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12章

汉道天下-第112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点点头。
  有荀攸这句话,他就放心了。
  诚如荀攸所言,就算休屠各有两万兵,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他们的战斗力还能超过李傕、郭汜不成?
  “公达,关于治胡,你可有高见?”
  荀攸露出一丝浅笑。“纵有高见,焉能出陛下之右?但能行仁政,施王道,汉人、羌胡,皆当襁负而至,概莫能外。只不过王道远,教化难,不得不权行霸道,以武征之。凉州三明先后主政,各有长短,陛下不妨参差用之,庶可不谬。”
  见荀攸不正面回答,刘协没有再问。
  驾驭荀攸这种人,不仅要有足够的诚意,还要有足够的实力。
  如果他理解不了荀攸的意思,就算他再诚退,荀攸也会弃他而去。
  “那朕再斟酌,不明之处,再向公达请教。”
  荀攸再拜,喝了已经变温的水,告辞出帐。
  刚出帐,他就遇到了大鸿胪杨彪。
  杨彪停住脚步,使了个眼色,将荀攸叫到一旁。“对休屠各,公达可有进谏?”
  荀攸摇摇头。“杨公所言甚好,我又何必再谏?”
  “当真?”
  “不敢有瞒。”荀攸一边说,一边打了个哈欠,随即一脸歉意地说道:“刚才贪杯,有些困倦,就不陪杨公了,容我告退。”
  杨彪无奈的挥了挥手,示意荀攸自便。
  他很想听听荀攸的意见,奈何荀攸不想和他说话,他也没办法。
  看着荀攸回帐,杨彪又想了一会儿,还是来到天子帐前,报名请进。
  刘协已经知道杨彪要来,随即请杨彪进帐,照例送上水,请杨彪入座。
  杨彪谢了恩,呷了一口水,还没来得及说话,刘协便道:“杨公如何看凉州三明?”
  杨彪微怔,随即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心中欣慰。
  天子要考虑不是平定匈奴叛乱这种具体的事,而且反思对待羌胡的政策,希望从长治久安的高度理解问题,这一点值得鼓励。
  杨彪迅速思索了一番,抚着胡须,缓缓说道:“凉州三明各有长短,成败得失也各有不同,难以一言概之。仓促之间,臣亦不能言明。不过,臣不妨以愚陋之见一二,呈于陛下面前,取舍唯陛下参详。”
  刘协忍不住笑了。
  作为老臣,杨彪能说得这么委婉,不逼着他接受意见,还真是不多见。
  至少与两个月前的杨彪不同。
  “请杨公直言当面。”
  ——
  赵温、张喜拱着手,站在大帐里,不时看一眼远处的御帐。
  杨彪已经进帐很久,一直没有出来,也不知道和天子说了些什么,又说得怎么样。
  “子柔,能成吗?”张喜轻轻跺着腿。
  帐门掀着,寒气不停地往里灌,即使大帐中央升着火,他也有点承受不住。
  赵温回头看看张喜,忽然笑了一声。“季礼,呼厨泉被你调教得不错,我自愧不如。要不你也教教李式吧,那竖子,我是真没办法了。”
  张喜被赵温夸了一句,心中得意,刚想吹嘘两句,一听赵温让他调教李式,立刻翻了脸。
  “不行。”
  “怎么不行?你能教好匈奴人,还能教不好李式一个西凉人?你是不是对凉州有偏见?”
  张喜瞪了赵温一眼。“你少来这一套。”想了想,又道:“李式成年了,恶习又太多,不如呼厨泉纯朴。你要是真觉得教不好,不如退还给天子,让他另请高明。”
  赵温咂咂嘴,半晌,叹了一口气。
  “是啊,年纪越大,习气越重,难以改正。李式如此,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张喜翻了个白眼,掀帐而出。
  “你哪儿去?”赵温伸手拽住张温。
  “回去睡觉,免得听你唠叨。”张喜甩开赵温的手。“你有这感悟,何不去和李式聊聊,与我这习气过重的老朽说话有何意思。”
  赵温哈哈一笑,正准备解释,忽然看到远处的御帐门口出现了一个人影,定睛一看,正是杨彪。
  “文先出来了。”
  张喜也看到了,转身回帐。“快点,快点,文先与陛下说了这么久,肯定有大事,无酒岂能成欢。”
  “你还没喝够?”赵温一边说,一边命人备酒。“就知道蹭我的酒喝,从来也不见你请客。”
  “我的早喝完了。”有酒喝,张喜的态度非常好,脸上堆满笑容。
  两人聊了好一会儿,杨彪才进帐,身后还跟着一脸无奈的杨修。
  赵温见状,笑道:“文先,你这是何苦,我们三个老朽闲聊,何必让德祖受罪?”
  杨彪一边卷袖子,一边狠狠瞪了杨修一眼。“长者言,智者谏,皆是传家之道。能兼听三长者论道,是他的福份,何来受罪之说?”
  杨修的脸颊抽搐了两下,连忙从赵温身边挤了过去。“父亲说得是。小子敢为二公行酒,恭听高论。”


第二百六十七章 谋事在人
  杨彪见驾时间虽久,只说了一件事,近百年来的安边之策。
  具体而言,就是凉州三明对待羌胡的不同手段。
  杨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赵温、张喜却一头雾水。
  见杨彪滔滔不绝,大有将与天子对话复述一遍的趋势,张喜忍不住打断了他。
  “文先是述而不作么?”
  杨彪说得正开心,被张喜打断,很是不爽。“有何可作?”
  “咦,文先不是去谏阻天子亲征的么?”张喜急了,手里的酒都洒了一半。“休屠各有十万众,陛下只有三千骑,如何能战?万一有所不讳,奈天下何?”
  杨彪瞥了张喜一眼。“季礼是长者,不知兵不厌诈。匈奴人的话,你也信?”
  张喜语塞,半晌又道:“万一是真的呢?”
  杨彪有点不耐烦了。“季礼,天子虽年少,却极聪慧,断不会以卵投石。且天子之前,我当先驱,探休屠各虚实。若果真不能战,我必以死相谏,不使天子犯险。”
  “那我就放心了。”张喜转怒为喜,一看手中酒杯,顿时心疼得直吸凉气。
  杨修忍不住说道:“父亲,陛下轻骑急行,日行百里,你如何能为先驱?且往返数千里,车马劳顿,恐非父亲所能承受。”
  杨彪点点头。“小子所言甚是,所以我已经请诏,以你为使者,出使休屠各。”
  “我?”杨修大惊失色。
  “你不愿意吗?”杨彪轻哼一声。
  杨修无奈,拱手施礼。“岂敢,岂敢。”
  赵温、张喜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笑了。
  他们现在总算明白杨彪为什么拖着杨修来听他们讨论政务,这是有备而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修的确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人选。文武兼备,随天子在华阴时,与各营将士混在一起,颇得人心。又年轻,骑得快马,来回跑一趟,肯定比杨彪轻松得多。
  至于杨彪有意为儿子创造立功的机会,那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了。
  他们的子弟都不在身边,想学也学不来。
  “那就好好听着。”杨彪缓了脸色。“陛下说,鉴往知来,并非为了臧否前贤,而是为了推详得失,为彻底解决边患积累经验。”
  他叹了一口气。“我虽曾任太尉,却对并凉事知之甚少,实在是惭愧啊。”
  赵温、张喜苦笑。
  杨彪这句话看似自责,其实劝他们不要自取其辱。
  他们想发表意见,但他们根本不了解并凉之事。连匈奴单于是怎么死的,休屠各又有多少实力都不清楚,有什么资格对天子的征伐发表意见?
  说来说去,无非是一些虚言罢了。
  除了惹得天子不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
  送走杨彪,刘协起身,在帐内来回转了两圈,一边活动身体,一边调整心情。
  一坐就是半天,真的很考虑耐性和身体。
  难怪勤政的皇帝大多不长命。
  与杨彪谈得很开心,但那个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如果摆平休屠各,光靠仁义道德肯定是不够的。
  想到荀攸的态度,刘协心里更是憋了一口气。
  我还就不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蔡琰放下笔,揉着手腕,看着如困兽一般的天子,心中不忍,却又无计可施。
  她知道天子在烦什么,在忍什么,她也很想帮天子,却无能为力。
  她读过很多史料,但那些史料中对休屠各的记载也很粗略,也于眼前的战事没什么帮助。
  刘协突然停住脚步,转身看着蔡琰。
  “令史,荀侍中是不是说过,凉州事当问凉州人?”
  蔡琰点点头,随即翻到刚才的记录。“的确有这一句。”
  “你觉得,他说的凉州人是谁?”
  蔡琰若有所思。“贾……侍中?”
  刘协的嘴上挑起一抹笑意,摇摇头。
  他开始也是这么想,觉得荀攸是希望他向贾诩问计。刚才突然意识到,荀攸也许不是这个意思。
  不管荀攸是不是这个意思,反正他找到了另外的解决方法。
  “不是贾侍中,那会是谁?”蔡琰突然眼睛一亮。“皇甫侍中?骁骑将军?”
  刘协忍不住笑出了声。果然,蔡琰的想法和他差不多,第一印象就是贾诩那样的智者,能想到皇甫郦、张杨等人,蔡琰的思路已经算是开阔了。
  但是还不够。
  “军中将士。”刘协说道:“军中将士有大半是凉州人,其中又有上千人曾经随董卓在北疆作战,他们多多少少会了解一些匈奴人的事。如果能将他们每个人知道的信息拼凑一起,或许能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陛下高明。”裴俊赞了一声,几乎要跳了起来。“若是有匈奴降卒,那就更好了。”
  刘协哈哈一笑,指指裴俊。
  这小子反应也很快,一下子把握住了关键。
  “去,传杨修进见,朕有任务要安排。”
  裴俊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蔡琰也很兴奋,笑靥如花。“陛下,荀侍中不愧是智者,鬼神莫测。”
  刘协摇摇头。“这不是鬼神莫测,这是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抓住了事情的根本,又跳出了自身的局限,方能不为眼前所困。”
  刘协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分析有道理。
  以荀攸的机敏,绝不会放着眼前的问题不解决,却让他千里迢迢的去请教贾诩。
  利用眼前的资源,从中梳理出需要的信息,才是荀攸真正想说的,或者想做的。
  当然,他也有必要和贾诩联系一下。如果贾诩劝说韩遂、马腾顺利,派出援兵,击败休屠各的机会就会成倍增加,而不是只凭他这三千骑奋力一搏。
  刘协将自己的意见对蔡琰一说,蔡琰深表赞同。
  刘协随即就坐,亲笔写了一封诏书,并让蔡琰润色一番。
  诏书刚刚写完,裴俊和杨修并肩走了进来。
  一进帐,杨修就说道:“陛下,这件事就交给臣吧,臣一定办好。”
  “怎么去这么久?”刘协疑惑地看着杨修,随即闻到了酒气。“又与将士聚饮了?”
  杨修与军中将士混得熟,隔三岔五地在一起喝酒。
  “没有。”杨修一脸无奈,一个字也不想多说。
  裴俊忍笑说道:“杨侍中被大鸿胪与司徒、司空洗耳了。”
  刘协、蔡琰闻言,同情地看了杨修一眼,放声大笑。
  被杨彪支配的感觉已经很不好了,还要加上赵温、张喜两个老臣,怪不得杨修生无可恋。


第二百六十八章 集思广益
  君臣四人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方案。
  如果不算刘协的心理年龄早已奔四,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
  杨修与军中将士比较熟。他首先提出,应该将咨询的范围确定为张杨率领的并州骑士和新降的凉州老兵。
  张杨曾随并州刺史丁原作战,对北疆的形势有直接的经验。他招募的并州骑士也大多是雁门、云中一带的人,对美稷一带的地形很熟悉。
  凉州老兵中有不少人曾随董卓在北疆作战,甚至有随段颎征战东羌的,对匈奴右部以及休屠各部有印象。张绣麾下的骑士中也有随张济在北地作战的,应该也能提供一些信息。
  时间紧迫,先找最有可能提供信息的人打听,可以提高效率。
  刘协觉得杨修的建议不错,便将这件事交给了他。
  他又提醒杨修,对休屠各的作战是以防万一。他不会主动去北地找休屠各。除非休屠各赶到美稷,双方才有接触的可能。
  当务之急还是美稷一带的地形。
  杨修心领神会,转身去了。
  刘协随即派人招骁骑将军张杨、羽林中郎将张绣问话。
  羽林营就在一旁,张绣来得最快。
  刘协刚开口说明情况,张绣就笑了,满脸的不屑。
  “陛下,匈奴人吹牛呢。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平叛,又怕陛下滞留美稷不走,故意夸大其事。”
  刘协不置可否,示意张绣说得仔细点。
  不是他不相信张绣,实在是张绣之前没表现出太多的战略、战术眼光来。在他眼中,张绣就是标准的有勇无谋,而且年轻气盛,一心想立功,甚至有点急功近利。
  年轻气盛是好事,但鲁莽冲动不是。
  冲动是魔鬼。
  张绣解释说,不管休屠各是不是真有十万众,但羌渠被杀肯定不是因为休屠各的实力强大。
  以匈奴人的德行,如果双方真的实力悬殊,美稷的单于庭早就被人犁过几遍了,何必等到羌渠?
  羌渠被杀,一方面是内部不和,比如与休屠各勾结的匈奴右部;二是随着汉人实力下降,匈奴人又不安份了,不想再听汉人的指挥。
  刘协能理解后一个原因,让张绣再解释一下匈奴人内部不和的事。
  张绣说道:“陛下觉得,是汉人百姓恨当官的,还是匈奴人恨那些大大小小的王?”
  刘协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汉人官逼民反是事实,匈奴人也有类似的情况?
  “嘿嘿。”张绣得意地笑了两声。“陛下,汉人百姓虽然苦,毕竟还有王法。遇到好官,还有替他们做主的可能。匈奴人都是奴隶,被人杀了,除了亲属,没人会替他们报仇的,说不定还有人顺手牵羊,分了他们的财产。”
  “有这样的事?”裴俊觉得不可思议,忍不住问了一句。
  刘协却没有问,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匈奴人实行的还是奴隶制。
  那些普通的匈奴人看似唱着歌儿放着羊,有事没事打个劫,实际上他们都是匈奴贵族的奴隶,没什么人身自由的。
  张绣更加得意,说起了自己的见闻。
  匈奴人迁入塞内定居,每年都能得到朝廷的赏赐,代价就是守边,以及出兵协助汉军作战。但朝廷的赏赐被贵人们分了,普通百姓分不到一点油水,守边及作战的责任却无法推脱。
  那些一直是放牧的还好一点,耕种的就麻烦了。
  牛羊可以带着走,田地不能带着走。出去时间长了,必然影响耕种,但他们该交给贵人的税却不能少。如果打了胜仗,分到战利品,还好一些。如果打了败仗,那就是倾家荡产。
  很不幸,这几年汉军出塞作战几乎没有胜绩。
  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普通百姓大多破产,二是匈奴贵人也觉得依附汉人不合算。再打下去,他们的损失太大,收获却非常有限。
  所以,匈奴贵人对一心依附汉人的羌渠很不满意,勾结休屠各,偷袭美稷,杀了羌渠。
  张绣正说着,张杨也赶来了。听了张绣的解释,张杨表示赞同。
  大体是事实。
  刘协心里有了底。
  他又问张杨道:“美稷大概有多少匈奴人?”
  “三四万户,最多不超过五万户。”张杨说道:“臣以为,与其担心他们与休屠各联手,不如防着鲜卑人扰边。虽说檀石槐死后,鲜卑人大不如前,还是比匈奴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