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他不想多带人,而是力不从心。
既没有足够的军械,也没有足够的粮食。
三千骑是以战养战能够承担的合理范围。
超过三千,仅靠战利品无法满足消耗,只能从后方运输,而这是朝廷目前无法承受的负担。
张绣、张杨都是骑兵行家,王服等人稍逊一筹。经过这些天的练习,进步也非常明显。独当一面或许不足,跟随大军行动却没什么问题。
今天演练的长途奔袭。
考虑到汉军铁骑与匈奴轻骑的军械、训练差别,正面迎战匈奴骑兵并不是什么难事。真正的困难在于追击,在运动中消灭对手,急行军、奔袭之类的战术动作就成了最重要的训练内容。
刘协一到,演习随即开始。
五千骑分成十队,每队五百骑,两两呼应,在快速行军中完成通讯、变速、冲击等科目。
这些都是刘协与张绣、张杨以及很多将士商议后拟定的方案,尽可能的模拟实战。
看到刘协要与骑士们一起急行军,宋都打了退堂鼓。
以她的骑术,以骑代步还行,连续几十里的急行军,她承受不起。
刘协也没有勉强她,让他去光禄勋营待着,等他回来。
宋都正中下怀,欢欢喜喜的去了。
刘协策马追上队伍,跟着跑了一阵,忽然意识到宋都今天跟来恐怕不是为了观看演习,而是别有用心。稍一思索,他就猜到了宋都的目的,心里说不出的别扭。
他一直把宋都、伏寿等人当成了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却忘了她们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长大。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样的事,她们的经验未必比不如他。
以后还是要慎言,枕边人也未必可靠。
每个人背后都站着一群人。
——
见到宋都,正在练兵的宋果很意外。
听宋都说完天子对宋泓的安排,宋果更加意外。
怪不得天子最近对骑兵训练如此上心,原来竟有这样的安排。不仅征讨匈奴势在必行,而且打算只带三千骑兵,不带步卒。
宋果不敢怠慢,将练兵的事交给副将,自己赶到卫尉营。
士孙瑞正与魏杰、沮俊检讨练兵的成果,见宋果匆匆赶来,多少有些不解。
宋果说明来意。
魏杰也是扶风乡党,沮俊则与士孙瑞、魏杰共进退,没什么好隐瞒的。
士孙瑞听完,抚着胡须,半晌没有说话。
魏杰、沮俊也大感惊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天子这么做,究竟是出于对士孙瑞之前行事的反感,还是有不得已的原因,谁也说不清楚。从种种迹象来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天子降了士孙瑞的官职,但这件事还没有过去,甚至可能永远过不去。
士孙瑞示意魏杰、沮俊继续商议,他送宋果出了大帐。
“是贵人送来的消息吗?”士孙瑞问道。
“是的。”宋果点头说道。在魏杰、沮俊面前时,他没有提宋都。“贵人随天子出城,现在就在我的营中。”
“你回去告诉贵人,下不为例。”士孙瑞严肃地说道:“否则我第一个弹劾她。”
宋果大惊。“士孙君?”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制度。宫闱交通外朝大臣,更是大忌。”士孙瑞横眉怒目,声色俱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二百三十八章 曲线救国
宋果大惊失色,手足无措。
他没想到士孙瑞会是这样的反应,而且如此激烈。
“君荣……”
士孙瑞抬起手,打断了宋果。“费了那么多心思才清除阉竖这个毒瘤,绝不能让他们死灰复燃。”
士孙瑞叹了一口气。“我个人的得失无足轻重。陛下有意归权外朝,这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绝不能因为一时疏忽而错过。”
宋果面红耳赤。“君荣,这可不是为了我宋氏,而是为了整个关中……”
“陛下既然要解决凉州之患,关中自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你我尽力辅佐天子即可,不必考虑太多。”士孙瑞看向远处,眼神中有些落寞。“我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还能征战几天?平定天下,终究还是要看他们的。与其越俎代庖,不如看着他们去闯,必要时扶一把。”
宋果无奈地点点头,拱手告辞。
士孙瑞回到帐中,魏杰、沮俊看了过来。虽然没说话,眼中的关切却溢于言表。
士孙瑞摆摆手。“伯俊,元英,我们可能要调整训练方案。”
“怎么调整?”
“天子出征,北军必然随行,但步卒跟不上骑兵的速度,所以我们只能防守关塞,随时准备接应。从即日起,改为关塞攻防。尤其是射声营,务必要提高射中率,尽可能减少箭矢的使用。你们用的箭矢要求太高,不能就地取材,运输的费用高,禁不起太大的消耗。”
沮俊点头表示赞同。“我也正有此意。并州户口少,几年内都没有出击冀州的可能,当以防守为主。弓弩箭矢正是用武之时,射声营责无旁贷。只可惜营中没有高明射师,射士的水平提高太慢。”
士孙瑞、魏杰也很无奈。
这个问题不是射声营一个营的问题,而是整个北军的问题。
中兴以来,北军便失去了设立之初的本意。兵力不断削减,能人材士流失,剩下大多是洛阳周边的子弟,训练不精,以交游为务。如今天下大乱,北军根本承担不起拱卫天子的任务。
天子要北征,三个骑兵营只能挑出一千人。
而这一千人有大半还是刚从西凉俘虏中选拔出来的,原本就属于北军的屈指可数。
“尽人事,听天命吧。”士孙瑞说道:“你挑几个射艺堪用的,届时转入羽林,随行保护天子。”
沮俊点头答应。
“伯俊,你从各地赶来从军的百姓中挑一些熟悉地理的人,了解一下河东有哪些地利可用。”
“喏。”
——
刘协连续奔驰三十里,完成了今天的训练科目。
战马已经开始喘息,和之前预计的基本符合。
即使是最好的凉州马,也不可能连续急行军。一人多马,日行千里不是不可能,但损耗将非常惊人,很多战马会因此倒毙。
一日一夜两百里,大概是战马能够承受的极限。
刘协跳下马,由史阿牵去放松、啃草。
早就接到命令,在路边等候的杨奉快步迎了上来,拱手施礼。
“陛下,臣恭候多时了。”杨奉举手相邀。“臣略备薄酒,为陛下洗尘。”
刘协跟着杨奉走到路边的高台上,落了座,看着远处的盐池,不期然的想起了刘巴的建议。
以盐铁为质,向河东大族借粮,这个方案看似可行,却不能让他满意。
明明是这些人侵占了朝廷的户口、土地,现在却还要朕向他们借粮?
他之所以没有否决刘巴,除了想看看刘巴能做成什么样,也有根基不稳,不能急于求成的考虑。
士孙瑞先斩后奏,其他大臣以沉默表示支持,说明激烈的手段不得人心,不能操之过急。
“白波谷有回复了吗?”
“有,他们随时恭候陛下的驾临。”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为了避免引起大臣们的注意,与白波谷的联系一直是通过杨奉进行。
“白波谷现在有多少人?”
“男女老少加起来,大概有两万三千多户,十余万口。”
“据你估计,河东现在总共有多少户口?”刘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户口损失真有大半?”
“怎么可能。”杨奉“嗤”的一声笑了。“那都是为了少交赋税而已。真正逃难或者饿死的人,臣估计不会超过两万户,剩下的人不是落草,就是依附大族,做了大族的部曲。”
刘协在心里暗自算了算。河东户口最多的时候有九万多户,五十七八万口。按杨奉所说,逃走或饿死的人只有两万多户,那剩下的户口应该还有六七万户。
但河东郡的上计簿上只剩下三万多户,有三四万户被大族侵吞了。
王邑这个混蛋,真该死。
但杀了王邑也解决不了问题。
荀彧接任河东太守后,就算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也知道大族侵吞户口的事实。但他一句不提,显然不赞成直接从大族手中抢人。
即使是刘巴,也只是建议以盐铁为质,向大族借粮。
不管他们是出于持重的考虑,还是从内心里就反对抑制豪强,总之指望不上。
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招安白波军,让他们去占据那些抛荒的土地,成为朝廷能够控制的编户。
既然账面上有大半的户口逃亡,那抛荒的土地就是无主之地,可以由朝廷收回,重新分配。
谁敢站出来反对,谁就是自曝其短,与朝廷做对。
在此之前,刘协要确定的是这些白波军能够接受朝廷的控制,而不是成为不稳定因素。
“你不是想要教师的么?朕给你带来了一个。”刘协叫过伏德。“这是皇后长兄,在卫尉营里做了几天教师,颇受将士欢迎。本来右将军是不肯放人的,你要得急,朕只好亲自出面,给你带来了。”
伏德上前施礼。
看着温文尔雅的伏德,杨奉又惊又喜,一边还礼,一边乐可不可支的说道:“陛下,这让臣……如何过意得去?”
大儒之子,皇后之兄,又是天子出面从后将军营中抢来的,这个面子太大了。
“真要是过意不去,下次朕请将军你出战的时候,不要推三阻四就是了。”刘协半真半假的说道。
杨奉尴尬得无地自容,连连拱手请罪。
“陛下,臣再也不敢了。”他倒了一杯酒,双手举起。“臣自罚三杯。”
第二百三十九章 知人善任
“读书是为了继承前人的智慧,明白做人的道理,能够读写军书、公文,不为人所欺,而不是咬文嚼字,皓首穷经。那是博士们的任务,不是你们的。”
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表面上是说给杨奉听,实际上也是说给伏德听。
伏德的性格和伏完很像,温顺而随和,习惯于听从安排。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会激烈的反对。
刘协不担心他的性格,却担心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别看杨奉急赤白脸的请求配备教师,但他只是出于虚荣心,并非真心向学。
如果伏德一本正经地教他读经,用不了几天,他就烦了。
杨奉小鸡啄米式的连连点头。
他觉得天子说得太对了。真要让他做博士,他会疯的。
伏德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却将天子说的听在心里。
杨奉不是董承,这可是白波贼出身的将领,又做过李傕的部曲,粗鄙无文。惹恼了他,会有性命之忧。按照天子的安排教书,就是最安全的安排。
他看得出来,杨奉在天子面前温顺得像只小羊,发自内心的敬畏。
“你不仅要自己读书,麾下的将校也要读,将来每个士卒都要能读写军书、战报,这样传递命令时,才不会出现失误。”
“唯,唯。”杨奉连声答应。“可是,只有伏君一人,怕是教不过来吧。要不,陛下再安排几个?”
“哪有那么多人。那二十名教师也不是只为后将军一营准备的,将来也是要分到各营的。你从军中挑一些聪明伶俐的出来,跟着他学,学成了,再去教其他人。”
杨奉咂咂嘴,虽然有点遗憾,却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刘协转头又对伏德说道:“教书重义理,不要太拘泥于文字、训诂,能让他们认识两三千常用的字,写出通顺的文书就行。如果有人潜心向学,你再择优而教,甚至将来推荐他们入学也无妨。”
伏德躬身答应。
两三千字不是问题,郡县录用书吏都要考七八千字呢。
常用字也简单,《论语》《孝经》里大多是常用字。读完这两部书,基本就能满足常用的读写要求。
“至于书写用具,也不必太拘泥于笔墨、简册,折根树枝,在地上划写,也未尝不可。大道至简,搞得复杂了反而不好……”
刘协絮絮叨叨,交待了很多细节。这都是杨修等人积累的实践经验,他是现学现卖。
杨奉很感激,一一铭记在心。
得到天子的亲口教诲,比太尉开讲有面子多了。
刘协关照杨奉、伏德的时候,十队骑兵陆续到达。杨奉拿出准备好的酒食,款待刘协及诸将。
刘协命人将杨奉特地为他准备的酒食分给所有的将士,以示同甘共苦,君臣一体。
天子示范,诸将也不敢吃独食,纷纷将自己的食物分给部下。
虽然每人只能分到一点,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将士们还是很开心。
见那些刚刚投降不久,甚至连髡头还没长好头皮的西凉将士对天子如此热情,杨奉钦佩不已。
他在李傕麾下几年,也没能和西凉人真正打成一片。
就连李傕本人也没能将所有的西凉将士都变成自己的嫡系。
天子却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做到了。
吃完饭,刘协留下伏德,率部返回安邑。
杨奉目送刘协远去,感慨不已。
“真圣天子也。”
——
傍晚时分,刘协回到卫尉营。
宋都在营外等他,心烦意乱地走来走去,脚上的小皮靴不知道踢飞了多少土块。
看到刘协归来,她飞奔着迎了上来。
“陛下。”
刘协勒住坐骑,看了宋都一眼,脸上却没有笑意。
一看她的表现,刘协就能猜到她大概干了些什么。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还做不到不动声色,所有的情绪都摆在脸上,瞒不过人。
宋都下意识的低下了头,瑟瑟发抖。
“看完了?”
“看……看完了。”
“那你自己先回城去吧。朕还有事,要晚一些才回去。”
“臣妾……侍候陛下。”
“你是能提刀,还是能牵马?”刘协摆摆手,轻踢马腹,从宋都面前走过。
宋都脸色煞白,呆若木鸡,看着天子渐渐远去,“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刘协也没理她,来到卫尉营中。董承、徐晃迎了上来,躬身相迎。
“陛下辛苦。”董承热情满满地说道,上前拽住了马辔。
“你不也是练了一天的兵?”刘协翻身下马,将马鞭交给随行的侍郎。“今天练的是什么科目?”
董承连忙跟了上来。“臣不辛苦,只要安排一些杂事。练兵的事,都是公明在做。年轻人,踏实、肯干,将来必是名将。今天练的是圆阵,密集防守,应对骑兵突袭。”
徐晃一声不吭地跟在后面,像是没听到。
刘协很满意。
这个班子搭得还算不错,董承有自知之明,徐晃谦逊有礼,一个为表,一个为里,卫尉营算是掌握在手中了。
“公明,卫尉营何时能独当一面?”
“若是守,现在就可以。若是攻,还需再练数月。”
“看来进步很快,行军没问题吧?”刘协又问道。
他最担心的就是卫尉营。
卫尉营先后补充过三次新兵。一次是董承的部下,一次是西凉降卒,一次是河东百姓。
论战斗力,西凉降卒最强,河东百姓最弱。
论军纪与服从性,却是西凉降卒最差,河东百姓最好。
徐晃能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将这些人整合在一起,说明他的确有点本事。
这和他的个人实力有关,也有天子的信任有关,缺一不可。
董承就不行。他虽然是贵人之父,但他自己的能力太差了,很难让部下信服。
要管住麾下将士,尤其是那些西凉降卒,只靠官职和身份是没用的,要能打赢他们,才能真正得到他们的敬畏和服从。
“没问题。”徐晃依旧云淡风轻的说道。
“那你