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01章

汉道天下-第101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问题。”徐晃依旧云淡风轻的说道。
  “那你就挑一营出来,赶往轵关,春耕结束后再回来。”
  徐晃诧异地看了刘协一眼,躬身领命。“敢问陛下,何时起程?”
  “后天。”刘协说道:“除夕以前,赶到箕关。”
  “唯。”


第二百四十章 为君不易
  箕关在太行第一陉——轵关陉中,是河东、河内的界关,兵家必争之地。
  刘协任命董昭为河内太守,但他并不清楚董昭是否可信,更不知道董昭能否守住河内。将箕关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守卫河东的必然选择。
  而徐晃是他目前唯一能放心的将领。
  其他人不是能力不足,就是想法太多,或者兼而有之。
  徐晃去了箕关,卫尉营的训练不能停。
  董承虽然能力有限,但卫尉营的将校有一半是他的旧部。曾与刘协一起商讨战法,迎战郭汜,算是第一批天子门生。经过大半个月的训练,他们熟悉了训练办法,缺了徐晃也没关系。
  即使如此,刘协还是决定将行宫搬到城外的大营里来,亲自负责。
  城里住得太憋屈,不如军中畅快。
  刘协命人通知光禄勋邓泉移营。
  不管他在哪儿,光禄勋及麾下的虎贲、羽林是必须跟着的。
  接到消息后,虎贲中郎将宋果意识到不妙。派人一问,才知道宋都受了天子冷落,哭着回城去了。
  宋果慌了手脚,急急忙忙赶到北军大营,向士孙瑞问计。
  士孙瑞也很无奈。
  他知道天子会很反感这种事,却没想到反应来得这么快。
  但他也无计可施。
  后宫的事,不是他能够干涉的,管得越多,天子越生气。
  他劝宋果不要紧张,天子只是冷落宋都,并没有处置她,应该只是警告一下。至于宋都,当引以为戒,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宋果忐忑不安,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匆匆去了。
  士孙瑞坐在大帐中,心情复杂。
  ——
  吃晚饭的时候,董宛赶来了。
  宋都哭着回城,皇后伏寿又接到天子移营的消息,这件事很快就在几个女人们之间传开了。
  “宋贵人很后悔,一直在哭。”董宛凑到刘协身边,神情紧张。“陛下,你会把她打入掖庭吗?”
  “哪来的掖庭?”刘协哭笑不得。
  董承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连忙将董宛扯到一旁,训斥了几句。
  董宛也不敢反驳,缩缩脖子,悄悄地溜了。
  “陛下,宋贵人年少,偶有失言,也是难免的事。还请陛下施以惩戒即可,不要与她一般见识。”董承恳切的说道:“宫里的事,大多如此。与皇室结亲,谋的就是家族的前程,明德皇后那样的贤德女圣人百年难得一见。如今又是用人之际,陛下还是宽容些为好。”
  刘协眉心微蹙。“阿舅,朕只是略示惩戒而已。”
  “是,是。”董承讪讪地笑着。“臣……只是……只是……”
  刘协心中不忍,摆摆手。“朕知道阿舅是好意提醒,并无怪罪阿舅的意思。”
  董承一声长叹。“陛下仁义,臣是知道的。只是想起当年太皇太后与何太后不和,令先帝左右为难的情景。当时觉得仇深似海,不共戴天,现在想想,着实无趣。如今黄泉路上,她们……”
  董承说了一半,又觉得失言,窘得面红耳赤。
  刘协暗自叹了一口气,说不上是什么感觉。
  董承不是一个精明的人,跟他在一起说话不用费那么多脑细胞,比较轻松。
  可是这人……是真的不会说话啊。
  董太皇太后与何太后不和,那是简单的婆媳关系吗?
  那是关系到皇权传承的大事。
  亏得是自家人,不计较。若是在朝堂上说这样的话,绝对会被人笑死。
  摊上这么一个无能的亲戚,难怪先帝会英年早逝。
  ——
  回到御帐,刘协一眼看到了一身素衣,跪在帐中的皇后伏寿,不禁微怔。
  “皇后这是何意?”
  伏寿款款一拜。“臣妾受命管理后宫,教训不当,辜负陛下信任,请陛下治罪。”
  刘协上下打量了伏寿两眼,在案后坐了下来。
  伏寿这是什么意思?
  她一向不参与到这些事情,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今天突然为宋都出头,这是她自己的意思,还是受人所托?
  不过理由倒也很充足,挑不出毛病。
  “皇后,起来吧。这也不是你的错。”刘协心很累,不想再为这件事纠缠下去。
  说到底,还是自己口风不紧,以后注意就是了。
  “陛下怜惜臣妾,但臣妾却不敢自恕。关东、关西,冲突已久,宋氏本非逞强之人,若因小事受罚,必然会有非议。臣妾受点皮肉之苦没关系,若是因此在君臣之间生了误会,臣妾承担不起。”
  刘协心中微动,有点明白了伏寿的意思。
  这件事很容易被人引申为关东、关西的对立。
  扶风宋氏与皇室的渊源甚久,但宋氏不是争强好胜之人,相反倒是受了不少委屈。
  先帝的宋皇后被中常侍王甫等人诬告,自致暴室而死,连先帝都觉得很愧疚,梦见桓帝发怒。
  这样的人家,说她们争权夺利,根本不会有人相信,反倒会觉得又是被人构陷。
  身为关东人的伏寿父女难逃怀疑。
  再稍微推演一下,就成了关东人对关西人的压制。
  伏寿主动请罪,与其说是为宋都说情,不如说是自清。
  麻烦,真是麻烦。
  刘协越想越烦,招手让伏寿起来。“行了,这件事到此为止吧。该怎么处置,你就怎么处置。”
  “唯。”伏寿起身,偷偷看了一眼刘协的脸色。“依律,宋贵人是初犯,轻则罚俸,重则廷杖,陛下是希望臣妾轻罚,还是重罚?”
  刘协哭笑不得。
  罚俸?现在朝廷穷得丁当响,根本没有俸禄好不好。
  廷杖?估计打完,皮都不带破的,还不如不打。
  “罚她抄书。”刘协没好气的说道:“抄三遍《女诫》,再抄三遍《列女传》,要手抄,不准代笔。”
  “唯。”伏寿走到刘协身后,握起拳头,为刘协捶背。“陛下,都是臣妾管教不严。你若是实在气不过,就连臣妾一起罚吧,千万别气坏了身体。”
  刘协也觉得很委屈。
  说起来,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可是他还什么都没说呢,大臣、皇后就各种进谏。若是不答应,只怕将来免不了昏君之名。
  怪不得孝桓帝、孝灵帝会英年早逝,估计都是被憋屈死的。
  这地方不能待了,早点出征。
  他宁可与匈奴人拼命,也不愿意再过这种糟心的日子。


第二百四十一章 见机而作
  腊日如小年,当设乐大会。
  这也是刘协能自己做主的第一个腊日,虽然捉襟见肘,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也要准备一次宴会,与臣民同乐。
  主持礼仪的太常王绛请刘协回城,希望刘协回城过节。
  城里虽然局促,毕竟有厅有堂,各种案几坐具也方便。公卿都在左右,大家都方便。
  换作以前,不用王绛说,刘协也会这么做。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
  可是现在,他的想法有所不同。
  太随和了,会惯坏他们,忘了君臣尊卑,乱了主次。
  “在军营里过节。”刘协说,没有一个字解释。
  王绛只能照办。
  司徒赵温、司空张喜接到通知,才意识到一个问题。
  天子再圣明,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
  他也是有脾气的。
  赵温、张喜商量着要搬到城外的军营里,与天子同甘共苦,却被荀彧劝阻了。
  你们这么做,有胁迫天子的嫌疑,会激起天子更大的反抗,弄巧成拙。
  赵温也很为难。总不能天子住军营,我们在城里住大屋吧?
  荀彧说,这简单,这不是腊日到了么,你们以过节的名义,出城与天子同住军营。没几天就是新年,一系列的仪礼走完,要到正月末,到时候天子应该气也消了。
  赵温等人觉得有理,答应了。
  腊日上午,赵温、张喜就出了城,来到大营。
  刘协不在营里,他在外面演练骑兵奔袭。
  光禄勋邓泉、少府田芬在营里,接待了赵温等人。
  羽林骑跟着刘协出去了,营里只有千余虎贲,在宋果的率领下演练仪仗阵型。
  新年将至,各种典礼都需要虎贲做仪仗,必须提前熟悉。
  赵温、张喜站着看了一会,突然反应过来,问邓泉道:“陛下这些一直如此?”
  邓泉也没多想,点头表示肯定。
  “陛下没带着虎贲演练过?”
  “不仅是光禄勋营,北军也是如此,参加演练的只有骑兵。”
  赵温和张喜互相看了一眼,脸色微变。
  他们住在城里,只知道天子在练兵,却不知道天子只练骑兵。
  看来天子以三千骑平定匈奴叛乱,而且要亲征的计划从来没有改变,一直在做准备,只是没和他们商量而已。
  “你知道天子准备率骑兵亲征匈奴吗?”赵温问邓泉道。
  邓泉愣了半晌,这才反应过来,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他这个光禄勋太失职了,根本不知道天子在想什么。
  “惭愧,惭愧。”邓泉无地自容,忍不住落了泪。
  跟着天子奔波数载,尝尽千辛万苦,最后却落得这般田地,成了一无所知的旁观者。
  赵温、张喜心有戚戚,三人相对叹息。
  不一会儿,大鸿胪杨彪赶来了,身后跟着呼厨泉。
  见赵温三人相对无言,杨彪不解地问了一句。虽然他现在不是太尉,只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赵温、张喜却还是将他当作知己,将天子这些天的举动一五一十的说了。
  只是呼厨泉在侧,他们没有提反对天子出征的事。
  杨彪眉头一皱,毫不客气地说道:“天子有所不妥,我等直言进谏便是,何故做小儿女态。君荣还没来?赶紧派人去请。”
  邓泉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人去北军大营请士孙瑞。
  杨彪转身对呼厨泉说道:“单于,你可听到了?”
  呼厨泉神情窘迫,连忙拱手施礼。“听到了,听到了。大汉天恩,永不敢忘。”
  “依你之见,三千铁骑,可以平定叛乱吗?”
  呼厨泉想了想。“若是各个击破,驱逐出塞,当绰绰有余。出塞追击,斩草除根,可能有些不足。”
  杨彪扬扬眉,冲着张喜笑了笑。
  “季礼教导有方,单于进退有礼,若是戴上武冠,换上华服,与我汉臣无异。再教导几年,金日磾后继有人。”
  张喜的脸色原本就不好,一听这话,更是直接甩了脸。
  “还是文先擅于教化,大鸿胪实至名归。”
  为了教导呼厨泉这些礼节,他可花了不少心思,险些被气得暴毙。
  更让他不爽的是杨彪在后将军杨定营开讲。
  身为同僚,大家应该共进退,一声招呼不打,突然变卦,太不够意思了。
  赵温见状,连忙打圆场,顺带着批评了杨彪几句。
  他对杨彪的做法也不满。
  杨彪不以为然,扬扬手。“你们啊,应该到后将军营里走一走,看一看,而不是坐在府中埋怨。我倒是觉得天子所言有理,教化虽难,为之则易。若能化四夷为华夏,纵使需要百年,也是值得的。”
  他转身对呼厨泉说道:“单于愿意吗?”
  呼厨泉满脸带笑。“求之不得,求之不得。说起来,我匈奴与鲜卑、乌桓大不相同。我们是汉家公主的后裔,汉家外甥。身列朝廷,为汉守藩,是世世代代的期望。”
  赵温、张喜互相看看,将信将疑。
  “当真如此?”赵温低声问张喜。
  张喜摇摇头。“不知道。”他虽教呼厨泉礼仪,却没怎么关心呼厨泉想什么。
  杨彪哈哈大笑,趁机批评了赵温、张喜几句。
  他原本也是和赵温、张喜一样的看法,可是这两天与呼厨泉多有接触,态度有了一些变化。
  匈奴人以汉家外甥自居是客气话,但匈奴人想成为大汉藩国却是事实。
  如今的匈奴已经不是以前的匈奴。草原已经被鲜卑人占据了,匈奴人大部分迁入塞内,半耕半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定居,稳定就成了第一需求。
  最典型的变化就是由兄弟相继变成了父子相继。
  匈奴人的单于之位原本是在兄弟之间传递,但兄弟之间传递容易引起分歧,最后往往付诸武力解决,内讧此起彼伏。相比之下,父子相传名份确定,也更符合人情。
  但新旧制度变革之间,难免会有冲突。羌渠被杀,依附汉朝只是原因之一,他有意将单于之位传给儿子于扶罗,而不是其他的兄弟,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今于扶罗病死,呼厨泉继位,孤立无援,无家可归。如果能成为大汉藩国,接受大汉的册封和保护,不仅可以重回美稷,父子相传的制度也能得以确立,单于之位就可以永远留在他这一支。
  对呼厨泉来说,这显然是利大于弊的选择,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赵温、张喜都是人老成精的大臣,不用杨彪说得太明白,几句话一点,他们就意识到一点。
  教化匈奴看起来是天子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现实需求。
  正如杨定营中的将士一样。不是他们不想读书,不想成为彬彬之士,而是没有条件读书。
  换句话说,不是天子一厢情愿,而是他们反应迟钝,没意识到教化四夷的机会就在眼前。


第二百四十二章 深谋远虑
  儒家重德教,以修德来远为最高境界。
  上致天子尧舜,下教百姓谨身,是读书人最理想的成就。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上可称名臣,下不失循吏,青史留名。
  只是很可惜,能坚持理想的人不多。大部分人入仕前壮志豪情,进入仕途后就渐渐偏离了初心,只在乎自己的私利,只想着荣华富贵,官至公卿。
  至于理想,化作夜深人静时的一声叹息。
  当然,大部分人不会认为是自己丧失了初心,只会说人心不古,王道难行。
  赵温、张喜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
  突然看到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摆在眼前,他们自然动心。
  张喜利用师傅之便,向呼厨泉打听起了匈奴人的事。
  过了一会儿,士孙瑞等人也来了,加入了聊天群。
  没过一会儿,宗正刘艾、廷尉宣播等人陆续到达,气氛更加热烈。
  实然被这么多大臣围着,呼厨泉受宠若惊,紧张得一头汗,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杨彪将士孙瑞拉到一旁,问起了天子练兵的事。
  士孙瑞悄悄地将宋都泄露禁中语,惹得天子发怒的事说了一遍,连声叹息。
  杨彪点头赞同。
  费了那么多心思,总算将阉竖清除掉,又难得天子有意将大权归还外朝,不能节外生枝。
  之所以立伏寿为皇后,不就是看中了伏完没有野心么。
  后宫干政,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阉竖坐大。遇到明君还好一点,遇到孝桓、孝灵那样的昏君,阉竖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天下必乱。
  “天子可曾处置宋贵人?”
  “蒙皇后求情,罚抄《列女传》《妇诫》各三通。”
  杨彪眼神微闪,险些失笑。
  抄书这个处罚的确有点孩子气。
  “君荣,天子圣明仁厚,倒是你我……”杨彪抚着胡须,叹了一口气。“你若是击破卫、范,何至于此?治国当德刑兼备,叛乱而不诛,只会助长某些人的野心。你看看他们,侵吞户口、耕地,囤积居奇,坐视朝廷缺衣少食,简直是可恶之极。”
  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