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06章

汉道天下-第106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茂登上山岗,极目远眺。
  天地之间,灰蒙蒙的一片,看不到一点绿色。
  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希望。
  和一心想恢复太尉掌兵旧制的其他大臣不同,他觉得天子掌兵才是正途,至少目前如此。
  只有兵权掌握在天子手中,不用担心有人拥兵作乱,天子才能尽可能地扩充武备。
  乱世争雄,只有强大的武力才能荡平天下,中兴大汉。
  当年光武皇帝中兴大汉,靠的也是武力,而不仅仅是文章。
  关东人才虽多,但能掌兵的却屈指可数。将来能佐天子征战天下的,必然是更尚武的并凉人。
  天子对贾诩的器重就是最明显不过的征兆。
  如果大汉能再次中兴,功臣中必以并凉州为主。
  所以,这次天子此次征讨匈奴能否顺利,不仅关系到天子个人的威信能否确立,也关系到并凉人的前程,当然也包括闻喜裴氏的前程。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必须全力以赴。


第二百五十二章 人无完人
  因为有人接待,刘协多赶了一会儿路,日落之后到达裴氏庄园。
  裴茂已经准备好了庭院和营地。公卿们进驻庄园,将士们扎营。
  在河东腹地行军,不用担心有敌袭,裴茂又选择了易守难攻的鸣条岗下为营地,有岗可依,有水可用,工作量最大的营栅可以免了,直接立起帐篷就行。
  有公卿随行,刘协只能住到庄园里。
  他要是住在军帐里,没有一个公卿敢住在裴氏庄园中,裴茂就白忙了。
  比起刘协见过的卫氏庄园,裴氏庄园要小得多。
  但裴氏的家族渊源却非外来户卫氏可比。
  自裴氏先祖后子鍼奔晋,被晋平公安置在裴中,裴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七百多年。
  刘协也是由裴茂陪着四处转了转,听裴茂说了一些故事,才知道裴氏的祖辈可以追溯到这么远。
  至于是真是假,那就只有裴茂自己知道了。
  杨修就很不以为然,问一起陪同的裴俊道:“史书记载,后子鍼后来不是返回秦国了么,怎么在闻喜还有后裔?莫不是庶子?”
  裴俊当时就急了,像只小公鸡似的瞪起了眼睛,要和杨修吵一架。
  裴茂拦住了裴俊,不紧不慢地说道:“嫡子也罢,庶子也罢,拘泥于血脉乃俗人所见。真正的圣贤乃是开门立户,荫泽子孙的始祖,而不是以血脉为荣。就以弘农杨氏而言,谁在乎赤泉侯是嫡子还是庶子?”
  杨修讪讪地打了个哈哈,没再接裴茂的话题。
  这个问题不是不能争,而是不能在天子面前争。
  以嫡庶论,天子就是庶子,他的生母王美人从来没有被先帝封为皇后。
  刘协也不想讨论这个话题,问起了裴茂的父亲裴晔。
  裴茂人到中年,却成了家主,可见裴晔去世很早。
  裴茂说,他的生父裴晔死于并州刺史任上,死于一次鲜卑人入侵。
  刘协迟疑了片刻,没有再问。
  他最近随蔡琰读史书,虽说并不连贯,却比较关注最近最近二三十年的大事,尤其是并州事务。
  但他没听过裴晔的名字。
  按理说,裴晔作为并州刺史死于任上,又是因为鲜卑人的入侵,官方记录中多少应该记一笔,不可能一点痕迹也没有。
  刘协决定回头问问蔡琰再作计较。
  万一裴茂想混水摸鱼,他不经查证,便接受了裴茂的说法,甚至再留下什么御笔之类的,岂不成了任人欺瞒的二傻子。
  ——
  裴氏庄园规模不大,刘协转了一会儿就结束了。
  回到住处,裴俊还像斗鸡似的看杨修不顺眼,一副不辩个明白不罢休的模样。被裴茂喝斥了一句,这才怂了,闷闷了退到一旁。
  “臣管教不严,死罪,死罪。”裴茂尴尬地请罪。
  刘协哈哈一笑,没往心里去。
  汉代有点像华夏文明的青少年时期,多少还有些朝气,没那么多奴性。面对天子,大臣们都经常甩脸子,当面硬刚,更何况是同僚之间。
  裴俊幼稚,杨修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人家做客,还嘴欠揭人短,换了谁都想揍他。
  “可惜文行没来,否则或许能和他打一架。”
  裴茂笑了两声,这事就算过去了。
  他根本不在乎杨修。只要天子不介意,他倒愿意让杨修吃点苦头。
  看着天色不早,裴茂请示了明天上午的安排,便施礼告退。
  刘协让裴俊也随裴茂去内宅,见见他的母亲。
  入仕之后,他有半个多月没回家了。这可能是他出生以来离母亲最久的时间。
  裴茂千恩万谢,带着裴俊走了。
  杨修掩上门,悻悻地哼了一声,这才拱手向天子请罪。
  “臣失言,请陛下治罪。”
  刘协靠了案边,拿起一卷书,瞅了杨修一眼。“你这嘴是够欠的。”
  “是,是,陛下教训得是。”杨修抬起手,在自己嘴巴上轻轻拍了拍,声音还不如亲嘴响亮。
  “在后将军营里一呼百应,威风八面。现在到了朕身边,处处小心。委屈吧?”
  “不委屈。”杨修应声说道:“臣知道陛下是为了臣好,只是臣实在看不过他父子处处邀功的嘴脸,忍不住说了一句。”
  刘协不置可否的哼了一声。“不管裴氏是否为后子鍼之后,尚书令的那句话却是有理。祖宗血脉高贵固然可喜,却不得是骄傲的本钱,以功德立门户的始祖才是真正的圣贤。若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是承蔽祖先荫德,纵不是不孝子孙,也不过庸人一个。”
  “陛下说得是,所以臣觉得赤泉侯比什么后子鍼强多了。臣愿效赤泉侯追随高皇帝故事,追随陛下,再建新功,光耀门楣。”
  刘协瞥了杨修一眼,见他一脸严肃,一时也搞不清他是真的假的。
  “赶了一天路,你也累了,早点去休息吧。”
  “唯。”杨修躬身施礼,退了出去,顺手带上了门。
  刘协独坐了一会儿,手里拿着书,却什么也没看进去。
  他回想着裴茂这几天的表现,觉得杨修说得有理,裴茂的确表现得太积极了,甚至是露骨。
  尤其是裴潜的去留,明显不是出于裴潜本人的想法,而是裴茂的要求。
  可能是裴茂悟到了技术的重要性,想把铁官掌握在手中。
  如果真是这样,那裴茂的眼光也算独到了。
  裴氏能在魏晋之间崛起,他功不可没。
  裴氏能从汉末崛起,直到五代,威风了几百年,也许正得益于这种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并非单纯的崇尚德行或者门户。
  人无完人,功利心重,积极主动,吃相就未免难看。
  由此发散开去,关陇集团能成为隋唐帝国的建立者,或许正是这种积极的事功主义的胜利,而崇尚清谈的江左名族最终却只剩下一片六朝烟云。
  刘协一个人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有理,很可能这才是真相。
  他进一步想,如果荀彧也能这么务实就好了。
  如果认识不到技术的重要性,没有生产力的进步,王道就是空中楼阁、沙上堡垒。
  路漫漫其修远兮,你要上下而求索。
  刘协默默地祝福了荀彧几句,放下心思,重新拿起书。


第二百五十三章 老臣赤心
  杨彪掀帐而入,司徒赵温诧异地抬起头,敏捷地将一只小酒壶藏进了袖子里。
  杨彪瞥了他一眼,忍俊不禁,扬扬手里的小酒壶。
  “放心,不分你的。”
  赵温自失一笑,将小酒壶取了出来。“不意河东竟有此酒,哈哈。”
  杨彪入座,又从怀里取出一只布包,摊在赵温面前。“我要不像你,有好物一定会分享。喏,虎贲侍郎猎的野物,分了我儿德祖一条兔腿。”
  赵温又惊又喜,放下小酒壶,卷起袖子,伸手撕下一条肉塞进嘴里,大嚼起来。
  裴家的晚餐也准备了肉,但数量太少,只有象征意义,不解馋。
  即使裴家小有资产,供应几万大军也捉襟见肘。可能裴茂也觉得不好意思,事后偷偷地给公卿大臣送了些特产,他们手里的小酒壶就是其一。
  “文先,你有个好儿子。”赵温一边吃一边说道:“能和虎贲侍郎们混得熟稔,颇有不易。”
  “有何不易?”杨彪不以为然。“坦然相待,莫以势凌人,莫虚应故事,即可。”
  赵温瞅瞅杨彪,伸手将整条兔腿都抓了过去。“既然如此,那这兔腿就归我了,你明天再去要。”
  “你……”杨彪愤怒地敲着案,连声说道:“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岂不知君子固穷……唉,你别独吞啊,分我一点。”
  赵温大笑,用兔腿指点着杨彪。“伪哉,伪哉,焉敢称君子。”
  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老臣你拉我扯,笑作一团。
  “你们在说什么?”司空张喜推帐而入,一眼看到了赵温手中的兔肉,顿时大怒。“好啊,赵子柔,杨文先,有肉吃也不叫我。”
  “不敢叫你。”赵温将所剩不多的兔腿递了过去。“你们关东人都是谦谦君子,不像我们关西人、巴蜀人,野性未除,与蛮夷无异。”
  张喜瞪了赵温一眼,接过免腿,小心翼翼地撕下一条肉,放入口中,连连点头。
  “香,香。”他又叹了一口气,摇摇头。“不经陈蔡,焉知圣人?之前能恪守礼义,并非我能固穷,而是别无选择。如今情势稍缓,这贪鄙之心啊,就像是喉咙里的酒虫,不停地往外跑。”
  赵温、杨彪也叹了一口气。
  张喜的话,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伴驾数年,苦是真的苦,危险也是真的危险,但大家都能凭一口气守住臣节,没几个人叫苦叫累。如今形势缓解了,也能吃饱饭了,却觉得天子有些苛刻。
  天子有了钱粮,不先发放公卿大臣,却先犒赏将士,让很多人心生不满。
  虽然没人宣诸于口,心里的怨气却能感觉得到。
  张喜也是守礼之人,只有在他们面前,才会发几句牢骚。
  “是啊,我们都做不成圣人。”赵温翘起尾指,剔着牙。“但天子能。”
  杨彪、张喜不约而同的看着赵温。“子柔,何出此言?”
  “你我十五六岁时,能有天子这般胸襟与气度么?”赵温扫了杨彪、张喜一眼。“大丈夫雄飞固不易,雌伏更难。你们应该都听父兄说过先帝当时吧,可有这气度?”
  杨彪和张喜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熹平年间,杨彪的父亲杨赐、张喜的兄长张济与太尉刘宽一起,教授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先帝。先帝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胸襟、气度都不足,又无主见,极易被人激怒。
  后来的党锢之祸,就是宦官曹节诱导先帝所致。
  如果先帝处于今日之境遇,士孙瑞难逃杀身之祸,河东大族也会被杀得血流成河,最后会闹成什么局面,真的不好说。
  相比之下,天子简直稳重得不像人,至少不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天佑大汉。”杨彪举起手中的小酒壶。
  “天佑大汉。”赵温、张喜也举起了小酒壶,与杨彪轻碰,一起抿了一口酒,相视而笑。
  三人发了一会儿感慨,又说起了招抚白波军的事。
  天子发布军屯诏书,就是针对白波军的。
  普通百姓未必愿意参加军屯,他们生活还能过得去,没必要非从军。天子之前以赵青父子为榜样,号召百姓献粮,最后也只有千余户,远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但白波军会非常欢迎这道诏书。
  如果能下山定居,拥有更肥沃的土地,不必躲在山上,他们的生活会有明显的改善。
  至于从军作战,他们本来也没闲着。
  “文先,你说,天子将来是否会将此策推行天下?”张喜呷了一小口酒,看似随意地问道。
  杨彪看看张喜,嘴角微撇。“你是担心你家的千亩良田吧。”
  “你不担心?”张喜反唇相讥。
  “我家没那么多地。”杨彪淡淡地说道。
  张喜欲言又止,脸上有点挂不住。
  弘农杨氏虽是四世三公,可是与另一个四世三公却不太一样。杨氏恪守德行,不趋利避害,既不贪财,也没有买地的兴趣,连俸禄以外的馈赠都不接受。
  杨震暗室拒金,留下四知佳话。其后世子孙虽然未必都能如此,总体而言,不失清白之名。
  相比之下,张氏就有点俗了。
  “放心吧,就算是平定天下,天子也用不了百万兵。”杨彪缓了口气,免得和张喜吵起来。“只要并凉、关中稳定,在关东推行军屯的可能性不大。”
  赵温表示赞同,又补了一句。“只要关东士大夫能体恤天子心意,不要贪得无厌,让百姓无以谋生,再闹出黄巾之乱就行了。”
  张喜的脸色刚刚缓和一点,又被赵温这一句激得恼羞成怒。
  “你们这是何意?难不成黄巾之乱竟是我关东士大夫逼出来的不成?”
  杨彪、赵温默契地垂下了眼皮,装没听见。
  张喜也觉得无趣,甩甩袖子,转身就走。走了一半,又折了回来,将案上剩下的兔腿抢走了。
  “这个张季礼……”杨彪无语。
  “算了,算了。”赵温劝道:“他也没其他恶习,就是喜欢喝两口。有酒无肉,的确寡淡。”
  “臭毛病。”杨彪悻悻地说道:“就这么一条兔腿,他拿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以《太史公书》下酒。”赵温扬扬眉,转身拿出一卷书,放在案上。“听说天子最近在读《太史公书》。你猜猜,天子都从《太史公书》里读到了什么?”
  杨彪不屑一顾。“这还要读?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你想听哪一篇,我背给你听。”


第二百五十四章 古今之变
  “死背书有何用?”赵温嘴角挑起。“既然你这么熟,那你说说,何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
  杨彪的目光中露出几分惊讶。“难不成你悟到了?”
  赵温得意地笑笑。“虽不中,亦不远矣。”
  杨彪顿时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赵温勾勾手指。“拿来。”
  杨彪一脸茫然,眼中却露出一丝笑意。
  赵温突然伸手,一把抓住杨彪的袖子,从中掏出一个布包,冷笑一声。
  “你瞒得过张季礼,还能瞒得过我?”
  杨彪抚掌大笑,笑了两声,又掩口收声。“莫声张,又引得他来,我们又吃不痛快。”
  两人相视窃笑,花白的眉眼中带着孩童般的得意。
  虽是同僚,他们俩谈得来些,与张喜经常话不投机。
  “说说,你有何心得。”杨彪催促道。
  “夫子何以称圣?”赵温问道。
  杨彪想了想,引了一句不久之前天子刚说过的话。“为天地立心,继往圣之绝学。”
  赵温点点头。“诚然,若非夫子有教无类,授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焉有今日之郁郁乎文哉?陛下欲使天下生民皆能读书,正是循先贤故事,更进一步。”
  杨彪眉头微皱。“可能吗?”
  “文先何不先问当与不当?”赵温反问道:“还是说,文先觉得庶民天生下愚,不可教导。”
  杨彪瞪了赵温一眼。“我杨氏历代教授,论弟子,比你赵氏多上百倍。”
  赵温不怒反笑。“纵使百倍,又能几万人?大汉户口最盛时,有千万户,六千万口,读过书的人有几成?”
  杨彪吁了一口气。“人人都能读书,固然是好,但麻烦也不少。子柔,你是司徒,掌天下民事多年,精于政务,可不能像那些书生一般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太学三万生员就已经让人头疼了,若是人人读书……”
  杨彪摇摇头,不敢再往下说。
  赵温盯着杨彪,不紧不慢地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