又是主盟之人,于朝廷,于袁绍,都是有功之人。为郡将起事,亦是义举,不宜妄加诛戮。望沮授能从中斡旋,以免使天下人失望云云。
  但沮授却觉得这件事很难办。
  袁绍领数万大军围城,久攻不克,已经恼羞成怒。这时候劝袁绍放人,袁绍能答应吗?
  这时,陈容提出,他愿意进城劝降,劝臧洪主动弃城,以免玉石俱焚。
  沮授盯着陈容看了半晌,叹了一口气。
  “我可以向主公建议,但主公能不能答应,我不敢保证。”
  陈宫不解。“袁本初非要杀臧子源不可?”
  “本来不至于,现在就不好说了。”沮授欲言又止。“公台,西北朔风肃杀,寒气入骨啊。”
  陈宫脸色微变。
  他虽然没有表露自己的身份,但沮授却和士孙瑞一样,看出了他此行背后的杀机。
  袁绍身边的谋士不止沮授一个,难免会有人看出破绽。
  但事到如今,他也无法可想,只能硬着头皮一试。
  沮授带着王凌,来见袁绍。
  看到王凌,袁绍非常激动,拉着王凌的手,涕泪交流。
  “子师后事可曾安排妥当?有何需要我做的,你尽管开口。”
  王凌抽出手,躬身施礼。“多谢盟主关心。天子已经命人将家叔父子遗骨送回祁县祖茔,司徒、司空献祭,哀荣备至,无所遗憾。”
  袁绍睁着泪眼,看着王凌。“天子有何举动?”
  王凌摇摇头。“天子军务繁忙,连春祭都未能有空参加,哪有时间驻跸祁县。”
  袁绍一拍大腿,感慨不已。“子师以身报国,天子北征,竟不肯在祁县稍加停留,以杯酒相祭,实在令人失望。”
  王凌淡淡地说道:“天子虽未亲祭,却委派了司徒、司空献祭,也算是尽了心意。士孙公对我兄弟也极是照顾,与自家子弟无异。家叔泉下有知,应该也满意了。倒是对盟主,家叔生前便有些想法,如今只怕也未必能释怀。”
  袁绍心头一紧。“彦云,何出此言?”
  “当初家叔杀董卓,曾请盟主入朝主政,为盟主所拒。盟主想必还记得?”
  袁绍收回了手,从袖子里取出手绢,拭去眼角的泪水。
  王允的确曾邀请他入朝主政,却被他拒绝了。他当时刚刚得了冀州,击败公孙瓒,踌躇满志,哪里愿意去朝廷。如今王凌从太原来,再提此事,想来是士孙瑞等人的意见。
  入朝主政,不失为一个选择。
  向朝廷称臣,之前的种种过错就可以一概抹去。内有赵温、张喜等人的支持,外有州郡响应,他掌握朝政并非难事。
  只是如此一来,将来再想向前一步,可就难了。
  有王莽先鉴在前,他想做权臣很容易,想篡汉却难。
  见袁绍犹豫不决,王凌暗自感慨。早就听说袁绍多谋寡断,果不其然。
  袁绍感觉到了王凌的不屑,心中不悦,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也是这般自负的王允。
  心头的热血渐冷,他拭净眼眶中的泪迹,命人带王凌去休息,转头看向沮授。
  “公与,可有妙计教我?”
  沮授起身施礼。“主公,王子师以计除董卓,力挽狂澜,负天下之望。遗憾后事不谨,多有失误,大者有二:其一在安抚董卓旧部不当,其一在杀蔡邕无辜。安抚不当有外患,滥杀无辜有内忧。”
  袁绍若有若无地嗯了一声,眼神闪烁。
  王允被杀,他也想过很多原因,沮授所说的两条毫无疑问是得当的。
  但沮授说起这件事,显然是另有所指。
  最近对是不是要杀臧洪,文武有不少异议,很多人都认为臧洪有功,不应该赶尽杀绝。这里面固然有诸将不愿意付出重大代价攻城的心思,却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见。
  他本人也不想杀臧洪,背上忘恩负义之名,又损兵折将。
  毕竟杀张超的不是他,而是曹操。
  “公与,如之奈何?”
  “劝降。”
  袁绍苦笑。“他若肯降,何至于此?他那封拒降书,如今已经成了雄文,想必公与不会忘了。”
  沮授点点头。
  陈琳与臧洪同乡,曾奉袁绍之命作书劝降,却被臧洪拒绝。臧洪写了一篇长长的回信,表明决心,感人肺腑,搞得袁绍很狼狈。
  “陈容回来了,他愿意去劝降。”
  “谁?”袁绍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陈容是谁。“他怎么又回来了?”
  “四方求助无门,只求与故主共生死。”
  袁绍明白了,不禁轻笑一声。
  陈容四处求援碰壁,没求到一个援兵,如今又灰溜溜地回来了。看来还是嘴上声援的多,敢实际行动的一个也没有。
  沮授不动声色地说道:“劝降也罢,共死也罢,主公不妨给他一个机会,全他君臣之义。若能侥幸成功,也可避免无辜杀戮,又耽误时间。”
  袁绍觉得有理,答应了,命人去传陈容。
  他也不想打。如果陈容能劝臧洪投降,他求之不得。
  陈容进帐,见了袁绍之后,再三恳求,希望袁绍给他一个机会,进城劝降臧洪。袁绍故意拿捏了一番,勉强同意,并请陈容带话给臧洪。
  我很欣赏你的忠义,但张超死于曹操之手,与我无关。未能派兵求援,我也很遗憾。但事已至此,希望你能放下干戈,不要再负隅顽抗,免得伤了和气。
  陈容再拜,随即出营,赶到城下求见。
  臧洪收到消息,匆匆赶到城头,看着形容消瘦的陈容,臧洪激动不已。
  “士俊,可有援兵?”
  “有,有。”陈容连声答道。
  “援兵在哪里?”臧洪举目四望,心情激动。
  “明府,能否让我上城再说?”
  臧洪这才反应过来,命人放下吊篮,将陈容拉了上去。上了城,陈容拉着臧洪,直奔城楼之中,将其他人都推了出去,又关上门。
  臧洪愣住了,不解地看着陈容。
  陈容整理了一下服饰,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诏书,双手展开。
  “臧洪接诏。”
  臧洪眼睛一翻。“士俊,你搞什么,袁绍的伪诏……”
  陈容沉声道:“明府不得无礼,这是天子的诏书。”
  臧洪凑近一看,认出诏书上的玺印,这才反应过来,心中狂喜。
  “士俊,你去了朝廷,见了天子?”


第三百七十七章 巧舌如簧
  陈容没有见过天子,诏书也不是直接发给臧洪的,而是给袁绍的。
  但臧洪听完陈容的叙述后,还是接受了陈容的劝解。
  从袁绍派将领围城算起,到现在大半年了。虽说袁绍还未能破城,但援兵也一个没有。
  东武阳已经成了孤城,坚持得再久,也难逃一死。
  他不怕死,但他不愿意让数千将士因他而死,更不愿意让东武阳的数万百姓因他而死。
  放弃抵抗,奔赴美稷,为天子效力,以图将来,才是最好的选择。
  “天子如何?”臧洪问道。
  陈容虽然没见过天子,也没从陈宫嘴里听到几句有关天子的好话,但此时此刻,为了劝臧洪,他还是将听到的一些消息整合起来,以激发臧洪的求生欲望。
  臧洪的愿意是复仇,天子的实力越强,将来复仇的机会越多,他求生的欲望越强。
  陈容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几乎将天子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听得臧洪将信将疑。
  “士俊,你说的这些真是天子所为吗?生而知之的圣人也不至于如此吧。”
  “我也是听来的。”陈容神情尴尬。“不过天子擅长用兵是确凿无疑的。前有华阴之战,后有河南之战,足以说明天子天赋异禀,过于常人。”
  臧洪没有再说什么。
  他被困东武阳大半年,连华阴之战都是第一次听说。但天子既然能从李傕、郭汜手中脱身,在安邑立都,又率部北征平叛,想来是真有点本事的。
  至少不是桓灵那样的昏愦之辈。
  ——
  臧洪愿意放弃东武阳,算是完成了第一步,却不是真正的成功。
  袁绍要的是臧洪向他投降,而不仅仅是放弃东武阳。
  如果知道臧洪愿意放弃东武阳的原因是寄希望于天子,只怕袁绍宁愿冒着天下人的骂名,也要杀了臧洪,不让天子如愿。
  陈容苦口婆心,劝臧洪忍一时之辱,以图将来。
  臧洪坚决不答应。
  我可以放弃东武阳,却决不向袁绍投降,更不可能称臣。如果袁绍要杀我,我俯首就戮,大不了来世再报仇。
  陈容无奈,只得出城回复。
  他不敢提诏书的事,只说臧洪愿意弃城,只是不肯向袁绍投降。
  袁绍气得脸色发青,但反复权衡之后,他还是答应了。
  他实在拖不起。
  协议达成,陈容再次回城,与臧洪商量。
  臧洪向部下解释了原因,表示自己是奉诏罢兵,不是向袁绍投降。这个仇,将来还要报,只是暂时搁置而已。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更何况有天子诏书。
  将士们接受了臧洪的理由,礼送臧洪出城。
  臧洪带着家人,与陈容一起出城,在袁军的围观下挥泪而去。
  袁绍心情很不好,却无可奈何。
  他派兵进驻东武阳,很快就从降卒中听到了一个消息,臧洪之所以愿意罢兵,是因为有天子诏书。
  袁绍大吃一惊,派人叫来沮授。
  沮授很快就来了,而且不是一个人。
  一直没有露面的陈宫亮明了使者身份,拿出了象征朝廷的节。
  看到陈宫,看到陈宫手里的节,袁绍气得暴跳如雷。他指着沮授,厉声咆哮。
  “公与,你敢欺我?”
  沮授拱着手,垂着头,一言不发。
  陈宫准备多时,此时从容上前,拄着节,昂着挺胸地看着袁绍。
  “公与不告,非为臧子源,乃为明府。”
  一听到明府二字,袁绍火更大了,“呛啷”一声拔出腰间的思召剑,直指陈宫面门。“反复之辈,也敢在我面前摇唇鼓舌,以为我剑不利乎?”
  虽然早有准备,陈宫看着近在咫尺的长剑,还是吓出一身冷汗。
  但他无路可退。
  事情到了这一步,要么是向前一步,以竟全功。要么是后退一步,前功尽弃。
  “当年董卓欲行废立,明府亦曾如此放言,不可谓不慷慨。”陈宫叹了一口气,抬起眼皮,直视袁绍血红的双眼。“只可惜,明府未能坚持到底,不战而走,使董卓成其野心。朝廷播迁,天子颠沛,洛阳付之一炬,袁氏满门流血五尺,数百万人喋血沟壑。”
  袁绍被陈宫看得头眼发麻,底气顿时弱了三分。
  无数次午夜梦回,他也曾问自己,如果当初不是离开洛阳,而是和董卓对峙到底,结果又会如何?
  形势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一时的软弱,造成了今天的无穷烦恼。
  陈宫气势更盛。“是时也,明府屈就渤海,是臧子源说张孟卓兄弟,起义兵,举义旗,以明府为盟主,兴师数十万,迫使董卓西却。明府之所以成为关东盟主,乃臧子源之功也。”
  袁绍的脸有些发烫。
  董卓撤到长安,并非因为他率领的义军声势浩大,但陈宫这么说,他也不能否认。
  “想当时,曹操名微兵寡,是张孟卓兄弟支持,才得到厕身义军。如今曹操反目,杀张孟卓兄弟,屠灭其门,忘恩负义,天下共讨之。臧子源为故主复仇,义之所在,盟主不助其功,反遣大军围攻,着实令人齿冷。”
  陈宫深吸一口气,放低了音量。“公与不欲令盟主为天下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